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新源共享
单      位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上传时间 : 2017-04-27 12:02:22
[转发]今天我们该怎样备好一节课 .ppt(278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第 3 页
第 4 页
第 5 页
第 6 页
第 7 页
第 8 页
第 9 页
第 10 页
第 11 页
第 12 页
第 13 页
第 14 页
0 0 类别 : 课件
今天我们该怎样备好一节课 大多数教师备课只考虑我怎么教,而没有 考虑学生会怎么学,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配合 教师完成教案的过程。 我以为教案是教师经过高度浓缩的一篇非常实用 的“课堂活动计划”。教案应是教师在阅读新课 标,阅读教材和若干科学资料基础上的,在分析 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状态的基础上,经过独立 思考,形成的一个行动提纲,写下来就是一个纲 目式的教学思路。但光凭这个还不行,还应有一 本平时阅读资料后积累下来的容有很大信息量的 笔记,以应对学生对多方面的知识需求和提问; 课后还要写一段简单的课后反思,为以后 备课积累经验。这样做既实用,又能腾出时间学 习和思考。那中拿着一本教材,一本教案走进课 堂,凭着“经验”讲课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 上课应是用教师的智慧,用教师的辛勤劳动来进 行有乐趣的创新活动。 怎样备好一节课呢?下面我主要从三方面谈谈 课堂教学设计的策略。 一、新课导入的设计。 新课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人们常说 :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这说明成功认 真设计新课导入是十分重要的。根据平时教学 实践积累,我向大家介绍十种导入新课的方法。 (一)、以趣导入,乐中求知。 兴趣是学生求知欲的内驱力,是学习的最好老师 ,是教学成功的秘诀,是获取知识的开端。兴趣 往往也是创造的先导。因此教学时许多教师采用 以趣导入,乐中求知的方法。 如:六年级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 ,教师设计了这样一幅画面导入新课: 小企鹅与小花猫赛跑。小企鹅嘎嘎的叫:“不 公平!不公平!我跑的路线比小花猫长!“到 底谁跑的路线长呢?我们大家帮它们计算一下 好吗?”孩子们嚷:“我们只会计算正方形的 周长不会计算圆的周长。”教师及时导出: “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圆的周长怎样计算。” 孩子们顿时作起来,积极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 中去。 (二)、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 这是老师的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因为 旧知识是儿童学习的重要资源,旧知识是新知识 的生长点。必要的复习是必不可少的,只是不要 千篇一律。如五年级教学《亿以内数的读写》, 就必须先复习万以内数的读写方法,接下来亿以 内数的读写方法只是将“万级”迁移到“亿级” 就行了,以此让学生感到新课不新。(三)、开门见山出示课题。 开门见山出示课题,让学生审视课题,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自主探索。如: 四年级教学《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 的变化》一节时,教师直接板书课题,让学生反 复读课题,然后教师提问学生,看到课题后,你 想知道些什么?学生说:我想知 道小数点的位置会怎样移动。这时教师接着鼓励 学生:你估计一下小数点会怎样移动?小数点的 大小会怎样变化呢?使学生带着目标去研究本节 课。 又如:三年级教学《年、月、日》教 师出示课题后,提出“什么是一年、一月、一 日”的问题,电脑课件出示“三球仪”(地球绕 着太阳转一周是一年,月亮绕着地球转一周是一 月,地球自转一周是一日)那么一年有多少个月 ?每个月的天数是否一样多呢?我们继续学习。 (四)、联系生活实际导入新课。 生活中处处充满这数学,挖掘出生 活中的数学素材,创设一种数学情境导入新课 ,有利于学生会知识的理解和思考。如:四年 级教学《循环小数》是,教师让学生回忆生活 中过马路时常出现的红灯、黄灯、绿灯的情境 ,公园里、娱乐场所、广告牌常常出现的霓虹 灯的情境(也可将这些情境先摄像,再放出 来)然后提问:它们是怎样出现的?孩子们结 结巴巴说先出什么,再出现什么,后出现什么。 而且总是不停地重复出现。这时教师在黑板上 板书:“依次、重复、不断出现”八个大字, 并提问学生:在我们生活中,你见到过这种现 象吗?学生议论后说:一年四季春、夏、秋、 冬是依次、重复、不断出现,还有学生说:每周 按周一、二、三、四、五、六、日依次重复不断 出现。那么数学王国中有这种现象吗?那我们来 试做两道题: 109 109 10 3.33 3 58.655 3 63 3 5. 3 2 7 2 711 3 0 2 2 8 07 73 0 2 28 07 7 10÷3 58.6÷11 又如:六年级教学《比例尺》时,教师 拿出一张在长城脚下的照片,放在平台山让学生 观察,然后教师边说边用手比划:长城就这么长 吗?我就这么高吗?学生说:不是的!是把实际 距离安一定的比例缩小了,从而导出。 做了一会儿孩子们哇哇啦啦地叫起来了。说总也除 不尽。第 1题的余数总是 1,商总是出现 3,第 2 题余数总是出现了 3或 8,商总是出 27. 27 …… 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及时概括循环小数的概念,学生 就不难理解和记忆了。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 比例尺 (五)、以游戏的方式导入新课。 