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三政治第二课
化
学
探
究
与
拓
展
题
1
初三政治第二课
[题目 1]一天,小明放学回家看见他的妈妈炒菜时油锅着火了,
妈妈迅速盖上锅盖,一会儿火灭了,小明很好奇,想对物质燃烧及
灭火原理探个究竟。于是,他回到学校询问了化学老师,老师没有
直接回答他的问题,而是与小明一起做了以下四个实验:
实验一:用坩埚钳分别夹取石子和一片纸在火上烧,只有纸燃
烧;
实验二:同时取等质量的两小块儿白磷,分别放在如下图
( A、 B)所示的铜片上,一段时间后,只有装置 A的白磷燃烧
;
2
初三政治第二课
实验三:燃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盛有以上气体
的集气瓶中, C瓶是空气, D瓶是氧气已耗尽的空气。
发现小木条插入 D瓶中马上熄灭,插入 C瓶的过了一
段时间才熄灭;
实验四:将在空气中点燃的小木条插入盛有
氧气的集气瓶中,发现木条燃烧得更旺。
请回答下列问题:
3
初三政治第二课
( 1)请你帮助小明分析物质着火燃烧的条件
是 ___________。
( 2 )从实验四中你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_____________。
( 3)结合上述实验或物质燃烧的条件,总结
灭 火 的 原 理 ( 最 少 两 条 ) <1>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 。回想生活中你见到的灭火场景
,思考这些灭火的方法利用了灭火的哪条原理?
( 4)在农村,有时堆放的秸秆会发生自燃现
象,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__________,请你为避
免 这 种 现 象 的 发 生 提 一 些 建 议 ( 至 少 两
条) <1>_________, <2>___________
<1>有可燃物存在 <2>与氧气接触 <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
火点。
可燃物与氧气接触越充分(或接触氧气的浓度越大)燃烧越
剧烈。
<1>阻断可燃物的供应; <2>或隔绝氧气; <3>或使环境温度
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油锅着火,盖上锅盖灭火的原理,就是利用了隔绝空气中的氧气
达到灭火目的。消防员利用高压水枪灭火,利用降低可燃物环境
的温度,水蒸气可起到隔绝空气作用的原理 。
原因是堆放的秸秆内部空气流通不好,因缓慢氧化而放出的热
量不能得到及时扩散,导致其内部温度升高,达到(或超过)
可燃物的着火点,从而引起自发燃烧。采用 <1> 不要将秸秆堆
放得过多过密, <2> 经常翻动秸秆, <3> 应放在阴凉处等方
法来进行。
4
初三政治第二课
[题目 2]我们已经知道,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
气和氧气。如下图是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
装置,试回答下列问题:
( 1)实验过程中,燃烧匙里为什
么 要 盛 放 过 量 的 红 磷 ?
____________
( 2)这个实验除可以得出
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的结论处,还
可推论出氮气 _______(填“易”
“难”)溶于水和其化学性质
__________ (填“活泼”“不活
泼”)的结论。
( 3)在此实验过程中能否
用碳、硫代替红磷?
