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新源共享
单      位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上传时间 : 2017-04-27 12:02:19
[转发]盐和化肥 .doc(61.5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第 3 页
第 4 页
第 5 页
0 0 类别 : 其他
第十一单元 课题一 生活中常见的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几种生活中常见的盐,知道一些盐的性质和用途。 2.学会粗盐初步提纯的操作方法。 3.认识复分解反应及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相关部分内容,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的 能力。 2.通过探究粗盐的初步提纯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能 力、实验操作能力。 3.通过比较碳酸盐的相关化学方程式,能简单的归纳出相同点,为 复分解反应概念的引出作好铺垫。 4.通过相关资料的阅读,增加课外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具体实验,既学会粗盐提纯基本操作,又消除了前面阅读 整理知识的单一性,同时增加了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相关图片的展 示,培养学生热爱社会热爱生活的情怀。 教学重点: 常见的盐的性质用途 教学难点: 复分解反应及发生的条件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 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情景导入: 同学们在家有没有做过饭烧过菜?烧菜过程中应加那些调味 品? 解答小结:最主要的是加一些盐,厨房中的盐通常指食盐(主要成 分是NaCl)。 介绍导入:同学们,我们化学中的盐是指组成里含有金属离子和酸 根离子的一类化合物,不仅仅指食盐,而且有些盐是有 毒的,如我国曾发生过多起因误将工业用盐亚硝酸钠 (NaNO2)当作食盐用于烹调而引起的中毒事件。 生活中常见的盐有碳酸钠(Na2CO3,俗称纯碱、苏打)、碳酸氢钠 (NaHCO3,俗称小苏打)、高锰酸钾(KMnO4)和大理石(主要成分为 CaCO3)等 指导阅读: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常见的盐,请大家阅读教材 P70—71 有 关氯化钠的知识。 投影:有关食盐的图片或录象 思考下列问题:(投影) 1 通过阅读教材,你对氯化钠有了哪些进一步了解? ②你所知道的氯化钠的组成如何?体每天对氯化钠的摄入量大约是 多少?为什么?能否过多地食用食盐?氯化钠有那些重要的用途? 它在自然界的分布情况怎样? 投影:1.氯化钠的组成 2.氯化钠的用途 3.氯化钠的分布 (归纳、总结要根据新教材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不一定要 形成完整的概念。) 过渡:粗盐中含有较多的可溶性杂质和不溶性杂质(如泥沙等), 可以通过什么方法除去泥沙等不溶性的杂质 引导讨论: ①粗盐初步提纯需要那些步骤? ②过滤器的准备需要那些仪器?滤纸如何使用?过滤操作时应注意 那些问题? ③整个操作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有那些? [活动与探究]:粗盐食盐 溶解→过滤→蒸发→计算产率 设计并完成探究报告。 录像:播放正确操作 教师适当的引导:(作参考) 1.过滤后的液体仍浑浊的原因: ①操作过程中液面可能高出滤纸的边缘 ②滤纸被玻璃棒捅破 2.产率偏低的原因: ③溶解时未充分搅拌。 ④蒸发时液体可能被溅出。 ⑤转移时固体可能洒落等。 总结:略 教后: 第二课时: 投影:天安门前的华表、人民大会堂的柱子、豪华酒店的地面等。 提问:同学们看了这么多的图片,知道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吗? (大理石) 介绍: 1.石灰石、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谈们都是重要的建筑材料, 碳酸钙还可用作补钙剂,如钙尔奇片的成分就是碳酸钙。 2.碳酸钠俗称纯碱,广泛用于玻璃、造纸、洗涤剂等的生产。 3、碳酸氢钠俗称小苏打,蒸馒头时可用它作发酵粉,医疗上可用于 治疗胃酸过多,但不能治疗胃溃疡(易引起胃穿孔)。 提问: 1.我们已经学过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请同学们想一想制取二氧 化碳的原料是什么?反应的原理是什么? 演示:盐酸腐蚀含碳酸钙的建材 2.碳酸钠、碳酸氢钠能否也发生类似的反应呢?两位同学上讲台演 示: 按照[实验11-1]的实验要求,装置按图11-7。两位同学同时演示。 演示[实验11-2]: 设问:上面列出这些反应跟我们前面所学的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 反应有那些不同点?