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新源共享
单      位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上传时间 : 2017-04-27 12:02:28
江苏省邗江中学(集团)05-06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卷2(附答案) 高二.doc(77.5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0 0 类别 : 试卷
江苏省邗江中学(集团)2005—2006 学年度第二学期 高一语文期中试卷(A 卷) 命题人:孙桂平 单位:江苏省邗江中学 2006.4 注意: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 150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 2. 建议作文在最后做,花 40—50分钟左右;其余题目先做,花 100分钟左右的时间完成。 3.交卷时,只需交答案纸和作文纸。 第Ⅰ卷(选择题 共 30分) 一、(12分,每小题 3分) 1.下列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 颓垣 yuán 赊帐 tú 自诩 xǔ 茕茕孑立 qióng B. 涟漪 yī 溪涧 jiàn 给予 jǐ 扣人心弦 xián C. 夙愿 sù 急湍 tuān 褶皱 zhé 万卉争荣 huì D. 婆娑 suō 钳制 qián 鬈曲 juǎn 通衢大道 qú 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悠然神往 俊秀婀娜 抱残守缺 越俎代刨 B. 与时俱进 荒诞不经 消声匿迹 并驾齐驱 C. 游刃有余 层峦叠嶂 云蒸霞蔚 雷霆万钧 D. 残羹冷炙 礼上往来 时过境迁 坐收鱼利 3.下列各句中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角色的个性鲜明,是电视剧《康熙王朝》最值得欣赏的地方。甚至连配角都栩栩如生,令 人难忘。 B.不管是白发苍苍的老者,还是黄发垂髫的青年,都被这盛大的场面深深吸引住了。 C.据有关部门统计,出版市场上的WTO书籍,已经超过了3000种,可谓琳琅满目, 洋洋洒洒。 D.《天龙八部》剧组的 32名演员名单当中,既有葛优、张国立、王刚等大家耳熟能详的巨星, 也有一些不太熟悉的名字。 4.选出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中央和地方 14家报纸 2006年 2月全月出现了不规范字达 4256字。统计结果显示,那些不 规范的字主要是繁体字和旧字形,也有些异体字和错误字。 B.他的神侃,竟也招来了不少梦寐以求做梦想发财,但又不肯吃苦出力的人。 C.《条例》对经济领域中的一些问题,从政策和理论上作了周密而深刻的说明和详细的规定。 D.与建国初期相比,目前江苏省人均寿命已由 37岁提高到 74.13岁,跃居全国各省市自治 区第三位。 - 1 - 二、(9分,每小题 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题: 雪村、周星驰当红——是时尚流行还是文化颓势? 近来 ,娱乐文化有两个相映成趣的现象惹人注意,一是雪村的一首《东北人都是活雷 锋》,在网络的传播下无人不晓;二是周星驰的“无厘头”搞笑秀居然作到了北大,并使无 数北大学子拜倒在星爷的脚下。而此前,两种现象均曾被斥为“文化垃圾泛滥”。是高雅文化 与通俗文化之间互动与变迁的现象?还是恶俗文化渐成主流的颓势? 著名艺评人韩师庵指出,这两种现象中都蕴含了两种共同的特质,一是一个多元的社会 里,当有一份开放的心态,雪村和周星驰的作品都是将日常生活简单化。“活雷锋”和“月 光宝盒”穿过时光的隧道把现实生活和一种理想中的愿望联成一个时空,并用一种喜剧的方 式带来,给他们以心灵的快慰。再有就是雪村和周星驰的表达,带给他们一种语言的新鲜感 使之由此领略到都市文化的新奇与大众文化的魅力。在我们遭遇后工业文明带来的支离破碎 的生活时,用轻松搞笑营造一种梦境,是处在这一时期人的心理需求。而他们的作品正是用 智慧的搞笑揭示了我们在当下生活中身不由己的矛盾,给人一种身心的轻松和抚慰。毋庸讳 言,“活雷锋”和“大话”的走俏是有其理由的。