____________。
红磷过量的目的是让氧气消耗完全。
难
不活泼
碳、硫燃烧虽消耗氧气,但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都是气
体,瓶内气压变化较小,水面不能上升,使测量结果不准确,
5
初三政治第二课
[拓展一]某同学设计了测空气中氧气含量的
实验,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该同学的实验步
骤如下:
<1> 将图中所示的集气瓶分为 5
等份,并做好标记。
<2> 在带橡皮塞和导管的燃烧匙
内装入足量的红磷,将导管上的
止水夹夹紧,在酒精灯上点燃红
磷,并立即伸入集气瓶内,塞紧
橡皮塞。
<3> 充分反应后,待集气瓶冷却
至室温,打开止水夹。请回答下
列问题:
6
初三政治第二课
( 1 ) 该 实 验 中 红 磷 需 稍 过 量 , 目 的 是
__________________。
( 2)步骤 <3>中打开止水夹后观察到的
现象是 __________,由此可得出空气中氧气的
体积分数约为 ___________。
( 3)燃烧结束后,集气瓶内剩余的气体
主要是氮气,由本实验可推知氮气的物理性质
是 __________,化学性质是 __________。
物性:无色、不易溶于水;化性: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
烧。
烧杯内的水沿导管流入集气瓶中,液面大约在标记 1/5
处;
7
初三政治第二课
[拓展二]如图 4所示,甲、乙两个广口瓶中均盛
满空气,燃烧匙中分别盛有红磷和木炭。回答下列
问题: ( 1 )用止水夹夹住橡胶管
,分别点燃红磷和木炭,充分
燃烧后,待广口瓶冷却后打开
止水夹,观察到的现象是:甲
___________;乙 _________。
( 2)由甲瓶产生的现象
证明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
_____________。
( 3)若图中烧杯里的水
是足量的,甲瓶现象不明显,
则可能的原因是: ___________
水渐渐进入甲的广口
瓶中,最后达到广口
瓶内体积约 1/5处
水没有进入乙的广
口瓶中
可能的原因是 <1>装置的气密性
不好,外界空气进入瓶内; <2>
红磷的量不足,使瓶内氧气未完
全反应; <3>未冷却至室温就打
开夹子,使进入瓶内水的体积减
少; <4>止水夹右端一段导管内
的空气进入瓶内,占据了一定体
积。
8
初三政治第二课
[拓展三]如下图所示,等体积的两集气瓶内充
满了空气,燃烧匙内分别盛有过量的红磷和硫,当
红磷和硫完全燃烧后,冷却至室温,打开弹簧夹,
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________,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是 ___________。 A、 B两瓶中均有水流入。
红磷和硫分别燃烧后, A瓶内气体的压强减少,而 B瓶内气
体的压强变化不大,由于 A、 B两瓶相通, A瓶中气压减少
的同时, B瓶中的气体就会流向 A瓶来补充一部分,最终使
A、 B两瓶的气压相等且都小于外界大气压,
9
初三政治第二课 拓展四:将完全相同的两个集气瓶置于天平
左右两盘,调至天平平衡,然后分别放入等质量的白
磷和木炭(如下图所示),关闭两个弹簧夹,使两者
完全燃烧后,冷却到室温,此时打开弹簧夹 a、 b。
( 1)打开弹簧夹时可观察到的现
象( )
A. 甲中进水 B. 乙中进水
C. 甲乙两瓶都进水
D. 甲乙两瓶都不进水
( 2)此时的天平( )
A. 偏向左 B. 偏向右
C. 处于平衡状态 D. 无法确定
10
初三政治第二课
( 3)若撤掉水槽,将甲乙两边直接用一导管连接
,其他条件不变,如下图所示。当白磷和木炭完
全燃烧后,冷却至室温,此时的天平( )
A. 偏向左 B. 偏向右 C. 处于平衡状态
D. 无法确定
11
初三政治第二课
下列两个成语与我们所学的化学知识有关。
请你任选一个,简述其中的化学原理。
A.百炼成钢 (将反复烧红的生铁在空气中
不断锤打,转化为钢。 )
B.釜底抽薪 (釜:指古代炊具,相当于现
在的锅;薪:指柴火。 )
你选择的成语是 。其中的
化学原理:
。
12
初三政治第二课
A .百炼成钢:反复锤打烧红的生铁时,生铁中的
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使含碳量降低,转变
为钢。
