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新源共享
单      位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上传时间 : 2017-04-27 12:02:27
高一第二学期《财政税收和纳税人》测试题政治(附答案) 高一.doc(72.5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第 3 页
第 4 页
第 5 页
第 6 页
第 7 页
0 0 类别 : 试卷
《财政税收和纳税人》测试题 2006.3. 班别 学号 姓名 分 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一、选择题(下列各小题的 4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请把所选答案前 面的字母填入对应表格中。每小题 2分,共 50分) 1.国民收入、社会总产品、社会总产值三者关系,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社会总产品减去社会总产值就是国民收入 B.国民收入小于社会总产品而大于社会总产值 C.国民收入减去生产成本就是社会总产值 D.社会总产值是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形态,减去耗费的生产资料价值余下的部分就是国民 收入 2.增加国民收入最根本的途径是 A.增加劳动者数量 B.延长劳动时间 C.提高劳动强度 D.提高劳动生产率 3.下列选项中,属于国民收人中用于积累部分的是 A.武汉市汉阳区政府决定投资 60亿元,建设江滩公园 B.某市财政决定拨款 5000万元,争取三年内使该市薄弱中学办学条件得到加强 C.湖北省耗资 lo.98亿元修建武汉体育中心 D.从 1996年到 2001年,贵州省级财政共安排了 11.2亿元专项资金,基本解决了各县因 政策性减收带来的财政困难和以前年度拖欠教师基本工资的问题 4.在国民收入的生产和分配上,若消费资料的数量不断增加,而货币工资水平保持不变, 其后果是 A.造成消费品供不应求,价格上涨 B.造成消费品供过于求,影响再生产顺利进行 C.造成生产停滞,会引发经济危机 D.造成社会严重动荡 5.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是否适度,主要是看能否 A.保证国民经济的高速运行 B.保证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C.恰当处理生产和建设的关系 D.使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相互促进和提高 6.财政是国家对一部分社会产品所进行的分配与再分配,财政收入只能源自于 A.社会总产品中的补偿基金部分 B.社会总产品中的国民收入部分 C.社会总产品中的个人消费基金部分 D.社会总产品中的扩大生产基金部分 7.关于国家预算的正确认识是 A.指上一年度国家财政的收支情况 B.国家的基本财政计划 C.经国务院审查批准的国家年度财政收支计划 D.体现了国家的政治权力和强制性 8.下列构成财政收入的项目有: ①税收收入 ②债务收入 ③能源、原材料、交通等基础工业、基础设施的投资 ④工商管理 费 ⑤罚没款 ⑥行政管理费 ⑦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 ⑧社会优抚费 A. B. C. D.①④⑦⑧ ①②④⑤⑦ ③⑥⑧ ②③⑤⑧ 9.朱镕基总理在九届人大五次会议上提出,根据需要和可能,2002年拟发行 1500亿元长 期 建设国债,主要用于在建的国债建设项目、西部开发项目、重点企业 改造,以及南水北调、京津水资源保护工程、农业基础设施、公检法司和高校扩大招生所需 设施等方面的建设。国家发行的 15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投资: ①反映政府的政策、活动范围和方向 ②有利于加强国民经济薄弱环节,促进经济协调发 展 ③能有效刺激国内需求,带动整个经济发展 ④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面临的难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0.在一个财政年度内,要平衡财政收支,避免更多的财政赤字,可以直接通过以下措施实 现 ①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经济 ②减少财政支出 ③增加税种 ④发行国债 A.①②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1.《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指出,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投人的财政扶贫资金,必须按照扶 贫开发规划下达,落实到贫困乡、村,重点用于改变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基础设施建设。 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投入的财政扶贫资金 ①是财政分配的一个方面 ②是社会总供给的一部分 ③是社会总需求的一部分 ④反映了政府的政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由上题材料可知,国家通过财政 ①可以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 ②可以有力地促进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 ③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④可以为巩固国家政权提供物质保证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3.列宁指出:“所谓赋税,就是国家不付任何报酬而向居民取得东西。”最能表明这句话 含义的选项是 A.税收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确定的,征税必须有法律依据 B.国家取得的税收收入,既不需要返还给纳税人,也不需要对纳税人付出任何代价 C.