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
。
孟子故
里
齐桓晋文之事
栾川一高 单新会
孟子 (约前 372~前 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
一。名轲,邹 (今山东邹县 )人。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
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 (魏 )国、
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
段实现统一。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
《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
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
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
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
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
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
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
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
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体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都是以
天这个范畴为基石的。
《孟子》共七篇,
分别为《梁惠王》、《公孙
丑》、《滕文公》、《离
娄》、《万章》、《告子》
、《尽心》。各章又都分为
上下两篇。作为一部语录体
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
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到南
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
中的《大学》、《中庸》两
篇以及《论语》合为“四
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
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
(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
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是以后世无
传焉,臣未之闻也。……”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
矣?”
不识有诸?
没有谈论
我没有听说过桓文
之事。
“ 以是”,因此 没有流
传
如何
知道、懂得
、认识
之乎,合音词
wàng 行王道以统一天下。ng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
也,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王说,曰:“……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
也?”
对 …感到奇怪。…
应该
以羊易之
认为……
谓语前置句:百姓说我吝啬是应当的
。
这真是什么心理呢?
于王合。和王道仁政合拍…… 的原因 悦
“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
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
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
不能也。”
曰:“……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
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表被动 wángáng是 wàngng
却
爱抚。
视力
折肢,指对长辈弯腰作
揖
意动用法。尊奉
以……为长辈
。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长辈。孩童。 比喻天下很容易治
理。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
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
所
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最想要的东西。
吾于是何快 用来。将:拿,用。成语有“将
功赎罪”
可以说给(我)听听吗?与
:通“欤”
若
(要是)竭尽心力地去做,以后一定会有灾祸
得不到鱼 后灾恐怕,可能
通假字:
1、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於王。
2、行旅皆欲出於王之涂
3、盖亦反其本矣。
4、刑於寡妻
5、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子忖度之。’”
6、无以,则王乎?
7、及陷於罪,然後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8、 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
9、为长者折枝
10、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涂:通“途”
刑:型
说:悦
以:已
罔:网
颁:斑
枝:肢
已:矣
通“诉”,控诉
通“盍”,何
不
实词活用:
1、无以,则王乎
2、欲辟土地,朝秦楚
3、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
4、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王:名词活用为动词,行“王
道”朝:使动用法,“使……朝
见”。刑:名词活用作动词,“处
罚”。衣:名词用作动词。
通假字:
1、无以,则王乎
2、王说,曰:“诗云
…”
3、为王者折枝
4、刑于寡妻
5、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5、颁白者不复戴于道路
矣
“ 以”通“已”
“ 说”通“曰”
“ 枝”通“肢”
“ 刑”通“型”
“ 涂”通“途”
“ 颁”同“斑”
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A、吾不忍其觳觫
B、仰不足以事父母
C、天下之欲疾其君者,
D、及陷於罪,然後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恐惧发抖的样子
赡养、奉养
憎恨、痛恨
等到;
通“网”,活用为动词,张开网罗
捕捉,引申为“陷害”。
二、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
并试加解释。
A、朝秦楚,莅中国, 而抚四夷
B、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C、然后从而刑之
D、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使动用法,使秦楚来朝见。
名词活用为动词,以王道统一天
下
名词活用为动词,施以刑罚
名词活用为动词,穿
三、揣摩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指出其各属于什
么句式。
A、莫之能御。
B、何以异?
C、树之以桑。
D、臣未之闻也。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介词的代词宾语前置
介词结构后置
臣未之闻也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一羽之不举……舆薪之不见……百姓之不见保……
构怨于诸侯
吾何快于是
牛何之
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树之以桑
申之以孝悌之义
未之有也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四
分
析
句
式
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
壮语后置
被动句
壮语后置
壮语后置
宾语前置
壮语后置
壮语后置
壮语后置
宾语前置
谓语前置
《齐桓晋文之事》节选自《____
___》。它的主要内容是写____劝说
____放弃________,采纳“_
_________”的主张发政施仁的经
过。生动准确地阐明了儒家的“仁政”主张
,鲜明地表现了《孟子》因势利导,善于_
_____________的写作特点。
孟子 ·梁惠王
上孟子 齐宣王
霸道 保民而王
论辩
齐桓晋文之
事
中心 思路 艺术特色
保
民
而
王
不忍之心
不为与不能
仁政蓝图
具体措施
迂回曲折
气势磅礴
朴素真诚
比喻贴切
1.孟子在本文中的基本政治主张是什么
?
2.什么是“君子远庖厨”?你对此有何
评价?
3.“不能”和“不为”有什么区别?
4.孟子为齐国未来描绘的社会蓝图是怎
样 的?
课后思考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