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新源共享
单      位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上传时间 : 2017-04-27 10:58:36
[转发]化学探究与拓展题 高一.ppt(578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第 3 页
第 4 页
第 5 页
第 6 页
第 7 页
第 8 页
第 9 页
0 0 类别 : 课件
初三政治第二课 化 学 探 究 与 拓 展 题 1 初三政治第二课 [题目 1]一天,小明放学回家看见他的妈妈炒菜时油锅着火了, 妈妈迅速盖上锅盖,一会儿火灭了,小明很好奇,想对物质燃烧及 灭火原理探个究竟。于是,他回到学校询问了化学老师,老师没有 直接回答他的问题,而是与小明一起做了以下四个实验: 实验一:用坩埚钳分别夹取石子和一片纸在火上烧,只有纸燃 烧; 实验二:同时取等质量的两小块儿白磷,分别放在如下图 ( A、 B)所示的铜片上,一段时间后,只有装置 A的白磷燃烧 ; 2 初三政治第二课 实验三:燃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盛有以上气体 的集气瓶中, C瓶是空气, D瓶是氧气已耗尽的空气。 发现小木条插入 D瓶中马上熄灭,插入 C瓶的过了一 段时间才熄灭; 实验四:将在空气中点燃的小木条插入盛有 氧气的集气瓶中,发现木条燃烧得更旺。 请回答下列问题: 3 初三政治第二课 ( 1)请你帮助小明分析物质着火燃烧的条件 是 ___________。 ( 2 )从实验四中你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_____________。 ( 3)结合上述实验或物质燃烧的条件,总结 灭 火 的 原 理 ( 最 少 两 条 ) <1>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 。回想生活中你见到的灭火场景 ,思考这些灭火的方法利用了灭火的哪条原理? ( 4)在农村,有时堆放的秸秆会发生自燃现 象,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__________,请你为避 免 这 种 现 象 的 发 生 提 一 些 建 议 ( 至 少 两 条) <1>_________, <2>___________ <1>有可燃物存在 <2>与氧气接触 <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 火点。 可燃物与氧气接触越充分(或接触氧气的浓度越大)燃烧越 剧烈。 <1>阻断可燃物的供应; <2>或隔绝氧气; <3>或使环境温度 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油锅着火,盖上锅盖灭火的原理,就是利用了隔绝空气中的氧气 达到灭火目的。消防员利用高压水枪灭火,利用降低可燃物环境 的温度,水蒸气可起到隔绝空气作用的原理 。 原因是堆放的秸秆内部空气流通不好,因缓慢氧化而放出的热 量不能得到及时扩散,导致其内部温度升高,达到(或超过) 可燃物的着火点,从而引起自发燃烧。采用 <1> 不要将秸秆堆 放得过多过密, <2> 经常翻动秸秆, <3> 应放在阴凉处等方 法来进行。 4 初三政治第二课 [题目 2]我们已经知道,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 气和氧气。如下图是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 装置,试回答下列问题: ( 1)实验过程中,燃烧匙里为什 么 要 盛 放 过 量 的 红 磷 ? ____________ ( 2)这个实验除可以得出 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的结论处,还 可推论出氮气 _______(填“易” “难”)溶于水和其化学性质 __________ (填“活泼”“不活 泼”)的结论。 ( 3)在此实验过程中能否 用碳、硫代替红磷? ____________。 红磷过量的目的是让氧气消耗完全。 