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新源共享
单      位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上传时间 : 2017-04-27 11:10:49
[原创]长亭送别 语文 高三.ppt(1.47M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第 3 页
第 4 页
第 5 页
第 6 页
第 7 页
第 8 页
0 0 类别 : 课件
长 亭 送 别 相关资 料剧本欣赏 同步练习 写“愁”相关 诗句 王实甫和《西厢记》 《西厢记》故事来源 剧中化用的古典诗词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 《西厢记》连环画 王实甫是元代著名杂剧《西厢记》的作者,但是关于 他生平情况的历史记载却很少。王实甫是大都(今北京) 人。后人推测他的生卒年大约是1260- 1336年,主要 创作活动大约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1295年- 1307年),这正是元杂剧的鼎盛时期。王实甫早年曾经 为官,宦途坎坷,他常在演出杂剧及歌舞的游艺场所出入 ,是个不为封建礼法所拘、与倡优(当时的演员)有密切 交往的文人。晚年弃官归隐,过着吟风弄月,纵游园林的 生活。   王实甫的杂剧如今仅存《西厢记》、《破窑记》和 《丽春园》等十三种。其中最著名的《西厢记》共五本, 是王实甫的代表作,在元代和明代就为人推重,被称为杂 剧之冠。剧本描写书生张生在寺庙中遇见崔相国之女崔莺 莺,两人产生爱情,通过婢女红娘的帮助,历经坎坷,终 于冲破封建礼教束缚而结合的故事。 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有鲜明、深刻的反封建 的主题。张生和崔莺莺的恋爱故事,已经不再停留在 “才子佳人”的模式上,也没有把“夫贵妻荣”作为婚 姻的理想。他们否定了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始终 追求真挚的感情,爱情已被置于功名利禄之上。《西厢 记》结尾处,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正面地表达了“愿 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反对封建 礼教、封建婚姻制度、封建等级制度的进步主张,鼓舞 了青年男女为争取爱情自由、婚姻自主而抗争。   《西厢记》之所以能成为元杂剧的“压卷”之作, 不仅在于其表现了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进步 思想,而且它在戏剧冲突、结构安排、人物塑造等方面 ,都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西厢记》的戏剧冲突有两条线索。一条是封建势力的 代表"老夫人"与崔莺莺、张生、红娘之间展开的冲突。这 是维护封建礼教的封建势力和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姻自主 的叛逆者之间的冲突。此外,《西厢记》还有由崔莺莺、张 生、红娘之间的种种矛盾引起的另一条戏剧冲突的线索,这 些冲突虽然属次要,却是大量的,错综复杂的,常常和主要 矛盾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推动戏剧情节一环扣一环地发 展,具有强烈的戏剧效果。这正是《西厢记》令人叫绝之处。 《西厢记》的角色不多,戏却很多,情节曲折。   《西厢记》的结构规模在中国戏剧史上是空前的。它突 破了元杂剧的一般惯例,用长篇巨制来表现一个曲折动人的 完整的爱情故事。因此它避免了其它元杂剧由于篇幅限制而 造成的剧情简单化和某种程度的模式化的缺点,能够游刃有 余地展开情节、刻划人物。这是王实甫的一个创举。 《西厢记》最突出的艺术成是成功地塑造了栩栩如 生、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王实甫很善于按照人物的 地位、身份、教养以及彼此之间的具体关系,准确地 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并且调动多种艺术手段,生动 、鲜明地将其表现出来。崔莺莺、张生、红娘、老夫 人都由于王实甫的卓越才能而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   王实甫的《西厢记》问世以后,在中国文学史上 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版本数量众多,流传至 今的明清刻本约有一百种。明清两代的众多学者对 《西厢记》评价很高,直到近现代,《西厢记》的各 种版本依旧活跃在舞台上,备受人们的赞赏。  《西厢记》故事的来源   《西厢记》的故事来源于唐元稹的小说《莺莺传》 (又名《会真记》)。小说叙述唐贞元年间寄居蒲州普救 寺的少女崔莺莺和书生张生恋爱、终被遗弃的悲剧故事。 莺莺的悲剧形象概括了中国历史上受封建礼教约束和被轻 薄少年遗弃的善良少女的共同命运。可是元稹却诬莺莺为 “不妖其身,必妖于人”的“妖孽”,而把张生对莺莺的 始乱终弃说成是“善补过者”。这就未免颠倒黑白,文过 饰非。     北宋苏轼曾在诗词里多次引用《莺莺传》的材料。秦 观、毛滂都写过莺莺故事〔调笑转踏〕词。宋、金对峙时 期,南戏里出现《张珙西厢记》,没有流传。