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新源共享
单      位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上传时间 : 2017-04-27 11:09:10
子集全集补集一节的教案设计示例 高二.doc(89.5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第 3 页
第 4 页
第 5 页
第 6 页
第 7 页
第 8 页
第 9 页
第 10 页
0 0 类别 : 教案
用综合法证明不等式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个或三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这 一重要定理,并能运用它们证明一些不等式.   2.了解综合法的意义.   3.通过对定理及其推论的推导、证明、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综合法 进行推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用综合法证明定理及推论的教学.   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引入   师:我们已学过用比较法(求差、求商)证明不等式,它是一种最基本 最常用的方法.请完成以下练习.   1.证明:x2+2>2x(x为实数).   2.请问:x2+1与 2x的大小关系是什么?并证明你的结论.   (教师巡视学生的解题情况,请学生将不同的解法板演到黑板上)   1.证法 1:由(x2+2)-2x=(x-1)2+1≥1>0,知 x2+2>2x.   证法 2:由(x-1)2≥0,知(x-1)2+1≥1>0,即 x2-2x+2>0,则 x2+2>2x.   师:两位同学的证明都正确,他们都是根据 a2≥0(a≥R).在证法 上有区别吗?请大家思考.   2.答:x2+1≥2x.   证法 1:由(x2+1)-2x=x2-2x+1=(x-1)2≥0,知 x2+1≥2x.   证法 2:由(x-1)2≥0, ①   知 x2-2x+1≥0,则 x2+1≥2x. ②   师:同学们得到的结论几乎是一致的,是 x2+1≥2x.主要证法已 列在黑板上,请大家思考:这些证明是否正确?所采用的方法是什么?   生:都正确.证法一是求差比较法,证法二是……   师:一时答不出也没关系,证法一用的是求差比较法,至于证法二, 我们不妨先问问写出证法二的同学是怎么想出来的.   生:我一看到是两个“平方项”与它们的两倍“交叉项”比大小, 就首先想到了平方公式,这个完全平方一定是非负的;然后再根据不等 式性质,就得到了结论;最后就按这个思路进行的证明.   师:他是从已经成立的事实出发,经过正确推理,得到要证的结论. 也就是说他是以公式①为基础,运用不等式的性质推出②式,这种利用 某些已经证明过的不等式作为基础,再运用不等式的性质推导出所要求 证的不等式的方法通常叫做综合法.   对于综合法大家并不陌生,初中的平面几何题大多是用综合法加以 证明的.   今天我们一起研究如何用综合法证明不等式(板书课题).   (二)用综合法证明不等式   1.综合法   师:我们已经知道用综合法证明需要一些已经证明过的不等式作为 基础,因此我们应先证明出一些最重要、最基本的不等式.   2.定理推导   师:通过刚才的两道小题,我们不难得出:如果 a,b∈R,那么有 (a-b)2≥0.把左边展开,得 a2-2ab+b2≥0,则 a2+b2≥2ab.这就是 课本 P8中介绍的定理 1.我们采用的是综合法,课本中是用求差比较法 加以证明的.   (把课前准备好的课本中的这段证明投出来供大家一起阅读.此处 需实物投影仪)   证明:a2+b2-2ab=(a-b)2   当 a≠b时,(a-b)2>0;当 a=b时,(a-b)2=0.   所以(a-b)2≥0,即 a2+b2-2ab≥0.因此 a2+b2≥2ab.   师: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是带有“=”的不等式,取“=”这种特殊 情况应予以重视.不等式 a2+b2≥2ab中“=”成立的充要条件是什么?   生:是 a=b.   师:充要条件通常用“当且仅当”来表达,“当”表示条件是充分 的,“仅当”表示条件是必要的.所以定理 1表述为:   定理 1 如果 a,b∈R,那么 a2+b2≥2ab(当且仅当 a=b时取“=” 号).(板书)   师:这个定理的功能是什么?功能往往源于它的结构.   生:公式 a2+b2≥2ab的一边是和的形式,另一边是积的形式.我 想功能大概是:和可以缩小变成积,积可以放大变成和.   师:虽然语言欠准确,但其含意是对的.这个定理非常重要,且用 途广泛,但由于各项都是二次的,使用时不太方便,谁有办法将它们的 次数降下来?      