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一年级语文人教版课标
- 上册
- 课文一
- 1 画
关于解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基本策略与方法的动画演示 高一.ppt(518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关于解题的基本策略与方
法
一、 前 提
1. 准确把握知识
2. 深刻理解知识
3. 理顺知识脉络
二、 解题分析时应注意的几点
1.弄清问题的题设条件(显性)
2.挖掘问题的隐含条件(隐性)
3.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常见解法(或证明)的依据都有那些
4.寻求题设与结论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例 1 已知 中 ,
若 则 为正三角形 .
ABC , ,BC a CA b AB c uuur r uuur r uuur r
,a b b c c a r r r r r r ABC
C
A
B ar
brcr分析 :显性条件:( 1)在三角形中
a b b c c a r r r r r r( 2)
隐性条件:
, ,a b cr r r( 1) 为非零向量且不 共线
0a b c r r r r( 2)
cosa b a b r r r r( 3)
正三角形的主要特征 :
1. 各边相等
2. 各角相等
( ) (1)a b c r r r
2 22 2b c b c r r r r
是正三角形 .ABC
分析 1:
,a b c r r r即证明 : 2 2 2a b c r r r需证明 : 即可 .
证明 1: 0a b c r r r r由已知可知
(1), (2) ( ) ( ) 0c b c b r r r r由 可得 :
b cr r即 :
a cr r同理 :
BC CA AB 由边入手 ,即证明
C
A
B ar
brc
r
b a c a r r r rQ又 ( ) 0 (2)c b a r r r
分析 2:由平面向量的几何形式入手 .
证明 2:
( ) 0c b a r r r
AB AC
2 0AD a uuur r 0AD BC uuur uuur即 : AD BC
是正三角形 .
ABC
AB BC同理 :
2 ,c b AD r r uuur由平行四边形法则得 :
b a c a r r r rQ又
C
A
B ar
brcr
D
设点 D是 BC边
的中点 ,
连结 AD,
需先证明这三个角的同名的三角函数值相等 .
分析 3:
证明 3:
由
cos( ) cosa b a b C a b C r r r r r r
cos( ) cosb c b c A b c A r r r r r r
cos( ) cosc a c a B c a B r r r r r r
A B C 由角入手 ,只要证明 即可 .
C
A
B ar
brcr
a b b c c a r r r r r r且
由正弦定理:
sin sin sin
a b c
A B C
r r r
cos cos cosA B C
a b c r r r
得到:
tan tan tanA B C 得到:
A B C 角
, ,A B CQ ABC又 角 都是 的内角 .
是正三角形 .ABC
b c c a r r r rQ
cos( ) cos( )b c A c a B r r r r
证明 4:
B C ABCA B又 角 是 的内角即 同理 : 是正三角形 ., ,A B C
ABC 0A B Q
sin cos sin cosB A A B
sin cos cos sin 0A B A B
sin( ) 0A B
由正弦定理得 :
即 :
0 cos cosc b A a B r r rQ又
证明 5:由证明 4知 cos cosb A a Br r
2 2 2 2 2 2
2 2
b c a a c bb ab c a c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又由余弦定理可得 :
整理得 : 同理可得 :
是正三角形 .
a br r b c
r r
ABC
一种常见的错误证法 :
同理 :
是正三角形 .
a b b c a c a c r r r r r r r rQ
a b a b c r r r r r
ABC
分析出错的原因 :
对于非零向量 ,由
不能推出 成立 .
, ,a b cr r r a b b c r r r r
a cr r
联想 :
已知非零实数 ,若
则 (消去律 ) 成立 .
, ,a b c ab bca c
由右图可说明 : 在 上的
投影相等
但
br,a cr rQ
a b b c r r r r ac
rr
( cos )a b a b r r r r a
r
cr
O brN
分析:
将集合中元素的表达式变形:
2 1{ | , },4
kM x x k Z 2{ | , }4
kN x x k Z
M N ( B)
1{ | , }2 4
kM x x k Z 例 2 设集合 ,
,则 ( )
(A) ( B)
(C) ( D)
1{ | , }4 2
kN x x k Z
M N
M N M N I
M N
(2002年高考理( 5) )
岛 -------- 点
桥 --------线段
不考虑制约条件 ,从 6座桥中选 3座
有 种 .36 20C
由图可知 : 不满
足制约条件 ,故有 :20-4=16种方案 .
, , ,ACD BCD ABC ABD
2
4 6C
要使四座岛中任意两岛都
有
一座桥相连 ,则需
座桥 .