北方出现的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一般称为《董西厢》(又称《西 厢□弹词》或《弦索西厢》)。它在主题思想、故事情节 、人物性格等方面,都已经越出了《莺莺传》的窠臼,为 后来王实甫《西厢记》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基础。 《董西厢》从根本上改变了元稹《莺莺 传》的思想倾向,把莺莺受张生引诱失身的悲 剧故事改变为莺莺和张生为争取自愿结合的婚 姻、共同向封建家长斗争、终于取得胜利的喜 剧。这一改变,赋予崔、张故事以新的主题思 想,使它具有明显的反抗封建礼教的精神。董 解元把轻薄文人张生改变为用情专一的青年; 把深受封建礼教压抑的莺莺塑造成为能够冲破 封建礼教束缚的少女;加上对正面人物如红娘 、法聪、白马将军和反面人物如郑恒、孙飞虎 、老夫人等的刻画,初步完成了从《莺莺传》 到《西厢记》的改造。 《董西厢》是说唱艺术,它以六分之一 篇幅叙述孙飞虎与法聪、白马将军的战斗 ,不 免偏离篇末提出的“才子合配佳人”的主题。 至于对张生、莺莺、老夫人等人物性格的塑造 ,虽已扭转了《莺莺传》的思想偏颇,但有些 地方为了耸动听众迎合小市民的情趣,在着力 描摹书中人物的情态时,不免有过火的地方。 唱词说白的生动、泼辣 ,是说唱家的长技 ,但通 俗有余 ,优雅不足 , 未能充分显示有高度文化修 养的张生和莺莺的性格特征。这些地方,只有 到了杰出戏曲作家王实甫手里才别出心裁,另 辟蹊径,从而完成了崔张故事由说唱诸宫调到 杂剧的重新创造。 1、“碧云天,黄花地”,来自范仲淹 的《苏暮遮》 苏幕遮(怀旧) 碧云天,黄花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 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 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 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 相思泪。 2 、“未饮心先醉”来自柳永的《诉衷 情近》“未饮心如醉” 诉衷情近 雨晴气爽,伫立江楼望处。澄明远水生 光,重叠暮山耸翠。遥认断桥幽径,隐 隐渔村,向晚孤烟起。 残阳里。脉脉朱阑静倚。黯然情绪,未 饮先如醉。愁无际。暮云过了,秋光老 尽,故人千里。竟日空凝睇。 3 、“一春鱼燕无消息”来自秦观的《鹧鸪 天》 鹧鸪天(一题作春闺) 枝(一作枕)上流莺和泪闻,新啼痕间旧啼 痕。一春鱼燕无消息,千里关山劳梦魂。 无一语,对芳尊,安排肠断到黄昏。甫能炙 得灯儿了,雨打梨花深闭门。 4 、“伯劳东去燕西飞”来自乐府诗 《东飞伯劳歌》 东飞伯劳歌  东飞伯劳西飞燕, 黄姑织女时相见。 谁家女儿对门居, 开颜发艳照里闾。 南窗北牖挂明光, 罗帷绮箔脂粉香。 女儿年几十五六, 窈窕无双颜如玉。 三春已暮花从风, 空留可怜与谁同。 5、“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来自苏轼《满庭 芳》 苏轼·满庭芳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事皆前 定,谁弱又谁强。 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 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 ,抵死说短论长。 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江南好, 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1、 [端正好 ]一曲,因景生情,写凄凉的暮秋景 象引出莺莺的离愁别恨。这首曲子化用了范仲淹 的《苏幕遮》 曲子的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渲染出萧瑟凄凉的氛围,衬托出莺莺为离别 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后两句是莺莺自问自答, 在为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目中,经 霜的树林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一个“染” 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 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情色彩,萧瑟 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无法分开,创造了 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 这段曲词句句是景,只一“泪”字是情。但一个 “泪”字,就使全篇景物都闪耀出别离的泪光,它 们都成了传情之物,这是多么精湛的语言技巧! 2 、 [ 滚绣球 ] 一曲,由情及景,用途中 的景物为线索来抒发离别的怨恨。 这段曲词和前面的 [ 端正好 ] 相比 ,在情景上的铺设是不相同的。 [ 端正 好 ] 主要是采用因景生情的手法,用凄 凉的暮秋景象来引出莺莺的离愁别恨。 [ 滚绣球 ] 则是比较多的采用了由情及景 的手法,柳丝系马、疏林挂斜晖、马慢 走车快行、松了金钏减了玉肌等等描写 ,无不都是由莺莺对张生的依恋惜别之 情引发出来的。 清人金圣叹对其中的“马儿屯屯的行,车儿快快的随” 两句有这样的分析: 若又马儿快快行,车儿慢慢随,则中间乃自隔绝, 不得多做相守也。