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新源共享
单      位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上传时间 : 2017-04-27 12:02:20
[转发]空间与图形 二年级.ppt(72.5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第 3 页
第 4 页
第 5 页
第 6 页
第 7 页
第 8 页
第 9 页
第 10 页
第 11 页
第 12 页
第 13 页
第 14 页
第 15 页
第 16 页
0 0 类别 : 课件
郭为民 “ 国标”京版数学课本中 的 空间与图形 教学内 容 数与代数 空间与图 形 统计与概率 实践与综合应 用 图形的认识 测 量 图形与变换 图形与位置 各学段的教学 内容和教学要 求 提 纲 教学内容的四个组成部分 数与代 数 空间与图形 统计与概率 实践与综合应用 教学内 容 空间与图形的四个具体内容 图形的认识 测量 图形与变换 图形与位置 空空空空空 图形的认识所包含的知识点 第一学段( 1 ~ 3 年级) 1. 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 2. 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圆等平面图形。 3. 直观地认识角(直角、锐角和钝角)。 4. 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5. 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简单物体的形状。 第二学段( 4~ 6年级) 1. 点与线。 2. 线段、直线和射线,平行与相交。 3. 角(认识平角与周角,知道角之间的关系) 4. 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 5. 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的特征。 6. 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第1册 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直观(实物与模型对应)、通过操作体会特征,会分辨。 第2册 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 直观(实物与模型对应)、通过操作体会特征,会分辨。 第3册 初步认识线段,从上下、前后、左右观察物体。 知道什么是线段(与 m、 cm相联系), 京版数学“图形的认识” 编写的顺序和教学要求 京版数学“图形的认识” 编写的顺序和教学要求 第 4 册 从不同角度观察由 3 个正方体组成的模型。 从立体到平面,从平面到立体。 第 5 册 直观认识角(直角、锐角和钝角);认识长 方形、 正方形的特征;从不同角度观察由 4 个正方体组成的模型。 第 6 册 认识轴对称图形,从不同角度观察由 5 个正 方体组成的模型。 正面 上面 右面 京版数学“图形的认识” 编写的顺序和教学要求 第 7 册 认识线段、直线和射线,进一步认识角(平角和 周角),观察物体(两个模型——如“课标” p25 例 1 ) 知道点与线的关系,会区分线段、直线和射线;量角 和画角,角之间的关系。 第 8 册 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平行与相交 结合生活实际,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平行与相交。 第 9 册 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组合图形 通过实践活动,直观地认识图形的特征,图形的分与 合。 京版数学“图形的认 识” 编写的顺序和教学要求第 10 册 长方体和正方体 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 开图。 第 11 册 圆 认识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 第 12 册 圆柱和圆锥 通过实践活动,认识图形的特征,圆柱的展开图 。 第一学段( 1 ~ 3 年级) 第 1 册、第 2 册 无 第 3 册 线段的长度,米和厘米。 会用直尺测量线段的长度(注意:变式) 第 4 册 无 第 5 册 角的测量,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km 、 dm 和 mm 。 会用三角尺测量直角,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第 6 册 面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m 2 、 cm2 、 mm2。 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京版数学“测量” 编写的顺序和教学要求 京版数学“测量” 编写的顺序和教学要 求 第二学段( 4 ~ 6 年级) 第 7 册 角的大小 用量角器量角和画角。 第 8 册 无 第 9 册 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的面积,不规则通 行 的面积,测量土地,公顷和 km2 。 探索并掌握上述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估计不规则图形 的面积,掌握更大的面积单位。 第 10 册 体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m3、 cm3、 mm3、升、毫升。 了解体积(容积)的实际意义,掌握体积的度量单位; 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长方 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估计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京版数学“测量” 编写的顺序和教学要 求第 11 册 圆的周长和面积。 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面积计算公式 第 12 册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和圆锥体积。 探索并掌握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和圆 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京版数学“图形与变 换” 编写的顺序和教学要 求 第 1 册 无 第 2 册 图形的分与合。 通过图形的拼组,体会图形的某些特征,以及图形之间 的 关系。 第 3 册 物体的平移与旋转。 联系生活实例,知道物体的两种运动方式—平移、旋转 。 第 4 册 对称与轴对称图形。 联系生活实例,知道什么是对称和对称图形。 第 5 册 无 第 6 册 图形的平移、旋转和对称。 会画简单的平移(水平或垂直)、旋转和对称的图形。 京版数学“图形与变 换” 编写的顺序和教学要 求 第 7 册 无 第 8 册 欣赏和设计简单的图案。 会在方格纸上,用平移、旋转或对称的方法,设计 简单的 图案。 第 9 册 无 第 10 册 无 第 11 册 图形的放缩。 会在方格纸上,按照规定的比例放缩图形。 第 12 册 无 京版数学“图形与位 置” 编写的顺序和教学要求第 1 册 上下,左右,前后 会用上述词语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第 2 册 行和列 会用行和列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第 3 册 无 第 4 册 东、南、西、北 给定一个方向,能够确定其他三个方向。 第 5 册 无 第 6 册 东北、东南、西北、西南,简单的路线图。 会辨认方向,会看、会设计简单的路线图。 京版数学“图形与位 置” 编写的顺序和教学要 求 第 7 册 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会用表示方向的词语、角度和长度说明物体大致的位 置。 第 8 册 无 第 9 册 无 第 10 册 无 第 11 册 用“数对”表示位置。 会在方格纸上,根据“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第 12 册 无 几 点 建 议 1.纵向,循序渐进;横向,加强联系。 ( 1 )纵向:把握好各学段,各年级之间教学目标的“序”。 ( 2 )横向: ①在几何知识范围内,注意四个方面之间联系。 ②在小学数学的四个领域内,注意各领域之间的联系。 2.坚持实验几何的教学特色。 ( 1 )实验要把握问题的实质。(如,图形的拼组,三角形内角 和) ( 2 )做与思考的结合。(转化——联系——推导——应用) ( 3 )适当扩大问题空间。 3.情境与问题,过程与结论, 2. 实践与思考 ( 1 )操作要把握问题的实质。(如,图形的 拼组, 三角形内角和) ( 2 )适当扩大问题空间。(转化——联系—— 推导——应用) 3. 情境与问题。 4. 过程与结论。 5. 注意突出“空间与图形”的文化价 值。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新源共享 2017-04-27 12:56:18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