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新源共享
单      位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上传时间 : 2017-04-27 11:09:11
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的教案设计示例 高一.doc(161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0 0 类别 : 教案
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教案 1 课题: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一)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二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的推导方法,明确公式成立的条件; 2.通过练习初步学会公式的应用; 3.通过公式的推导、应用进一步掌握变量代换的数学思路; 4.通过对公式的推导、应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在推导公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索、求新、归纳、总结的好思想、好品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二倍角公式的推导 2.二倍角公式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复习提问:叙述公式 ))()((   TCS 并指出 、 在什么条件下这些公式才能 成立?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或多媒体支持) )(sincoscossin)sin( RR   、 )(sinsincoscos)cos( RR   、 )2.(tantan1 tantan)tan( ZRR   kk   都不等于、,、 教师提问:(多媒体支持:将  改为,闪动颜色) 在公式 ))()((   TCS 中当   时,得到相应的一组公式如何表达?(学生 口答、教师板书(或多媒体支持)) 二、新课: 1.二倍角公式的推导——变量代换. 由上面的提问,得出相应的一组公式: )(tan1 tan22tan )(sincos2cos )(cossin22sin 22 2 22 2        T C S    因为 1cossin 22   ,所以公式 )( 2C 可以变形为: 1cos22cos 2   ,或  2sin212cos  )( 2C 以上这些公式 2S 、 2C 、 2C 、 2T 统称为二倍角的三角函数公式,简称为二倍角 公式. 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二倍角公式的作用在于用单角的三角函数来表示二倍角的三角函数,它适用于二 倍角与单角的三角函数之间的互化问题. (2)二倍角的公式不仅限于 2 是的二倍的形式,其它如 4 是 2 的二倍, 2  是 4  的二倍, 3 是 2 3 的二倍, 3  是 6  的二倍等等,所有这些都可以应用二倍角公 式,因此,要深刻理解“二倍角”的含义,即当 2  时,就是  的二倍角,凡是符合 二倍角关系的就可以应用二倍角公式. (3)二倍角公式是从两角和的三角函数公式中,取两角相等时推导出来,记忆时可联 想相应角公式. (4)公式成立的条件是什么?强调指出 2T 中 R , 2  k , 4  k )( Zk 以上注意的几个问题,可提问学生,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后教师总结发言,也可用投影 打出. 2.公式的应用. 例 1. 不查表,求下列各式的值 (1)  15cos15sin (2) 8sin8cos 22   ; (3)   5.22tan1 5.22tan2 2 (3)  75sin21 2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并强调指出解题的关键是逆用二倍角公式) 例 2. 已知: 13 12cos  , ),(  2 求: 2sin 、 2cos 、 2tan 、 2cot 的值. 学生练习后,教师讲评: 思考方法 1:由: 13 12cos  , ),(  2 先求出 13 5sin  ,然后由公式 2S 、 2C 求出 2sin 、 2cos 的值. 再由同角公式,得 2tan 、 2cot 值. 思考方法 2:先由公式 2C 求得 2cos 的值,再利用同角公式,求得 2sin 、 2tan 、 2cot 的值. 上面两种思考方法中,利用同角公式的平方关系求值时,要注意符号的选取. 例 3.化简    )cos1(cos)sin1(sin)cos1(cos)sin1(sin  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教师应强调指出:是进行括号内的化简:得 )1cos)(sin1cos(sin   ,再 得出  2sin12sin11)cos(sin 2  ,指出化简的思路. 例 4.化简: )10tan31(50sin 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题目探索解题思路——切割化弦 解: )10tan31(50sin  110cos 80sin 10cos 40cos40sin2 10cos 40sin50sin2 10cos 10sin30cos10cos30sin50sin2 10cos )10sin2 310cos2 1(2 50sin )10cos 10sin310cos(50sin             教师解题时应不断强:切割化弦的基本思路,统一函数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使用公 式,特别要强调对公式的逆用. 三、小结 1.利用两角和的三角函数推导二倍角的三角函数,掌握公式的特征,如何理解 与 2 的关系; 2.要掌握公式的变形使用,特别是公式的逆用; 3.注意 2T 成立的条件. 四、课内练习 1.不查表,求下列各式的值 (1) 0367cos0367sin2  ; (2)   1501 2502 2tg tg 2.已知: 8.0sin  ,    2,0  ,求 2sin 、 2cos 的值. 3.化简:(1)  44 sincos  ;(2) 2)cos(sin   五、作业: 1.不查表,求下列各式的值: (1) 112cos2 2  ; (2)  750sin21 2 2.已知 3 3cos  ,并且  270180  ,求 2sin 、 2cos 、 2tan 的值. 3.化简:(1) 2cos2sin   (2) 2)2cos2(sin   (3)  tan1 1 tan1 1  (4)   244 tan1 tan)sin(cos  4. 应满足什么条件,下列等式才能成立. (1)  sin22sin  (2)  cos22cos  (3)  tan22tan 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新源共享 2017-04-27 11:43:35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