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全集的意义,理解补集的概念,掌握补集的性质.
2.利用韦恩图的直观性,揭示补集本质并解决有关补集的问题,同时培养
学生的数形结合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是补集的概念.教学难点是解决有关补集的某些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和订正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回顾前面所学过的交集与并集的数学表达式以及韦
恩图.
生甲:A∩B={x|x∈A,且x∈B}.(图略)
生乙:A∪B={x|x∈A,或x∈B}.(图略)
师:大家注意,“交”就是“且”,交集就是取两个集合中的公共元素的
集合;“并”就是“或”,并集取两个集合中所有元素的集合.但要注意集合
中元素的互异性.
师:(订正作业)前一节课外作业有些同学是这样做的…….
(简要复习前一节课的内容和及时订正课外作业,对提高教学质量十分有
益,尤其对帮助差生是很有好处的.)
二、全集的概念
师:自然数集N,整数集Z,有理数集Q,正有理数集Q+,偶数集{x|
x=2n,n∈Z},奇数集{x|x=2n-1,n∈Z},它们和实数集R有什么关系?
生:它们都是R的子集(真子集).
(既复习了N,Z,Q,R在集合表示中的意义,又为全集概念的介绍作了准
备,一举两得.)
师:××同学回答得很好.大家注意,在研究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时,
在某些情况下,这些集合都是某一个给定的集合的子集,这个给定的集合可以
看作一个全集,用符号I表示.也就是说,全集含有我们所要研究的各个集合
的全部元素.
例如,在研究数集时,常常把实数集R作为全集;在研究图形的集合时,
常常把所有的图形组成的集合作为全集.
三、补集的概念
(教师画出韦恩图.如图1.)
(平常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例 1 设 I={1,2,3,4,5,6,7,8},A={3,4,5},
(解略.)
垫.)
师:请同学们做几个练习.
(教师巡视,及时纠正学生练习中的错误.让三位学生板演.)
练习 1 填空:
(2)设I={1,2,3,4,5,6,7,8},A={1,2,3},
四、补集的性质
师:根据上面的例1和练习的结果可以猜测出补集的性质.请同学们大胆
地猜想.
师:这些命题是根据特殊情况归纳得到的,一般情况是否成立还需要作严
格的证明.事实上这些命题是成立的,有兴趣的同学在课外可利用补集等知识
加以证明.
(让学生猜想结论,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学习兴趣是有好处的.)
五、补集的韦恩图
例 2 用集合A,B的关系式表示图2和图3中的阴影部分.
师:请同学们再做几个练习.
练习 2
(1)图4和图5中I是全集,A,B都是I的子集,用阴影表示:
(2)设A={x|x=2k,k∈Z},B={x|x=2k+1,k∈Z},I=Z,求
(3)已知 N为自然数集.
六、归纳小结
1.全集含有我们所要研究的各个集合的全部元素,这些集合都是全集的子
集.
也是不同的,例如练习2之第(3)题.
3.解决补集的问题时,有时利用性质可以简洁地答题;有时借助韦恩图的
直观性可以快捷地获得解题的思路或结果.例如练习2之第(4)题.
七、作业
1.课本习题(略).
2.补充题:
N={(x,y)|y≠x+1},那么 M∪N等于
[ ]
(3)某班学生共50人,喜欢踢足球的有30人,喜欢打排球的有25人,
两样都喜欢的有15人.求两样都不喜欢的人数.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集合中的概念较多,还容易引起混淆.教学时要注意分析对比,多举实例,
结合图形进行直观讲解,加强练习,以克服这些难点.
本节课在讲解补集概念后紧接着举例和练习,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及时理解
补集概念.例2是为了通过韦恩图的直观性进一步理解补集概念,并培养学生
的数形结合思想.补集的性质先利用解题结果进行猜想,然后说明可根据补集
概念等知识加以证明,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分散难点,培养创造性思
维.
本节课遵循精讲多练的教学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