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和性质教案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性质定理及它们的证明,并学会加以初
步运用.
(2)通过本节内容的引入与命题的构造、完善、论证过程,对学生进行观察、实践、猜
测、联想、分析、论证等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具制作
用两个矩形铁丝框架焊制成两个互相垂直的平面的模型(如图 1),并在两个平面的
交线CD上取点B,在点B处焊上两个用铁皮卷成的插孔BM、BN;再备两个可以插
入插孔的粗铁丝段,使插入以后可以表示二面角α-CD-β的平面角.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二面角、直二面角、两个平面垂直等概念(为了本节课
“引入”的需要,特地把“α⊥β”的概念移至上节课),今天我们学习“两个平面垂
直的判定和性质”.
(板书课题后,随即出示小黑板,引入命题.)
意取其中两个作前提,另一个作结论构造命题,能构成几个命题,并判断其真假.”
[提出问题,引起思维.]
[学生画图形,搭模型——用课本、桌面作平面,铅笔作直线,积极思考,相互议
论;教师巡视,及时给予以个别启发、指导.
估计学生能构成三个不同的命题:
教师可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与判断.对于学生回答不完善时,教师给予及时引导,
点拨.]
二、证明定理
(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先板书,再演示教具,印证“猜测”.)
师:对于命题(1).欲证α⊥β,须判断二面角α-CD-β为直二面角,为此须
作出其平面角(图 2).(在教具模型上,再插入线段 EM,即在β内作BE⊥CD.)这样,
得到二面角α-CD-β的平面角∠ABE,从而由∠ABE=90°证明了α⊥β.
[把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对模型进行观察、分析后提出猜想,并在议论和印证
中发现了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暂且还未揭示)的内容及其证明方法,从而增强学生
学习中的发现因素和探索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
[接着,在学生思考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模型,考察命题(2).]
师:(指着模型)现在让我们来考察、探究命题(2)的真假(图 3).
(学生摆弄手中自搭的模型,观察思考着“由α⊥β,α内的直线 a能与平面β
垂直吗?”)
生甲:“不能!”
生乙:“不一定能!”
[教师肯定了后者,a不一定垂直于β,如图 3中直线 a',故命题(2)不真.接着,
激励学生进一步探究.]
的结论成立呢?
(学生在各自的桌面上用书本、铅笔构造模型,摆弄 a在α内的各种位置后,进行
讨论并提出猜想.)
生:增加 a⊥CD的限制条件后,即能判定 a⊥β.即
师:现在,我们给出命题(2的证明.
[师生共同活动完成证明过程.再次结合教具,插入线段AN(图 2),表示
a⊥CD,为利用α-CD-β为直二面角的条件,从而添置辅助线,插入线段 EM 图
2),即在β内作 EB⊥CD,一方面AB⊥OD,另一方面由∠ABE=90°,得到
AB⊥BE,从而 a⊥β.]
[这里揭示了命题(2的形成过程:在处于命题(2)的阶段是初露端倪,经过分析、对
比、猜想、抽象、印证,形成了命题(2.这个过程,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如果不
讲过程,不讲背景,容易使学生的思维呆板.此外,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的关键不在于频繁的提问,而在于“创造问题的情境”,如本段教学中出现了命题(2)
不真的矛盾,如何使其“真”,并再证明其真,这就创造出一种使学生能够积极思维
的环境.]
[有了完善命题(2)的经验和乐趣,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投入完善命题(3)的实践
中.]
师:由摆弄模型(包括学生自搭的)可知,由α⊥β,a⊥β,显然 a不一定在α内,
如图 4中直线 a'.为了达到 a α的结论,需要增加什么条件?
生:a须经过α内的一点 P(图 4).(教师板书.)
师:对于命题(3的证明,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证明直线在平面内常用什么方法?
(估计学生会回答:“同一法”或“反证法”.)
师:我们不妨用同一法试试.
(教师简述“同一法”证题的三个步骤:符合结论的作图,图形符合条件的证明,
“唯一性”的说明.接着启发、诱导.)
师:如何就本题的条件证明“a α”的结论呢?
(学生思考、议论后回答.)
生:在平面α内过点 P作 b垂直于平面α、β的交线 c,由命题(2判断 b⊥β.
(教师肯定并鼓励学生的严密思考,继续允许学生再发表意见,并启发学生另一种
证法:
师:从不同的“唯一性”为出发点,证明了命题(3.至于“反证法”的证明,同
学们课外去思考.
[“同一法”的三个步骤由教师扼要表述,这是教师给予学生在知识上的必要的铺
垫,以减少思维障碍,使学生的议论、猜想、证明得以顺利的进行.]
师:(画龙点睛地)通过构造命题,探索真伪,猜想论证,得到了三个正确的命题.
其中命题(1)用来判断α⊥β,故称它为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命题(2、(3称为两
个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现在请同学们完整而确切地表述刚才获得的三个定理.
(学生表述,教师点拨,接着要求学生打开课本,阅读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和性质
定理.)
[充分发挥课本作用,引导学生看书、消化、回味、思考,有利于学生基础知识的学
习与巩固.]
三、巩固练习
师:现在请同学们思考解答课本中总复习参考题A的第 2题:
“如图 5,AB是⊙O的直径,PA垂直于⊙O所在的平面,C是圆周上的任意点.
求证:△PAC所在的平面垂直于△PBC所在的平面.”
要证明平面 PBC⊥平面 PAC,应该找线面垂直关系.
(让学生思索、议论.启发学生找出一条在平面 PBC内的直线BC且与平面 PAC
垂直.在学生的回答基础上,教师边复述,边写出证明过程.)
师:还有其他证法吗?
生甲:可以通过两个平面垂直的定义证明二面角B-PC-A的平面角是直角,从
而证明它们互相垂直.
因为∠ACB=90°,而它又是这二面角的平面角,所以平面 PAC⊥平面 PBC.
(教师板书此学生的想法,然后让大家议论这证法有否问题.)
生乙:这里∠ACB不是这二面角的平面角,因为 PC不垂直于AC,所以这证法
不对.
师:对,不过这个问题是肯定可以用定义证明的,关键是A-PC-B的平面角如
何作,同学们课后研究解决.
[留有悬念,并把课内引向课外.]
(小结、作业均略.)
教案说明
(1)课本中“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和性质”一节教材仍按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学
参考资料》的参考意见安排三课时,但在内容上作这样安排:第一课时即本课授课内容;
第二课时以课本习题为依据进行判定定理、性质定理的应用训练;第三课时进
(2)本课的结构为:“创设问题——模型实践——猜想探究——指导论证——归纳
升华——应用实践.示意图如下:
(3)本课教学在“三论”(即信息论、系统论与控制论)的指导下,首先输入一个贯穿
全课的信息源,熔“判定”与“性质”为一题,然后在教师的主导下,师生共同进行
信息加工处理.在自成系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学信息反馈及时,因而信息传输的过程
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及时的矫正,促使教学系统的各子系统实现最佳的组合.笔者把这
一教学方法称之为“三论”指导下的“引导探究法”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