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体的等温变化 – 玻意耳
定律
教 材 分 析
教法和学法
教 学 程 序1, 问 题 引 入
6, 小 结
5, 应用巩固练习
4, 分析归纳结论
2, 设 计 实 验
3, 实验探索
1。教材分析
玻意耳定律是研究气体性质中最基本的定律,是学习所
有气体定律的“门坎”,学生在上一节课中了解了描述气体状
态的参量( P,V,T),气体状态,状态变化,以及用分子动理论
对气体产生压强的微观(定性)解释。要求学生通过本节的
学习知道玻意耳定律的内容,公式和这个定律是怎样得来的;
知到 P—V图上等温变化的过程图线及其物理意义;用分子动
理论对玻意耳定律作定性解释;能用玻意耳定律计算有关问
题。
本节教材是在前一节的铺垫下,通过电脑进行实验分析,
然后归纳总结出定量描述一定质量下,温度不变时气体压强,
气体体积两者的关系—玻意耳定律。由实验归纳总结出物理
规律是我们探索,认识客观事物发展及其规律的重要方法。
由于讨论此问题涉及到的参量较多( P,V,T,M)。因此,
我们必须采用一种重要的方法—“控制变量法”来研究这一问
题。把M和 T作为不变量,讨论剩下的两个变量 P,V的关系,
这就把多变量的复杂问题转化为少变量的简单问题来讨论。此
方法曾在讨论牛顿第二定律中使用过。在下几节课中讨论其他
气体定律也将用到。事实上控制变量法是人们研究自然,社会
问题的常用方法。通过教学还因该使学生学会分析实验数据,
得出实验结论的两种常用方法—列表法和图像法。了解图像法
处理数据的优点:直观,减小误差(取平均效果),以及图像
间的变换,从 P—V图(双曲线)变换到 p—1/V图(直线),此
方法在讨论牛顿第二定律 a=F/M中已使用过。同时使学生还学
会不仅能用宏观方法讨论问题,还应该能用微观的方法讨论问
题。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让
学生知道实验结论和定律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结论
是如何得出来的;得出该结论采用了什么样的科学方法和手段;
在实验过程中如何控制实验条件和物理变量;如何使用数学公
式表达物理定律。让学生了解和体会科学家探索,研究自然规
律和社会规律的思维方法。
2。教法和学法
为了使本节课的实验容易操作,准确,直观,有较大的视觉
空间,我采用以电脑辅助投影演示为主的探索式方法优化课堂教
学。
探索模式主要是针对解决“灰黑系统问题”即人们能小部分明
确,大部分不能明确该系统的信息,这样的系统称为灰黑系统。
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学论原则,教师的作用是
制定教学目标,组织教学活动,控制教学活动过程,随机应变,
排除障碍,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有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活动,在
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对每个陌生的问题是会产生兴趣的。
发展能力是现代教学理论十分强调的原则。人类在变革自然
,变革社会,变革人类本身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知识实在是太
多了。人生是有限的,而人类的知识是无限的。如果只是灌输知
识,学习知识,不注意培养学生怎样获取知识,探索知识的能力
,这样的教学是不能适应人类知识快速膨胀和发展,难以培养出
较多的有创造性的人才。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知识是可以转化为能力的。然而能力却可
以帮助一个人获得更多的知识。如果说获得知识是暂时的财富,
那么获得探求知识的能力将是永久的财富。
爱因斯坦说:“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能力应当始终放在
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因此,知识和能力
相比较,从长远来看培养能力更重要。所以在设计教学过程中,
应最大限度的考虑并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原则,遇
到难点问题时可适当放慢节奏,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和
讨论,真正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不仅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学
会用科学的方法,培养探索精神和创造力,以达到教学的最佳
效果。
3。教学程序
●问题引入
心理学研究认为,当人遇到问题需要解决而又没有现成的办
法时思维才出现。所以课题引入方法是否得当直接关系着能否引
起学生的极大兴趣,为新课教学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有着不可忽
视的作用。本节课由实验加设问引入新课。
首先,让学生明白这一节课是让大家来讨论一密闭容器中,
一定质量的气体,当保持其温度不变时,改变气体的体积和压
强,寻找压强和体积的变化关系问题。
设问 1:用一个注射器密闭一定质量的空气,缓慢推或拉动活塞
让学生观察并回答活塞中气体的体积 V和压强 P如何变化?
(复习气体状态变化)
设问 2:气体的压强随体积的变化关系是怎样的?(定性,定量
)鼓励学生猜测,成反比,不成比例等。
●设计实验方案
为了进一步探索一定质量的气体在等温状态下压强和体积的
定量变化关系,提示学生注意采用控制变量法,即控制M,T不变
讨论 P,V间的变化关系。这里我采用压力传感器配合上 20mL医用
注射器,通过电脑采集数据并输入电子表格中,由电脑自动算出
每一组 PV值。然后由电脑画出 P—V图线或 p—1/V图线供学生讨
论。
●进行实验探索
移动注射器活塞,选定一体积 V1传感器自动采集一压强 P1 ,
电脑算出 PV值并输入电子表格中。按同样的方法可以选择多组
实验数据 P2 ,V2;P3,V3;……Pn,,Vn。把数据表格投影到大屏幕上,
然后电脑将数据拟合成 P—V图线(双曲线)或 P—1/V图线(直
线)。
●归纳总结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及 P—V图像,由学生归纳总结出
一定质量的气体,当温度不变时 P∝1/V的初步结论。进一步比
较每一组的 PV值,不难看出各组的 PV值很接近,排除误差的影
响(进行理想化处理)便可得到:
P1V1=P2 V2=P3V3=…=PnVn=C (m一定, T一定)
改变温度重做上述实验两次,观察 p—V图线的位置变化,
得出 P—V线随温度的增加应向外移,反之内移。
接下来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气体体积和压强的变化。通过一
多媒体课件演示由于气体体积变化而使气体分子密度变化,单
位体积内的气体分子数变化,因而在单位面积上分子对器壁的
冲撞力改变,故而引起宏观压强的变化。
●应用巩固练习
给学生几分钟时间让他们自己归纳,小结,由老师指导写
出完整的结论。通过几道问答和计算题,巩固学生对玻意耳定
律的理解和应用,为进一步用该定律解决更多的问题打下基础。
●小结
告诉学生本节所讨论的玻意耳定律只是气体性质的一部分
内容,以后我们还要用类似的方法讨论更多的问题,希望学生
对这种探索问题的方法 ,能够很好的理解,掌握,应用它。而
这节课采用的电脑辅助实验是从教育的整体优化原则出发,它
是现在乃至将来人们研究自然,社会的一种不可缺少的方法。
列表法和图像法是处理实验数据的常用方法,希望大家熟悉它,
并能较好的运用这些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