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新源共享
单      位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上传时间 : 2017-04-27 11:44:02
集合一课的教案设计示例 高二.doc(101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0 0 类别 : 教案
不等式的性质教案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不等式的性质定理4及其推论1、推论2、定理5及其证明的方法. (二)能力训练要求 1.证明并掌握定理4及其推论1、推论2. 2.会用反证法证明定理5,并熟练运用. 3.进一步巩固不等式的性质,并能用它们作为不等式证明或推理的依据. (三)德育渗透目标 进一步巩固,熟练掌握不等式的性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发创 新思维,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的运用.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来推理判断和证明其他不等式. ●教学难点 不等式基本性质中的条件的运用及其对应用问题中字母的分类讨论.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 ●教具准备 投影片一张 记作§6.1.3 A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上一节课): 1.反对称性 a>b b<a; 2.传递性 a>b,b>c a>c; 3.可加性 a>b a+c>b+c; 4.加法法则 a>b,c>d a+c>b+ d. ●教学过程 Ⅰ.课题导入 打出投影片§6.1.3 A,使学生复习,巩固上一节课的内容. [师]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上一节课学习了不等式的哪些基本性质? [生]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不等式性质中的三个定理和一个推论,它们分别是: 定理1 如果a>b,那么b<a;如果b<a,那么a>b. 定理2 如果a>b,且b>c,那么a>c. 定理3 如果a>b,那么a+c>b+c. 推论 如果a>b,且c>d,那么a+c>b+d. 通过学生回答后,教师演示投影片§6.1.3 A,使学生对上一节所学内容有一个全面的 概括,为本节课学习新的内容打下基础. [师]请同学们思考下面问题: 若5>2,则5×3与2×3谁大呢?若5>2,则5×(-3)与2×(-3)又如何? [生]若5>2,则5×3大于2×3; 若5>2,则5×(-3)小于2×(-3). [师]可见,一个不等式两边同时乘以一个不为零的数,数的符号不同,所得结果也 就不同.由此,我们有下面的定理. Ⅱ.讲授新课 定理4 如果a>b,且c>0,那么ac>bc;如果a>b,且c<0,那么ac<bc. [师]我们观察此题,虽然是不等式问题,实际上是以实数的运算性质与大小顺序之 间的关系为依据,并直接运用实数运算的符号法则,通过作差,比较 ac与 bc的大小.请同 学们试着完成定理4的证明. [生]ac-bc=(a-b)c. ∵a>b ∴a-b>0 根据“同号相乘得正,异号相乘得负”,得 当c>0时,(a-b)c>0,即ac>bc. 当 c<0时,(a-b)c<0,即ac<bc. 故如果a>b,且c>0,那么ac>bc;如果a>b,且c<0,那么ac<bc. [师生共析]此证明过程中的关键步骤是根据“同号相乘得正,异号相乘得负”来完 成的.注意定理 4中对 c 的讨论,因为 c的符号不同,结论也不同,但是,在定理 4中, a,b可以是全体实数,也可以是式子,不要在强调 c的符号时,限制了a,b的取值范围. 推论1 如果a>b>0,且c>d>0,那么ac>bd. [师]请同学们仿照定理3的推论证明定理4的推论1. [生]∵a>b>0,c>0 ∴ac>bc ① 又∵c>d>0,b>0 ∴bc>bd ② 由①②可知,ac>bd. [师生共析]很明显,这一推论可以推广到任意有限个两边都是正数的同向不等式两 边分别相乘.这就是说,两个或者更多个两边都是正数的同向不等式两边分别相乘,所得不 等式与原不等式同向.由此,我们还可以得到: 推论2 如果a>b>0,那么an>bn(n∈N,且 n>1). 定理5 如果a>b>0,那么 nn ba  (n∈N,且 n>1) [师]请同学们回顾我们用“反证法”证明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生]“反证法”证题的一般步骤是: 第一步: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而命题结论的反面成立; 第二步:根据已知条件,结合所学知识,推出与已知条件(或已知的真命题)相矛盾的 结论,从而断定假设是错误的. 第三步:肯定原命题的结论正确. [师]请同学们考虑:“a>b”的反面是什么?“a≥b”的反面呢? [生]“a>b”的反面是“a≤b”. “a≥b”的反面是“a<b”. [师]针对定理 5中结论“ nn ba  ”,它的反面有两种情况: nn ba  或 nn ba  . 请同学们完成定理5的证明过程(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作适当的指导). [生]假定 n a 不大于 n b ,则有: nn ba  或 nn ba  . 由定理1和定理4的推论2可知: 当 nn ba  时, nn ba 11  ∴ nn ab 11  又∵a>b>0,n∈N,且 n>1 ∴ nn ab 11  >0 ∴ nnnn ab )()( 11  即 b>a 当 nn ba  时,显然有a=b. 