不论企业盈亏都必须依法纳税 D.税收可以使财政得到切实的保证 14.在市场上经常见到这样的情形:顾客问能否优惠一点?售货员回答说,不要发票就优惠 你一个税钱。发票是确定买卖双方权利与义务的合法凭证,是计算国家税收的依据。商家 不开发票 A.是偷逃国家税收的行为 B.表明企业具有经营自主权 C.消费者将得到实惠,最终有利于消费者 D.是骗税行为,应受到法律制裁 15.在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时,既要看到“大河有水小河满”的一面,又要注意“小河无 水大河干”的一面。这表明: ①要兼顾国家、企业、个人三者的物质利益 ②要处理发展生产和改善人民生活的关系③ 积累和消费具有一致性,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 ④积累和消费具有不一致性,是 此消彼长的关系 A. ①②③ B.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16.有些企业和个人采取虚列出口货物数量,虚报出口货物价格等手段获得国家的出口退税。 这种违反税法的行为属于 A.偷税 B.骗税 C.欠税 D.抗税 17.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都是税收。不同性质 的税收 ①都是为国家实现其职能服务的 ②都体现国家、企业、个人三者根本利益的统一性 ③税 款都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④都是以国家政治权力为前提的分配关系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④ D.①③ 18.我国的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其根本原因是 A.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经济居于主体地位 B.我国税收的主要来源是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 C.社会主义国家、企业、个人三者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D.我国国家政权机构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 19.国家税务总局规定,被国家确定认为属于高新技术的外商投资企业,按15%的税率征 收企业所得税,这个税率只相当于一般外商投资企业的一半。这表明: ①税收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 ②国家以税收为手段,促进技术进步和生产发展 ③引进 高新技术,促进我国高新技术的发展 ④国家调整生产结构,提高产品技术含量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20.2005年 7月 18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主席陆兵签署政府令,从 2005年起免征农 业税。 农业税附加正税同步免征。广西今年全面免征农业税,将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 7.2亿元。这表明 A.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的特点 B.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C.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 D.税收是国家实现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 21.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作为纳税人 ①必须是自然人 ②必须是法人 ③由税法的规定来决定 ④由企业和个人所处的经济地位来决定 A. B. C. D.①② ①②③ ②③ ③④ 22.今年 5月,某地举办了某歌星的演唱会,演出结束后,税务人员向演唱会的举办单位及 演唱者收税,经纪人以演出亏本无税可缴为由拒缴税款。按我国税法规定,税收 ①不论企业盈亏都必须依法纳税 ②要根据企业经营效益好坏收取 ③要区分不同情况和 不同人物 ④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依靠法律而取得的收入 A. B. C. D.①②③ ②③ ①④ ③④ 23.根据上题事例,你认为税务人员向举办单位和演出团体及个人征收的是 A.消费税和个人所得税 B.增值税 C.消费税和增值税 D.营业税和个人所得税 24.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 2005年 10月 27日提交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进行首 次审议,拟将起征点从 800元提高到 1600元。把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有 800元提高到 1600元。这意味着 A.改变了税收的固定性的特点 B.增加中低收入者的收入 C.降低了国家宏观调控的能力 D.鼓励高收入者依法纳税 25.“纳税诱发纳税人的一种强烈的关切,关切那含有你血汗钱的事业,税款在缴纳的那一 刻起,就转化为一种文化自觉:这个国家,有我一份,时时考虑这个钱怎么花,花得妥 不妥。”下列对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有: A.公民应积极关注、监督国家对税收的使用 B.通过纳税能培养纳税人参与国家管理的责任感 C.税收的使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纳税人的利益 D.通过纳税使纳税人成为税收的使用者和管理者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3小题,共 50分) 26. 材料一: 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积累率为 24.2%。在这一时期,工农业生产有较 大增长,人民生活也得到一定的改善。 