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为民
“ 国标”京版数学课本中
的
空间与图形
教学内
容
数与代数
空间与图
形
统计与概率
实践与综合应
用
图形的认识
测
量
图形与变换
图形与位置
各学段的教学
内容和教学要
求
提 纲
教学内容的四个组成部分
数与代
数
空间与图形
统计与概率
实践与综合应用
教学内
容
空间与图形的四个具体内容
图形的认识
测量
图形与变换
图形与位置
空空空空空
图形的认识所包含的知识点
第一学段( 1 ~ 3 年级)
1. 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
2. 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圆等平面图形。
3. 直观地认识角(直角、锐角和钝角)。
4. 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5. 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简单物体的形状。
第二学段( 4~ 6年级)
1. 点与线。
2. 线段、直线和射线,平行与相交。
3. 角(认识平角与周角,知道角之间的关系)
4. 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
5. 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的特征。
6. 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第1册 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直观(实物与模型对应)、通过操作体会特征,会分辨。
第2册 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
直观(实物与模型对应)、通过操作体会特征,会分辨。
第3册 初步认识线段,从上下、前后、左右观察物体。
知道什么是线段(与 m、 cm相联系),
京版数学“图形的认识”
编写的顺序和教学要求
京版数学“图形的认识”
编写的顺序和教学要求
第 4 册 从不同角度观察由 3 个正方体组成的模型。
从立体到平面,从平面到立体。
第 5 册 直观认识角(直角、锐角和钝角);认识长
方形、 正方形的特征;从不同角度观察由 4
个正方体组成的模型。
第 6 册 认识轴对称图形,从不同角度观察由 5 个正
方体组成的模型。
正面 上面 右面
京版数学“图形的认识”
编写的顺序和教学要求
第 7 册 认识线段、直线和射线,进一步认识角(平角和
周角),观察物体(两个模型——如“课标” p25 例 1
)
知道点与线的关系,会区分线段、直线和射线;量角
和画角,角之间的关系。
第 8 册 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平行与相交
结合生活实际,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平行与相交。
第 9 册 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组合图形
通过实践活动,直观地认识图形的特征,图形的分与
合。
京版数学“图形的认
识”
编写的顺序和教学要求第 10 册 长方体和正方体
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
开图。
第 11 册 圆
认识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
第 12 册 圆柱和圆锥
通过实践活动,认识图形的特征,圆柱的展开图
。
第一学段( 1 ~ 3 年级)
第 1 册、第 2 册 无
第 3 册 线段的长度,米和厘米。
会用直尺测量线段的长度(注意:变式)
第 4 册 无
第 5 册 角的测量,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km 、 dm 和
mm 。
会用三角尺测量直角,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第 6 册 面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m 2 、 cm2 、
mm2。
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京版数学“测量”
编写的顺序和教学要求
京版数学“测量”
编写的顺序和教学要
求
第二学段( 4 ~ 6 年级)
第 7 册 角的大小
用量角器量角和画角。
第 8 册 无
第 9 册 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的面积,不规则通
行 的面积,测量土地,公顷和 km2 。
探索并掌握上述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估计不规则图形
的面积,掌握更大的面积单位。
第 10 册 体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m3、
cm3、 mm3、升、毫升。
了解体积(容积)的实际意义,掌握体积的度量单位;
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长方
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估计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京版数学“测量”
编写的顺序和教学要
求第 11 册 圆的周长和面积。
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面积计算公式
第 12 册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和圆锥体积。
探索并掌握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和圆
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京版数学“图形与变
换”
编写的顺序和教学要
求
第 1 册 无
第 2 册 图形的分与合。
通过图形的拼组,体会图形的某些特征,以及图形之间
的 关系。
第 3 册 物体的平移与旋转。
联系生活实例,知道物体的两种运动方式—平移、旋转
。
第 4 册 对称与轴对称图形。
联系生活实例,知道什么是对称和对称图形。
第 5 册 无
第 6 册 图形的平移、旋转和对称。
会画简单的平移(水平或垂直)、旋转和对称的图形。
京版数学“图形与变
换”
编写的顺序和教学要
求
第 7 册 无
第 8 册 欣赏和设计简单的图案。
会在方格纸上,用平移、旋转或对称的方法,设计
简单的 图案。
第 9 册 无
第 10 册 无
第 11 册 图形的放缩。
会在方格纸上,按照规定的比例放缩图形。
第 12 册 无
京版数学“图形与位
置”
编写的顺序和教学要求第 1 册 上下,左右,前后
会用上述词语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第 2 册 行和列
会用行和列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第 3 册 无
第 4 册 东、南、西、北
给定一个方向,能够确定其他三个方向。
第 5 册 无
第 6 册 东北、东南、西北、西南,简单的路线图。
会辨认方向,会看、会设计简单的路线图。
京版数学“图形与位
置”
编写的顺序和教学要
求
第 7 册 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会用表示方向的词语、角度和长度说明物体大致的位
置。
第 8 册 无
第 9 册 无
第 10 册 无
第 11 册 用“数对”表示位置。
会在方格纸上,根据“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第 12 册 无
几 点 建 议
1.纵向,循序渐进;横向,加强联系。
( 1 )纵向:把握好各学段,各年级之间教学目标的“序”。
( 2 )横向:
①在几何知识范围内,注意四个方面之间联系。
②在小学数学的四个领域内,注意各领域之间的联系。
2.坚持实验几何的教学特色。
( 1 )实验要把握问题的实质。(如,图形的拼组,三角形内角
和)
( 2 )做与思考的结合。(转化——联系——推导——应用)
( 3 )适当扩大问题空间。
3.情境与问题,过程与结论,
2. 实践与思考
( 1 )操作要把握问题的实质。(如,图形的
拼组, 三角形内角和)
( 2 )适当扩大问题空间。(转化——联系——
推导——应用)
3. 情境与问题。
4. 过程与结论。
5. 注意突出“空间与图形”的文化价
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