但是同时又为我们提出了这样的两个问题 娱乐化、轻松化应该是生活的小调还应该是生活的强音?是不是我们还可以有比“活雷锋” 和“大话”更棒的作品风靡? 5.根据原文意思,对“活雷锋”和“无厘头”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它们将日常生活简单化。 B.它们是一种喜剧的方式。 C.它们代表现实生活,和“月光宝盒”一起,穿越时光隧道去追求理想中的愿望。 D.它们是都市文化和大众文化。 6.对第三段中“支离破碎的生活”理解最贴近文意的一项是( ) A.是说生活的节奏太紧张。 B.是说现时的人们为了生存,经常会出外闯荡,家庭生活不完整。 C.工业文明带来的环境恶化,打破了人们宁静的生活,容易使人焦虑。 D.这是后工业文明带来的一种精神现象。许多人感到身不由己,自己不能控制自己的生活。 7.符合本文作者意思的一项是 ( ) A.作者认为雪村、周星驰现象是一种文化颓势。 B.多元化的社会,必然会有多元化的文化,而面对多元化的文化,需要一份开放的心态。 C.本来我们还可以有比“活雷锋”和“大话”这样低档次的作品风靡,但目前却没有。 D.在“给人身心一种抚慰”这一点上,不可能有比“活雷锋”和“大话”更棒的作品。 三、(9分,每小题 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8-10题: 齐有妇人,极丑无双,号曰无盐女。其为人也,臼头深目,长壮大节,昂鼻结喉,肥项 少发,折腰出胸,皮肤若漆。行年三十,无所容入,炫嫁不售②,流弃莫执。于是,乃拂拭短 褐,自诣宣王,愿一见。谓谒者曰:“妾,齐之不售女也,闻君王之圣德,愿备后宫之扫除 唯王幸许之。”谒者以闻。宣王方置酒于渐台,左右闻之,莫不掩口而大笑,曰:“此天下强 颜女子也。”于是宣王乃召而见之,谓曰:“昔先王为寡人取妃匹,皆已备有列位矣。今夫人 - 2 - 不容乡里布衣,而欲干万乘之主,亦有奇能乎?”无盐女对曰:“无有,直窃慕大王之美义 耳。”王曰:“虽然,何喜?”良久曰:“窃尝喜隐。”王曰:“隐,固寡人之所愿也,试一 行之。”言未卒,忽然不见矣。宣王大惊,立发隐书而读之,退而惟之,又不能得。明日复更 召而问之,又不以隐对,但扬目衔齿,举手拊肘曰:“殆哉!殆哉!”如此者四。宣王曰: “愿遂闻命。”无盐女对曰:“今大王之君国也,西有横秦之患,南有强楚之仇。外有二国之 难,内聚奸臣,众人不附。春秋四十,壮男不立,不矜众子而矜众妇,尊所好而忽所恃。一旦 山陵崩弛,社稷不定,此一殆也。渐台五重,黄金白玉,翡翠珠玑,莫落连饰,万民罢极, 此二殆也。贤者伏匿于山林,谄谀强于左右,邪伪立于本朝,谏者不得通入,此三殆也。酒浆 流湎,以夜续朝,女氏俳优,纵横大笑,外不修诸侯之礼,内不秉国家之治,此四殆也。故 曰:‘殆哉!殆哉!’” 于是,宣王掩然无声,意入黄泉,忽然而昂,喟然而叹曰:“痛乎无盐君之言,吾念乃 一闻寡人之殆。寡人之殆几不全③!”于是,立停渐台,罢女乐,退谄谀,去雕琢,选兵马, 实府库,四壁公门,招进直言,延及侧陋。择吉日,立太子,拜无盐为王后,而国大安者, 丑女之力也。 (选自刘向《新序》) 注释 ①干:gān,求,求取,要求。 ②嫁不售:指嫁不出去。 ③不全,指不能保全国家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直窃慕大王之美义耳 直:只是。 B、退而惟之,又不能得 惟:只有。 C、万民罢极 罢:通“疲”,疲乏。 D、四辟公门,招进直言 辟:打开。 9、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能表现无盐女才智过人的一组是( )。 ①行年三十,无所容入,炫嫁不售,流弃莫执。 ②乃拂拭短褐,自诣宣王,愿一见。 ③言未卒,忽然不见矣。 ④又不以隐对,但扬目衔齿,举手拊肘曰:“殆哉!殆哉!” ⑤外不修诸候之礼,内不秉国家之治,此四殆也。 ⑥择吉日,立太子,拜无盐为王后。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④⑤⑥ 10、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盐女是一个极丑无双的丑女,却也是一个才智过人的才女,更是一个胆识非凡的奇女, 在国家危急的关头敢于挺身而出,面见齐王,痛陈时弊,力挽狂澜,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精 神,实在可钦可佩。 