再比较这节中所出现的几个方程式,具 有那些共同特征?上述这些反应,它们都是由两种化合物相 互交换成分,生成另两种化合物的反应,这样的反应叫做复 分解反应。 讨论: 1.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是否也属于复分解反应?为什么? 2.分析上述几个复分解反应的生成物有什么特点? 讲解:酸碱盐之间并不是都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的。只有当两种化合物 互相交换成分时,生成物中有气体或有沉淀或有水生成时,复 分解反应才可以发生。当然,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在这节课上是不 完善的,随着以后的学习,我们会了解的更多。 课堂练习:教材习题1、2、3。 课堂小结:本节课你知道了那些知识?学会了什么? 教后: 课题二 化学肥料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化学元素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2.认识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3.知道化肥、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教材内容,学会如何探寻重点要点,有条理地归纳整 理新知识。 2.通过同学间的合作进行活动探究—化肥的简易鉴别,学会如何团 结小组成员成功地、有效地完成探究实验和探究报告。 3.培养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道化肥农药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懂得“科学种田,越种 越甜”的道理。 2.通过分析化肥、农药对环境的利弊,树立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意 识 教学重点: 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教学难点: 通过探究实验学会区分氮肥、磷肥和钾肥的方法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 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情景导入: 人的成长离不开营养,植物的生长也是一样,需要充足的 养分。 讲授新课: 阅读: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77页第一、第二段并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农作物所必需的营养元素有哪些? (2)农民或你家经常使用的化肥有哪些? 讲解:虽然植物需要的营养元素种类很多,但氮、磷、钾的需求量较 大,因此我们常见的化肥有氮肥、磷肥、钾肥。合理施肥已成为 农业增产的重要手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化学肥料的知 识。 阅读:组织学生阅读教材 P77-79页的有关内容,通过小组讨论的形 式完成讲义上的表格,并进行看图抢答。 投影: 常见种 类 对植物所起的作 用 缺少时的症状 氮肥 磷肥 钾肥 复合肥 抢答:利用投影展示不同植物的图片,让学生以抢答的形式回答: 该植物是否营养不良,如果是,你准备给它施何种肥料? 提问:我们知道,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氮气,植物能不能吸收并转化 成氮肥呢? 讲解:大部分植物不能把氮气转化成可吸收的氮肥,但豆科植物利 用根部的根瘤菌却能将氮气转化成可吸收的氮肥,这类植物 无需或只需少量施肥。因此,有经验的农民常把其它植物与豆 科植物种在一起。 这种将氮气转化成氮的化合物的过程叫氮 的固定。 辩论:将全班同学分成正方和反方两大组,以“使用化肥、农药的利 与弊”为题进行辩论。 第二课时: 过渡:农家往往有几种品种不同的化肥,如果表面的字样在磨掉的情 况下怎样区分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初步区分氮肥、磷肥和 钾肥的方法。 [活动与探究]: 1、桌上的几种化肥从颜色上看有哪些不同? 2、闻一下气味哪些肥料会有特殊味道? 3、各取少量溶于水,观察溶解情况。 4、各取少量分别加少量熟石灰研磨,能否闻到气味?为什么? 讨论分析:上述问题 引导:学生通过活动探究自己总结初步区分氮肥、磷肥和钾肥介绍氮 肥的简易鉴别课本第 83页 总结:略 教后: 溶 解 性 气味 外观 氯 化 钾 硫 酸 钾 过 磷 酸钙 磷 矿 粉 氯 化 铵 碳 酸 氢铵 钾肥磷肥氮肥 加熟石灰 研磨 灼烧 氯化钾硫酸钾氯化铵硫酸铵 钾肥氮肥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新源共享 2017-04-27 12:56:19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