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摩擦力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知道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2.会利用公式 F= NF 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知道动摩擦因素与什么有关.
3.知道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会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4.知道什么是最大静摩擦力,知道最大静摩擦力跟两物体间的压力成正比.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摩擦力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
概括能力.
2.训练学生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在研究摩擦力时,向学生渗透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及无关因素的哲学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摩擦力的研究,体现了物理现象贯穿于自然的自然美.
二、学法引导
利用实验演示、分组,通过现象找本质.对摩擦力的规律及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
判定,则需通过教师的归纳总结.动摩擦、静摩擦可通过对比教学来进行.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1)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通过实验得出 F= NF
2.难点
(1)静摩擦力方向判断问题.
(2)指导学生正确认识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积大小无关.
(3)指出物体对支承面的压力大小不一定等于物体所受的重力.指出只有当物体在水
平面上滑动时,压力的大小与物体所受的重力相等.
3.疑点
(1)凡是运动的物体都有滑动摩擦力产生,静止的物体都受静摩擦力作用,对吗?
(2)如何理解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中“物体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中“相对”的
含义.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演示教具
长木板(一端固定滑轮),细线,轻质托盘,几个质量相同的重物(自制),摩擦块
3块(其中一块的一面贴有磨砂纸),弹簧秤,毛刷.
2.学生实验用具
每两位学生一组,摩擦块一块,测力计一只.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师利用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与思考、总结摩擦力的产生部位、条件.
2.教师通过讲授,总结摩擦力大小和方向的规律.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知道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2.能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静摩擦力的有无、大小和方向.
3.在具体问题中,会计算滑动摩擦力.
4.通过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区别对比,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二)整体感知
摩擦力是力学中三大性质力之一,正确认识摩擦力对后面知识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
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重点、难点,师生共同设计实验,用实验进行研究,培养学生实
验、观察、操作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认识能力.要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掌握科学研
究方法,提高科学素养.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滑动摩擦力
[演示]摩擦块从斜面上滑下后在水平方向上运动一段距离后静止;将一纸条夹入书
中向外拉;将手平放在桌面上移动.
[问题]以上实验中,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产生了摩擦力,这几种现象中产生的摩擦力
有什么共同特点?
[回答]物体间有相对滑动
得出滑动摩擦力的定义: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相对另一物体滑动时,受到
另一个物体阻碍它相对滑动的力,这种力叫滑动摩擦力.
利用图 1-14,分析以上实验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v表示 A相对 B的运动方向,f表
示物体所受滑动摩擦力)
图 1-14
[结论]: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跟物体的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引导
学生分析得出 相对 是指相对接触的物体,而不能相对别的物体.
[演示]如图 1-15所示,在托盘里放适当的重物,使摩擦块 A的木质表面与木板表
面接触,要使摩擦块 A在木板表面上匀速滑动,摩擦块 A受的滑动摩擦力等于重物的重力,
再将摩擦块的侧面与木板接触,在不改变托盘内重物的情况下,摩擦块 A仍保持匀速滑动,
表明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不变.
图 1-15
[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大小无关.
[演示]在图 1-15所示实验中,使摩擦块 A的磨砂面与木板接触,要使摩擦块 A匀
速滑动,须增加托盘中重物重力,表明摩擦块 A所受滑动摩擦力增大.
[结论]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性质有关.
[演示]在图 1-15所示实验中,使摩擦块 A的木质面与木板表面接触,再在摩擦块
A上放置与 A质量相等的摩擦块,使摩擦块 A对木板的压力加倍,为使 A匀速滑动,托盘
内重物重力也加倍,即摩擦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加倍.
[结论]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成正比.
总结上述实验结论,得出滑动摩擦定律: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成正比.
公式: NFF
F为摩擦力, NF 为压力(对物体表面的垂直作用力), 为动摩擦因数.
对 的认识: 的数值与相互接触的材料、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没有单位,指导
学生阅读“几种材料间的动摩擦因数”,加深对 的认识.
2.滚动摩擦
[问题]一个油桶,放在地面上用力使其滑动和使其滚动.所用的力是否相同?为什
么?
教师讲解: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滚动时产生的摩擦,叫滚动摩擦,滚动摩擦
比滑动摩擦力小得多.
3.静摩擦
[演示 1]摩擦块 A放在水平面上,用水平力拉摩擦块 A不动.
[演示 2]摩擦块 A静上放在斜面上.
[演示 3]将一纸条夹入书中,用力向外拉,纸条不动.
[问题]以上几种现象中产生了摩擦力,产生的摩擦有什么共同点?
[回答]物体相对静止,但有相对运动的趋势.
得出静摩擦力的定义: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有相对运动趋势时,产生的摩擦叫静
摩擦.
[演示]在图 1-16实验中,在托盘里放一定重物,摩擦块 A保持静止,增加在托盘
里重物的重力,使摩擦块 A仍保持静止.
图 1-16
[问题]摩擦块在水平方向所受几个力作用?这几个力之间关系如何?
师生共同分析得出:摩擦块 A在水平方向所受的拉力和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大小相
等.
教师讲解:在二力平衡的问题中,静摩擦力的大小由二力平衡的条件来判断.
[问题]如何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师生共同分析以上实验中静摩擦力的方向,得出结论:静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
切,并且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演示]毛刷放在桌面,再压一重物,用力拉毛刷,毛刷虽静止,但刷毛弯曲,它表
明静摩擦力的方向(图 1-17)
图 1-17
[演示]在图 1-17实验中,当托盘内重物质量增大到某一值时,A由静止开始相对
木板运动,实验说明,静摩擦力有一最大值,拉力超过这一值,物体运动.