B、无盐女的智慧不仅现于对齐国政治形势的准确把握上,也体现在她高明的进谏技巧上: 先施展隐术,既投宣王所好,又小试锋芒,吊足了宣王的胃口;第二日弃隐不谈而高呼“殆 哉”,更是悬念迭生,令齐王欲罢不能。 C、无盐女之“四殆”,陈述四种危险,实际上为齐王指出了四条治国之策:册立太子,稳 定民心;节用财物,与民休息;亲贤远佞,广开言路;罢除享乐,修礼秉政。 D、齐国大安,虽说是赖丑女之力,却也不乏宣王之功,假如齐宣王是一个以貌取人之徒, 或者缺少自省和纳谏的勇气与襟怀,无盐女无论如何也自荐不成功,齐国也不可能面貌一新。 - 3 - 第Ⅱ卷(共 120分) 四、(20分) 11.将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文(8分) ①今夫人不容乡里布衣,而欲干万乘之主,亦有奇能乎? ②一旦山陵崩弛,社稷不定,此一殆也。 ③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④吾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12.诗歌鉴赏(8分) 读下面的一首词,按要求回答: 南乡子 唐·李王旬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 ①这首词所要表现的主要感情是什么? (可用一个词语回答)(2分) ②词的前三句主要是写景,请简述写景的作用。(3分) “③ 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在本词中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回答。(3分) 13.默写(4分) ①大行不顾细谨, 。 ② ,魂魄不曾来入梦。 ③ ,不仁; ,不知; ,不武。 ④上穷碧落下黄泉, 。 五、(28分) 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 14—20题: 一、兴隆山的红叶 在城市,大抵是寻不到红叶的。到了晚秋时候,城市的树们开始焦躁不安,像幽怨的妇 人,面无激情。叶子开始无奈地脱落,然后被路人踩着,被很快地扫掉。那叶子是桔黄的,斑 驳的,脉络模糊。像是去妆以后的女子,苍白无力。 于是你看秋天的树,连同叶子,都被人们漠视了。树下不再有情侣们的呢喃,不再有孩子 们的欢笑。倘若有人仍然站在树下,仍然对着树干发呆,那也许能引起不大不小的围观。   城市的树们因此是悲哀的,城市树们的叶子因此是悲哀的,不比乡下的树,不比原始的 - 4 - 森林。 在这个季节,我突然发现了离兰州不远的兴隆山的红叶。漫山遍野,灿烂夺目,在蒙蒙细 雨的掩映下,像一幅泼墨的山水画,镶嵌在山体上,并且呈现突兀状。那红是大气的,具有 山的奔放的秉性;又是含蓄的,似乎是在压抑,等候着迸裂的时刻。这个时候,红叶正是可 爱的。 小桥流水人家,这样的景致在城市我更觉得是一种幻觉,有幻觉其实也是难得。但在这里 却很实在,有桥有水,至于人家,便是清扫梯道的山姑了。红叶便是在这个时候,轻轻地拂 动着,你的目光随着,你的心情随着,你的思绪也随着,甚至在红叶们跌落的那一瞬间,你 的心也猛地一坠。 红叶们是令人肃然起敬的,尤其在微冷的山间,在有些萧瑟的深秋,它们活着,活泼地活 着;它们笑着,灿烂地笑着;它们既陪衬着山影的苍茫,又主宰着生命的本色,因此它们是 有理由骄傲的。 站在树的脚下,以仰望的姿态,你会发现红叶是那样的鲜嫩,细细的雨珠随着轻微的山风 不停地落下,文弱和温柔的感觉会马上在脸上洋溢开来,如果你忍不住想去触摸,你大概要 落一身雨了,或者你还没有爬上树,红叶们便萧萧而下了,于是便很后悔。其实再美丽的东 西攥在手心里,也会黯然失色,红叶的美丽就在于仰望。山峡、涧谷,或者在路旁,远远地看 着,远远地静视,或者是透过车窗,在一首悠扬舒缓的音乐中,认真地望一望,你的心灵大 约会平静许多。 红叶们的精神是积极的,洋溢的,不做作,不掩饰,不虚伪,不欲擒故纵。这样的景物, 也难寻了。只有在大山里,在没有污染没有浮躁没有物欲的纯净的自然中,她才会真实地存 在。 红叶就是这样一种感觉,远观时美丽无比,近看时娇柔可爱,我甚至不知道红叶的真实的 名字,不知道生长红叶的树们的真实的名字,可这些很重要吗?就像街头款款而行的女子, 倘若你知道她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知道她的脆弱,她的瑕疵,那么,你的目光是不是会游 离? 我说,要是阳台上有这样一树红叶,那该多好。