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新源共享
单      位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上传时间 : 2017-04-27 11:09:09
一篇八十述怀的文章 高三.doc(20.5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0 0 类别 : 其他
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批判性地阅读课文 教学方法:讨论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A导入 上篇课文阐述了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谈的是人生话题,今天我们就着这 个话题阅读赵的哲学论文《人是什么》吧。 B快速阅读课文 思考:1、文章的中心是什么?2、梳理思路,文章可以分为哪两大部分? C批判性地研究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中心 思考:标题是“人是什么”,那么文章是不是要给“人”下定义? 明确:不是。文章其实是论述人生的意义。 思考:那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明确:在于不断追求,不断工作。课文写于新时期初,文中一再强调,我们的时代是 “为中华民族腾飞于世界而奋力拼搏的时代”,我们的民族是“面向升起的太阳走向中兴 的民族”,作者在劝告人们,努力工作,“献身于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 明确:文章文题不符。 (2)思路 思考:文章可以分为哪两部分? 明确:前部分,列举古进中外如爱因斯坦、雨果等对“人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这 部分的中心点很明朗,是说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工作。后部分,作者对这一问题作出回答, 认为“人是由三部分组成的……”提出“把握现时”。 思考:有人说,文章两部分是互不相关的,对“人是什么”的回答不同,两部分的内 容也没有联系,你以为呢? 明确:前部分的中心是,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工作。后部分则讲要把握现时。两个部分 至少联系不够紧密,有点脱节。 2、局部具体研究 1)文章第二部分虽然强调要把握现在,但是文字太少;最后一段文字也是在突出要憧憬未 来:主次不分。 2)第 8页上 2段(雨果和加缪的例子不能证明“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也会有不同 的回答”)和第 9页下 3段(“童梦”不能统率失恋的事例,只能统率“少年时光”)观点 和材料不一致。 3)第 10页下 3段第 1句有语病,删去“因为”。 4)倒 5段 1和 0的类比说明实在别扭,不恰当。 D布置作业(略) (江苏省江都市丁沟中学 张广祥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新源共享 2017-04-27 11:43:42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