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促进创新
蓬安县河舒镇中心小学 肖庆红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如何创设一个良好的探究问题的环境,激发
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
的学习方式,是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
探究问题能力的关键。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
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那么如何培养学生探
究问题的能力呢?在多年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我通过不断的探索、
实践和创新,努力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究和创新学习的平台,师生
合作、学生合作,开展探究和创新性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培养探究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探究的一种动力。它
决定学生是否真正主支地探究新知。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抓住学生
心理,创设一个良好的探究情景,利用学生的兴趣去点燃他们的探
1
究热情,使学生产生想去探究问题的内在需要。例如:在教学“三
角形的内角和是 1800。”我又能启发学生:你们还能用别的办法测
出它的度数吗?有的同学将事先准备好的三角形纸板的三内角涂上
阴影,再将三个阴影角剪下来,用拼湊的方法,刚好是一条直线,
即 180度。这样,既激发了学生探究三角形内角和的兴趣,又培养
了学生自己动手、动及至的好习惯,进而使学生品尝到亲自动手、动
及至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提供行之有效的探究材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学习内容的需要,提供适合学
生自主探究的材料,供学生实验和操作。在教学百分率应用题之前,
我与学生一道在几个盘子里种上品种不同但数量相同的豆子、菜子、
谷子什么的,经过我们不同地培育,种子发芽了,然后探究那一品
种的发芽情况,有的学生用种子总粒数除以发芽种子粒数,有的学
生用发芽种子粒数除以种子总粒数,究竟是哪一种方法是正确的呢?
此时,教师启发学生开动脑筋,仔细思考后再指导学生学习教材,
2
并点拨:如何计算,更能简明的准确的说明问题?学生通过交充、
讨论、探究,从而准确的理解百分率就是发芽率。准确的计算方法就
是用发芽的种子数除以总数即是发芽率。
设计探究方法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种种新发现的环境,
诱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推理,在实际情景中提出探究性问题,引
导他们在集体讨论、整体观察、相互启发中设计出最佳的探究方法,
使学生能运用想象和思维、观察、充分地、多向地自由探索,并从观
察中找出共性和一定的规律,为解题找到捷径。我在教学分数、在分
数文字题时,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甲数是乙数的几分之几?
甲数占乙数的百分之几?
甲数相当乙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
我指导学生观察、思考、探究,悟出它们的规律:像此类题,只
要抓住关键词“是”、“占”、“相当”,这些词前面的量就是比较
3
量,这些词后面的量是“标准量”,只要用这些词前面的的“比较
量”除以这些词后面的量“标准量”就得出了它的分率,要求百分
率就再乘以 100%即可。
又如:求“甲数比乙数多几分之几(或分百分之几?)”“甲
数比乙数少几分之几?(或百分几?)”
通过探究也能悟出它们的规律:用大数减去小数除以“比”字
后面的数(标准量)便求出了它们的分率,(要求百分率,再乘以
100%即可)。
在解分数和百分数应用题时,我也辅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如:
(1)停车场有 18辆大客车,小汽车的辆数比大客车多 ,
小汽车多少辆?
(2)停车场在 18辆大客车,大客车的辆数比小汽车少 ,
小汽车有多少辆?
我和同学一起观察、要析、探究:抓住题(1)中的“比”字,
4
“比”字后面是大客车,就把“比”字后面的大客车看作标准量,
小汽车所占分率为(1+ ,求“比较量”小汽车的辆数用乘法,列
式为:
18×(1+ )=21(辆)
抓住题(2)中的“比”字,比字后面是小汽车,就把“比”
字后面的小汽车看作“标准量”,大客车 18辆所对应的分数率为
(1- ),求“标准量”用除法计算,列式为:18÷(1- )
=21(辆)
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老师要始终给予关注,必要时给予提示,
帮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并提出好问题。例如:综合实践课“节约
用水”,围绕一个滴水的龙头一天浪费多少水等问题讨论探究方案,
可以分组分工,有的同学在家中实际查看;有的同学上网查找关于
水源的资料;有的同学向父辈了解,等等。在这一活动中,同学们
学会了如何比较周密地考虑问题,如何合理分工合作,如何搜集信
息,处理信息。
5
又如:一只鸡一天要吃多少粮食?几天下一个蛋?一斤粮食多
少钱?一个鸡蛋我少钱?同学们分工合作进行咨询、调查、统计、探
索,可以知道喂鸡是赚钱?还是亏本。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社会实
践能力,又从小培养了学生的经济价值观。为将来适应社会与自然
和谐相处,搞活经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引导学生推出探究结论
探究活动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思维的自由度。在探究活动
中,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在学生各抒己见中张扬个性,
打开思绪,不断反复,不断更新,在自己的分析、推理中发现规律,
最后归纳出结论。例如在“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推导的教学中,我
给学生分好若干小组后,为每组提供可利用的圆柱体玻璃杯、塑料
杯、像皮泥木都必须及长方体玻璃、塑料杯等材料,让学生自己动
脑筋、想办法,用已有的知识,分别求出圆柱体玻璃杯、塑料杯、橡
皮泥及木块的体积。学生通过讨论、实验,将圆柱体玻璃杯中的水倒
入长方体的玻璃杯中,将圆柱体形状的橡皮泥改捏成长方体或正方
6
体形状,通过反复探究,最终悟出可以把匾柱体转化成与它相等的
长方体,求出它们的体积。也可将不规则的物体放入盛有水的柱体
杯中,看水上升了多少求出体积,这便是这个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