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新源共享
单      位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上传时间 : 2017-04-27 12:02:18
[原创]登高 高二.ppt(2.35M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第 3 页
第 4 页
第 5 页
第 6 页
第 7 页
第 8 页
第 9 页
第 10 页
第 11 页
第 12 页
第 13 页
第 14 页
第 15 页
0 0 类别 : 课件
华龙高中语文组 付爱存制作 设计制作 : 付爱存 上课 中高龙华南河 近体诗六首 学习目标 一、认知目标 了解杜甫生平及其诗歌风格。 二、技能目标 1 、初步掌握诗歌吟咏的方法 , 背诵全诗。 2 、赏析诗歌内容,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三、情感目标 体会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操,学习诗人热爱祖国、同 情 人民的艺术情感。 重点与难点 重点: 1 、诵读诗歌。 2 、赏析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引导学生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情景交融。 杜甫( 712—770),字子美,曾居长 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 审言之孙。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怀有远 大的政治理想,但因奸臣李林甫当权,他 24岁举 进士不第,漫游各地,与李白、高适一流大诗人往 还酬唱, 34岁开始在长安寓居近十年。及安禄山 兵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至左拾遗。 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 堂。 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 称杜工部。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 表作:“三吏”、“三别”。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 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 为“诗圣”。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 沉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 杜甫的生活和创作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 期: 1 、读书壮游时期( 712-745)《望岳》 (涉世不深) 2 、困守长安时期 (746-755) 《丽人行》《兵车行》 《出塞》 (忧国忧民) 3、陷贼与为官时期( 756-759) 组诗“三吏”“三别” (现实主义创作高峰) 4、漂泊西南时期( 759-770)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蜀相》 《登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江村》《登岳阳楼》 (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 写作背景 《登高》一诗,向来被传为名作。前人对之 评价极高,杨伦称之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胡应 麟更把它喻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 7 6 7 )秋 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 、风大、多猿著称。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但地 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是一片 混乱,民不聊生。公元 7 6 5 年 5 月,诗人的老友 严武辞世,他在蜀地便失去了生活等诸方面的依恃, 境遇每况愈下,只好离开了经营五六年的成都草堂, 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 在“何日是归年”的叹 息声中苦苦挣扎。时代的艰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 多病和壮志未酬,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 ——所有这些,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为了 排遣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 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节拍要清晰,体现诗的韵律。语气要缓慢,沉重, 读出“悲”的基调。 首联 节奏感要强,注意表现整个画面的气氛。 颔联 要读得气势开阔,有包容宇宙之意。“无 边落木” “不尽长江”二语要一气读出,“木”“江” 二字要重读、适当延长、有余韵;“潇潇”“滚滚”要 拉长声音,再现木叶和江水的形象,表现诗人不尽的愁 绪哀思。 颈联 是全诗的高潮,基调沉重,要读得悲愤, 宜缓缓读出。“悲”“常”重读,描绘长年飘泊之苦; “病”“独”要重读,刻画老病孤愁,以加重悲苦情绪。 尾联 含无限凄凉于言外,应读得更加缓慢、沉 重,让听者仔细体味诗人此刻百感交集的心态。 诵读 提示 首联写了那些景物?营造了什么 意境?体现了诗人什么感情? 渚 清 沙 白 鸟 飞 回 风 急 天 高 猿 啸 哀 景 风 急 迅疾的秋风 天 高 高远的天空 猿啸哀 悲凄的猿啼 渚 清 孤零冷落的小岛 沙 白 水落而出的白沙 鸟飞回 低飞盘旋的水鸟 境 情 夔州 雄浑 孤独 三峡 高远 无依 典型 肃杀 漂泊 秋景 凄凉 哀痛  颔联给我们勾画出一副极其广阔深远的图景 ,前人誉之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写了 哪些景物 ? 营造了什么意境?面对此景,杜甫产 生了怎样的感慨? 无 边 落 木 萧 萧 下 不 尽 长 江 滚 滚 来 景 落木 无 边 萧萧下 长江 不 尽 滚滚来 境 苍 凉 雄 浑 沉 郁 悲 壮 情 时光易逝 人生短暂 壮志未酬 ( 1)这些景物特点为全诗奠定了怎样的感情基调 ? 抒情。直接倾诉内心的重重愁 苦。 ——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落木 “萧萧下”、长江“滚滚来”。通过一系 列的词语 , 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夔州秋天 冷静凄凉的特征 , 这凄清萧条的秋景为全 诗奠定了沉郁悲凉的情感基调 . (2) 如果前两联是写景 , 后两联是 什么 ? 万 里 悲 秋 常 作 客 百 年 多 病 独 登 台 从“万里”、“作客”、“百 年(老年)、“多病”、“独”这些 字眼中,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的思想 感情? 身逢战乱、时值悲秋、 离乡万里、漂泊他乡、人到老年 、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再加上 国家多难,诗人身受八重愁苦。 倍感老病孤独,身世凄凉,十分 眷念家乡和亲人,也为国家多难 忧心忡忡。 艰 难 苦 恨 繁 双 鬓 潦 倒 新 停 浊 酒 杯 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 是什么呢 ? 这是一种什么心情? 如何理解 “艰难”一词?  ( 1 )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在国 势艰难的时候,他想为国出力,平定战乱,但 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因而诗 人极度痛恨,满心愁苦,以致两鬓斑白了。 ( 2 )这是一种忧愤的心情,心急如焚, 然而却心有余而力不足。 ( 3 )“艰难”也不仅仅指国家艰难,更 主要的还有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 “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 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 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 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一直伴随着 杜甫老人的一生。所以说,这里既有国家的艰 难,又有个人的苦难。 忧国忧民、壮志 未酬。 因为社会动荡,诗 人常年在外飘泊,所以 他真切地感到生活的艰 难,深切地体会到人民 的苦难。这一切,激起 诗人强烈的忧国忧民情 怀。 仕途的不顺,时局 的动荡,使诗人只能空 有“兼济天下” 之壮 志。 结合全诗 ,分析诗人形象。 艺术特色 情景交融 作品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落笔的 角度虽然不同,但都围绕着诗的中心——悲秋。 一、三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山景;二、四两句 相承接,都写江景。而在写景之中,又有声 (风声猿声)有色(沙白渚清),有动(鸟飞 叶落)有静(洲诸)。五、七两句相承接,都 是写悲苦;六、八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多病。 因“悲秋”而勾引起“苦恨”,因“多病”而 造成“停杯”,在诗的内容上是互相紧密联系 的。 全诗写景笔法错综变化,相互照应,情景 交融,浑然一体,形成了一个既有变化又和谐 统一的艺术整体。 作业布置 1 、背诵全诗。 2 、杜甫的《旅夜抒怀》也是一首“情景交 融”的名作,请分析这一手法在诗中是如何体 现的。 《旅夜抒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板书设计 景 风 天 猿 渚 沙 鸟 落木 长江 情肃杀 凄凉 漂泊孤独 沉郁悲凉 诗人形 象 忧国忧 民 壮志难 酬 情景交融 登 高 杜甫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新源共享 2017-04-27 12:56:22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