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新源共享
单      位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上传时间 : 2017-04-27 11:46:32
春晓参考教案 一年级.doc(31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第 3 页
第 4 页
0 0 类别 : 教案
春晓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习“晓、眠、觉、闻、啼”5 个生字,做到能读会写、能结合诗句 讲解其意思。 2.能理解各句诗的基本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解全诗的意思。 3.能朗读、背诵、默写课文。 4.体会诗的意境,产生“春天真美”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意,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思路: 遵循学习古诗的一般过程(解诗句→讲诗意→悟诗情)和学生认识事物 的一般规律(粗略感知→深入理解→准确把握),牢牢抓住朗读这条主线, 充分发挥两个画面(课文中的插图、学生头脑中的生活画面)的作用,全面 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教学资料: 1.朗读古诗时,句中停顿的规律与要求是什么? 古诗的节拍(音步)跟速度有关,但跟停顿关系更密切。在每一个节拍 后面轻轻拖腔之后,往往有短暂的停顿,这种停顿主要是为了突出节奏,这 就是我们常说的句中停顿。节拍的划分一般都是五言三拍,二、三拖腔或二、 四拖腔,即可在第二、三个字或第二、四个字后分别停顿;七言四拍,二、 四、五拖腔或二、四、六拖腔,即可在第二、四、五个字或第二、四、六个 字后分别停顿。另外在一首诗中,有的可能是同一拖腔,即采用同一种停顿 方式,有的可能是两种拖腔同在,即要采用两种停顿方式,这应根据古诗的 实际而定。 2.为何“春眠不觉晓”? 冬去春来,春暖花开,人们常常会觉得困倦,这种现象称为“春困”。 “春困”期间,人特别爱睡,往往天大亮不知醒,所以诗人写出“春眠不觉 晓”。 从生理角度看,到了春天,气温回升,人体表面的毛细血管和毛孔逐渐 舒张开来,体表的血液循环随之旺盛,流往大脑的血液和氧气也就相对减少, 脑细胞的活动受到抑制,所以人便会感觉“春困”,以至于天都亮了,还不 知道醒过来。此外,春季昼长夜短,不够睡,气候宜人,催人欲睡,也是春 眠不觉晓的原因。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指导学生预习课文。 1.板书课题。 2.读课文,引导学生用学过的查字法查出下列生字。 晓、眠、觉、闻、啼 二、指导学生初读课文。 1.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检查读的效果(注意指导学生读准5 个生字的音)。 3.教师范读,并布置学生边听边看书中的插图,边想:这首诗可能写的 是什么季节、什么时候的景色? 4.组织学生围绕上述问题讨论,注意追问学生: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5.解题:春晓—晓,天明,早晨;春晓,春天的早晨。这是一首描写雨 后春天早晨情景的诗,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 三、读讲诗句,结合理解生字词。 1.读前二句诗,理解词、句的意思。 (1)边读、边看文中插图(有条件的可以出示挂图)、边想:这两句诗 大致写的是什么意思?从哪些地方可看出来?(提示学生根据预习时所查字 意来分析,后同。) (2)结合讨论,具体理解字词。春:春天;眠:睡的同义词;春眠:在 春天的夜晚里睡觉。晓:天亮;不觉晓:不知不觉就天亮了。处处:到处; 闻:听到;啼:鸟叫。闻啼鸟:听到鸟的啼叫声。 (3)边读边看文中插图,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二句诗的意思。(春天 的气候暖和了,夜里睡得很香,不知不觉已经天亮了。早晨醒来,听到外边 一片清脆的鸟叫声。) 2.仿照上面二句的学习方法读讲后二句。 (1)边读边看文中插图边想:这两句诗大致写的是什么意思?从哪些地 方可看出来? (2)结合讨论,具体理解字词。夜来:一夜,诗中指昨天一夜。知多少: 不知道多少的意思,本诗指花不知被风雨打落了多少。 (3)边读边看文中插图,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二句诗的意思。(想起 夜里曾听到刮风下雨的声音,不知花儿被风吹雨打,落下了多少。) 四、作业: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体会意境。 1.过渡谈话:上节课,我们一句句地理解了诗的意思。这首诗,诗人描 写的是雨后春天早晨自己的所闻、所想的情景。那么,诗中哪两句描写的是 诗人听到的情景?哪两句描写的是诗人想到的情景? 2.边读边看插图边回忆:你见到过、感受过诗中所描述的情景吗?同座 间互相把自己见到的、感受过的情景说一说。 3.结合自己见到的、感受过的情景,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 思。 4.学习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想?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启发谈话:多美的春光啊!我们应带着什么感情朗读这首诗呢? 2.指导朗读。 (1)确立感情基调(赞美、喜爱)。(2)标出节奏和重音。春眠/不觉 /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3)朗读。先试读,再指名读,读读评评,有条件的还可以配乐朗读。 三、背诵、默写课文。 说话 教学目的要求: 观察、认识春景,有条理地讲述春景,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表达(口 头)能力和喜爱春天的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 有条理地讲述春景。 教学思路: 课外观察,课内讲述(说话),指点基本方法(观察方法、说话方法), 鼓励放胆说话(在把握基本方法的前提下,鼓励学生打破程式,放开胆子自 由讲述自己所观察到的情景)。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外观察——组织“找春天”活动。可以由学校组织,可以布置学 生自行组织,到田野、到公园去看一看、玩一玩。 观察提纲: 1.观察内容。 春天到了,气候有什么变化?花草树木有什么变化?人们的穿着有什么 变化? 2.观察要求。 先广泛地观察,再重点仔细观察你认为变化最大的几种事物。 二、课内说话。 1.启发谈话,揭示教学内容。 我们学习了古诗“春晓”,又开展了找春天活动,你们找到了春天吗? 这节课我们就来说一说大家观察到的景物。 2.提示说话要求。 怎样说呢?我们讲过了说话的基本要求,还记得吗?(说话要大胆,声 音要宏亮,吐词要清楚,语句要完整。) 3.指导有顺序说话。 (1)春天到了,气候有什么变化? (2)春天到了,人们的穿着有什么变化? (3)春天到了,花草树木有什么变化? 4.指导有重点说话。 (1)在找春天的活动中,我们都重点观察了哪些变化最大的事物,下面 我们就来练习把那些变化最大的事物说具体。 (2)(估计很多学生要说到花)就以花为例吧,说的时候,不能只笼统地 说花开了,还要说哪些花开了,开得怎么样。 (3)在学生说的基础上,点明可用“有的..有的..还有的..”格式来说。 (4)仿照说花的方法,说说自己观察到的变化最大的其他事物。 5.指导围绕主题说话。 (1)谁能给我们刚才说话的内容加一个题目,看谁说的题目最好。(春 天到了;春天悄悄地来到了;春天多美呀;可爱的春天;春天是美的季节..) (2)大家编的题目真好!谁能从这些题目中选一个,把自己看到的春天 景物有顺序、有重点地说一说。 6.说话综合训练。 先分小组说,再由小组推荐代表到班上说,组织说话竞赛。说说评评,教师要特 别注意鼓励那些既遵循了说话的要求和方法,又能创造性地说话的同学。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新源共享 2017-04-27 11:46:40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