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寓言 1(教学策略)
动物学校的教育
一天,动物们聚在一起,决定办一所学校。教育委员会由狮子、老鹰、海豚、
松鼠和鸭子组成。狮子坚持跑步应该成为必修课,而老鹰则认为所有人都应学习
飞翔,有些诗人气质的海豚说:“不学游泳,就不是真正办教育。”松鼠也提出
了自己的建议:大家都应该学会爬树。汇集所有人的建议,委员会出台了一份教
学大纲,大纲开头是这么写的:动物王国的每个公民都要学会教学大纲规定的
所有课程。
虽然狮子在跑步课上表现最好,但它的爬树课却问题重重:它总是从树上
摔下来,弄得四脚朝天。很快它的脊柱就受伤了,连跑步都无法正常进行。因此
它的跑步课不但没得最高分,分数甚至比别的动物都低。
老鹰是无与伦比的飞翔大师,但游泳课让它的翅膀虚弱无力,还受了伤。很
快它的飞翔课分数就掉到与松鼠同一个档次了。老鹰的游泳课从来没及格过,更
别提爬树了。
鸭子倒是学会了所有课程,但没有一样精通跑起步来像醉汉,游起泳来瞻
前顾后,飞翔水平马马虎虎,由于鸭子总是十分遵守纪律,它被获准免修爬树
课。在它身上,大家终于看到了教学大纲的成果。
动物们终于认识到它们的教学大纲是糟糕的。
教育不是按设定的同一
个模子对所有人进行塑造,不是把一些知识灌进孩子稚嫩的头脑。
教育是通过某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感悟到真理,而不是把真理
强加给他们。如果我们不想让孩子成为没法跑的狮子、不能飞的老鹰、离开水的海
豚、被淹死的松鼠和平庸的鸭子,我们就应该让他们受到真正的教育,而不应仅
仅是对他们进行说教。
(原载墨西哥《成绩周刊》.作者哈维尔·费
南德斯·贡萨莱斯.周珠玉选荐)
释梦
从前有一位东方的国王,他做了一个可怕的梦,梦见自己的牙齿一个接一
个都掉光了。他忧心忡忡地叫来了他的释梦师。这位先生一脸担忧地听国王讲述
了他的梦。然后道出了真情:“我不得不告诉你一个悲哀的消息。正像你失去了
牙齿一样,你还会一个接一个地失去你所有的亲人。”听了这样的解释,国王勃
然大怒,他命令将这位释梦师丢进了牢房。
然后他叫人召来了第二位释梦师。这位先生听完国王的讲述,说道:“我太
幸福了。因为我可以告诉你一个愉快的消息:你会比你所有的亲人都长寿。”国
王听了这样的解释非常高兴,命人端来了丰厚的赏赐宫廷的侍卫们对此非常惊
讶。“你说的实际上与你那可怜的同伴没什么两样,为什么落到他头上的是惩罚
而你得到的却是厚赏?”他们问道。这第二位释梦师回答说:“我们两人对梦作
出了相似的解释。然而生活中有时并不在于你说什么,而在于你怎么说。”
——
摘自诺斯拉特·佩塞施基安著《克服紧张——
一种积极的方法与途径》
心理辅导最主要的形式就是谈话,当事者能否接受和认可你所说的话,很
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怎么说”。该怎么说呢?用故事和寓言来说,不失为一种好
的方法。
杰米扬的鱼汤
杰米扬是个爱做鱼汤的的人,也非常好客,经常请朋友吃饭。但他有一个怪
癖,即不管朋友爱吃不爱吃,也不管朋友已经吃了多少,总是对自己烹制的鱼
汤赞不绝口,自吹自擂他做的鱼汤是如何的鲜美可口,如何营养丰富,且一个
劲地劝朋友们多喝点再多喝点,常常把朋友们撑得够呛,狼狈不堪地逃着回家
去,此后,谁也不敢再登他家的门槛……
杰米扬式的老师,无论是对自己所教的学科,还是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常
常是赞不绝口、自我感觉良好的。自我陶醉的老师当然常常要学生“喝鱼汤”,
而忽略了他们是否喜欢,是否需要其所提供的“营养”。一碗又一碗的“鱼汤”
撑得学生实在不行,美味的鱼汤渐渐变成了让学生恐惧的苦药,他们的学习热
情和学习兴趣,在“杰米扬”老师的苦口婆心、不厌其烦的劝说声中也一步步地
演化为厌恶和负担……
癞蛤蟆的诅咒
一只蜈蚣在广场上跳了一个优雅的舞蹈。蜈蚣优美的舞姿引得了动物们的
阵阵喝彩。嫉妒蜈蚣的癞蛤蟆在一个角落里专心致志地看了蜈蚣的舞蹈。当蜈蚣
休息时,癞蛤蟆上前致意,说虽然她很笨拙,但是她的计算本领却非常强。她问
“你怎么知道先动哪一条腿呢?哪一条腿又是第 2个、第 7个或第 100个动呢?
