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新源共享
单      位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上传时间 : 2017-04-27 11:44:02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一课的教案设计示例 高二.doc(90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0 0 类别 : 教案
点到直线的距离教案 3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公 式的推导过程,牢固记忆公式.通过练习真正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的应用.对特殊情况,能灵活采用特殊办法加以解决.    (2)在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基础上,会求两条平行线间的距 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 点: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理解,掌握和应用,两条平行线间距 离的求法.    难 点: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师导入新课,进行讲述.   同学们都知道,“距离”是我们常用的重要概念.什么是“距离”, 怎样去计算“距离”是十分重要的.   同学们想想:点到点的距离,是指这两点连接的线段的长.我们前 面已学过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平面内两点P1(x1,y1),P2(x2,y2),两点间的距离   现在我们来研究点到直线的距离.   直线l外一点P到直线l的距离,是指直线l外一点P到l的垂直 线段的长.点P在直线l上时,距离为0.   设直线l的方程是Ax+By+C=0,点P(x0,y0)是直线l外的一点, 我们来求P到l的距离.   在直线方程式Ax+By+C=0中,A,B不同时为0,不妨设A≠0,直 线l与            这就是说,向量n与向量 垂直,即向量n与直线l垂直.         设向量 与向量n的夹角为θ,由数量积的定义,那么,      点P到直线l的距离d=| |·|Cosθ|   而 | ·n|=| |·|n|·|Cosθ|         =|Ax0+By0+C|      我们得到了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设直线l的方程是Ax+By+C=0,平面内一点P的坐标为 (x0,y0),P点到直线l的距离.   这个公式使用起来很方便.A、B、C是已知直线方程一般式中的系数, 这个公      这里的直线方程一定要用直线方程的一般式.   如,求点P0(-1,2)到直线y=10-2x的距离,把y=10-2x化为一 般式2x+y-10=0,      上面的公式在A=0或 B=0时也是适用的,因这时情况比较特殊,我 们可以直接求出距离.   如,求点P0(-1,2)到直线3x=2的距离.   我们先用公式去求.把直线3x=2化为一般式3x-2=0,      事实上我们画个草图,就可直接看出这个距离为,   再看一例,求点P0(-1,2)到直线2x+y=0的距离.      说明点P0(-1,2)在直线2x+y=0上.   课堂练习    1.课本练习题1.       2.课本练习题2.      我们建立起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后,就可以用它去求两条平行线间 的距离.因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我们就可以在一条直线上任 取一点,求这个点到另一条平行线的距离,这个距离就是两条平行线间 的距离.   如,求平行线2x-7y+8=0和 2x-7y-6=0的距离,    l1:2x-7y+8=0    l2:2x-7y-6=0   我们在l2上任取一点,求这点到l1的距离,即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 在l2上选这一点时,为了运算简单,我们不妨设y=0得 x=3,即得到l2 与x轴的交点(3,0),这点在l2上,且容易得到,是最佳的选择.         用这一思路我们可以推出两条平行线间距离的公式,请同学们试试.   课本习题7.3 15.   求证:两条平行线Ax+By+C1=0与 Ax+By+C2=0的距离,         课堂练习       (二)小结    (1)让学生写出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公式, 并说明它的用法.    (2)为了开拓同学们的思路,下面给大家提供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的另外一种证法.   设A≠0,B≠0这时直线l和x轴、y轴都相交,过已知点P(x0,y0) 作 l的垂线,交l与Q,令|PQ|=d.   过P作x轴的平行线,交l于R,R坐标为(x1,y0),   过P作y轴的平行线,交l于S,S坐标为(x0,y2),    R、S两点都在直线l上,满足直线方程,               易证,A=0或 B=0时,公式也成立.   作业,习题7.3 14,15,16.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新源共享 2017-04-27 11:46:03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