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 王
杨 绛
杨绛, (1911——) ,钱钟书夫人
,本名杨季康,著名的作家、评论家
、翻译家、学者。祖籍江苏无锡,生
于北京。 1932 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
1935——1938 年留学英法,回国后曾
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
任教。 1949 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
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
主要作品有剧本《称心如意》、《弄
假成真》,长篇小说《洗澡》,散文
《干校六记》,随笔集《将饮茶》,
译作《堂吉诃德》、《吉尔 · 布拉
斯》、《小癞子》、《斐多》等。
杨 绛
简 介
塌败( ) 取缔( ) 伛( )
翳( ) 骷髅( )
绷( ) 滞笨( ) 愧怍( )
塌败:
滞笨:
取缔:
愧怍:
tā dì yǔ
yì kū lóu
bēng zhì zuò
塌陷破败。
呆滞笨拙。
明令取消或禁止。
惭愧。
注音
释
义
课文以“我”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写了老王
的几个生活片断,请你把它们找出来。
课文开头四段先写老王的职业
生活缺陷、居住条件等情况。
下面三段则回忆老王的工作与
为人,两个片断写他为人好,一个片
断写“文革”时期,他的生计越来越
艰险。
后面几个段落,是最后一个片断
,写老王离世前一天的事情,最能见
出老王心地善良。
文章思
路
从课文写老王的生活片断可以看出,老王穷苦卑
微但纯朴善良。他一生凄凉艰难,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
的不幸者。但是老王心好,老实厚道。他重感情,讲仁义
,常愿意尽义务,或者少收钱,是一个精神上没有受到污
染的纯朴的好人。
作者对老王这样的不幸者不是冷漠、蔑视,而是
本着平等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去关心、爱护他。如知道老
王有夜盲症,就送了大瓶鱼肝油;总是照顾他的生意等。
本文是写人记事的散文,文中的老王
是怎样一个形象?作者对他的态度是怎样的?
人物形
象
1.
文中作者的善良表现在哪里?老王的善良又表现在哪里?对
揭示文章意旨的课文最后一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2.
你怎样看待文中作者一家对老王的关爱?相对现实生活中见
到的对不幸者、弱者的冷漠,你认为现代人缺失的是什么?
3.
写人记叙文的构思中既要从众多事件中精选最能体现中心的
材料,又要安排文章的谋篇布局,那么本文段落安排有什么
特色?又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
合作研
讨
作者的善良有许多表现: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
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
让他白送,也给了钱。作者的善良还表现在关心老王生活,三
轮改成平板三轮,生意不好做,作者关切地询问他是否能维持
生活。作者的女儿也像她一样善良,知道老王有夜盲症,送给
他大瓶鱼肝油。
老王的善良也有许多表现:“愿意给我们带送”冰决,车
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
家看病钱不够。老王的善良更表现在,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
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
上门感谢。
结尾一句话,应该这样理解: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
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也过
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作者回想起来,对老王的关
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怍”。
从文章看,最主要的是平等观念。在作者那里,人是生
而平等的,各人境遇不同,甚至差别很大,不过是幸运与不
幸造成的差别。所谓幸与不幸,包括天赋条件、成长条件、
生理条件,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
的理由。有平等意识,才会有平等对话,才会感觉人家上门
来“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是很抱歉的。
再是人道主义精神。这种精神要求社会关心个人、同情
个人,尊重个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尊重人格,维护社会成
员的基本权利,并促进全体劳动者的全面发展。作者一家对
老王是怀有这种精神的。知道老王有夜盲症,就送了大瓶鱼
肝油。他们总是照顾老王生意,坐他的车,让他挣点钱。老
王收钱常常客气,他们总是照原价付。平板三轮不敢坐了,
还是关心老王是否能维持生活。总之,对不幸者怀有一颗爱
心,才能这么关心人,爱护人。
作者对琐碎材料的组织以成有机整体,是兼用逻辑顺
序和时间顺序来编排的。开头四段写老王的三点基本情况是
按逻辑顺序,正因谋生的困难,收入少,所以生活清贫。下
面三段是按时间顺序。
除段落安排有序之外,还设置了贯穿全文的线索,即
是以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的。以彼此交往为线索,全文一脉
相承,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中央电教馆资源中心制作
2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