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新源共享
单      位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上传时间 : 2017-04-27 12:01:34
[原创]百分数的作用 数学 五年级.doc(25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第 3 页
0 0 类别 : 其他
“百分数”的作用 ——有感于重读《扇形统计图》 因为上课的需要,这次又将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的《扇形统 计图》进行了重新设计,没有刻意地去查找相关资料,教学用书上也 没有给更多更深的挖掘,可是我在设计的过程中竟忽然产生了几点 灵感,欣喜的同时也对自己整个的教学增加了一些认识。 最初接触这一课缘于区里的一次说课竞赛。当时对北师大版教材 不熟,更没带过五年级,对于这节课是陌生的,对它前后知识的联 系也只有一点肤浅的认识:在这之前学生认识了统计表、条形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学习了百分数及相关的计算。说课稿修改到第三遍时仍 得不到大家的满意,对于这节课有限的认识只能让自己在整体构思 上下功夫,在情景的创设,各环节之间的连续过度方面都能提高并 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相信也能刺激评委的听觉神经,但缺乏细节 性的处理,没有准确找到重难点的突破口。 活动结束后,我翻翻教材,还是没能找出更多的东西,直至跟 随我的学生进入五年级的学习。这一路走来的每一课我都用心备过, 没挖掘到的部分也在学生出现的问题中得到及时的补充,再上这节 课,我看着原来的课件,试着将思路重新整理并实施于课堂,竟有 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而这些收获都得归功于——百分数。 1、“如果让你根据这个图来安排你们一家一天的食物,你行 吗?” 课的开始,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平衡膳食宝塔图的情况后,我忽 然灵机一动这样问了一句,目的是为了引出这节课的一个关键词— —数据。果然少部分冲动的学生说可以, 一部分学生在思考后肯定 地说不行。综合大家的意见,有如下理由:首先,每家的饭量不一样, 因此各类食物在不同家庭的摄入量是不同的;其次,即使知道总量, 我们也只能说出什么多什么少,没办法计算出确切的量。如果给出百 分数就好了。说出这一点,对于这节课是至关重要的,无论是扇形统 计图的特点还是根据图来计算都与它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可见学生 的思维已经为这节课的发展定下了初步的基调。 2、“看着这张表,你有什么想法?” 为了继续强调“百分数”在这节课的地位,进一步加深学生对 百分数的印象,我在课件上有意只出示了教材中统计表的前半部分, 提出了如上问题。学生有这样几种想法:一、每家的饭量有多有少, 如果都以这个为标准,那么有的家庭可能吃不饱,有的家庭可能吃 不完或者营养过剩;二、我们可以算出每种食物占总量的百分比然后 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学生的回答按我的预想一步步在生成、发展, 但回顾这两个环节,有重复的地方,有些学生这时候的表现明显有 些心不在焉。如果只给出那几个数据,让学生独立设计统计表,让他 们在思考制作中去挑战自己的记忆和一些他们未知的东西,这样才 符合他们的心理特点,同时他使他们的思维继续朝着这节课的目标 推进。 3、“搜索你的记忆库,你为这节课的学习准备了哪些知识?” 在学生明确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后,我才将复习旧知安排在这一个环 节,显得更自然、顺畅,有利于学生主动地有目的性的去回忆,去组 织,去思考,而且用了一个比较俏皮的比喻——记忆库,以此放松 他们的情绪,促进记忆的流畅和丰富。我们知道,按北师大版教材的 编写特点,纵向看联系得很紧密,但横向看每一类的知识点显得比 较零散,分布在每个学期中,等到下期再来学习同一类知识的时候, 学生把前期学的知识忘得差不多了。因此新课之前的复习显得尤为重 要,让学生对整个小学阶段所学过的有关统计知识有个系统的回顾, 着重说清楚每种统计图各自的特点,特别强调百分数的意义。 4、“仔细观察这张统计表,你想为它设计一张什么图呢?” “扇形统计图!”将近十多个学生很大声的这样回答,这是我 没有预料到的,我为小组合作而准备的三张未完成的图式——条形 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将有两张作废。他们已经不存在选 择,因为其他的学生已经完全被这个没接触过的名称所吸引:有一 部分感觉旧知识无法解决,一部分已经有所选择,但还在将信将疑 中被这个回答所动摇,还有一部分根本就不会,正等待听现成的答 案。这种情况下我已不可能按部就班的随我的设计,我临时做出决定: 给大家讲讲你了解的扇形统计图。为配合学生的讲解,我从课件中调 出了为下一个环节“说说生活中的扇形统计图”而准备的大量的图 形,以此增强他的说服力,满足了倾听者的好奇心,同时也清晰了 一部分学生的模糊记忆,引发他们表达的欲望,而使课堂显得七嘴 八舌,初步接受扇形统计图,在观察、表达、倾听的过程中丰富了他 们的感性认识。 《课标》强调要使学生接受统计特有的观念,最有效的方法是让 他们真正投入到产生和发展统计思想的全过程。回顾这个细节,我临 时的处理是正确的,但因为忽然的改变也打乱了我的阵脚,在如何 利用百分数的意义来引出扇形统计图的特点这一难点问题上,我引 得过多:百分数的意义是部分占总数的百分之几,很容易比较,大 家看看扇形统计图是不是这样呢?如果当时把老师的说改为让学生 对比观察、思考、讨论,留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余地,学生是完全能 总结出来的。把书本上的知识变为自己的东西,对于学生理解意义和 形成概念是极有用处的。 抓住“百分数”,对于这一课的学和教都是极其关键的,它不 仅让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重难点,对于后期的计算及根据结果作出 判断和决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使我对于这一课有了跨越性的 提高,细细想来,这些所谓灵感的乍现其实并不是忽然就聪明了, 还是要靠自身不断地学习,使得实践和理论知识的不断丰富和积累, 等到用到它们时,各类知识通过思维的运用和碰撞,自然而然也就 产生了。 这一次的重读也不是尽善尽美,肯定还有很多值得商榷和挖掘 的地方,但这次的经历却让我明白了教学来不得半点肤浅,对于每 一个知识点的认识不能仅仅限于这一课,还要深入地思考与它相关 联的知识所起的作用,甚至还要思考教材的编写顺序。对于课前设想 不足造成的临时问题也缺乏相应的机智,在以后的教学中甚至可以 人为的创设这种“意外”锻炼自己,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这种教学实践的经历将是我终身受益的。 2008-5-25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新源共享 2017-04-27 12:56:57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