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新源共享
单      位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上传时间 : 2017-04-27 11:45:10
[原创]初中数学教育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培养实施方案 .doc(44.5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第 3 页
0 0 类别 : 其他
初中数学教育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实 施 方 案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课题的提出 1、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根据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 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思想,按照江泽民同志所提出的“尤其要加强对广大青 少年的科学教育,使他们从小就养成科学观念,逐步培养起科学精神”以及他 在 2002 年 4 月 28 日视察中国人民大学时强调“全社会都要重视社会科学, 要弘扬人文精神”的要求。  2 、目前教育的现状。从中国的社会变化来讲,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经济有 了较大的增长,人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但是年青一代的道德水准不仅没有提 高,相反,滋长了一些享乐主义、个人中心主义的思想,破坏公共道德的事情时 有发生。从教育内部来讲,功利主义的思想较重,强调了为国民经济建设的专业 教育,忽视了提高人的素质的人文教育,致使校园中的人文气息不浓。科学教育 缺乏态度、价值、情感、责任等人文内涵,导致学生对学科以外更为重要的社会、 伦理、生态环境、文化教育等问题缺乏应有的知识和重视。知识面的狭窄、人文素 质的缺乏不仅难以应对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生态环境、教育、文物保护、道德风 尚等现有的社会问题,而且可能因科技的负面作用引发新的社会问题。 可见,没有科学的人文是残缺的人文,没有人文的科学是残缺的科学,人 文应有科学的基础与科学的精髓,科学应有人文的精神与人文的内涵,教育的 责任不仅是培养人才,而且要与时俱进,创造新的思维方式,新的价值观。科学 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结合将是教育的主旋律。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用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价值精神对学生进行培养,通过数学科学与人文互 动、互通、互补,培养出一批既具有学科知识,又具备人文素养的公民;通过寻 找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点,探索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的方法与 途径,使学校成为孩子们心灵的牧场、精神的家园、知识的殿堂、开心的乐园。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呼唤人性的回归,关注人文精神的培养,注重人格的完善、发展,教育学 生热爱生命,指导学生珍惜生命,发挥学生潜在优势,提高学生生命质量。这是 当今教育的主题。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就要落 后,一打就垮,任人宰割;而没有民族传统,没有人文文化,就会异化,不打 自垮,甘愿受人奴役。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价值精神在人自身的发展中都有着重 大的作用:科学的求真、求实精神,使人面对客观世界能够积极地认识和改造, 从而获得科学知识和物质财富。求善、求美的人文精神,则使人牢记人的价值, 精神的价值,牢记人永远是目的而不是手段,人的目的就在于人自身,从而使 人成为一种具有崇高精神、追求自觉、自主、自为的真正主体。努力创建科学与人 文融合的精神,并使之日益强化,日渐成熟,最终真正形成一种精神力量,成 为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 二、课题假说 中学教育是打基础的教育,不仅要打好知识的基础,更重要的是打好做人 的基础。人的素质主要表现在四个正确对待上:正确对待自然,理解人类与自然 的关系,懂得爱护自然,保护环境,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命圈;正确对待社 1 / 5 初中数学教育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会,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和个人对社会的责任,遵守法律和公共道德,为社 会的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正确对待他人,善于理解他人,懂得尊重别人,尊 重他人的价值观,善于与人相处,具有团队精神;正确对待自己,正确认识自 己的价值,善于解剖自己,中国古人说“吾日三省吾身”就是经常解剖自己, 还要既经得起荣誉,也经得起挫折。培养这种素质就需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 结合。 三、国内外研究的水平和发展趋势   在古希腊文明中,“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本为一个统一体。“人文 精神”中包含着科学思维的核心要素之一――自由理性。文艺复兴时期,自然科 学(数学)与宗教人文互动,各门学科在互相支援中发现了彼此的亲和力,也找 出了不同的意趣,因而在文艺复兴后,才有了较为清晰明确的学科划分。17世 纪以后,近代科学各学科取得的空前未有的巨大成就,成为改造自然和社会的 巨大力量,科学的实用价值和功利主义的目的日渐突出。