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新源共享
单      位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上传时间 : 2017-04-27 11:11:36
[再加工]溶解度 高一.doc(61.5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第 3 页
第 4 页
0 0 类别 : 其他
课题 2 溶解度 化学备课组 目的要求:1.了解饱和溶液的涵义。掌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外界条件。 2.了解溶解度的涵义,初步学习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重点:溶解度的概念,固体溶解度曲线的含义与应用 难点:溶解度的概念,固体溶解度曲线的含义与应用 教学过程: [引言]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酒精可以任意比例与水互溶,那么,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 的溶剂所能溶解的溶质的质量有没有一个限度呢?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表示这种限度呢? 一:饱和溶液 活动与探究 操作 现象 结论 加 入 氯 化 钠 加入 5g食盐、 搅拌 再加入 5g食 盐、搅拌 再加入 5ml 水、搅拌 在 水 中 加 入 硝 酸 钾 加入 5g硝酸 钾、搅拌 再加入 5g硝 酸钾、搅拌 加热 再加入 5g硝 酸钾、搅拌 冷却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 的不饱和溶液。 讲述〕在讲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时,为什么要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呢? 在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的量的情况下,原来的饱和溶液可以变成不饱和溶液。因此只有指明“在一定 温度下”和“一定量溶剂里”,溶液的“饱和”或“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 加热(硝酸钾晶体溶解) 硝酸钾饱和溶液 硝酸钾不饱和溶液 降温(硝酸钾晶体折出) 加水(氯化钠固体溶解) 氯化钠饱和溶液 氯化钠不饱和溶液 蒸发溶剂(氯化钠固体折出) 定性特征,一般说,要确定某一溶液是否饱和,只要看在一定温度下,有没有不能继续溶解的剩余 溶质存在,如有,且溶质的量不再减少,那么这种溶液就是饱和溶液。 〔练习〕现有一瓶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试举出使它变成饱和溶液的方法。 增加溶质或降低温度 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 增加溶剂或升高温度 总之:利用改变“温度”或改变“溶质”或“溶剂”相对量的方法。 〔讲述〕为了粗略地表示溶液里溶质含量的多少,人们还常常把溶液分成浓溶液和稀溶液。饱和溶液是否一 定是浓溶液,而不饱和溶液是否一定是稀溶液呢? 结论: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也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同一种溶质的溶液,在一定温度下 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要浓。 我们已经知道,物质在水中有的是可溶的,有的是不溶的。那么,对于可溶物质来说,[教师边讲边板 书以下两个问题] (l)溶质在一定条件(温度一定、溶剂的量一定)下,能否无限制地溶解呢? (2)不同溶质,在相同条件(温度相同、溶剂的量相同)下,溶解的量是否相同? 以上两个问题,请同学们先进行讨论,提出实验方法,然后通过实验得出结论。 [学生进行讨论,教师巡视,不时地参加同学间的议论] 生丙:溶质不能无限制地溶解在水里。实验的方法是:取一定量的水,把溶质(可以用食盐)加到水中, 观察它是不是无限制地溶解。 生辛:要保持一定的温度,才能够满足第一个问题中所需要的条件。 师:对。要注意条件。我们可以取室温下的一定体积的水,进行实验。那么,怎样证明在一定条件(温度相 同、溶剂的量相同)下,不同溶质溶解的量是否相同呢? 生丁:可以把不同的溶质,分别加到相同温度、相同质量的水中,比较它们溶解的量是不是相同。 生戊:应该先称量出相同质量的不同溶质的质量,然后把它们分别溶解在相同温度、相同质量的水中,就 可以比较它们溶解的量是不是相同。 师:根据大家的意见,我们可做一个对比实验,同时说明以上两个问题。即:称量两种(硝酸钾和硝酸 铵)不同溶质的质量(各 20g),分别加入到相同温度(室温)、相同体积(10mL水)的水中,观察溶质在一 定条件下,能否无限制地溶解;同时比较两种溶质溶解的质量是否相同。但是,怎样判断溶质在溶剂中是 否能继续溶解呢? 生丙:把溶质加入溶剂中,经搅拌或振荡后,有剩余的固体时,说明溶质不能再溶解了。 师:回答得很好。那么,应该怎样操作呢?是把溶质全部加入到溶剂中,还是要分数次,逐渐加入呢? 生[齐]:分数次,逐渐加入。 下面,请同学再考虑一个问题:通常人们根据溶液中含溶质的多少,把溶液分为“浓溶液”和“稀溶 液”。今天我们又学习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有人说:饱和溶液一 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这种说法是否正确?下面大家先讨论,然后再回答。[学生进行讨 论,教师巡视,不时参加学生的讨论] 生甲: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例如,上面实验中得到的硝酸钾溶液和硝酸铵溶液都是饱和溶液,但是 硝酸铵溶液中含溶质多、浓度大。而硝酸钾溶液中含溶质少。浓度小。因此这两种溶液相比较,硝酸铵是浓 溶液,硝酸钾是稀溶液。 师:回答得很好。对于不同溶质来说,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也不一定是稀溶液。对于同 一种溶质来说,饱和溶液和浓溶液,不饱和溶液和稀溶液有什么关系呢? 生乙:对于同一种溶质的溶液,在同一温度时,饱和溶液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是稀溶液。 师:请你举例说明。 