材料二: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 1958 年积累率为 33.9%, 1959 年为 43.8%,1960年为 39.6%,其结果导致 1960~1962年工农业生产连年下降,国民 收入不断降低。 材料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总结了历史上的经验教训,把当时 (1978年)高达 36.5%的积累率降低到 30.8%,使积累与消费的关系趋于协调。在这一时期我国取得了 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有较大的增强和提高。 阅读材料回答: ⑴上述材料分别说明了什么? (6分) ⑵从兼顾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需要两个角度,说明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关系的必要性及其 原则。(10分) 27.有人认为:国家财政收入越多,调控经济的能力就越强。谈谈你对上述观点的看法。 (16分) 28. 2005年 9月 27日,全国人大及常委会相关委员会举行“个税所得减除费用标准听证 会”。围绕这一“最敏感税种”修订的话题、民众热切关注,讨论已将焦点引向与个税有着 千丝万缕联系的社会问题;个税征收存在“劫富济贫”高收入者偷税漏税黑色及灰色收入、 纳税意识、税收使用等。 (1)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依法纳税必要性的认识。(10分) (2)中学生应如何树立“纳税人”意识?(8分) 《财政税收和纳税人》测试题 答题卷 班别 学号 姓名 分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答: 27.答: 28.答: 《财政税收和纳税人》测试题 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D D C B D B B B A C C B B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A A B C A C C D C D B A 26. 答:(1)材料一和材料三说明了确定恰当的积累率,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有利 于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材料二说明如果不能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就会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积累和消费具有相互促进的一面,也存在不一致的一面.在 国民收入的分配中,必须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 .积累是扩大再生产和社会进步的基 础,是实现现代化和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物质保证;消费是生产的目的,也是促进生产 发展的重要措施.因此,积累和消费不可偏废.片面的高积累,低消费,或者只顾眼前,不看长 远,追求不切实际的高消费,都是有害的.国民收入的分配应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三者 之间的关系.从社会经济的发展考虑,国家必须有一定的积累;企业作为生产经营的基本单 位,也要有一定的积累;在分配中还必须充分考虑劳动者的个人利益,使广大人民群众从经 济发展中真正得到实惠. 27. 答:(1)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财政可以有效的调节资源配置,国家通过对财 政收支方向和数量的控制,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为了使财政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关键是大力增加财政收入。财政收入多有利于 国家通过财政支出增强经济调控能力。从这一点上讲,题中观点有一定道理。 (3)但是就此认为财政收入越多,调控能力越强却是片面的。财政收入受经济发展 水平和分配政策的制约,不可能无限制增加。片面追求财政收入增加会直接减少企业和 个人的收入,导致企业扩大再生产和人民生活水平降低,最终也将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所以,必须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综合考虑,在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的基础上, 实现企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28. 答:(1)①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 形式。没有税收的收入,国家机器将不能运转,一切资源的配置、经济的调节、社会各项 事业的发展将成为空话。 ②我国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国家的兴旺 代表着人民的根本利益,与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幸福直接联系在一起。每个公民享受着国 家的服务,享受服务就必须承担义务 ③税收具有强制性,任何偷税、欠税等行为都是违法的,也是不道德的行为。因 此,作为公民,我们必须依法纳税。 (2)将依法纳税看成是公民的基本义务,认识到纳税不仅关系到国家的发展,也 关系到公民自身的切身利益;把为国纳税引以自豪,将自觉纳税看成是公民的社会责任 感和国家主人翁的具体体现;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款的征收和使用,监督税务机构的执法 行为。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新源共享 2017-04-27 12:56:12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