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示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初步了解分散系概念;初步认识胶体的概念,鉴别及净化方法;
了解胶体的制取方法。
能力培养:通过丁达尔现象、胶体制取等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
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
科学思想:通过实验、联系实际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科学品质: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科学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归纳比较等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胶体的有关概念;学生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
难点:制备胶体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展示】氯化钠溶液、泥水悬浊
液、植物油和水的混合液振荡而成的
乳浊液。
【提问】哪种是溶液,哪种是悬
浊液、乳浊液?
【指导阅读】课本第72页第二
段
思考:
(1)分散系、分散质和分散剂
概念。
(2)溶液、悬浊液、乳浊液三
观察、辨认、回答。
阅读课本,找出三个概
念。
(1)分散系:一种物
质(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
一种物质里形成的混合物。
分散质:分散成微粒的
物质叫分散质。
分散剂:微粒分布在其
中的物质叫分散剂。
(2)溶液中溶质是分
复习旧知识,从而
引出新课。
培养自学能力,了
解三个概念。
培养学生归纳比较
能力,了解三种分散系
的异同。
种分散系中的分散质分别是什么?
【提问】溶液、悬浊液、乳浊液三
种分散系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散质;悬浊液和乳浊液中的
分散质分别是:固体小颗粒
和小液滴。
思考后得出结论:
共同点:都是一种(或
几种)物质的微粒分散于另
一种物质里形成的混合物。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展示】氢氧化铁胶体,和氯化
钠溶液比较。
【提问】两者在外部特征上有何
相似点?
【设问】二者有无区别呢?
【指导实验】(投影)用有一小
洞的厚纸圆筒(直径比试管略大
些),套在盛有氢氧化铁溶胶的试
管外面,用聚光手电筒照射小孔,
从圆筒上方向下观察,注意有何现
象,用盛有氯化钠溶液的试管做同
样的实验,观察现象。
【小结】丁达尔现象及其成因,
并指出能发生丁达尔现象的是另一
种分散系——胶体。
不同点:溶液中分散质
微粒直径小于10-9m,是均一、
稳定、透明的;浊液中分散质
微粒直径大于10-7m,不均一、
不稳定,悬浊液静置沉淀,乳
浊液静置易分层。
仔细观察后回答:
外观上都是均一透明的。
分组实验。
观察实验现象。
现象:光束照射氢氧化
铁溶胶时产生一条光亮的“通
路”,而照射氯化钠溶液时无
明显现象。
培养观察能力,
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兴
趣。
培养学生动手能
力,观察能力。
【设问】通过以上的实验,我们
知道胶体有丁达尔现象,而溶液没
有。那么,二者本质区别在什么地方
呢?
【演示】实验2-8介绍半透膜
【设问】这个实验说明什么问题
【小结】1.分子、离子等较小微
观察实验,叙述现象。
现象:在加入硝酸银的
试管里出现了白色沉淀;在加
入碘水的试管里不发生变化。
思考后回答:氯化钠可
以透过半透膜的微孔,而淀粉
胶体的微粒不能透过。
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兴趣。
培养思维能力。
粒能透过半透膜的微孔,胶体微粒
不能透过半透膜,溶液和胶体的最
本质区别在于微粒的大小,分散质
微粒的直径大小在10-9~10-7m之间
的分散系叫做胶体。从而引出胶体概
念。
2.介绍渗析方法及应用
【提问】在日常生活中见到过哪
些胶体?
讨论,回答:淀粉胶体、
土壤胶体、血液、云、雾 、
Al(OH)3胶体等等。
联系实际,激发
兴趣。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指导阅读】课本第74页最后
一行至第75页第一段,思考胶体如
何分类?
看书自学,找出答案。
胶体按分散剂分为:
液溶胶(溶胶)
气溶胶:云、雾、烟等固溶
胶:烟水晶、有色玻璃等
了解胶体分类。
【过渡】在实验室我们也可以亲
自动手制一些胶体。学生实验(投
影)
1.制取氢氧化铁胶体
2.制取硅酸胶体
3.制取碘化银胶体
【指导实验】强调:1.制备上
述胶体时要注意不断搅拌,但不能
用玻璃棒搅拌,否则会产生沉淀 。
2.在制取硅酸胶体时,一定要将
1mL水玻璃倒入5mL~10mL盐酸中,
切不可倒过来倾倒,否则
会产生硅酸凝胶。
分组实验:
用烧杯盛约30mL蒸馏水,
加热到沸腾,然后逐滴加入饱和
氯化铁溶液,边加边振荡,直至
溶液变成红褐色,即得氢氧化铁
胶体。
在一个大试管里装入5~
10mL1mol/L盐酸,并加入 1mL水
玻璃,然后用力振荡,即得硅酸
溶胶。
在一个大试管里注入
0.01mol/L碘化钾溶液10mL,用
胶头滴管滴入8~10滴相同浓度
的硝酸银溶液,边滴加边振荡,
即得碘化银胶体。
培养学生实验能力。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
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提问】如何证实你所制得的是
胶体?请你检验一下你所制得的氢
氧化铁胶体。
思考后回答,胶体可产生
丁达尔现象,然后检验。
使学生亲自体验成
功与失败,激发兴趣。
【提问】请学生写出制取三种胶
体的化学方程式,请一个同学写在
黑板上,然后追问:这个同学书写
是否正确? KI+AgNO3=AgI↓+KNO3
Na2SiO3+2HCl=H2SiO3↓
+2NaCl
把学生存在的普遍
错误充分暴露出来,引
起学生重视。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73页。针
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解释。
对照课本找出错误。
但感到疑惑,提出问题
1.书写制取氢氧化铁
胶体方程式时,中间为什么
用“=”,而不用“ ”。
2.氢氧化铁、碘化银、
硅酸是不溶性物质,为什么
写化学方程式时不写“↓”。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和求知欲。
【小结】就学生谈的收获进行小
结。
请同学们谈一下在整个
学习过程中的收获。
培养归纳总结能力。
【随堂检测】
1.下列物质能发生丁达尔现象的是( )。
(A)蔗糖水 (B)肥皂水
(C)碘酒 (D)碘化砷胶体
2.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 )。
1~2两题
考查胶体的性质。
(A级)
3.综合各种分散
系的物理性质(B级)
(A)产生布朗运动 (B)产生丁达尔现象
(C)胶体微粒不能穿透半透膜
(D)分散质直径在10-7~10-9m之间
3.填写分离下列各组混合物所用的物理方法:
(1)除去水中少量的溴;( )
(2)除去碘化银胶体中含有的碘离子;( )
(3)除去石灰水中悬浮的碳酸钙;( )
(4)从硬脂酸甘油酯经皂化后液体中,分离出硬脂酸钠,
先_____,然后_______。
板书设计
胶体
一、分散系、分散质、分散剂有关概念
二、胶体
1.概念:分散质微粒的直径大小在10-9~10-7m之间的分散系
2.胶体的分类
3.鉴别溶液和胶体的方法——丁达尔现象
4.胶体的净化方法:渗析
5.胶体的制备
FeCl3+3H2O=Fe(OH)3(胶体)+3HCl
Na2SiO3+2HCl=2NaCl+H2SiO3(胶体)
KI+AgNO3=AgI+KNO3
附:随堂检测答案
1.(B)(D)
2.(D)
3.(1)萃取 (2)渗析 (3)过滤 (4)盐析、过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