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新源共享
单      位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上传时间 : 2017-04-27 11:15:26
白杨礼赞课件动画 九年级.ppt(1.27M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第 3 页
第 4 页
第 5 页
第 6 页
第 7 页
0 0 类别 : 课件
关于作者 课文录音 分析课文 能力迁移 文学欣赏 布置作业 1896—1981 茅盾是我 国现代进步文化的 先驱 茅盾原名 沈德鸿,字雁冰, 1896年7月4 日生于浙江桐乡县 乌镇。这个太湖南 部的鱼米之乡,是 近代以来中国农业 最为发达之区,它 紧邻着 现代化的上海,又 是人文荟萃的地方 ,这造成了茅盾勇 于面向世界的开放 的文化心态,以及 精致入微的笔风。 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和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担任第一任文化部长,还担任过作家协会 主席、全国文联名誉主席等职务。茅盾一生写了大量的文学作 品,主要有《子夜》、《蚀》、《虹》、《春蚕》、《林家铺 子》、《霜叶红似二月花》等。 外 部 形 态 总的形象 干 枝 叶 皮 力争上游 笔直,绝无旁枝 笔直,紧紧靠拢 片片向上 光滑淡青色 正直 团结 进取 质朴 内 在 气 质 倔强挺立 参天耸立 不折不挠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 树。 1 从表达方式上来看 ··· ··· 2 从在文中结构上起的作用来看 ··· ··· 3 从句式上来看 ··· ··· 4 怎样理解“普通”和“不” “平凡”?矛盾吗? “ 普通”的是什么?“不”“平凡”的又是 什么?作者“赞美白杨树”的原因是什么? 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 农民 哨兵 精神 这种手法称为托物言志。 本文在写作结构上, 从 有什么特点,用一个字来形容。 散文的写作特点 结 构 内 容 中 心 主 题 什么是象征手法?它和比喻手法有什么区别? 思考下列形象可以象征什么 ? 梅花 蜡烛 太阳 翠竹 鹰 荷花 孔雀 热水瓶 楠木落叶 北方的天很蓝,每当秋天来临,你会体会到什么叫 做“秋高气爽”。在基础实验楼前,曾经有参天的白杨。   秋天里,白杨的叶子黄得金灿灿的,背景是瓦蓝瓦 蓝的天空,别提多美了!   闲暇时,常沿着那条美丽的路散步,这就是我的大 学,   一个让我成熟起来的地方,一个让我一辈子怀念的 地方,虽然我曾匆忙的离开了它,但它永远在我的心中 ,就像那美丽的白杨一样,在我的心中光亮如鲜!    白杨 日巴金 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终 于死在灯下,或者浸在油中,飞蛾是值得赞美 的。在最后的一瞬间它得到光,也得到热了。 我怀念上古的夸父,他追赶日影,渴死 在山谷。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 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 如轰轰烈烈的死。 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 的寒冷世界么? 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 我要飞向火热的日球。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 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 撮灰。 匆匆 朱自清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 ,有再开的时候。但 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 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 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 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 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 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 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 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 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 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 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 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 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 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 然的双 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 去,天黑 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 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 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 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 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 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 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 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 ;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 裸来到 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 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回 家 作 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三。 2、仿照课文,以及课后练习六, 写一 篇先记叙后抒 情的散文。要求运用到托物言志的 手法。 3、思考课文最后一段的作用。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新源共享 2017-04-27 11:40:43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