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学期《秋天的雨》识字教案 语文 三年级.doc(45.5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情境识字,诗话文章
三年级上学期《秋天的雨》识字教学案例
刘雪吉
问题的提出
最爱说的话永远是中国话。
字正腔圆落地有声说话最算话。
最爱写的字是先生教的方块字,
横平竖直堂堂正正做人要像它。
---《中国娃》
中国孩子一呱呱落地,就和汉字结下不解之缘。当孩子们进入校园后,汉字
就进入系统学习。刚开始,他们兴致还蛮高。可是时间一长,就觉得没有意思,
上课提不起精神。尤其是进入中年级后,学生认为自己已经学会生字了,可以不
用学了。可是他们并不清楚中年级的目标正是融会贯通汉字,积累词语。本来是
一节课就学完的生字,往往一节课都解决不了,更不用谈感知课文了,体会语
境。于是我天天抱怨语文书上对学生的要求是拔苗助长。正好那天,读书的表弟
向我推荐了一首《秋天的童话》。看着歌词,听着歌曲,我突发奇想:童话?在美
丽的意境让人感受爱和教育。《秋天的雨》意境非常美,那能不能在美妙的意境中
认识生字,体会词语的美呢?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3-4年级的阅读要求中
有这样一项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
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于是
在执教《秋天的雨》一课时,我采用个性化教学,引领学生个性诵读,亲近文本
去体现秋天的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去感受秋天的美好。
案例描述
《秋天的雨》这篇文章用了多种修辞把秋雨人格化,教学伊始我就播放秋天美
丽的景色,让学生直接感受秋天的美好,随风起舞的落叶、馋涎欲滴的水果,还
有那淅淅沥沥的秋雨,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给全文的教学做了一个
很好的情感铺垫。欣赏完之后问:“你欣赏到了什么?你欣赏了景色之后,能不
能用一个词语来表达呢?”学生非常感兴趣,用了很多学过的词语:景色宜人、
层林尽染、春华秋实、瓜果飘香、金秋时节、叠翠流金。课堂一下子就充满了秋天的
精彩词汇,让人感觉仿佛秋天真的到了。真是“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汉
姆雷特’”!
接着我再问,能不能用上课文的词语来说一说。我所带的孩子都有预习课文
的习惯, 于是有个孩子站起来,大声说:“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是它打开
了秋天的大门。”我乐了,这个孩子仿佛看透了我的内心,一下子就进入了教学
场景。我于是也表扬他:“说得多好呀,孩子!你就是那把开启智慧的钥匙。”
于是,我出示画有钥匙的图片,背面写有“钥匙”,请学生齐读: 钥匙。突然,
有个孩子站起来大声说:“老师,钥匙(shi)得读轻声。”当时听课老师非常
多,我心理有些恼怒这个孩子的快嘴,不过,我一想,刚好!我赶紧表扬她:
“看来你昨天晚上预习得很好。你也很会倾听,但是发言之前要注意举手。同学
们记住了吗?”在场的老师发出会心的微笑,一常小小的插曲就在表扬声中愉
快结束了。
课堂顺利进入下个环节。接着我装成困惑的样子,问学生,“秋天的雨怎么会是
钥匙呢?”学生们一下子七嘴八舌议论起来。有的说:“因为秋天的雨一下,果
子成熟了,庄稼丰收了,就好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有的说:“因为秋天一
下雨,天气就越来越凉了,好像在告诉我们秋天来了。”也有的说:“秋天的雨
又细又小,不像夏天的雨,很大很大,所以它不知不觉地来到我们身边,把我
们带进了秋天。”
从学生们的表情和话语,我知道他们进入了语境,能够根据语境理解词语,
从而理解课文。都说“打铁要趁热”,于是我借机说,“同学们说得真好!那就
让我们带上这把神奇的钥匙,走进秋天吧!”
