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新源共享
单      位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上传时间 : 2017-04-27 11:15:30
长城 参考教案 四年级.doc(54.5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第 3 页
0 0 类别 : 教案
长城 参考教案二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生字:嘉、峪、屯、魄。 2.新词:崇山峻岭、蜿蜒盘旋、气魄、凝结。 3.理解重点句: (1)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 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2)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 长城。 (3)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观察图画和理解课文,认识到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 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 2.训练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培养根据事物特点选取不同 观察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4.掌握在观察中展开联想的方法。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观察图画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认识到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 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受到爱国 主义教育。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的联想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介绍一些长城的悠久历史和有关长城的民间小故事, 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2.有顺序地观察、有顺序地记叙也是本文的难点。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对照课本插图,把课文中有关语句找出来读一读,理清 作者的写作思路。图文对照,学习课文。通过比较两幅图的不同,体会观察的顺 序,领会叙议结合,有感而发,赞叹升华的写法。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观察两幅图,抓住两幅图的不同点,体会作者的观察顺序,突出掌握看 图学文的方法。 2.同坐位讨论,前后桌讨论课文中哪些语句最能体现长城的高大坚固和气 势雄伟,勾画出这些重点词句。 3.观察课文插图,发挥想象,进行表达练习。 4.通过对课文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第三、四段。 5.质疑问难。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图文对照、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的观察点观察事物的 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3.读通课文,理清脉络,练习分段、概括段意。 (二)整体感知 观察两幅插图,说一说这两幅图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可以看出长城有什么 特点?你最喜欢哪一部分内容?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指读课文、正音、解词。 ①学写生字,注意字形、字音。 “嘉”读音从下部为“加”,“砖”的读音从右部为“专”;“峪”右下 的“口”上面不要多写一横;“魄”的右半部不要丢掉撇折、点。 ②解释词语 A.教师讲解。 山海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是长城的起点,有“天下第一关”之称。 宇航员:驾驶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等在太空进行航行的人。 八达岭:北京市西北军都山的一个山峰,著名游览胜地,全国重点文物保 护单位。 嘉峪关: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明初所建,是长城的终点。 B.查字典理解: 凝结:气体变为液体,或液体变为固体。如:水蒸汽遇冷凝结为水珠,水珠 遇冷(温度在零下)结成冰。联系上下文,知道课文中是指形成、建成的意思。 气魄:魄,精神。气魄,精神,气势。课文中是指长城表现出来的雄伟壮观 的气势 崇山峻岭:崇,高。峻,陡。山高而陡,形容长城所处的地理环境险要。 蜿蜒盘旋:蜿蜒,像蛇爬行的样子。盘旋,回绕曲折。长而曲折地延伸。用来 形容长城的样子。为什么远看长城会是这个样子?因为它是建筑在崇山峻岭之间 的,是顺着山势修建的,可结合图片与全文的内容理解。 C.看图理解。 城台:长城上每隔一段筑的方形台,又称“烽火台”。 垛子:指城墙顶外侧建筑的两米多高的齿形墙。 瞭望口:指齿形墙凹下去的部分,用以观察敌情。 射口:供射击用的缺口在瞭望口下。(也可画出简易图,便于学生更直观理 解) (2)读课文,说一说你最喜欢课文的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 (3)小组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 (4)学生质疑问难 2.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1)导入语。 (出示长城远景图) 教师:同学们,你知道吗?宇航员在太空中用肉眼就能看见中国的万里长 城和埃及的金字塔。可见万里长城的气势是多么雄伟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课 《长城》(板书课题) (2)教师简要介绍长城: 长城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 各国为了互相防御,各自在形势险要的地方修筑长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 防御北方匈奴南侵,将原先秦、赵、燕三国北边的长城予以修缮,并连接起来。此 后,汉、北魏、北齐、北周、隋各代都曾修筑过长城。