游戏是儿童最熟悉,而又乐于参加的活动。 他们在游戏中人士事物,并在其中吸取成长所需要 的知识和经验。如果我们把游戏和教学结合起来, 使其融为一体,相互促进,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 学效果。 如:五年级教学《数的整除》这一单元, 教学能被 2、 3、 5整除的数的特征一节时,我 让学生自己报家里的电话号码,师生比赛看谁能 很快猜出哪家的电话号码能被 2整除,哪家的电 话号码能被 3、 5整除,结果总是老师赢了,有 快又对。孩子们惊呆了。这里面到底有什么诀窍 呢?于是我就趁机因势利导出说:你们知道其中 的奥秘吗?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就可解开这个谜。 这时同学们就会带着急于探究知识的心情去认真 学习了。 (六)、以故事情节导入新课。 喜欢听故事时儿童的天性,在教学新课前 ,教师编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卡通故事,生活 小故事,便可以吸引学生的有效注意。使学生很 快地进入学习情况。 如:在五年级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时, 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故事:唐僧师徒四人过了火 焰山后,来到了一个村庄,村中田里的西瓜熟了 ,村民们送了一个大西瓜给正去化缘的猪八戒。 猪八戒连忙抱过大西瓜,馋的直流口水。孙悟空 说:为了公平一些,每人吃,八戒听了极不高兴 地说:“瓜是俺老猪化的,俺肚子又大,俺要吃 ,至少要吃。“聪明的悟空说:好!好!我就给 你切。” (电脑课件演示,切、、的画面)将西 瓜的给八戒,这时八戒看着西瓜拍拍头,连声说 : 我是总是猪脑!赶忙抢 2块的酷西瓜。你们 猜一猜,为什么八戒觉得自己上当了,看一看, 想一想,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又如:一年级教 学《 6的认识》,教师先出示一幅情景图或电视 课件。并向同学们说:你们喜欢看大风车节目吗 ?今年内天是金龟子的生日,你们看有几位花仙 子前来向他表示祝贺,金龟子搬来了几把椅子? 倒了几杯茶?端来了几只盘子?每只盘子里放 1 块蛋糕,共有几块蛋糕?利用多媒体逐一展示问 题情景,你们数出的客人、桌、椅、盘子、蛋糕 都是几?( 6)。从而导出课题今天我们学习“ 6 的认识”。 (七)、精心设疑,导入新课。 学启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 则大进。有意创设质疑氛围,使学生因趣生疑, 因疑生奇,因奇生智。因疑产生探求知识的愿望 。 如:三年级教学年、月、日时,教师设计了 一道趣题,让学生质疑安琪今年 9岁了,她高兴 地告诉爸爸今天是我的生日,我已经过了 9个生 日,爸爸“唉”地叹了口气,我今年 36岁了,也 只过了 9个生日。你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吗?显然 学生对爸爸只过了 9个生日,产生了疑问。要解 决这个疑问。要解决这个疑问,通过今天的学习 你们就会找到答案。 (八)动手操作,促使参与。 学生动手操作是通过触觉来产生认知效应的 ,在动手操作中,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有所感 ,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 如:二年级教学《角的认识》。教师将学 生 4——6人分一组,每组桌面上有学具、折扇 、钟面、半圆的纸片,小方巾、三角板、红领巾 、小棒、吸管……教师让学生动手分类,(分两 类。物体表面有角的分一类,没有角的分一类) 教师将学生的分类情况,在黑板上或平台上展示 出来。对于 的纸片学生有争议教师把 它摆在一边,打上“?”每个人将物体表面有角 的拿着摸一摸说一说有什么感受,孩子们议论开 了,尖尖的,手顶着有点痛,教师指出这叫 顶点(课件出示红点)。还有两边直直的滑滑的 ,教师指出这叫两条边。那么这两条边都是从哪 儿引出的呢?(课件演示,由一点引出两条射线。 课件接着出示,从顶点起将所夹的部分向后涂上 颜色)再让学生用手指一指学具中的角。学生通 过摸,看,指,初步认识了角。 (九)利用课前调查的资料导入新课。 调查的过程本身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处 理信息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在生活中找数字、 用数学的意识,通过信息交流得到乐趣,获得 知识。如教学“亿以内数的认识”,教师让每 个学生回家数一万粒大米装在瓶子里。上课时 教师让十名同学将自己数 的一万颗大米倒在一个大盒里时,这就是十万 ;十个十万即十盒装一袋,这就是一百万;十 个一百万就是一千万,……这样,孩子们对于 比万大的计数单位,就有了一个比较感性的认 识。又如:在学习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教学后, 设计一节练习课,上课前教师布置学生调查几 条旅游线路的车票、门票、餐饮、住宿等费用 分别需多少钱,上课时让学生分组汇报,然后 全班讨论看看哪条线路最划算。 (十)放一段 录像导入新课 如对于“公亩”、“公顷”的认识比较抽 象,学生平常也很少见到、用到,教师可 放一段录像:操场上同学们围成一个长 10米、 宽 10米的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 100平 方米,也就是 1公亩。然后摄一学 生熟悉的场景大约 1公顷的校园、公园、活动场 所等等,恰好是 100 个刚才围成的正方形。让学 生根据录像的场景去认识 100 平方米, 1 公顷。 在六年级教学统计图表时,教师反复三次放了这 样一段录像,学校门前的马路上通过了很多各类 车辆,让孩子们观察统计。孩子们从自己与他人 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中,总结出画“正”字是 收集数据的一种比较有效的统计方法。