你在动第 16条腿的时候,第 48条腿又在干什么呢?是站着不动,还是伸出去,
还是弯起来?”蜈蚣迷惑了一会儿,然后惊恐地发现自己完全瘫痪了。并在以后的
生活中,再也没能动一下肢体。
许多学生本来对阅读感悟有着很高的热情和天分,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
年级的升高,他们的兴趣和热情却不断消退。老师不断地给学生灌输一些技法和
规则,短短的一篇课文,要整出中心思想、段落大意、语言特点、表现手法、结构
特征……扰乱了他们的阅读创作实践,干扰了他们凭借本能进行感悟和创作的
自由。久而久之,他们便迷失在对规则的困惑中。
老师“好心”且盲目地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和规则解说,对学生来说可能是
一场灾难。
在空地上种草
一位著名的建筑师设计建造了一组现代化的办公大楼。这是三幢建设在一大
片空地上遥遥相望的漂亮的大楼,建筑师超人的艺术素养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
现。大楼轮廓初具的时候,看到的人都已经赞不绝口了。
工程快竣工时,工人们问他:“三幢大楼之间的人行道如何铺设?”
“在大楼之间的空地上全种上草。”建筑师回答。
一个夏天过后,在三幢大楼之间,和三幢大楼通往外面的草地上,已经被
来来往往的行人踩出了若干条小路。这些小路有些因为走的人多,就宽些,有些
因为走的人少,就窄一些,但他们蜿蜒伸展,错落有致,就像是几条树林间的
小道。
到了秋天,建筑师又带着工人们来了,他让工人沿着人们踩出的路痕铺就了
大楼之间和通向外面的人行道。然后在道路两旁种上了树木和花草。
每一个走在这些道路上的人都说:这几条路,是比大楼更伟大的杰作。
教育的性质,有时就如铺设这些草地上的小路。
教育总是有一定的指向,但同时教育更是一个“顺性而为”的过程。做父母
的,往往试图安排孩子一生的道路,要孩子成为音乐家、工程师、文学家等等。学
校教育则总是以同一个标准来要求、教育、管理一切学生,它不断地扼杀学生的
个性,导致学生最终千人一面,众口一词。从“把孩子们培养成祖国的栋梁”这
句口号里,我们可以体会到这种模式化的倾向。为什么非得“栋梁”不可呢?为
什么不让可以长成玫瑰的孩子长成玫瑰而吐露他的芬芳,让可以长成桃树的孩
子长成桃树并结出累累硕果呢?
喂狗的方式
一位很爱狗的人,常常花费巨额金钱,购买昂贵的健康食品,来宠养他的
名犬。他听人说深海鱼油对狗的发育很有帮助,于是每天一大早,他都把狗抓来
用双膝夹紧狗头,勉强它长大口,然后对准喉咙灌进鱼油。有一天,狗儿大力挣
扎,甩脱了主人的双膝,鱼油也流得满地都是。这人正十分生气之时,转过身来
却看见他的爱犬静静地舔食羹匙。
狗所抗拒的不是鱼油,而是他喂食鱼油的方法。同样,我们应该想想,学生
是抗拒知识,还是抗拒传授知识的方式。如果是后者,则需要我们思考、改进。
上帝无所不在
盖图满 12岁后,被送往老师家学习,一直到 24岁为止。完成学业后,盖图满身傲
气地回到自己的家。父亲问他:“我们如何认识那不为我们所见的神?我们怎么知道上帝这
位全能者无所不在呢?”
这个男孩开始背诵《圣经》中的经文,但是他的父亲却从中打断:“你背的东西太复
杂,难道没有更简单的方式可以习得上帝存在的道理吗?”“父亲大人,根据我所知,是
没有的。现在我是个有文化的人,我需要从《圣经》文化中找出解释神圣智慧的奥秘。”父亲
抱怨道:“把儿子送到修道院学习,真是浪费时间和金钱。”于是父亲将盖图带往厨房,在
一个陶罐内注满水,并撒下一点盐。父亲要求盖图:“请从水罐中取出我刚才撒下的盐。”
盖图找不到盐,因为盐都溶解于水中了。父亲说:“那么,你尝尝水罐里的水,看看味道如
何?”“是咸的。”“你再尝尝水罐深处的水?”“同样是咸的。”
父亲说道:“你读了这么多年书,却不懂上帝虽不可见,却无所不在的道理。简单地用
水中的‘盐’代称上帝,就说明了这个道理。请你还是抛弃你的傲气,而做些实实在在的事
情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重要原因,就是知识变成了不能移动的
重物,知识被积累起来不能周转,在日常生活中得不到运用。这样的知识越多,学生越疲惫。
如何让知识变成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东西,是每个教育者应该思考的。