A
B C D
分析 :
例 3 (如图) A, B, C, D为海上四个小岛
要建三座桥,将这四个岛连接起来,则不同
的建桥方案共有——种 . (2002年石家庄市高考模拟题 )
A
B C D
例 4 设关于 的方程
在 内有实数解 ,求
实数 的取值范围 .
x 22 1 0x x a [ 1,1]x a
由问题中所给出的题设和结论所直接 (显
性 )涉及到的知识点入手 ,去寻求解题的途径 .
分析 :
因本题的题设涉及一元二次方程根的问题 ,
故解题的思路直接定位于由一元二次方程求根
公式入手 ,由 ,求出实数 的取值范围 .[ 1,1]x a
基本解法 :
a
解 : 设关于 的一元二次方程根分别为 ,
由求根公式得 : ,
依题意有 : 或 得 :
或
解得 : 或 ,故适合题意的 的
取值范围为 .
x 1 2,x x
1
1 (1 9 8 )4x a 2
1 (1 9 8 )4x a
11 1x 21 1x
11 (1 9 8 ) 14 a
11 (1 9 8 ) 14 a
92 8a
90 8a
92, 8
谈几种通过换位思考的解法
1.方程与函数的换位思考
分析 1: 将方程 左端关
于 的二次式视为关于 的二次函数 ,则原方
程在 上有实数解的问题可转化为
关于 的二次函数的图象与 轴的交点的横
坐标位于区间 内的问题 .
x x
[ 1,1]x xx
[ 1,1]
22 1 0x x a
解法 1: 令 ,
其对称轴方程为 : ,判别式 :
所以依题意有两种情况 :
(1)方程在 内有两个实根 ,
则有 解得 :
2( ) 2 1f x x x a [ 1,1]x 1
4x 9 8a
[ 1,1]x
0
(1) 0
( 1) 0
f
f
9 8 0
0
2 0
a
a
a
90 ;8a
x
y
1-1 O
a
(2)方程在 内有一个实根 ,
则有 解得 :
综合 (1),(2)可得 :适合题意的 的
取值范围为 .
[ 1,1]x
0
(1) 0
( 1) 0
f
f
9 8 0
0
2 0
a
a
a
92, 8
2 0;a
1-1 O x
y
2.变量与参量的换位思考
解法 2: 令 ,设
当 时 : ,
则有一次函数 , ;
2( ) 2 1f a a x x 22 1t x x
[ 1,1]x 9 ,28t
( )f a a t 9 ,28t
分析 2:对于方程 若将
视为自变量 , 视为参量,又可得到关于 的一
次函数,通过换元法并结合一次函数图象 ,使问
题得解 .
a
22 1 0x x a x a
故问题转化为 :
求斜率为 1,纵截距为 的一次函数 当纵
截距 在 内变化 (斜率不变 )时图象与
轴交点的横坐标的
取值范围 ,
由图象可得 :
t ( )f a
9 ,28
a
92, 8a
O
y
( ) 2f a a
9( ) 8f a a
t
a
3.主元与副元的换位思考
解法 3 :将方程
变形为 :
; 当
时 ,原方程有解 ,且此时 :
故 的取值范围为
.
22 1 0x x a
2 92 1 2, 8x x
92, 8
a
22 1a x x [ 1,1]x
分析 3 :我们来研究关于 的一元一
次方程
.将
视为一个整体 ,由
,可得出
的取值范围 ,故 的取值范围可求 .
[ 1,1]x
22 1a x x
a
22 1x x a
22 1x x
4.函数与函数的换位思考
分析 4 :将原方程变形得 : ,
由等号两端的两个式子构造两个函数 ,通过
观察这两个函数在同一坐标系下的图象是
否有公共点 ,以达到解题的目的 .
22 1x x a
解法 4 : 将方程
变形得 :
令 , ,
故问题转化为 :二次函数
在 的图象与函数 的图
象有公共点时 ,求 的取值范围 ;
2( ) 2 1f x x x ( )g x a
22 1x x a
22 1 0x x a
2( ) 2 1f x x x
( )g x a[ 1,1]x a
[ 1,1]x
另外 ,设 ,
或 ,
或设 ,
同理可解 .
2( ) 2f x x x ( ) 1g x a
2( ) 2 1f x x ( )g x x a
2( ) 2f x x ( ) 1g x x a
由右图可得 : .92, 8a
1-1 O x
y 9( ) 8f x
( ) 2f x
2( ) 2 1f x x x
三 . 基 本 功
1. 对知识点的快速准确反应
2. 通则通法的系统把握
3. 严格规范的数学语言
4. 快速准确的运算能力
-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