[演示]在图 1-17实验中,在 A上再放摩擦块,重复以上操作,发现此时最大静摩
擦力增大,与压力成正比.
[结论]最大静摩擦力:静摩擦力的最大值叫最大静摩擦力( maxF )
公式: maxF = s· NF ( s为静摩擦因数)
静摩擦力 F在零和最大静摩擦力之间,即 0≤F≤ maxF
4.学生分组实验
每组学生用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住物块,开始用较小的力拉,记下测力计读数.慢慢
增加拉力,再记下测力计读数.继续增加拉力,使物块刚好开始滑动,记下测力计读数.
然后保持物块匀速运动,记下测力计读数.
用投影仪打出投影片,让学生填下表,
实验次数 测力计读数 拉力方向 摩擦力的大小 摩擦力方向
1 静摩擦力 1
2 静摩擦力 2
3 最大静摩擦力
4 滑动摩擦力
[问题]你是根据什么原理来确定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的?
[回答]静摩擦力的大小由二力平衡条件来判断,最大静摩擦力的大小等于使物体将
要开始运动所需的最小拉力.当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滑动摩擦力大小等于拉力.
[问题]日常生活中静摩擦力有什么应用?举例说明.
[演示]电动小汽车闭合开关后在桌面上运动,但放在光滑的物体表面,或用绳平吊
在空中,闭合开关,车轮转,但不前进.说明汽车开动时需要摩擦力.
用投影仪打出图 1-18中的四种情况,组织学生讨论木板对木块 A有没有摩擦力?
[讨论]
图(a)中木块 A与木板接触,但木块 A与木板没有相对运动趋势,因此木板对木块 A
没有静摩擦力.
图(b)中木块 A与木板接触,A在重力作用下相对木板有向下运动的趋势,因此木板
对 A有向上的静摩擦力,加大力 F时,静摩擦力大小始终等于木块重不变.
图(c)中木块 A与木板接触,A由于受重力作用,有沿木板向下滑的趋势,因此木板
对 A
图 1-18
图(d)中木块 A与木板接触,沿木板向下匀速滑动,与木板有相对运动,因此木板对
A有沿着斜面向上的滑动摩擦力.
(四)总结、扩展
1.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两物体接触;接触面粗糙;有相互作用的压力;有相对运动或
相对运动趋势.有相对运动时产生滑动摩擦力,有相对运动趋势时产生静摩擦力.
2.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不一定和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不一定是阻力,在有的问题中摩擦力是动力.
3.滑动摩擦力大小可由公式 NFF 计算,当物体匀速滑动时,也可由平衡条件来
确定.
4.静摩擦力大小随物体所受外力的变化而变化,不是一个定值,在 0~ maxF 之间.其
大小由平衡条件确定.
八、布置作业
11P 练习三(2)(4)
九、板书设计
四、摩擦力
一、滑动摩擦力
1.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相对另一物体滑动时,受到另一个物体阻碍它相对
滑动的力,这种力叫滑动摩擦力.
2.方向: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跟物体的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3.大小: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成正比.
公式:F= NF
二、滚动摩擦
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滚动时产生摩擦,叫滚动摩擦.
2.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
三、静摩擦
1.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有相对运动趋势时,产生的摩擦叫静摩擦.
2.大小:在二力平衡问题中,静摩擦力的大小由二力平衡条件来判断.
3.方向:静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且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4.最大静摩擦力:静摩擦力的最大值叫最大静摩擦力( maxF )
公式: maxF = s· NF
静摩擦力 F在零和最大静摩擦力之间.
5.应用
十、背景知识与课外阅读
整体法在静力学中的应用
所谓“整体法”,也就是将相互作用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组成一个整体(系统)
作为研究对象去寻找未知量与已知量之间的关系
例 如图 1-19所示:A、B、C三个物体叠放在水平地面上,在 B上有一水平向右的拉
力 1F =12N,在 C上有一水平向左的拉力 2F =12N,此时三个物体均处于静止状态.则 C
与桌面间的摩擦力为多少?方向如何?
图 1-19
解析 从 A、B、C三个物体为整体,则整体在水平方向上受 1F 2F 与 f(暂设其水平方向
向右)作用.因为 A、B、C均处于静止状态,由物体的平衡条件得
1F - 2F +f=0 所以 f=0那 C与桌面之间无摩擦
十一、随堂练习
1.图 1-20中物块 A重 10N,A和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0.25,当悬挂物 B重 3N
时,A开始沿桌面滑动,求:
图 1-20
(1)B物体重 1N时,A与桌面间的摩擦力多大?
(2)B物体重 6N时,A与桌面间的摩擦力多大?
(3)当 A物体上再加上重 10N的 C物体,B物体重 6N时,A与桌间的摩擦力多大?
2.人在爬绳的过程中,手受到什么摩擦力?方向怎样?摩擦力的方向跟人体运动的方
向是一致还是相反?
3.试分析自行车前轮与后轮的摩擦的方向.
4.下列关于摩擦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摩擦力不可能是动力
B.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
C.摩擦力总是跟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D.静止不动的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叫静摩擦力
5.如图 1-21所示,一根质量为m,长为 a的均匀长方体木料放在水平桌面上,动摩
擦因素为 ,现用水平力 F推木料,当木料位于图示的位置时,则桌面对木料的摩擦力大
小为_____________.
答案:1.(1)1N (2)2.5N (3)5N
图 1-21
2.手受到静摩擦力,方向竖直向上,跟人体运动方向相同.
3.后轮向前,前轮向后 4.B 5. mg
-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