二、教学 过程的设计 世界著名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指出:数学的 学习过程是实行再创造的过程,也就是由学生本 人把学习的东西发现或创造出来的过程。怎样才 能使学生去发现或创造呢?我们应根据教学内容 ,寻找和选择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科技发展紧密联 系的结合点,并在此基础上 创设情景,提供材料,让学生充分感 知,认真观察,获得感性认识。如何创设情景呢 ?可以运用图片,图画,如山水、人物、动植物 画面编题,还可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各种情培, 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去感知数学知识。多媒体课件 用不断变化的形、色、光、声、动感,能终于始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心理从抑制状态 转为主动,求知状态。一个个动感的画面,让学 生如同身临其境。如一年级的教学统计,一首 《生日歌》带出一幅大象在森林中过生日的情景 图,一下来了那么多小动物来祝贺,数都数不清 ,必须通过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才能清楚 地看出有几种动物,每种动物有几只,感受统计 的意义和作用。 其次,有些教学内容还必须通过创设活动 (操作)让学生去感受,去体会,去创造,如长 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环形面积的计算的推 导过程。又如一年级的统计,仅上面一幅画面, 是不够的,还必须让每个小组有一幅画面,且上 面的小动物都带着假面具,让学生通过动手分一 分,排一排,再数一数的活动过程,感受到统计 也就是搜集数据、整理数据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各个教学环节要紧密联 系,环环相扣,过渡自然,经过精心设计的教学 过程,既要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也要关注他 们的情感与态度,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 也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应该形成一个能促进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 教学过程是复杂的,动态的,要及时反馈, 适时地调整和改善教学进程。 三、归纳总结 一堂课的最后几分钟,正是学生大脑最疲劳 ,注意力最容易分散的时候,如果教师能精心设计 一个新颖有趣、耐人寻味的课堂总结,就能起到画 龙点睛的作用,使学生准确把握本节课的核心,同 时可以活跃思维开拓思路,在热烈愉快的气氛中把 一堂课推向高潮。 (一)课堂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 、 课堂总结切忌由教师包办代替,一定要通 过师生共同回顾教学内容、板书设计,共同概括总 结。 2 、总结应紧扣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对所 学知识的简化、理解和巩固,有利于学生对讲授 内容系统化、明确化。 3 、总结要简洁明快、干脆利落,总结在主 要内容上。这样使学生对所讲的内容有一个完整 的系统。 (一)课堂总结的方法: 1、 思考讨论式总结。 师生共同回忆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提出富有思 考性,启发性的问题供学生探索思考总结。 如:六年级教学《圆的认识》在一节课内 学生认识了半径、直径、圆心、圆周,从而认 识了圆。教师在归纳总结时出现了这样一幅图 :汽车的轮子有三角形的,有正方形的,有圆 形的,那么为什么汽车的轮子不选三角形,不 选正方形,而要选圆形呢? 2、首尾照应式总结。 这种总结是要教师在授新课前,给学生 设置疑惑,总结时释疑解惑。 如四年级学习《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 小数大小的变化》一节时,学生看到课题后便提 出了两个问题:①小数点的位置会怎样移动?② 小数的大小会发生什么变化?通过一节课的研究 探讨,你会回答这两个问题吗?学生的回答就是 本节课的总结。 又如:三年级教学“年、月、日”时提 出了安琪爸爸今年三十六岁了为什么只过了 9个生 日呢?学生的回答教师略加点拨也可作本节课的 总结。 3、引伸式总结。 引伸式总结就是教学结束时,有目的地 把所讲知识延伸到课外以便沟通课内、课外的联 系。 如:四年级教学《三角形内角和等于 180 度》这节内容时,教师通过让学生量角的度数, 计算三角形内角和,又通过折、拼证明三角形内 角和等于 180度后,出示一组题:作为总结,你能 算出下列图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吗? 学生运用三角形内角和等于 180度的结 论,推广延伸到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等 。 1、游戏式总结 这种方法常常在低年级用得比较多,如: 一年级教学了 10以内加减法, 20以内加减的口 算后,教师可先用“摘苹果”“红花配绿叶” “小小邮递员”“小动物找家”“放鞭炮”“夺 红旗”等游戏方式总结,在高潮中结束整堂课的 教学。 课堂总结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此外,还有激 励式总结、练习式、悬念式总结等等。不管 采取哪种方法,都必须使课堂总结与教学融 为一体,给学生留下一个能激发兴趣的悬念。 使课的开始引人入胜,结尾扣人心弦。切忌 教师包办代替,随意性强的总结。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新源共享 2017-04-27 12:56:16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