即马儿慢慢行,车儿慢慢随,或马儿 快快行,车儿快块随,亦不成其为相守也。必也,马儿 则慢慢行,车儿则快快随,马儿仍慢慢行,于是车在马 右,马在车左,男左女右,比肩并坐,疏林挂日,更不 复夜,千秋万岁,永在长亭。此真小儿女又稚小,又苦 恼,又聪明,又憨痴。一片的微细心地,不知作者如何 写出来也。     这段话倒可说是把“情景交融”的境界剖析入微。 马儿慢慢行,车儿快快随是景,而实际抒发的却是莺莺 那种不忍遽别,虽一时半刻的厮守也不肯放弃的惜别深 情。是先有这样的情,才有那样的景。 3 、 [ 叨叨令 ] 一曲,用丰富的情态描写,补述莺 莺动身前已经产生和未来将要产生的愁绪。     这段曲词是莺莺在自己丈夫和最知心的丫环 红娘面前尽情倾诉离别的痛苦心情,因此在描写 上与前面 [ 端正好 ] 和 [ 滚绣球 ] 委婉含蓄的内心 独白不一样,整段曲词无遮无拦,直抒胸臆, 将 " 车、马,被、枕,衫、袖,书、信 " 这些常用 词带上 " 儿 " 字,加上一些叠音形容词,如熬熬煎 煎、昏昏沉沉之类,用排比句巧妙组合衔接,并 间以反复的感叹,造成音节和声韵的回环流转, 产生一唱三叹、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把莺莺柔 肠百结的离别苦痛写得哀哀切切,见情见态。莺 莺那种如泣如诉、呜呜咽咽的声气口吻,宛然在 侧。 阅读下面的曲词,完成 1-4题。  [正宫 ·端正好 ]  [ 耍孩儿 ]  [四煞 ]  [一煞 ]  [收尾 ] 1.对 [正宫·端正好 ]一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莺莺对暮秋郊野景色的感受,抒发了情人分别的痛 苦压抑的心情。 B.蓝天的白云,萎积的黄花,南飞的大雁,如丹的枫叶, 它们在凄紧的西风中融成一体,构成了寥廓萧瑟、令人黯然 的境界。 C. "晓来 "两句,使客观景色带上了浓重的主观色彩,构成 一种 " 无我之境 "。 D. "染 "、 " 醉 " 二字,不仅把外射的感受化为具有动态的 心理过程,而且令离人的涟涟别泪,宛然如见。后者既写出 了枫林的色彩,更赋予了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 态。 答案: C "晓来 "两句应为 "有我之境 "。王国维《人间词 话》云 "有我之境物皆着我之颜色 ""无我之境不知何者为我 ,何者为物 "。该句有主观色彩当为 "有我之境 "。 2.对 [ 耍孩儿 ] 一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司马青衫 "系用典,出自白居易《琶琵 行》中 " 江州司马青衫湿 "一句; B. "伯劳东去燕西飞 " 亦系用典,化用了乐 府诗《东飞伯劳歌》中的诗句; C. "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就尽生前酒一 杯 "句是借酒浇愁,及时行乐的表现; D. "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这是莺莺送别 张生悲戚、依恋、怨恨的集中表现。 答案: C 应为借酒饯行非为 "借酒浇愁 ,及时行乐 "。 3.下列对 [一煞 ]一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夕阳 "一句,看似乎易,含情极深。日夕薄暮 ,本是当归之时,而今却挥袂远别,人何以堪 ! B.一个 " 古 " 字,不但平添了许多苍凉况味,而且 把别离的凄苦之情推及古今,它包含着人物内心的许 多 " 潜台词 ",也启示着读者观众的丰富联想。 C. "无人语 "三字既道出了环境的寂静,更刻绘了 莺莺 "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 "的孤独感和无 处可诉的痛苦心理。 D. "来时 "一句,直抒胸臆,表现莺莺留恋美景, 留恋情人的情怀。 答案:D 留恋美景显然不当 4."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 堤 "一段曲文,多处化引了古诗文语句,下列不属此 列的一项是: A.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 李煜《相见欢》 B.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马致远《天净沙》 C.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 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 柳永《雨霖铃》 D.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 李煜《浪淘沙令》 答案:D 该句写的是亡国之痛,不是离别之 愁 5.试以《长亭送别》最后一句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大小 车儿如何载得起 " 李后主《虞美人》中的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秦观《江城子》中 "便作春江都是泪 ,流不尽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中 " 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 "作一比较分析。 都是写愁高手。