友人说,离开这里,红叶都会死掉,即使 不死,那红色也是搀杂着另外的成分,像媚俗的女人的脸,被化学的东西淹没了。   离开时,我捡了两片刚坠落的红叶,一圈是鲜红的红,中间是深厚的黄,茎像一根细微 的红烛,我想如果女儿看到,一定会发出惊讶的叫。在城市,她也许永远都看不到真实的红, 真实的黄。她的眼睛被捂得严严的。 为什么要捂住自己的眼睛?这个深秋,看一看真实的红叶不好吗?即使想象一下在红叶的 笼罩下听雨的感觉,那你也会选择逃离的方式走出城市。 14.为什么说“城市的树们”“不比乡下的树,不比原始的森林”?(4分) 答: 15.在作者眼里,文中的红叶是一种什么形象?(4分) 答: - 5 - 16.作者为什么说“在城市,大抵是寻不到红叶的”?(4分) 答: 17.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 A.文章借描绘兴隆山的红叶,表达了作者对纯朴自然美的向往和礼赞,对弥漫于都市中的 缺乏生命活力的生存环境的厌恶。 B.作者认为,对在城市有小桥流水人家这种景致的幻觉很难得,是因为城市里缺乏自然美。 C.全文用了多处对比来表情达意,如:城里的树与山野的树,城里树叶的形象与山里红叶 的形象,城里被化学品淹没的女人与山里清扫梯道的山姑的对比。 D.文章无论是写城里的树还是写山里的红叶都用了比喻和比拟的手法,使文章显得生动形 象,饶有情趣。 E.第 3自然段承上启下,使全文描写的对象由城里的树转为山里的红叶,作者在结尾又用 “即便想象一下在红叶的笼罩下听雨的感觉,那你就会选择逃离的方式走出城市”一句与之相 呼应。 二、我为什么喜欢读书 [埃及]阿巴斯·阿卡德 ①我爱读书是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我只有一个生命,而一个生命对我来说是不够的,一个 生命不能把我心中的全部动因都激发起来。 ②阅读——而不是别的。可以给我比一个人的生命更多的生命,因为它从生命的深处增 加了生命,尽管它并不能在时间上延长它。 ③你的思想是一个思想,你的感觉是一个感觉,你的想象是一个想象——如果你限制了 自己的想象的话。但是,你若借助你的思想与另一个思想相会,借助你的感觉与另一种感觉 相会,那么,事情就不止于此了:你的思想变成了两个思想,或者,你的感觉变成了两种感 觉,你的想象变成了两个想象。决不仅仅如此!由于这一相会,你的思想变成了数百个有力 度、有深度、有广度的思想。一个思想是一条被分开的小溪,但许多相会在一起的思想,则是 融会全部溪流的大海。这二者的区别,正如广阔的天际和汹涌的波涛同狭窄的堤岸和有限的 轻波之间的区别。 ④很多问题,也许表面上或标题上有所不同,但你若将其归到这个本源上来,那最遥远 的也像最切近的了。例如,昆虫的天性和宗教哲学有什么关系呢?宗教哲学与一首抒情和一 首讽刺诗有什么关系呢?这首诗或那首诗与一段复兴史或一场革命有什么关系呢?一个人生 平与一个民族的历史有什么关系呢?从表面上看,许多问题风马牛不相及,但实际上它们都 是一种生命的物质,都是从一眼泉中涌出的溪流,还要归回到那里去。昆虫的天性是对生命 初始的一种研究。抒情诗或讽剌诗,是一个人的生命在爱情和报复时的两块燃烧的木炭。民族 的复兴或革命,是千百万人心中生命波涛的汹涌澎湃。伟大的个人生平,是一个生命对其他 生命的展示。所有这些都在同一个大海中相会。它能把我们从溪涧引向浩瀚的大海。 ⑤在阅读时,我并不知道自己是在寻求这一切,也不知道这一爱好是从这一愿望中产生 出来的,但是我喜欢阅读了,我从我所读的东西中发现了这一广泛的联系。 ⑥我喜欢书,因为一个生命对我来说是不够的。一个人尽管可以吃,但他决不可能吃下 比一个胃的容量还要多的食物;尽管可以穿,但他决不可能穿比人体所能穿的还要多的衣服 - 6 - 尽管他可以行走,但他不可能同时在两个地方落脚。然而,当他的思想、感情、想象增长时, 他就能把许多生命集于一身,就能成倍地扩充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想象,正如彼此交换的那 种爱情的成倍增长,亦如两面镜子间叠映出的那张像那样层出不穷。 18.作者在第②自然段中说阅读可以给他“比一个人生命更多的生命。” (4分) ⑴“一个人的生命”在文中具体指的是 。 ⑵“更多的生命”在文中具体指的是 。 19.第⑤自然段中“这一爱好”和“这一愿望”分别指的是什么?(4分) 答:⑴“这一爱好”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这一愿望”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下列五句名言中,与本文的旨趣最为接近的两句是(4分) ( )( ) A.