学生开始自由读课文,感受秋天。三年级的孩子毕竟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
他们借助字典以及以前学过的一些记字方法,而且孩子们还能互相指正读错的
字音。不一会便把整篇文章读得通顺了。
接着我来个问句式陈词,“孩子们,秋天的雨美吗?”所有的学生都说太
美了。我接着追问,美在哪里?孩子们的概括能力都很强,有的说是颜色美,有
的说是气味香,有的说是秋的信息美(这里他的表达有些欠缺,应该是:秋天
带来的信息让人感觉到秋天的美。)于是,我顺了孩子的思路,说,“秋天的雨
好美,带着它那盒五彩缤纷的颜料,把颜色都送给了谁呢?”有个孩子脱口而
出,说:“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我拿出出示一片画好的银杏叶,说:“作者
真会观察,大家看,这片叶子像什么呀?”学生抢着声说:“扇子!”深圳十
月的天依然艳阳高照,对于怕热的我来说,是很难受的,所以我下意识地把银
杏叶扇了几下。有个孩子注意到了,高喊:“老师在扇扇子!”在场听课的老师
都乐坏了,我觉得有点窘,脸蛋越发红。不过,恰巧为我解释“扇”多音字和
“炎热”做了很好的铺垫。于是,我更用力表演,“是呀,我用这把扇子用力地
扇哪扇哪,才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学生马上说,“老师,扇是多音字,扇子是
第四声,扇了扇是动作,所以是第一声。”我还没有得及表扬学生,另一个学生
接着说:“夏天实在太热了,所以‘炎热’的‘炎’有两个火呢!银杏叶不用
力扇,又怎么能把炎热扇走呢!”于是我改变由我出示生字的做法,随机调出
了“炎热”和“扇子”这两个词语,让学生由声音回归到生字。我很庆幸自己的
教学机智在这个时候得到了体现了, 很多老师在课后对我这点评价很高。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丢掉了教案,追问“从哪里看
出银杏叶在很用力地扇?”学生们用动作表示,“扇哪扇哪!”,也有个学生
说:“从‘一片片’这个词也可以看出,不是一片,而是要许许多多的银杏叶
才能把这炎热扇走!我忍不住为学生精彩的发现而鼓掌,这个是我在备课时候
没有想到,所以请“相信学生”!“那这句话该怎么读?”学生们纷纷献策。我
请学生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句子。学生这时候的读不是在老师感情的强调下,而
是发自内心的一种共鸣。
学生读好了,课程标准要求是会写的字不少,而且要写好。可是在有限的课
堂上不可能一一指点所有的生字的写,怎么办呢?我采用“以点带面”的方法。
我这么引导学生:秋天还把颜色给了谁?学生自然找出了答案。随即我取出两片
写有凉与爽的枫叶,让学生读词语。然后我歪着脑袋,指着“爽”字说很难写,
学生都说上来帮我写。这时候我和学生打成了一片,我与他们是朋友。我点了一
名学生上来书写,他得意洋洋的样子,让学生们笑成一片,还一副小老师(学
我)的样子说:“跟我写!”写完了,同学这回笑得更大声。我问一孩子:“你
笑什么?”孩子说那同学写错了。于是我问:“我来范写,好吗?“于是我边写
边说:“先写一横,然后写四个‘大叉’,把所有的不快都挡在了外面,人行
走在中间感到爽极了。”学生也跟随我的笔画书空。这时候教室是一种宜人的宁
静。
在上到比喻句的时候,我是这样开头的:
片段一:
手里拿着枫叶,边走边说:“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飘到
了***这里,你收到了什么信息?”
生 1:我知道秋天来了
(我继续带着“邮票”飘,学生情绪高涨。)
生 2:我知道秋天变凉爽。
我再追问:“你感觉到秋天的凉爽了吗?” 生点点头。
生 3:我知道果园里的果子熟了。
生 4:我知道枫叶红了。
生 5:我知道大雁要南飞了
师:是啊,这枚小小的邮票给我们带来多少秋天的信息啊,一齐有感情地
读读这句话。
(生读句子: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叶子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
来了秋天的凉爽。)
师:你们还能从这句话发现什么吗?
生:我能,是比喻句!
师:你真会观察,那谁能来照样子说说?
生:秋天的雨把红色给了苹果,苹果像一个个小灯笼,红红的小灯笼照亮
了全世界。
生:秋天的雨把紫色送给了葡萄,一串串葡萄像紫色的玛瑙,摇啊摇啊,
摇出了丰收的喜悦。
生:黄黄的鸭梨好像金子打造成的,闪啊闪啊,发出耀眼的光芒。
生:秋天的雨把五颜六色给了果园,这位穿着华丽衣装的公主在果园里跳
呀跳呀,跳来了丰收,跳来了秋天丰收的快乐。
学生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尽情地描绘这秋天的美好,说出了很多优美的
比喻句。于是我接着说:“孩子们在你们的帮助下秋天变得更加美丽了,看看菊
花得到的颜色就更多啦,除了课文中写到的,还有哪些?”孩子们根据自己平
时的积累和观察,说出了很多颜色的词语。“那么谁能来读读菊花这个句子?学
生读得很有感情,我这么表扬她:你读得太美了,你看,美丽的菊花在向你
“频频点头”。(我手里拿着菊花,作点头样)这时候。我再让学生齐读词语:
频频点头。所有的学生都理解了这个词语。
五彩缤纷这个词语虽然很好理解,但是要把它和秋天联系起来,对于三年
级的孩子来说,有些难度。
片段二:
师:菊花这么丰富的颜色可以用课文中的哪个词来形容?
