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19世纪末,由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以康有为、梁
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运动。由于反动势力的强大和维新派
缺乏群众基础,戊戌变法运动失败了,但是,它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产阶
级思想文化的传播,开始形成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它的历史经验教训也为资产阶级革命派
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重点分析
康、梁的维新思想和戊戌变法及评价是本课重点。康、梁的维新思想是当时中国人向先进的西
方全面学习的思想。其集“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精华,继承发展了早期维新思想。其产生发
展表明中国三思想领域又发生了重大变化,也说明在中国危亡之际,爱国知识分子挺身而出,
担负起救亡图存的历史重任。学习这一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系统的了解中国近代思想领域的变化
也能了解到康、梁等人崇高的爱国救国意识和品质,从中受到教育,得到启发,有利于良好人格
的塑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戊戌变法是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奔走呼号、努力
奋争的最终结果。改革内容虽与最初提出的要求相去甚远,但还是涉及到社会的诸多方面,成为
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变法虽然失败,但其进步性、积极作用不可抹煞。了解这一点,可以使
学生认识到社会发展的曲折复杂性,可以加深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对重大历史事件进行客观的实
事求是的评价,是历史学科教学的目的之一。在理解认识本节所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评价,
对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理解历史事件内在联系是很有帮助的。因此,
康、梁的维新思想和戊戌变法及评价是本课重点。
难点分析
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和戊戌变法的评价是本课难点。学生掌握的史实有限,很难理解康有
为在宣传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时为什么要利用孔子,利用儒家思想。评价戊戌变法需要学生有较强
的分析理解、综合、概况能力。而这恰恰是学生的弱点因此,一说评价,往往就事论事,难以从宏
观上、整体上认识把握。对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表现,容易把阶级与个人混为一谈,认为资产阶级
的软弱性与谭嗣同等人不怕流血牺牲的勇敢献身性是相矛盾的。所以,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和
戊戌变法的评价是本课难点。
重点、难点突破方案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康有为为什么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思想,使学生理解康有为维
新思想的特点。通过教师引导学生重点分析康有为的《应诏统筹全局折》、戊戌变法内容,使学生
认识到戊戌变法的进步性和局限性。教师还应强调新政内容没有涉及维新派提出的设议院、开国
会、定宪法等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是有一定的现实性的。通过对变法进步性和局限性的分析,
使学生能够较容易对戊戌变法进行正确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