生乙:例如,上面实验中,开始加入少量硝酸钾时,得到的是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最后制得的是硝酸 钾饱和溶液。这两种溶液相比较,不饱和溶液含溶质少,是稀溶液;饱和溶液含溶质多,是浓溶液。 师:[小结]今天我们通过实验和讨论,学习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物质的溶解性,以及饱和溶液和浓 溶液、不饱和溶液和稀溶液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等概念。这些概念为我们学习“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打下基 础。课后,请同学们预习“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二:溶解度 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对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 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在上一课题中,己从定性的角度研究了溶质放到溶剂中时的一些情况。 但是不是所有物质都能溶解于水呢?在一定量水中是不是能大量溶解某一物质呢?本课题就要研究物质 在一定量水中溶解的限度的问题。  问: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举例说明。   答:不同。例如食盐能溶于水,而沙子却极难溶于水。   问:那么,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   答:不同。例如油易溶于汽油而难溶于水。   教师总结: 物质溶解能力不仅与溶质有关,也与溶剂性质有关。通常我们将 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 溶解能力叫溶解性。 影响溶解度的外因 自然界中的某些现象都跟物质的溶解度有关。请根据下列事实推测外界因素如何影响物质的溶解度。 (1) 1999年我国科考队首次在西藏羌北无人区发现,当地进入严冬时,广大冰冻湖泊中析出十分壮观 的多面体的碳酸钠晶体。 (2)夏天,贮存自来水的瓶子内壁挂满一层气泡。 (3)打开汽水瓶盖时,常常有大量气泡涌出。 (4)利用蒸发的方法从海水中提取食盐。 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提问】阅读教材中有关溶解度的定义,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定义有哪几个方面的因素? (回答略。) 【讲解】固体物质在某一种溶剂里的溶解度,涉及一定温度、100g溶剂、达到饱和溶液和溶解的溶质克数四 个因素。 以下四句话错在哪里? 1.l00g水中最多溶解 38g氯化钠,所以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是 38g。 2.在 10℃时,烧杯内水中最多溶有 140g硝酸铵,所以硝酸铵在水中的溶解度是 140g。 3.在 60℃,100g水中溶有 75g硝酸钾,所以 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 75g。 4.60℃,100g水中最多溶解 124g硝酸钾,所以硝酸钾在这温度下的溶解度是 124。 【讨论】学生讨论、辨析、纠正错误,认识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完整意义。 关键词:一定温度(指条件);100 g溶剂;饱和溶液;克(单位)。   [布置讨论题]“20 ℃时食盐溶解度是 36 g”的含义是什么? 2.溶解度曲线   [讲解]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溶解度的大小与温度有关。可以以横坐标表示温度,以纵坐标表示溶解度,画 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这种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   [板书]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  [ 展示教学挂图]    问:影响固体溶解度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温度。大多数固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例如硝酸钠;少数固体 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例如氯 化钠;极少数固体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反而减小,例如氢氧化钙。 [布置学生讨论]从溶解度曲线中我们可以获取什么信息? 归纳: a:溶解度曲线从溶解度曲线中可以查到有关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可以比较相同温度下不同物 质的溶解度以及各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等等。   B:从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硝酸铵、硝酸钾等;有 些与温度的变化关系不大,如氯化钠。利用溶解度曲线提供的信息,可以对某些物质组成的混合物进行 分离。   [讲解]对大多数物质来说,其溶解度都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的,也有些固体物质,其溶解度是随着温 度的升高而减小,氢氧化钙就是这样一种物质。   [展示教学挂图]氢氧化钙溶解度曲线    [板书]气体的溶解度: 通常用“1体积水中所能溶解气体的体积”来表示气体的溶解度。   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压强的升高而增大。 [扩展资料]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 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 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如果不指明溶剂,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例如,NaCl在 20℃ 的溶解度为 36g,表示的意义就是:在 20℃时,100g水中溶解 36g氯化钠时溶液达到饱和状态。