B .釜底抽薪:燃烧需要可燃物,减少可燃物不利
于燃烧。
13
初三政治第二课
现有盐酸、氢氢化钙、碳酸钠三种溶液,请你从中选
择两种溶液,用化学方法进行鉴别。要求:①选择试
剂时,同类物质在鉴别中只能使用一次;②每次鉴别
一步完成;③有微溶物生成的,不按沉淀处理。请回
答:
( 1 ) 你 认 为 鉴 别 方 法 最 多 的 两 种 溶 液 是
_____________;
( 2 )鉴别上述两种溶液,你所选择的试剂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初三政治第二课
问题( 1)中可
能的两种溶液
问题( 2)的各种鉴别方法中所
加试剂
HCl、Na2CO3 ①指示剂②活泼金属③ CuO或Fe2O3等④酸⑤难溶性⑥碳酸盐
HCl、Ca(OH)2 ①指示剂②活泼金属③ CO2或
CuO、 Fe2O3等④难溶性碱⑤碳
酸盐
Na2CO3、Ca(OH)2 ①CO2 ② 酸③ Ba(OH)2、 Ca(OH)2
等④可溶性碳酸盐或可溶钙盐、
钡盐
15
初三政治第二课
( 3)填写用上述任意一种试剂鉴别两种溶液的实验
报告: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在两种溶液中
分别滴加酚酞
试液
酚酞试液变为
红色
为Na2CO3
酚酞试液不变
色
为稀盐酸
16
初三政治第二课
氢氧化钠溶液中哪一种粒子( H2O 、 Na + 、 OH- )能使指示
剂变色。实验步骤:
① 在 a 试管中加入约 2mL 蒸馏水,滴入几滴无色酚酞试液
,观察现象;
② 在 b 试管中加入约 2mLNaCl ( pH=7 )溶液,滴入几滴无
色酚酞试液,观察现象;
③ 在 c 试管中加入约 2mLNaOH 溶液,滴入几滴无色酚酞试
液,观察现象。
通过上述实验的探究回答下列问题(下述“现象”是指无色
酚酞是否变红):
1 、实验①看到的现象是 ;你得出的结论是
。
2 、实验②看到的现象是 ;说明钠离子
。
3 、实验③看到的现象是 ;你得出的结论是
。
17
初三政治第二课
下图为某同学探究铁、铜、银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的一组实
验。
硝
酸
银
溶
液
DCA B
( 1)上述实验中,有气泡产生的是(填写装置序
号) ________
( 2)我国古代“湿法冶铜”就是利用了 C中的反应原理,请
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通过上述实验,还不能证明铁、铜、银三种金属的金属
活动性顺序,请你在此基础上补充一个实验帮助这位同学达到
实验目的。
18
初三政治第二课 小王、小李与小陈三位学生去游泳池游泳,小王对
池内“蓝色水”产生好奇,引发了三人探究其中溶有什么物质
的欲望。他们用一个洗净的可乐瓶盛满一瓶“蓝色水”,根据
已有的经验共同讨论、设计、分工、合作进行如下实验:
分工 小王 小李 小陈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液体内铁丝变红 产生白色沉淀 _________
实验结论 含有 _____元素 白色沉淀是____
“蓝色水”中
含有溶质的化学
式是 ________
产生蓝色沉淀
铜
BaSO4 CuSO4
19
初三政治第二课
在除杂质的实验操作中,为了将溶液中的杂质完全去除,通常
需加入过量的除杂质试剂。某校化学课外活动小组为了除去粗
盐中含有少量,设计了下列实验步骤:
粗盐 滤液
滤液 滤液
NaCl
溶液
NaCl
溶液
NaCl
晶体
加水
溶解
过滤
加过量Na2CO3溶液 滴加稀盐酸
至PH=7
蒸发
蒸发
加过量BaCl2溶液加过量NaOH溶液
过滤
(1)加入过量的 BaCl2溶液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加入过量的 Na2CO3溶液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滴加稀盐酸直至 pH=7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完全除去 Na2SO4
完全除去剩余的 BaCl2
刚好完全除去剩余的 Na2CO3
20
初三政治第二课21 某同学做实验时发现,盛放 NaOH 溶液的瓶口与橡
皮塞上,常有白色粉末出现。为探究这种白色粉末的成分,
设计了如下实验。请你完成实验报告。
-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