科学为人类生活服务的 意识成为一种普遍的信念,得到越来越广泛的传播。19世纪以后,科学功利主 义无限膨胀,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对科学“工具理性”的崇拜,机器和道德就成 了一对矛盾。特别到了 20世纪,这个矛盾转化为科学技术发展与伦理道德进步 的关系。对于他们的关系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社会道德的堕落是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的。另一种观点与此相反,认为科学的进步提高了人们 的科学精神、求真的意识。这两种观点的争论在 20世纪初最为激烈。50年代以 后两种观点都有所修正。科学主义者和人文主义者都提倡科学和人文的结合。普 遍认为,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给人类带来可供享受的丰富的物质 财富,极大地改善人们的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促进了社会的变革,从而促进 了社会的民主和平等;另一方面,它带来了资源的浪费,环境的破坏,人的物 欲增长,人与人对财富的争夺而引发战争,科技不仅创造财富,同时制造杀人 的武器。因而呼吁,自然科学要与人文社会科学结成联盟,共同来克服科学技术 发展带来的弊端,使科学技术真正造福于人类,并不断地提高人们的科学精神 和人文精神。 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教育负有不可推卸责任。教育的本质就是提高人的素 质。人的素质中的核心就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由此,有识之士无不唤呼人文 教育的回归,大声疾呼对现行教育模式的改造。提出科学本身是一种人文事业, 科学教育是体现人文精神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力倡导包括人文精神教育在内的 完整的科学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数学课程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也是 这种思想的体现,这也正是数学教育工作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深入挖掘的 主题。数学教学不应再一味追求繁琐的论证,而要从它的源流、原理及推广应用 这几方面入手,明白数学是怎么诞生、发展的,数学蕴含的人文、社会意义是什 么?怎样学以致用?从根本上变革对数学的既定观念,以更好地发挥数学对人的 精神能力的塑造作用,从而达到与人文学科架构完整的学科体系的目的。 四、理论基础    和谐教育理论    和谐教育认为,从教育过程的角度看,影响教育质量和效益的基本矛盾, 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 ( 包括教育教学的目标、内容、形式、途径、方法、手段等等 ) 与学生身心发展 ( 发展需求及发展水平 ) 的不适应。和谐教育所追求的教育 理想境界,是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所产生的综合教育影响力量,与学生身心发 展水平和发展需要在和谐基础之上能产生和谐效应,促使学生个体的发展达到 2 / 5 初中数学教育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其自身最佳程度或最佳状态。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教学活动的效率和效 益。  通才、通识教育    通才教育又称自由教育,它实际上就是人文主义关于个性自由发展和个人 全面发展这个理想的体现。它的重点在于强调能力、方法和性情的培养。罗索夫斯 基认为它具有三个方面的好处。第一,强调获得知识的主要方法;第二,它与终 身学习和从事多种职业是一致的;第三,它可以创造不同学科类型各异的学生 之间交流而至意气相投的环境。热衷人文学科的人可以领略科学推理和论证的奥 秒,反之亦是如此。 通识教育:人文学科虽然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分属不同领域,但人文思想 却无时不在地融入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的研究与发展之中。 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普遍意义上说,人 的全面发展指的是:①物质生活的全面富裕;政治生活全面发展;精神文化生 活极大丰富;人和自然协调与和谐发展。②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提高人的综合 素质,发展人的多方面才能。③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营造和谐、健康的社会 关系。④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人们平等发展、自主发展和创造性发展。从特殊意 义上说,人的全面发展,是针对人的片面发展而强调的自我完善;是一个不断 完善的渐进过程;是一个辩证的科学的完整的概念。  STS 教育 STS 是英文“科学( Science )”、“技术( Technology )”和“社会 ( Society )”的缩写。STS 教育以培养了解科学技术及其社会价值、能够在一 定程度上参与科学技术决策的公民,培养了解建设现代化社会对科学技术进步 的需求、能够应用科学技术致力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广大人才为目标。