明代为了防御,前后修筑长城 达18次。 3.出示幻灯指导看图,结合课后题进行提问。 (1)按由远及近、先主后次的顺序观察两幅图,说说图上有哪些景物? (2)远看长城,它是什么样的?长城的近景又是什么样的? (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它号称万里,从 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两千里。这一段修筑在八达岭上长城,高 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砖筑成的。城墙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 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城墙外侧有两米多高的垛口,垛口中间有瞭望口,下面 是射口,是瞭望和射击用的,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 (3)作者站在长城上想到了什么? (放眼眺望两千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用双手建造的万里长城。作者十分自然 地把思想的触角伸到建造长城的年代:两千年前,一万二千多里长,每块重二 三千斤的条石,简陋的劳动工具,在条件极差的情况下修起这样的长城,的确 是个奇迹。看到气势雄伟的长城,联想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这是 必然的。) 4.读通课文,理清课文脉络、讨论分段。 (1)指名朗读课文。 (2)分小组讨论。课文哪些内容与插图相配合?分别介绍了长城的什么特 点?你读懂了什么?第一幅图画的是从远处看到的长城,画面展示了长城随着 起伏的群山蜿蜒盘旋的雄伟气势,给人的突出印象是长而壮观。(课文第一自然 段)第二幅图片是从近处拍摄的长城。(课文第二自然段) (3)另外两节主要写什么? (作者由长城而产生的联想和表达的赞美的思想感情。) (4)讨论分段。 第一段(第 1自然段)讲远看长城给人以整体印象,概括地介绍了长城。 第二段(第 2自然段)讲近看长城、具体地介绍了长城的构造特点。 第三段(第 3自然段)讲由看到长城而展开的联想。 第四段(第4自然段)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赞美长城是世界历 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在观 察中展开联想。 2.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 3.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师点拨,突破难点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说说你最喜欢本文中的每一部分内容?为什么? 2.学习第一段。 (1)指名学生读课文,参照幻灯片思考并回答,远看长城它是什么样的? 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读后你有什么感受? (从“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有六千多公里”这些词句可以看到来, 读后的感受是为那随着起伏的群山蜿蜒盘旋的雄伟的气势而感到自豪!) (2)课文写“长”突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 (突出了长城的雄伟壮丽的特点。) (3)“蜿蜒盘旋”和“长龙”两者之间有什么内在的关系?你是怎么理解 的? (“蜿蜒盘旋”是写长城的静态?“龙”是写长城在我们想象中的动景。把 它们联系起来思考,可以感觉到静止的长城像动着的长龙在崇山峻岭间弯弯曲 曲地飞行。) (4)体会感情,指导朗读。 3.出示幻灯片,学习第二段。 (1)再次观察长城近景图,说一说你都看到了什么?在课文中找一找与插 图相关的语句,在书上勾画出来,可同位讨论交流后回答。而课文又是怎样具体 介绍的? (第二段共六句,第一句写作者在近处看长城,第二句总述长城高大坚固, 第三句写城墙顶上的平和宽,第四句写城墙外沿,着重讲了垛口及它上面的设 置。第五六句介绍了城台,并讲了在打仗时城台之间的关系和作用。) (2)本段主要写了长城的什么特点?从哪些词句上可以看出?拿笔在文中 勾画出来。 (这一段主要写出了长城的结构:城墙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城墙顶 上铺着方砖,平整而宽阔,城墙外沿有垛子,垛子上有瞭望口和射口;城墙顶 上有方形的城台,一眼望去,就感觉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 (教师可补充介绍:八达岭、居庸关一带的长城城墙高 8.5米,厚6.5米, 顶部厚5.7米,女墙高1米,气势十分雄伟。) (3)具体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和结构的合理。 ①建筑材料:巨大的条石(一条有两三千斤重)和城砖。 ②城墙顶上:很宽,五六匹马可以并行。 ③城墙外沿的垛子:(出示示意图)有瞭望口、射口。 ④城台:每隔三百米多有一座,用于屯兵和传递消息。 (使学生认识到长城高大坚固,结构合理,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4)自读课文,图文对照 ①看图想象,“条石”的重量;“城砖的巨大”“城墙顶上的平整和宽 阔。” ②指出图上的各种备战设施。 ③想象古战争的场面,说出在战争中战备设施的作用。 ④再读课文,体会长城的构思巧妙,指名按图讲述长城的构造。 (5)齐读第二段课文再次体会长城的高大坚固,气势雄伟。教师可适当指 导朗读课文,(如:对朗读课文中的数字部分一定要把数字读准、读清。) 4.学习课文第三自然。 (1)前两个自然段都是作者看到的实景。第一段是远看长城,概括地介绍 长城,突出长城的“长”;第二段是近看长城,具体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 “高大坚固”。而第三段是由长城展开的联想,作者都想到了什么?为什么登上 长城会想起古代建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你又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在书 中勾画出来。 (作者“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 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由“站”“踏”“扶”几个具体动作,告诉我们作者亲眼看到,并亲身接 触到了这个雄伟的建筑,必然会联想到它的建造者,因此一种对古代劳动人民 的崇高敬意油然而生。 “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脚下的条石”简练地承接了上文, “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过渡到下文。