难 不活泼 碳、硫燃烧虽消耗氧气,但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都是气 体,瓶内气压变化较小,水面不能上升,使测量结果不准确, 5 初三政治第二课 [拓展一]某同学设计了测空气中氧气含量的 实验,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该同学的实验步 骤如下: <1> 将图中所示的集气瓶分为 5 等份,并做好标记。 <2> 在带橡皮塞和导管的燃烧匙 内装入足量的红磷,将导管上的 止水夹夹紧,在酒精灯上点燃红 磷,并立即伸入集气瓶内,塞紧 橡皮塞。 <3> 充分反应后,待集气瓶冷却 至室温,打开止水夹。请回答下 列问题: 6 初三政治第二课 ( 1 ) 该 实 验 中 红 磷 需 稍 过 量 , 目 的 是 __________________。 ( 2)步骤 <3>中打开止水夹后观察到的 现象是 __________,由此可得出空气中氧气的 体积分数约为 ___________。 ( 3)燃烧结束后,集气瓶内剩余的气体 主要是氮气,由本实验可推知氮气的物理性质 是 __________,化学性质是 __________。 物性:无色、不易溶于水;化性: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 烧。 烧杯内的水沿导管流入集气瓶中,液面大约在标记 1/5 处; 7 初三政治第二课 [拓展二]如图 4所示,甲、乙两个广口瓶中均盛 满空气,燃烧匙中分别盛有红磷和木炭。回答下列 问题: ( 1 )用止水夹夹住橡胶管 ,分别点燃红磷和木炭,充分 燃烧后,待广口瓶冷却后打开 止水夹,观察到的现象是:甲 ___________;乙 _________。 ( 2)由甲瓶产生的现象 证明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 _____________。 ( 3)若图中烧杯里的水 是足量的,甲瓶现象不明显, 则可能的原因是: ___________ 水渐渐进入甲的广口 瓶中,最后达到广口 瓶内体积约 1/5处 水没有进入乙的广 口瓶中 可能的原因是 <1>装置的气密性 不好,外界空气进入瓶内; <2> 红磷的量不足,使瓶内氧气未完 全反应; <3>未冷却至室温就打 开夹子,使进入瓶内水的体积减 少; <4>止水夹右端一段导管内 的空气进入瓶内,占据了一定体 积。 8 初三政治第二课 [拓展三]如下图所示,等体积的两集气瓶内充 满了空气,燃烧匙内分别盛有过量的红磷和硫,当 红磷和硫完全燃烧后,冷却至室温,打开弹簧夹, 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________,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是 ___________。 A、 B两瓶中均有水流入。 红磷和硫分别燃烧后, A瓶内气体的压强减少,而 B瓶内气 体的压强变化不大,由于 A、 B两瓶相通, A瓶中气压减少 的同时, B瓶中的气体就会流向 A瓶来补充一部分,最终使 A、 B两瓶的气压相等且都小于外界大气压, 9 初三政治第二课 拓展四:将完全相同的两个集气瓶置于天平 左右两盘,调至天平平衡,然后分别放入等质量的白 磷和木炭(如下图所示),关闭两个弹簧夹,使两者 完全燃烧后,冷却到室温,此时打开弹簧夹 a、 b。 ( 1)打开弹簧夹时可观察到的现 象( ) A. 甲中进水 B. 乙中进水 C. 甲乙两瓶都进水 D. 甲乙两瓶都不进水 ( 2)此时的天平( ) A. 偏向左 B. 偏向右 C. 处于平衡状态 D. 无法确定 10 初三政治第二课 ( 3)若撤掉水槽,将甲乙两边直接用一导管连接 ,其他条件不变,如下图所示。当白磷和木炭完 全燃烧后,冷却至室温,此时的天平( ) A. 偏向左 B. 偏向右 C. 处于平衡状态 D. 无法确定 11 初三政治第二课 下列两个成语与我们所学的化学知识有关。 请你任选一个,简述其中的化学原理。 A.百炼成钢 (将反复烧红的生铁在空气中 不断锤打,转化为钢。 ) B.釜底抽薪 (釜:指古代炊具,相当于现 在的锅;薪:指柴火。 ) 你选择的成语是 。其中的 化学原理: 。 12 初三政治第二课 A .百炼成钢:反复锤打烧红的生铁时,生铁中的 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使含碳量降低,转变 为钢。 B .釜底抽薪:燃烧需要可燃物,减少可燃物不利 于燃烧。 13 初三政治第二课 现有盐酸、氢氢化钙、碳酸钠三种溶液,请你从中选 择两种溶液,用化学方法进行鉴别。