STS 教育 主张在科学技术的全面教育中优化科学素养教育,在调整课程结构、改革教学内 容和教学方法中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  数学教育的培养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①获得 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 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 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②初步学会运用数学 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 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③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 价值 ,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④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 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 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五、课题研究遵循的原则 1.渗透性原则,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不能流于空泛的说教,教 师应努力挖掘数学知识中的人文性内涵,把人文精神的精髓渗透到教育各个环 节,内化到学生的心灵深出。 2.持续性原则,是指教师在自己的所有教学活动中,应始终坚持科学精神 与人文精神的教育行为,只要有可能,就应充分展示数学知识的人文素质教育 功能,使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受到人文精神教育环境的熏陶。 3.自觉性原则,即必须强化教师的教书育人意识,使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的培养能成为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行为。要求教师在数学教育的各个环节,都应有 一个明确的意识,就是要运用一切可能的教学手段、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既对 3 / 5 初中数学教育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的培养,又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培养,并使这种教学活动成 为教师的一种“习惯性”的行为方式。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研究系综合性的实证研究,在研究开始阶段,需要进行系统的文献资料 检索和研究,为研究确定逻辑和事实的起点。同时,根据研究的性质与特点,将 以行动研究法作为贯穿研究始终的主要方法。并按照计划、行动、考察、反馈与调 整的程序来开展研究。其中,特别重要的是要抓好定期的反馈和调整这两个 环节。在研究过程中,还将根据研究的需要,适时的辅以一定的小型的以求改善 为目的教学实验研究、部分教师和学生的案例研究以及专题总结等方法。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根据研究目标,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可以展开为:  初中数学教育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内涵 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培养方法和途径  初中数学课外实践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培养方法与途径 八、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研究从 2005年12月开始,预计至 2007年8月结束,为期一年半, 将分为四个阶段开展研究。 第一阶段:课题筹备与准备阶段 (2005 年 12 月—— 2006 年 1月 ) 主要工作:成立课题组,确定课题组成员,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课题启动与理论研究阶段( 2006年 1月—— 2006年 3月 ) 主要工作:开展理论学习和资料研究,总结以前在此方面所作的探索及其 经验、不足,确定开展研究的主要思路。 第三阶段:专题研究与实验阶段 (2006 年 3月—— 2007年 6月 ) 主要工作:根据已制订的研究方案,开展对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培 养的研究,根据实践的发展,不断改进研究的过程,并积累各种相关的事实和 资料。 第四阶段:优化、总结提高阶段 (2007年 7月—— 2007年 8月 ) 主要工作:总结研究过程,作好理论的归纳和总结,提升已有的认识, 并形成最终研究成果——课堂实录、活动实录、个案研究、实验研究报告、论文等, 最终达到本课题的实验目的。 九、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 ★ 人员保证:主要研究人员教学经验丰富,专业知识雄厚,专业技能熟 练,信息技术素养高,多次参加科研课题的研究。  ★ 物质保证:专用微机,接入互联网,信息及时畅通。  ★ 时间保证:主要研究人员从事一线教学工作,有充足的实践时间。 十、课题组成员  课题负责人: 崔霞:从事教学研究多年,参加过“九五”、“十五”期间的课题研究,在 课题研究方法和课题管理方面经验丰富。  主要参加人员: 吴江、高月香从事教学、管理工作多年,参加“十五”期间多项课题的研究 工作,协调能力强,能准确把握实验的方向。 张铁,女,数学本科,中教一级。从事初中数学教育十五年,积累了丰富的 教学经验,计算机操作技能熟练,长于教学管理,参加“十五”期间多项课题 4 / 5 初中数学教育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的研究工作。 李玉玮、滕春明、郑明国、靳彦光等四位教师,一直在数学教学一线工作,积 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教学成绩优秀。 十一、经费预算 打印费:500元 通讯费:500元 合 计:1000元 5 / 5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新源共享 2017-04-27 11:45:18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