要围绕“站”“踏” “扶”“自然”等词语体会。亲眼看到长城,亲身感受到它的伟大,就必然会想 起创造这伟大奇迹的古代劳动人民来。) (2)从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修筑长城的艰难?划出有关词语。 (课文以条石为例,说明修筑长城的艰辛。“数不清”说明条石之多。“一 块有两三千斤”说明条石之重,仅从条石上就可想象当时工程的巨大而艰苦。再 加上当时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 抬上这陡峭的山岭。”“陡岭的山岭”指劳动条件非常艰难。这句话说明在这种 情况下修筑长城,不但要付出艰巨的劳动,还要有非凡的创造力。) (3)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古代劳动人民是如何战胜困难修筑长城的?教师 可先适当地介绍有关长城的一些民间小故事,以饱满的情绪先去感染学生,调 动其积极性。 如:春天…… 夏天…… 秋天…… 冬天…… 鼓励学生们多说,发挥想象 (4)为什么说长城是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成的?“才”字是什么意思? (表面看来长城是由条石和城砖筑成的,而实际上长城集中体现了劳动人 民的智慧和辛劳,为了修筑长城,古代劳动人民不知流了多少血汗,所以是劳 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结成的。一个“才”字,道出了长城的修筑是多么地不容 易,它凝结了无数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一个“才”字,充满了对劳动人民 的崇敬与赞美。) (5)齐读这一段,读后思考:读完这一段你有什么感受?这一段作者抒发 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读完这一段,为长城的雄伟坚固,其结构那么科学合理 而感到骄傲和自豪!这一段在字里行间也充满了对劳动人民的崇敬与赞美,发 出了由衷的赞叹。) (6)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齐读课文第四段,说一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因为无论从长城的规模、构造、设置,还是从它所显示出的我国古代劳动 人民的智慧和力量,都称得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2)试将这句话改成反问句,读一读,体会这段表达了作者对长城什么样 的思想感情?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改成“这样 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难道不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吗?”)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说一说这段表达了作者对长城什么样的思想 感情? (这一段表达了作者的赞叹,喜爱之情) (4)指名学生朗读这一段。 (三)总结、扩展 1.根据板书,要求学生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自由轻声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怎样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本文是按照先远后近,先概括后具体的观察顺序写的。先写远看长城,它 蜿蜒盘旋于崇山峻岭之间,写出了长城的气魄雄伟,接着写近看长城,具体写 建筑在八达岭上的这一段长城的高大坚固和它的构造。这里不仅写了修筑长城用 的巨大条石和城砖,而且写了城墙顶上平整、宽阔,同时还写了垛口、瞭望口、射 口、城台。其次是边观察边联想。远看长城,联想到宇航员在太空中看到地球上长 城的情景;近看长城,联想到古代的战争,联想到我国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 民,再有,结尾处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抒情。) 3.你认为课文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 (1)看图学文写法上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按照观察顺序来记叙,本文是 按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顺序写的。 (2)本文不仅记叙了作者所观察到的景物,而且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丰富 联想和抒发感情。如第 1、2自然段写的就是作者所看到的实景。第 3、4自然段是 由观察而产生的联想和抒发的思想感情。 (3)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集中地表达了作者赞美长城的思想感情,联系 前文,无论是长城的气势雄伟或结构的高大坚固,还是从它显示出来的我国古 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来说,都称得上是一个伟大奇迹。不难看出,赞美长城 实质上就是赞美中华民族,这充分地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4.综合训练、发展技能。 (1)看课文插图、结合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介绍介绍长城,想象自己就 是一名小导游,向游客介绍长城的构造及各部分的作用,可以加入自己从课外 学到的一些民间小故事。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着背诵课文。 (3)学习本篇课文的写作方法、观察顺序写一处景物。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 2.搜集有关长城的民间小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1)看拼音填字组词 (2)辨字组词 附:作业答案 (1)瞭望  陡峭  蜿蜒  智慧  气魄 六、板书设计 七、参考资料 这篇课文是根据1950年 5月号《旅行杂志》1956年第4期《旅行家》和1979 年创刊号《旅游》刊载的介绍长城的三篇文章改写的。 垛子:指城墙顶外侧建筑的两米多高的齿形墙,不要只把理解为一个 “口”。 瞭望口:指齿形墙凹下去的部分。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新源共享 2017-04-27 11:40:27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