生:五彩缤纷。
师:是啊,谁有这么大的本事变幻出这么多的颜色来呢,难怪作者要称菊
花为——生一起说“仙子”。
师:谁能把这么美的句子读好?
我在五彩缤纷的秋天的图片下面板书这个词,然后总结菊花是五彩缤纷的,
秋天更是——生齐说“五彩缤纷”的,这时候板书也就随机生成了。
最后,我出示一首我自己写的小诗:是谁象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秋天
的大门?是谁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告诉我们秋天来到?是谁给柿子、苹果、菠
萝穿上了美丽的衣裳?啊!是绵绵的秋雨,是凉爽的秋风。秋天的雨,带给大地
的是一曲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引导学生读正确,读得有感
情。同时我告诉学生这五句话连起来就是一首小诗,一首赞美秋天的小诗。然后
让学生发现本节课所有的生字都藏在这首诗中。另外我也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到这
些句子,学生发现这些句子都在每段的开头,我告诉学生课文每段都是围绕这
几句话来写的。初步让学生了解总分段落,但又不落痕迹。
最后我以激情的声音说:让我们把这把这丰收的喜悦,满天的欢乐用朗读传
递给在场的每一个人吧。(生齐声朗读)学生配乐朗读小诗,巩固生字。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要教会学生方法。于是我来了个小结:秋
天让我们收获了这么多美丽的事物,那么这节课堂上我们是否也有了美丽的收
获呢?哦,是的。我们学会了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这样吧,让我们乘着歌声的
翅膀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走进多姿多彩的秋天吧。
铃声想起,学生们还沉浸在课堂中。
教学随感
词语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只有教活了,学活了,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
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但词语的教学往往容易走入单一化,机械化的
模式,以至于有的学生能把词语的意思倒背如流,却不会真正的运用到自己的
文章中去。有时单一的词语理解,把课文肢解的支离破碎,语文的美感消失殆尽
如何让阅读教学中的词语教学不游离于阅读教学之外,有机地融于阅读理解中,
以上的几个教学片断,作了一些尝试。
一、联系上下文。
《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课文的内容丰富多彩,作者抓住
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的丰收景象,还
有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课文语言优美,音乐的渲染,画面的
刺激,很容易把学生带进美丽的秋天。但是课文里有许多的新词,如果都放在第
一课时学完,可能要占去大量的时间,老师精心设计的新课导入,刚把学生带
入秋天的情境中,就会被这些对学生来说因为陌生而觉得枯燥的文字拉回到现
实中来。学生学习的情绪一旦低落,学习的效率自然降低。所以,在词语教学时
我采用了分课教学的方法,联系上下文,把词语教学与阅读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几乎流于无形,如一开始学到“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钥匙” 这个词本
意是很容易理解的,但在这里却是一种把秋雨人格化的写法,通过联系上下文
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懂得了它深层的意思。如果单独把这个词拿出来,可能
学生只能体会到它的表面意思。
二、学以致用。
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欣赏录像,拓宽学生的视野,对秋天有了一个
更深入的了解,这时学习课文中的写法,安排了一个说话练习,学生很自然地
就会把刚才学会的词语运用进去。“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只有
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与真正的需要之间找到适当的平衡点,学以致用,把知识
用运到平时的说话、写作和日常生活中去,才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案例点评: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从情境入手,采用动作、实物等手段,把学生
带入了一个美丽的秋天里,把一个个生字,把一个个词语变成秋天的种种色彩、
种种秋的信息,满足了孩子们对美的追求和向往。整堂课上,学生兴趣浓厚,精
神饱满,兴高采烈,充满了勃勃生机。
2、意境识字,生动有趣。
在识字活动中,不管是读生字,还是记生字,都始终是在美妙的意境。课堂
上,学生诵读、交流,并能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学习经验,通过生动的语言和
形象的动作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在教师的由衷的赞扬中享受到成功的幸福
和喜悦。赞科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精神需要,这
种教学方法就会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教师就是用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激发
了识字教学的活力,一改识字教学的枯燥无味,让孩子在优美的意境中,充分
感受识字的“趣”与“美”。
2006-2007 年第二学期教学案例
情境识字,诗话文章
三年级上学期《秋天的雨》识字教学案例
海湾小学 刘雪吉
2007年 5月
-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