这些都同已知条件a>b>0相矛盾. 故如果a>b>0,那么 nn ba  (n∈N,且 n>1). [师生共析]同学们观察定理4的推论2和定理5,把两者结合起来,很容易把这一性 质推广到正有理指数幂的情形,即如果a>b>0,S为正有理数,那么aS>bS. [例 4](P 7)已知a>b>0,c<0,求证 b c a c  . [师]我们学习了不等式的性质,要掌握不等式每条性质及证明,每条性质的条件.理 解不等式的性质,是不等式变形的依据. 分析:思路一:证明不等式问题,一般利用不等式的性质做为理论依据,通过推理论 证求得结果. (引导学生运用不等式的性质证明例 4) [生]∵a>b>0 ∴ab>0 在 a>b的两边同时乘以正数 ab 1 ,得 baab 11 11  即 又∵c<0,由定理4,得: b c a c  故 a>b>0,c<0时,有 b c a c  . 思路二:证明不等式问题,常常转化为比较两实数的大小问题,即利用作差法,结合 已知条件,通过变形(通分、有理化、因式分解等)比较 b c a c与 的大小,就可得证. (请同学们自己完成证明过程) [生] ab abc ab acbc b c a c )(  . ∵a>b>0,c<0 ∴ab>0,b-a<0,c(b-a)>0 ∴ 0 0)(  b c a c ab abc 即 故 b c a c  . Ⅲ.课堂练习 1.判断下列各命题的真假,并说明理由: (1)如果ac<bc,那么a<b; (2)如果ac2>bc2,那么a>b. 分析:以不等式性质定理为理论依据,注意不等式性质定理的应用条件,与性质定理 相违的为假,与定理相符的为真. 答案:(1)假.因 c的正负不确定,故不能两边同除以c后得与原不等式同向的不等式. (2)真.因为由ac2>bc2 c2≠0 c2>0,不等式两边同除以一个正数,与原不等式同 向. 2.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a>b,c>d,是否可以推出ac>bd?举例说明; (2)如果a>b,c<d,且c≠0,d≠0,是否可以推出 b c a c  ?举例说明. 分析:以不等式性质作为理论依据,进行分析判断.举反例时,只要举出一例即可否定 命题的正确. 答案:(1)不能确定.因 a=5,b=-3,c=2,d=-6时满足 a>b,c>d,而 ac= 10,bd=18有ac<bd. (2)不能确定.因 a=5,b=-6,c=-1,d=2 满足 a> b, c< d,而 3,5  d b c a 有 b c a c  . 3.求证: (1)如果a>b,ab>0,那么 ba 11  ; (2)如果a>b>0,c<d<0,那么ac<bd; (3)如果a>b,那么c-2a<c-2b. 分析:以不等式性质为依据,也可从不等式的意义出发进行推理. 答案:(1)∵a>b,ab>0 两边同时乘以正数 ab 1 ,得 ab 11  即 ba 11  . (本题实际上即同号两数取倒数的大小性质,以后可直接引用) (2)∵a>b>0,c<d<0 ∴当c<d,a>0时,有ac<ad ① 当a>b,d<0时,有ad<bd ② 综合①、②两式可得:ac<bd. (3)∵a>b ∴-2a<-2b ∴c-2a<c-2b. 4.如果30<x<42,16<y<24,求 x+y,x-2y及 y x 的取值范围. 分析:此题涉及两个不等式之间的加、减、乘、除一定要注意同向作加、乘,异向作减、除, 乘除还有不等式左右两端都为正数的条件. 答案:∵30<x<42,16<y<24 ∴-48<-2y<-32, 16 11 24 1  y ∴30+16<x+y<42+24 即 46<x+y<66; ∴30-48<x-2y<42-32 即-18<x-2y<10; .8 21 4 5 ,16 42 24 30   y x y x 即 [师生共析]我们由于经常遇到不等式作减法、作除法和取倒数的运算,而教材中的不 等式性质定理及推论又缺少这些运算.因此,我们在实践过程中要充实这些内容,并在证明 之后,当作性质来用,提高认识这些问题的速度.如,在本题中,由 30<x<42,48>2y >32,利用异向不等式相减,直接可得-18<x-2y<10.同样,由30<x<42,24>y>1 6,作异向不等式相除,直接可得 .8 21 4 5,8 21 16 42 24 30 4 5  y x y x 即 Ⅳ.课时小结 我们学习了不等式的性质定理及其若干条推论,这些性质可分为如下三种类型:(1)反 对称性(即定理1);(2)传递性(即定理2);(3)不等式的运算性,它包括不等式的加、减、乘、 除、乘方、开方、取倒数等运算性质.对于这些性质我们首先要理解并记住每条性质的条件, 尤其要注意字母的符号及不等式的方向,其次要搞清楚这些性质的主要用途以及其证明的 基本方法,从而为后继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Ⅴ.课后作业 (一)课本 P 8习题6.1 4.(3)、(4),5. (二)1.预习内容:课本 P 9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 2.预习提纲: (1)理解命题:如果a、b∈R,那么a2+b2≥2ab(当且仅当a=b时取“=”号); (2)学会推导并掌握定理:如果a、b是正数,那么 abba 2 (当且仅当a=b时,取 “=”号). ●板书设计 §6.1.3 不等式的性质(三) 一、不等式的性质 二、不等式性质证明及应用 课时小结 定理4 定理证明 课后作业 推论1 例题 推论2 课堂练习 定理5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新源共享 2017-04-27 11:46:03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