师:大家都同意他的作法吗?有什么不同意见吗?         师:同学们思考问题已越来越严谨了,的确,从学生甲的方法应得 到学生乙的      见的,因为正数一定比负数大.因此只把“+”的情况单独提出来, 做为定理 1的推论.      生丁:我与学生甲的想法不同.既然定理 1的 a2+b2≥2ab对任意 的 a,b∈      师:学生丁的想法更自然,他直接利用定理得到推论,这个推论十 分重要.我      几何平均数.这个推论则可以叙述为: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 于(即大于或等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   3.定理的初步应用      师:看到这个问题,你的第一想法是什么?   生:使用定理加以证明.   师:若想定理帮忙,首先要看是否符合定理的条件.      师:再看是否符合定理的结构.      师:实际上,我们是用定理 1的推论进行证明的.      (教师把证明过程板演到黑板上)   师:使用定理时,应特别注意:等号何时成立,不过这只要看定理 是怎么形成的就可以了.   4.定理的推广   师:我们已研究得到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 数.这个结论可以推广到 3,4,…,n(n∈N+)个正数,在中学只要掌握 到三个正数的相应结论.请问应是什么?   生:应该是:三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   师:用符号语言应如何表述?请写到黑板上.   (学生书写在黑板上)      师:如何证明呢?   生:……      来较为复杂,能否做适当变形使之简化呢?      师:想得好,它有条件吗?   生:有.同样是 a,b,c∈R+.   师:这个命题大家能证明出来吗?一时不能完全证出来也没关系, 想出多少说多少.   生甲;我觉得证 a3+b3+c3≥3abc更容易点.它能拆成 a3≥abc,b3≥abc,c3≥abc,由条件只要证出 a2≥bc,b2≥ac,c2≥ab即 可.   生乙:这三个分着不可能证出来,不过合起来的 2a2+2b2+ 2c2≥2bc+2ac+2ab很容易证出.   师:虽然他们还没能把命题证出,但从他们的发言中我们得到了一 点启发:三次的问题转化为二次的解决.   生丁:我证出来了.   (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证明:由于 a,b,c∈R+,由定理 1,得 a2+b2≥2ab,则 a2-ab+ b2≥ab.   所以 a3+b3=(a+b)(a2-ab+b2)≥(a+b)ab=a2b+ab2,即 a3+b3≥a2b +ab2.   同理,b3+c3≥b2c+bc2,c3+a3≥a2c+ac2.   三式相加,得   2a3+2b3+2c3≥a2b+ab2+b2c+bc2+a2c+ac2   =b(a2+c2)+a(b2+c2)+c(a2+b2)   ≥b·2ac+a·2bc+c·2ab   =2abc+2abc+2abc   =6abc.   故 a3+b3+c3≥3abc.   师:证得漂亮,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生丁:我觉得证这个题目只能根据已知条件和定理 1及推论.证题 时我又借鉴了他们俩的经验,对 a3,b3,c3的降次转化工作不是一个、一 个地去做,而是对它      再用立方和公式分解后完成.   师:他还有两处处理得很好.一处是:a2-ab+b2≥ab;另一处是 对三式相加后的式子的重组.很明显,他是在努力创设条件、充分利用 定理证题.这个问题是用什么方法加以证明的?   生:综合法.   师:刚才的证明过程不仅帮我们把问题得以解决,而且还帮助我们 加深了对综合法的认识,从中可体会到应如何使用综合法证题.   证明此题还有其它办法吗?   生:我是用求差比较法证的.   (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证明:由于 a3+b3+c3-3abc   =(a+3)3+c3-3a2b-3ab2-3abc   =(a+b+c)[(a+b)2-(a+b)c+c2]-3ab(a+b+c)   =(a+b+c)[a2+2ab+b2-ac-bc+c2-3ab]   =(a+b+c)(a2+b2+c2-ab-ac-bc)      又 a,b,c∈R+,则 a+b+c>0.   由(a-b)2≥0,(b-c)2≥0,(c-a)2≥0,知(a-b)2+(b-c)2+(c- a)2≥0.      进而 a3+b3+c3-3abc≥0.即 a3+b3+c3≥3abc.   师:正确,而且思路很清晰.这个思路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生:我是一看到这个题目就想用比较法的.