上 传  者 : 新源共享
单      位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上传时间 : 2017-04-27 10:56:30
利用函数的性质比较两数值教案示例 高一.doc(117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第 3 页
0 0 类别 : 教案
利用函数的性质比较两数值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比较两幂值、两对数值大小的常用方法; 2.进一步熟悉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3.培养学生构造函数的思想和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是恰当地构造函数,使两数值比大小的问题转化为同类函数的两 函数值比大小的问题. 教学难点是底与真数都不同的两数值的比大小的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 与0.50.2哪个大?如何比较呢? 这两个数该如何比大小呢? 师:讲得不错.请再继续比较0.30.2与0.50.2的大小. 师:说得非常好.这位同学把两数值比大小的问题转化为同一函数的两函 数值比大小的问题,在认识上有了一个飞跃,这正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 二、复习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请看图表(用投影片较好). y=xα(α为常数)是幂函数.它在第一象限内的情况分为α>1,0<α< 1;α<0三种情况,其中α>0时,y=xα,在(0,+∞)内为增函数;α<0 时,y=xα,在(0,+∞)内为减函数. y=ax(a>0,a≠1)是指数函数,a>1时,y=ax为增函数;0<a<1时, y=ax为减函数.y=ax经过(0,1)点,说明ax容易与1比大小. y=logax(a>0,a≠1)是对数函数.y=logax在 a>1时是增函数;在0<a <1时是减函数. y=logax与 y=ax互为反函数,互为反函数的两函数具有相同的单调性. 同是对数曲线,由于各自所处的位置不同,底的大小也不同,如图4. 这4条曲线的底分别为a,b,c,d.请判断a,b,c,d与1的大小关系, 并说明理由. 生:b,a>1,而c,d<1,但a与b谁大,c与d谁大,判断起来有困难. 师:我们用y=1这条直线去截每一条对数曲线,得到A,B,C,D4个交点, 由这4个交点的前后位置可知c<d<1<b<a.这是为什么? 生:(思考1分钟)由logax=1,可知x=a,因此A,B,C,D各点的横坐标 应分别为对应的对数曲线的底,由A,B,C,D四点的前后顺序可知它们对应的 底的大小. 师:回答很好.这位同学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了同类函数的底的比大 小问题,这对底不同的两对数值比大小很有益处. 三、举例 例 1 比较下列各题中两个数值的大小. (1)0.20.3与0.40.3; (2)0.40.3与0.40.2; (3)0.20.3与0.40.2; 老师给出题目后,让学生先作准备,然后先由学生说答案和理由,再由老 师讲解并板书. 解 (1)0.40.3与0.20.3这两个幂值的底不同,但指数相同,可以看作是 y=x0.3的两个函数值. 因为y=x0.3在(0,+∞)内是增函数,又因为0.2<0.4,所以 0.20.3<0.40.3. (2)0.40.3与0.40.2这两个幂值的底相同,但指数不同,可以看作是 y=0.4x的两个函数值. 因为y=0.4x在(-∞,+∞)内是减函数,又因0.3>0.2,所以 0.40.3<0.40.2. (3)这两个数值是两个底不同、指数也不同的幂值,不能直接构造函数. 请同学们再考虑一下怎么办? 生:这两个数值中,一个是第(1)小题的第一个数,一个是第(2)小题 中的第二个数,而这两个小题的另一个数又相同,由此可以得到结论. 因为0.20.3<0.40.3,0.40.3<0.40.2,所以 0.20.3<0.40.2 师:这位同学讲得很好.当两个幂值的底与指数不同时,我们要设法找一 个中间值,让它起桥梁作用.你们看一看这个中间值应如何找呢? 生:从此题看出中间值可以取一个幂值的底为底,另一个幂值的指数为指 数,如ab与cd的中间值可以考虑ad或者 cb. 师:请大家考虑,这个同学的猜想的理论根据是什么? 生:ad与ab同底,可以看作是y=ax的两函数值,由指数函数的单调性决定 ad与ab之间的大小关系;ad与cd同指数,可以看作y=xd的两个函数值,由幂函 数的单调性决定 ad与cd的大小关系. 师:如果 ad居于cd和ab中间,就可以断定 ab与cd的大小关系. 师:同学们请考虑这两个幂值还可取其它中间值吗? 师:对.中间值必须具备两条特征,即 师:请大家都用1作中间值比一下大小.由于幂函数图象都过(1,1)点, 指数函数图象都过(0,1)点,所以幂值非常容易与1比大小,因此,1为两幂 值比大小的首选中间值. 另外从 A点高于(0,1)点,B点低于(0,1)点,也很容易得出大小关系.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用图象法比大小的意义. 