跳蚤的悲剧
科学家把跳蚤放在桌子上,跳蚤迅速跳起,跳的高度均在其身高的 100倍
以上,堪称世界上跳的最高的动物。后来,科学家在跳蚤的头上罩上一个玻璃罩
再让它跳,这一次跳蚤只能触到玻璃罩。连续多次后,跳蚤终于改变了起跳高度
以适应环境,每次跳跃总保持在罩顶以下高度。接下来,逐渐改变玻璃罩的高度
跳蚤都在碰壁后主动改变自己的起跳高度,最后玻璃罩接近桌面,这时跳蚤已
无法再跳了。科学家于是将玻璃罩打开,再拍桌子,跳蚤仍然不会跳,变成“爬
蚤”了。
当学生第一次背着书包高高兴兴地去学校的时候,没有几个是不想学好
的。可是,一次次的受挫、学乖、习惯以致麻木了,这就是心理学上有名的“习得
性无助感”。
盐与汤的比喻
请问大家:盐重要不重要?我想没人会否认盐的重要性,那么,给每人发
15克盐,请大家直接吃盐,相信是没人爱吃的。
正确的做法是:用餐时请每人喝一碗汤。15克盐放进汤里,味道很鲜美,人
人都愿意喝。
但当下很多做法是,因为盐很重要,所以把盐从汤里提取出来,然后让你吃
盐,再喝淡而无味的汤。结果,你是既不愿意喝汤,也无法吃盐。
教师的“讲授”的内容,往往是在对知识进行了提炼、浓缩。殊不知,把知识
放在实践中去摸索,犹如把盐放在汤中一样重要。
黄帝问路
上古时代,黄帝带领了六位随从到贝茨山见大傀,在半途上迷路了。他们遇见一位放牛
的牧童,黄帝上前问道:“小童,贝茨山要往哪个方向去,你知道吗?”牧童说:“知道
呀!”于是便指点他们路向。黄帝又问:“你知道大傀往哪里吗?”他说:“知道啊!”黄
帝吃了一惊,便随口问道:“看你年纪小小,好像什么事你都知道不少啊!”接着又问道
“你知道如何治国平天下吗?”那牧童说:“知道,就像我放牧的方法一样,只要把牛的
劣性去除了,那一切就平定了呀!治天下不也是一样吗?”
黄帝听后,非常佩服地说:“真是后生可畏,原以为他什么都不懂,却没想到这小孩
从日常生活中得来的道理,就能理解治国平天下的方法。”
不少老师总喜欢“以我十几年的经验”来否定学生的创见。其实,老师的固然经验值
得学生学习,但学生的新见解、新创见,不也是值得老师研究及重视的吗?
为谁而来
有一位牧师,接受教会的安排,到乡间去传教。牧师初次到来,很紧张也很
谨慎,他认真地准备了布道的内容。没想到,在布道的当天,教堂里居然只有一
位听众,而且还是个小牧童。
牧师一时不知如何是好,自言自语说:“我究竟是讲还是不讲呢?”
牧童回答说:“我不知道,但我在喂牛时,即使只有一头牛,我也要喂
他?”
你是否也在为班级上个别不听课,个别违纪的学生在苦恼?这时的你要看
到,还有许多人在认真听你讲课,你是为他们而讲的。
朝三暮四
宋国有一个很喜欢饲养猴子的人,人们叫他狙公。他家养了一大群猴子,他能理解猴子的意思,猴
子也懂得他的心意。他宁可减少全家的食用,也要满足猴子的要求。然而过了不久,家里越来越穷困了,打
算减少猴子吃橡子的数量,但又怕猴子不顺从自己,就先欺骗猴子说:“给你们的橡子,早上三个晚上四
个,够吃了吗?”猴子一听,都站了起来,十分恼怒。过了一会儿,他又说: “给你们橡子,早上四个,晚
上三个,这该够吃了吧?”猴子一听,一个个都趴在地上,非常高兴。
再大老鼠也怕猫
古时候的某国,一天下属国派使者进贡,贡品是一个丑陋的宠然大物。满朝
文武没人知道这是什么东西。该国国王一直以上邦自居,连下属番邦进来的东西
都不知道,岂不丢人?
一个大臣的父亲听儿子对这个庞然大物的描述,便告诉儿子:这是一只西
鼠——西鼠大似牛,但再大的老鼠也怕猫。
第二天上朝,这大臣就按照父亲的吩咐,在袍袖中藏了一只大猫,只见那
番邦使者得意洋洋地又将那只宠然大物牵了出来,等着看这君臣们的窘态。谁知
刚一出场,只听那个主管大臣的袖中一声“喵呜”猫叫,那宠然大物顿时吓得
浑身发抖,躲到笼子里不敢初来。
从教育的角度,我们可以理解:再调皮难对付的学生,也只是学生。好比再
大的老鼠都是老鼠,只要多琢磨,老师这只“猫”总是可以“斗”过学生这只
“鼠”的。
聆听
一个学生问哈佛大学教授柯布兰:“如何学习说话的艺术?”
教授说:“假使你听着,我就说。”
沉默片刻,学生说:“教师,我听着呢。”
教授说:“你已经学会了。”
学校里注重读、写、说的能力,却极少培养“听”的能力。其实,“听”是比
“读、写、说”更重要的技能。听生智慧,言多懊悔。
-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