要求:①选择试 剂时,同类物质在鉴别中只能使用一次;②每次鉴别 一步完成;③有微溶物生成的,不按沉淀处理。请回 答: ( 1 ) 你 认 为 鉴 别 方 法 最 多 的 两 种 溶 液 是 _____________; ( 2 )鉴别上述两种溶液,你所选择的试剂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初三政治第二课 问题( 1)中可 能的两种溶液 问题( 2)的各种鉴别方法中所 加试剂 HCl、Na2CO3 ①指示剂②活泼金属③ CuO或Fe2O3等④酸⑤难溶性⑥碳酸盐 HCl、Ca(OH)2 ①指示剂②活泼金属③ CO2或 CuO、 Fe2O3等④难溶性碱⑤碳 酸盐 Na2CO3、Ca(OH)2 ①CO2 ② 酸③ Ba(OH)2、 Ca(OH)2 等④可溶性碳酸盐或可溶钙盐、 钡盐 15 初三政治第二课 ( 3)填写用上述任意一种试剂鉴别两种溶液的实验 报告: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在两种溶液中 分别滴加酚酞 试液 酚酞试液变为 红色 为Na2CO3 酚酞试液不变 色 为稀盐酸 16 初三政治第二课 氢氧化钠溶液中哪一种粒子( H2O 、 Na + 、 OH- )能使指示 剂变色。实验步骤: ① 在 a 试管中加入约 2mL 蒸馏水,滴入几滴无色酚酞试液 ,观察现象; ② 在 b 试管中加入约 2mLNaCl ( pH=7 )溶液,滴入几滴无 色酚酞试液,观察现象; ③ 在 c 试管中加入约 2mLNaOH 溶液,滴入几滴无色酚酞试 液,观察现象。 通过上述实验的探究回答下列问题(下述“现象”是指无色 酚酞是否变红): 1 、实验①看到的现象是 ;你得出的结论是 。 2 、实验②看到的现象是 ;说明钠离子 。 3 、实验③看到的现象是 ;你得出的结论是 。 17 初三政治第二课 下图为某同学探究铁、铜、银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的一组实 验。 硝 酸 银 溶 液 DCA B ( 1)上述实验中,有气泡产生的是(填写装置序 号) ________ ( 2)我国古代“湿法冶铜”就是利用了 C中的反应原理,请 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通过上述实验,还不能证明铁、铜、银三种金属的金属 活动性顺序,请你在此基础上补充一个实验帮助这位同学达到 实验目的。 18 初三政治第二课 小王、小李与小陈三位学生去游泳池游泳,小王对 池内“蓝色水”产生好奇,引发了三人探究其中溶有什么物质 的欲望。他们用一个洗净的可乐瓶盛满一瓶“蓝色水”,根据 已有的经验共同讨论、设计、分工、合作进行如下实验: 分工 小王 小李 小陈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液体内铁丝变红 产生白色沉淀 _________ 实验结论 含有 _____元素 白色沉淀是____ “蓝色水”中 含有溶质的化学 式是 ________ 产生蓝色沉淀 铜 BaSO4 CuSO4 19 初三政治第二课 在除杂质的实验操作中,为了将溶液中的杂质完全去除,通常 需加入过量的除杂质试剂。某校化学课外活动小组为了除去粗 盐中含有少量,设计了下列实验步骤: 粗盐 滤液 滤液 滤液 NaCl 溶液 NaCl 溶液 NaCl 晶体 加水 溶解 过滤 加过量Na2CO3溶液 滴加稀盐酸 至PH=7 蒸发 蒸发 加过量BaCl2溶液加过量NaOH溶液 过滤 (1)加入过量的 BaCl2溶液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加入过量的 Na2CO3溶液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滴加稀盐酸直至 pH=7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完全除去 Na2SO4 完全除去剩余的 BaCl2 刚好完全除去剩余的 Na2CO3 20 初三政治第二课21 某同学做实验时发现,盛放 NaOH 溶液的瓶口与橡 皮塞上,常有白色粉末出现。为探究这种白色粉末的成分, 设计了如下实验。请你完成实验报告。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新源共享 2017-04-27 10:58:43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