请同学们试着小结一下两幂值比大小的方法.(要板书) (1)同指数的两幂值比大小时,利用幂函数的单调性可以直接比大小, (2)同底数的两幂值比大小时,利用指数函数的单调性可以直接比大小; (3)底、指都不同的两幂值比大小时,可借用中间值间接比大小,也可以 利用图象的位置关系来比大小. 例 2 比较下列各题中两个对数值的大小. (1)log0.20.5与 log0.20.3; (2)log23与 log1.53; (3)log59与log68; 师:请同学们先做第(1)小题. 生:我们把log0.20.5与 log0.20.3看作是函数y=log0.2x的两个函数值. 解 因为y=log0.2x在(0,+∞)上是减函数,又因0.5>0.3,所以 log0.20.5<log0.20.3. 师:第(1)小题解得不错.这是一道直接利用对数函数性质比大小的题目, 我们只要恰当地构造函数,便可解决.请大家研究一下第(2)小题的大小关系. 生:本题的两对数值不同底,是否可以考虑换底呢? 所以 log23<log1.53. 师:该生的解答很准确.特别是他的不等式变换技巧掌握较好,即 a 此题还可以用函数图象来解决大小问题. 解 画出y=log1.5x和 y=log2x的图象(如图 6). x>1以后,y=log1.5x的图象在y=log2x的图象的上方.当x=3时,A点高于 B点,因为A点纵标=log1.53,B点纵标=log23,所以log23<log1.53. 请看第(3)小题.这两个对数值的底和真数都不同,不可直接利用对数的 增减性,也不好利用同类函数图象的位置高低比大小,应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 生:我们可以考虑中间值. 因为log59与log58是同底两对数,由增减性得:log59>log58. 又因log68与log58是同真数两对数,由图象的位置高低得:log68< log58.所以 log59>log68. (此解法学生若说得不完善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补充说明.) 师:我们用函数图象来解释一下第(3)小题. 如图 7,A点纵坐标为log58,B点纵坐标为log68,C点纵坐标为log59. C点与A点在同一单调函数图象上,可比出高低,A与B在同一条直线上, 也能比出高低,即 C点高于A点,A点高于B点,所以,C点高于B点,即 log59 >log68.这个图给中间值一个几何解释. 第(4)小题由同学独立完成.其结果为: 对数函数图象都过(1,0)点,函数值很容易与0比大小,所以0为对数 值比大小的首选中间值. 请同学们小结两对数比大小的常用方法. (1)同底两对数值利用对数函数的单调性直接比大小; (2)同真数的两对数,可以用换元法转化为同底两对数比大小,也可以用 同类函数图象的高低比大小; (3)底与真数都不同的两对数值,可以借用中间值比大小,也可以通过图 象比大小. 下研究.) 上函数值大于1知 上函数值大于1知 四、总结 比较两数值的大小,常可以归结为比较两函数值的大小,所以需要我们能 够恰当地构造函数,使两数值为同一函数的两个函数值,然后根据函数的单调 性来比较大小,这种思想是构造函数的思想;有时我们把两数值看作两个函数 后,又在相应的图象上描出函数值的对应点,再由图象的位置关系决定对应点 的纵坐标(即函数值)的大小,这种思想是数形结合的思想.由以上可知熟悉 函数的性质及图象是十分重要的. 比较两数值的大小常用的方法有: 1.直接利用函数的单调性比大小,如例1的(1)、(2),例2的(1). 2.直接利用两函数图象的位置关系的大小,如例1的(4),例2的 (2)、(3). 3.借用中间值间接比大小,如例1的(3)、(4),例2的(3)、(4); 另外还有一些方法,如求差比较法,求商比较法等等都是一些常用方法,以后 会学到. 幂值、对数值都是实数,是实数都可以比大小,但由于我们正处在学习的初 级阶段,有不少幂值、对数值的大小比较问题我们还不易做出判断,随着学习的 深入,这些问题可以逐步得到解决. 五、作业 比较下列各对数值的大小: (7)log0.45与 log0.47; (8)log50.9与log0.50.5; (9)log78与log87; (10)log58与log68.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1 由于函数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是贯穿整个高中数学教学的重要思想, 所以应抓住两数值比大小这个时机,把教材稍微扩展一下,使学生在掌握两幂 值、两对数值比大小的同时,既熟悉了刚学完的三个基本函数,又培养了构造函 数的思想和数形结合的思想. 2 本节课的教学形式是采用了题组式教学的形式,每组题的设计除了由浅 入深外,还力求题目之间有相互启发的作用,两组题之间有类比的功效.另外 留有一道思考题,供大家思考,以培养学生分类讨论的意识. 3 本节的引子是为了突出课题的重要性,安排函数图象与性质的复习,目 的是为了使课题得以顺利进行.每组题后安排小结,为了引导学生完成从特殊 到一般的过程.最后安排总结,使学生从方法上、从思想上得以提高.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新源共享 2017-04-27 11:01:48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