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应用教案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掌握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应用的规律.
(2)进一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师:三垂线定理及逆定理的内容是什么?怎样证明?
(在学生回答时,教师画出图1,并强调指出:a在α内的位置不一定过点O.)
生:(三垂线定理的证法,要求学生用双剪头的书写格式.)
师:对于三垂线定理要注意以下三点:
(1)三垂线定理包含三个垂直关系.PA⊥α,AO⊥a,PO⊥a,且
(2)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是判定直线和直线垂直的重要命题.
(3)在论证直线和直线垂直的问题中,常常要考虑应用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
二、应用
(教师根据复习时的小结引出课题: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应用.)
1.第一类练习题
目的:进一步使学生加深对三垂线定理的理解.复习应用三垂线定理的基本规律.
从题目条件的变更中,增强学生对三垂线定理的认识以及应用能力.
教法:教师提出问题,利用投影机将图形映在屏幕上,全班学生思考,个别学生
回答.
题目:如图2,已知矩形ABCD中,2BC=AB,M是 DC的中点,PA⊥平面ABCD.求证
PM⊥MB.
学生回答后,教师作简要讲评.然后,对题目的已知条件进行变换,让学生回答.
(1)如果将题设中2BC=AB去掉,其他条件都不变,那么PM和 MB是否垂直?
(教师随即在屏幕上映出图3,让学生思考议论、回答.)
(2)如果题设中的M不是DC的中点,其他条件都不变,那么PM和 MB是否垂直?
(教师在屏幕上映出图4,让学生思考议论、回答.)
(3)如果将题设“PA⊥平面ABCD”改为“PA为平面ABCD的斜线”,其他条件不变,
那么PM和 MB的位置关系将会怎样?
①一定不垂直?
②不一定垂直?在什么情况下垂直?
(根据学生回答,分别在屏幕上映出图5、图6、图7.)
教师讲评后指出,从题目题设的变化中可以看出应用三垂线定理的要点是:平面
内的一条直线垂直于这个平面的斜线在平面内的射影(特别强调“垂直”、“射影”).
小结:(师生共同完成.)
(1)欲证直线和直线垂直,要考虑应用三垂线定理.
(2)应用三垂线定理时,必须满足定理的条件.
2.第二类练习题
目的:通过图形位置的变化,使学生能够在不同情况下,正确地应用三垂线定理,
克服思维定势给证题带来的消极影响.
教法:教师先在黑板上写出第(1)题的题目,让学生思考,并画出图形,写出证法
要点,教师巡视,个别指导.然后,让一位学生板演,教师讲评.教师再在黑板上写
出第(2)题的题目,画出图形,让全班学生思考,回答.
(1)已知:在Rt△ABC中,∠A=Rt∠,PA⊥平面ABC,BD⊥PC,垂足为D.(图8)
求证:AD⊥PC.
(2)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求证B1D⊥平面A1BC1.(图9)
小结:(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应用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证明直线和直线垂直时,
不能受图形形状的影响,要细心观察直线与平面的内在关系,只要符合定理的条件便
可得出垂直的结论.
3.第三类练习题
目的:通过三垂线定理证明直线和直线垂直,从而计算点到直线的距离,让学生
初步掌握立体几何计算题的解题思路.
教法:教师提出问题,画出图形,师生共同研讨.教师写出解题要点.
(1)已知:等腰三角形ABC中,∠A=120°,AB=AC,BC=6,PB⊥平面ABC,PB=3.
(图 10)
求点P到 AC的距离.
(注意引导学生确定点D的位置.)
②已知:Rt△ABC中,∠C=90°,AC=a,BC=b,点P到平面ABC的距离为 h,且
PA=PB=PC.(图 11)
求点P到 Rt△ABC三边的距离.
(引导重点是:确定P在平面ABC内射影O的位置,直角三角形外心的性质.)
讲完以上两题后,教师引导学生看书,讲解课本的例题,不作板书.
(课本例题:道旁有一条河,彼岸有电塔 AB,高 15m,只有测角器和皮尺作测量工
具,能否求出电塔顶与道路的距离?)
4.例题
在教师引导下,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教师根据思路写出解题的全部过程,力求简
明扼要、规范,给学生作出示范,以培养学生解题能力和文字表述能力.
[例 1]已知:PA、PB、PC两两垂直.
求证:P在平面ABC内的射影O是△ABC的垂心.
(教师画出如图12或图13的图形,可任选其一.)
师:欲证O为△ABC的垂心,需知垂心定义.根据垂心定义,只需证出直线
AO、BO、CO分别垂直于BC、CA、AB.如何证出AO⊥BC?要考虑应用三垂线定理的逆定理.
PO、PA与平面ABC是什么关系?AO与 PA有什么关系?PA 与 BC有什么关系?
(教师边问、边根据学生回答写出证明过程.)
证明 因为P在平面ABC内的射影为O,所以PO⊥平面ABC,连结AO,延长 AO交 BC
于 D,则 AO是 PA在平面ABC内的射影.
∵AP⊥PB,AP⊥PC,
∴AP⊥BC.
根据三垂线定理的逆定理,得 AD⊥BC.所以,AD是△ABC中 BC边上的高.
连结CO延长交 AB于 E.
同理可证CE⊥AB,CE是△ABC中 AB边上的高,AD∩CE=0.
所以O为△ABC的垂心.
[例 2]线段 AB在平面α内,AB=a,C、D是在平面α同旁的两点,
AC=BD=b,AC⊥α,BD⊥AB且 BD和α成30°角.求CD.
教师引导学生画出图形,过点D作DE⊥α,E为垂足,连结AE、BE(图 14).分析特
征指出:欲求CD,需求出梯形ACDE的腰 AE及底 DE,……
(师生共同解此题.)
解题后,教师作进一步的引伸:
如果点C、D在平面α两旁(图 15),其他条件不变,那么如何求出CD?
(让学生课后思考.)
同时指出,此题如无 C、D在α同旁”的条件,解题时,就必须分两种情况求出
CD,缺一不可.
(小结、作业均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