或者说 在 20℃时,100g水最多能溶解 36g氯化钠。   2.在理解固体溶解度概念时,要抓住的四个要点①“在一定温度下”:因为每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在一定温度下有一个对应的值,或者说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所以给出某固体物质的溶解 度时,必须标明温度。②“在 100g溶剂里”:溶解度的概念中,规定溶剂的质量为 100g。③“饱和状态”: 所谓饱和状态,可以理解为在一定温度下,在 100g溶剂里,溶质的溶解量的最大值。④“所溶解的质 量”:表明溶解度的单位是“克”。   3.影响溶解度的因素①溶质的性质;②溶剂的性质(见溶解性部分);③温度。在溶质和溶剂一定 的情况下,温度是影响固体溶解度的重要因素。一般规律如下:大部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 而增大(如硝酸钾);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如氯化钠);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 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氢氧化钙)。   4.溶解度的表示方法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有两种表示方法:①列表法;②溶解度曲线。 气体物质的溶解度   气体溶解度是指该气体在压强为 101kPa,一定温度时溶解在 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例如在 0℃时,氧气的溶解度为 0.049,就是指在 0℃,氧气压强为 101kPa时,1体积水最多能溶解 0.049体积氧气。   气体溶解度与温度和压强有关,随温度升高而减小,随压强增大而增大。 溶解度曲线   1.溶解度曲线由于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随温度一定而一定,这种变化可以用溶解 度曲线来表示。我们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绘出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 这种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   2.溶解度曲线的意义①表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③表示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 解度,可以比较同一温度时,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若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相交,则在该温度下两 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③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确定从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或进行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方法 ④根据溶解度曲线能进行有关的计算。 溶解度曲线知识归纳   一、点的意义   1.溶解度曲线上的点表示物质在该点所示温度下的溶解度,溶液所处的状态是饱和溶液。   2.溶解度曲线下面的面积上的点,表示溶液所处的状态是不饱和状态,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 温度时的不饱和溶液。   3.溶解度曲线上面的面积上的点,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饱和溶液,且该溶质有剩余。   4.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在该点所示的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二、变化规律   1.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曲线为"陡升型",如硝酸钾。   2.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曲线为"缓升型",如氯化钠。   3.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曲线为"下降型",如氢氧化钙。   4.气体物质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纵坐标表示体积),曲线也为"下降型",如氧气。   三、应用   1.查找指定温度时物质的溶解度,并根据溶解度判断溶解性。   2.比较相同温度时(或一定湿度范围内)不同物质溶解度的大小。 3.比较和确定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程度,并据此确定物质结晶或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方法。   4.确定溶液的状态(饱和与不饱和)。 [探究活动]   1.下表列出一些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请你根据表中数据,在图中画出这两种物质的曲线。 物质 0℃ 20℃ 40℃ 60℃ 80℃ 100℃ 硝酸钾 13.3 31.6 63.9 110 169 246 氯化钠 36 36 36 37 39 40   2.现有 10g硝酸钾和 2g食盐的混合物,如何将它们分离开? 实验内容 可行性论证 实验记录 结 论 3:溶解度与溶解性 溶解度 >10克 >1克 <1克 <0.01克 溶解性 易溶 可溶 微溶 难溶(不溶) 小结 作业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新源共享 2017-04-27 11:41:37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