我本以为作差后,能因 式分解,再用条件或定理 1,就可断定式子的符号,题目也就证出来了, 但我第一次两两分组就不成功,没分解出来.再试时,我看 a3,b3,c3,3abc这四项都是 3次的,就先凑出与之齐次的(a+b)3再配 平,结果就出夹了.   师:数学中很多时候也是需要试一试、拼拼凑凑的.   其实,课本中采用的就是这种证法.   这同样是带有“=”的不等式,我们仍需研究其“=”成立的充要条 件.从刚才的证明过程看,“=”出现在(a-b)2+(b-c)2+(c-a)2≥0中, 这是显然有:当且仅当 a=b,b=c,c=a同时成立,即 a=b=c时等号成立.   至此,我们已得到了定理 2及其推论.   (教师板书)   定理 2 如果 a,b,c∈ ,那么 a3+b3+c3≥3abc(当且仅当 a=b=c 时取“=”号).      号).   师:这个定理及推论同样是非常重要而且广泛的.它的证明方法远 不只上述这些,推论也可直接证得,同学们不妨课下试一试.   (三)小结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1.已学过的不等式证明方法.比较法、综合法.   2.用综合法证明不等式的依据是什么?   (1)已知条件和不等式性质;   (2)基本不等式:   ①若 a,b∈R,则 a2+b2≥2ab(当且仅当 a=b时取“=”号).      ③若 a,b,c∈R+,则 a3+b3+c3≥3abc(当且仅当 a=b=c时取“=” 号).      3.综合法与比较法的内在联系.   本节课的课前两个练习与两个定理的证明都是既用了比较法,又用 了综合法,这引起了我们对二者内在联系的思考.   由于作为综合法证明依据的不等式本身是可以根据不等式的意义、 性质或比较法证出的,所以用综合法可以获证的不等式往往可以直接根 据不等式的意义、性质或比较法来证明.   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恐怕是方法的选择.方法选择不当,不是证不 出来就是难度加大;方法合理使用,会使题目难度大大下降.因此我们 不要学过某种方法就抱定不放,要善于观察,根据题目的特征选择证题 方法.   显然,对于需用基本不等式证明的问题,直接用结论要比再从头证 一遍容易很多.   4.注意:   (1)定理使用的条件.   只有 a2+b2≥2ab是对任意实数 a,b都成立,其余都要求在正数范 围内.   (2)定理中“=”号成立的条件.   (四)布置作业   《高级中学课本·代数·下册(必修)》(人教社 90年版 98年印刷)P11 练习 1,2.   补充题:   (1)已知:a,b∈R,求证:a2+b2+1≥a+b+ab.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这节课是本章(第五章、不等式)的重点.在这堂课中不仅要讲授证明 不等式的一种方法——综合法,而且还要介绍两个基本而又重要的不等 式定理及推论.在这二者关系的处理上,我们发现:要使用综合法证明 不等式就需要一些最重要、最基本的不等式作为基础,而证明得到它们 时又可采用综合法.因此,我们在课前设计了两个练习题,尤其是稍放 开一点的第 2题,如果学生能自觉不自觉地用初中已很常用而没正式讲 过的综合法的思考方法解题,综合法的引入就会很自然,即使生没有想 到,教师点拨起来也并不困难.而后顺着学生用综合法的需要,介绍了 4个基本不等式,在它们的证明过程中,使用综合法,帮助学生掌握如 何用综合法证明不等式.   从教学设计上,我们力图从学生的需要出发,适时地设计一系列问 题,帮助学生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到的公式、方法能用、会用,而 不是只支离破碎地记住了一些名词和公式.   表面上看,本节练习不够,但实际上,定理 2及推论的证明正是最 好的练习.构思这个证明,起点要高、思维跨度要大.这正是锻炼学生 思维,培养学生推理论证能力的绝对机会.我们认为:最好的习题就是 定理本身的推证过程.这里又是本节的一个难点,在此花点功夫、适当 展开是应当的;同时学生对用综合法证明不等式会有更深刻的体验.因 此讲透它比做几个练习更有意义.   对于几何证法、三角证法等基本不等式的证明方法,由于担心会冲 淡学生对综合法的认识,在本节中并未提及.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有可能直接证出定理 2的推论,这也无妨. 一般来讲,它同样是要用到两项的结论(定理 1或其推论)去证的.课上 应就学生的实际,顺其自然.   至于 n个正数的有关结论,根据教育部 98年颁布的《删减意见》对 此不作要求,故在本案中也未涉及.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新源共享 2017-04-27 11:43:38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