和书籍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气。 ——罗曼·罗兰 B.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孟德斯鸠 C.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 D.当我们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们仿佛觉得找到了一个朋友;当我们再一次读这本 好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伏尔泰 E.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驰向无限广阔的生活海洋。——凯勒 六、(12分) 21. 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在方框内写出四个关键词。(4分) 据报道,我国国家图书馆浩瀚的馆藏古籍中,仅 1.6万卷“敦煌遗书”就有 5000米长 卷需要修复,而国家图书馆从事古籍修复的专业人员不过 10人;各地图书馆、博物馆收藏的 古籍文献共计 3000万册,残损情况也相当严重,亟待抢救性修复。但全国的古籍修复人才 总共不足 100人。以这样少的人数去完成如此浩大的修复工程,即使夜以继日地工作,也需 要近 1000年。 关键词: 22.修改下面一段文字中加点部分的内容,使之合乎情理并与前文连贯、协调。(4分) 红花草也叫紫云英,是一种绿肥,在当地随处可见,很不引人注意,小小的花,叶子匍 匐在地面上。要插秧了,泥土把它压在下面,滋养着庄稼,化成了肥料。 修改后的句子: 23. 在下面横线上填入适当的句子,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4分) 说出承诺并不难,有时只是轻轻一句话,① ,有时只是一次默默 的握手。 但履行承诺却是不易,因为:轻轻一句话,那是用信誉凝写成的铮铮誓言;② , ;默默一次握手,那是用人格定下的切切保证。 负起承诺,就负起了不变的真情,就负起了不悔的初衷。 七、(60分) - 7 -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当今社会,快餐文化流行,享乐之风盛行;交往中见利忘义,生活中狂热冒失,求职上 眼高手低,事业上急功近利,创业上一哄而上;追求暴富者有之,梦想一夜成名者有之;即 使在纯洁的校园里,学业上投机取巧甚至弄虚作假的也大有人在……这些人并不缺少良好的 愿望、美好的理想,而是缺少一种宁静、沉稳、耐得住寂寞、拒绝诱惑的心态以及踏实、刻苦的 精神。因此有人说:这是一个功利的社会,这是一个浮躁的时代。 请以“浮躁”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可以叙故事, 明教训;也可以写感受,谈看法等。 附加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 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 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 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 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 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 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 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也? …… ——节选自苏轼《喜雨亭记》 将下面三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4分) ②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4分) ③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3分) 江苏省邗江中学(集团)2005—2006 学年度第二学期 高一语文期中试卷(A 卷)答案纸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四、(20分) 11.