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新源共享
单      位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上传时间 : 2017-04-27 12:01:04
交集、并集、补集一课的教案设计示例 高二.doc(108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第 3 页
第 4 页
第 5 页
第 6 页
0 0 类别 : 教案
解对数不等式教案 1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解对数不等式的基本方法.   2.培养学生根据不等式的性质及对数函数的性质将对数不等式转 化成与之等价的不等式(组)的能力.   3.强化等价转化是解不等式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分析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对数不等式的同解变形.   教学过程设计   (一)简单对数不等式的解法      师:请同学们观察例 1中不等式的特征是什么?      师:要想求得不等式的解集,同学们准备怎么做?      得到 x2-2x-2<1.一元二次不等式我们是会解的.   师:刚才同学把对数不等式转化成了会解的不等式,这种把未知转 化成已知的      生:我联想到解对数方程的“同底法”.   师:解方程的理论依据是方程的同解原理不等式的转化是否也要考 虑同解的因素呢?   生:刚才的解法有漏洞.对数函数的定义域是 x∈(0,+∞).因此 应先考虑   x2-2x-2>0再与 x2-2x-2<1取交集,才能得到不等式的解集.   师:他说得很好!凡是研究函数问题,都要首先考虑函数的定义域.   由于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集都是有限集,通过检验就 可以判定是否有增根,而不等式的解集常常是无限集,不等价变形有可 能使解集扩大,然而又无法检验.因此,把对数不等式转化为代数不等 式的变换必须是等价变换.   在具体运算时,应严格按照步骤和格式书写.   板书如下:   解:原不等式         师:例 1提供了解对数不等式的基本方法.      师:请同学观察例 2中不等式的特征,提出解题意见.   生:不等式中的对数底数不同.可以用换底公式把不等式左侧化成 同底的对数.再按例 1的方法求解.      生:化为以 3为底的对数,这样 1可以化成 log33,在使用对数运算 法则时更加简便一些.   师:考虑的很好.这样原不等式可以化为 log3(x+2)-log3(6-x+ x2)+log33>0,下一步怎么办?      生乙:原不等式可以化为 log33(x+2)>log3(6-x+x2)在后面的运算 中可以避免解分式不等式.   师:考虑的很周密.为了保证不等式解集的准确性,同学们在把对 数不等式转化成代数不等式的时候,一定要采取适当的方法使后面的运 算顺畅,解不等式的过程愈简捷,准确率就愈高.   解题过程如下:   解:原不等式可化为   log3(x+2)+log33>log3(6-x+x2)      所以原不等式的解集为(3,4).   师:解对数不等式的关键步骤是考虑对数函数的定义域.   (二)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对数不等式   师:如果把例 1中的对数的底数换成 a(a>0且 a≠1)请同学思考, 不等式该怎样求解?   生:根据对数函数的性质,分别对 a>1或 0<a<1来进行讨论.   例 3 解不等式:loga(x2-4)>loga(x+2)(a>0且 a≠1).   解:当 a>1时,      当 0<a<1时,      因此当 a>1时,原不等式解集为(3,+∞);当 0<a<1时,原不 等式解集为(2,3).   师:例 3中运用了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注意由于 a的取值范 围不同,所以最后的解集不能写成并集的形式.      师:要解例 4显然需先把不等式左侧化为同底的对数,请同学考虑 对哪个对数使用换底公式?      师:在解不等式时,换元法是很常用的数学方法.符合使运算简便 易行的原则.同学们不妨一试.   解法如下:         (三)本课小结   1.解对数不等式的关键是正确地进行等价转化.要熟练掌握解一 般对数不等式的基本方法.如:      2.等价转化的理论根据是对数的定义,以及对数函数的单调性.   3.要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如:分类讨论、换元、化归转化等 等,提高解题速度和解题的准确率.   (四)补充作业:   1.解下列不等式:   (1) lg(x2-3x-4)≥lg(2x+10);   (2) log0.1(x2-2x-2)>0;   (3) loga(x2-x)≥loga(x+1),(a为常数且 a>1);      2.*解关于 x的不等式:      * 可根据生实际情况,酌情处理.   作业的答案或提示   (1)原不等式      (2)原不等式      (3)当 a>1时,原不等式      (4)原不等式            (6)原不等式      (7)当 a>1时,原不等式    ①      由 0<a<1知,原不等式    ②          ①     当 a>1时,      当 0<a<1时,      因此当 a>1时,解集为(4,+∞);当 0<a<1时,解集为 (2,4).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1.因势利导,由“误”到悟   解对数不等式的关键是合理进行等价转化,但学生的思维不会一步 到位,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我在例 1的提问中,没有做 过多的启发,而是由学生自己发现错误,产生认知冲突,从而得到启悟, 正确地解决了问题.例 4的处理也是这样,学生出现的错误是很常见的, 由此引起学生的争论,教师及时地进行正确引导,使学生在辩悟中留下 深刻的印象.   2.层层深入,引发兴趣   数学的灵感来自于分析、思考的过程,掌握解对数不等式的基本方 法,对学生来说并不困难,因而在例题的配备上一定要有梯度,让学生 有步步登高的感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积极的思 维.在分析思考的过程中产生顿悟.   不同地区和学校的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例题,也可以 从补充作业中挑选题目,重新组合本课的例题和练习题.   3.渗透“思想”,提高能力   解对数不等式的过程,始终贯穿着等价转化及函数的思想,而分类 讨论和换元法的使用会使复杂问题简单化,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总结和 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作用及使用规律,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水平及运算能 力不断提高.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新源共享 2017-04-27 12:57:59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