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 物象,都饶有新意,各具特色。李煜将愁变成 了水,秦观又将愁变成随水而流的东西,李清 照又茭一步将愁搬上了船,王实甫则把愁装在 了车上。都很自然贴切,不着痕迹,且均意境 完整。 ) 【一煞】写“别愁”,使用了“青山”、“古道” 、“夕阳”、“烟霭”四种意象,试从唐诗宋词中 找出有关“愁”的诗句。 青山: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戴叔伦《题稚川山水》 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林逋《长相思 ·吴山青》 古道: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千里断肠,关山古道,回首高城似天杏。赵企《感皇恩 ·别情》 夕阳:秋草独行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刘长卿《长沙王贾宜 宅》 斜阳外,寒鸦点点,流水绕孤村。秦观《满庭芳 ·山抹微云》 烟霭: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霖 ·寒蝉凄切》 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红楼梦》第二十三 回)    林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 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 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 宝玉笑道: "妹妹,你说好不好 ?"林黛玉笑道: "果然有 趣。 "宝玉笑道: "我就是个 '多愁多病的身 ',你就是那 '倾 国倾城貌 '。 "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起 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 含嗔,指宝玉道: "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 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我告诉舅舅、舅母 去。 "说到 "欺负 ''两个字上,早又把眼睛圈儿红了,转身就 走。宝玉着了急,向前拦住说道: "好妹妹,千万饶我这一遭 ,原是我说错了。若有心欺负你,明儿我掉在池子里,教个癞 头鼋吞了去,变个大王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 时候,我往你坟上替你驮一辈子的碑去。 "说的林黛玉嗤的一 声笑了,揉着眼睛,一面笑道: "一般也唬的这个调儿,还只 管胡说。 '呸,原来是苗而不秀,是个银样腊枪头。 "'宝玉听 了,笑道: "你这个呢 ?我也告诉去。 "林黛玉笑道: "你说 你会过目成诵,难道我就不能一目十行么 ?" …… 这里林黛玉见宝玉去了,又听见众姊妹也不在房,自 己闷闷的。正欲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上,只听见墙内笛韵 悠扬,歌声婉转。林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呢。 只是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便不留心,只管往前走。偶然 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 "原来姹紫嫣 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 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 "良辰美景奈何天 ,赏心乐事谁家院。 "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 道: "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 这其中的趣味。 "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又 侧耳时,只听唱道: "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林黛 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 "你在幽闺自怜 "等句 ,益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 嚼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 人诗中有 "水流花谢两无情 "之句,再又有词中有 "流水落花 春去也,天上人间 "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 "花落 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 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新源共享 2017-04-27 11:42:07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