将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文(8分) ① - 8 - ② ③ ④ 12.诗歌鉴赏(8分) ①这首词所要表现的主要感情是什么?(2分) ②词的前三句主要是写景,请简述写景的作用。(3分) “③ 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在本词中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回答。(3分) 13.默写(4分) ①大行不顾细谨, 。 ② ,魂魄不曾来入梦。 ③ ,不仁; ,不知; ,不武。 ④上穷碧落下黄泉, 。 五、(28分) 14.为什么说“城市的树们”“不比乡下的树,不比原始的森林”?(4分) 答: 15.在作者眼里,文中的红叶是一种什么形象?(4分) 答: 16.作者为什么说“在城市,大抵是寻不到红叶的”?(4分) 答: 17.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18.作者在第②自然段中说阅读可以给他“比一个人生命更多的生命。” (4分) ⑴“一个人的生命”在文中具体指的是 。 ⑵“更多的生命”在文中具体指的是 。 - 9 - 19.第⑤自然段中“这一爱好”和“这一愿望”分别指的是什么?(4分) 答:⑴“这一爱好”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这一愿望”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下列五句名言中,与本文的旨趣最为接近的两句是(4分) ( )( ) 六、(12分) 21. 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在方框内写出四个关键词。(4分) 2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修改加点部分的内容,使之与前文连贯、协调。(4分) 修改后的句子: 23. 在下面横线上填入适当的句子,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4分) ① , ② , ; 附加题(10分): ①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4分) ②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4分) ③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3分) 高一语文期中考试(A 卷)参考答案 1、B 2、C 3、D. (A、栩栩如生:形容形象逼真,宛如活的一样;B、黄发垂髫 黄发:老年人头发由白 转黄,指老人;垂髫:小孩子头发扎起来下垂着;C、洋洋洒洒:形容说话写作等长篇大论, 连续不断;此处应用“洋洋大观”;D、耳熟能详:谓指听得熟悉,乃至可以详尽地复述出 来。) 4、D(A.“了”应改为“的”,“那”应改为“这”;B.重复;C.语序不当。) 5.C(应为“它们代表现实生活,穿越时光隧道,去和代表理想中的愿望的‘月光宝盒’联成 一个时空”) 6.D(其它答案都和D项相矛盾) 7.B(A和作者观点恰好相反。C原文中无“低档次”之说。D恰好相反) 8、B(本义,思) 9.C 10.A - 10 - 11、①现在夫人您不被同乡邻里的普通老百姓接纳,却想要求一个大国的国君收容您,也有 什么奇特的才能吗?②一旦大王驾崩,国家就会不安定,这是第一种危险。③④略 12、①离愁别恨(或思乡之愁,思乡之情,意思对即可。) ②借景抒情。用烟、雨、落花以及鹧鸪的叫声来渲染出思乡之情。 ③潮退了,天晚了,思乡而不得归乡,更突出强化了思乡之情。 13、默写答案略。 14、因为“城市的树们”到晚秋的时候,丧失了激情,缺乏纯朴与自然,得不到人们的重视; 而“乡下的树和原始的森林”这时正灿烂夺目,活泼地主宰着生命的本色。所以说“城市的树 们”“不比乡下的树,不比原始的森林”。(4分,分号前后各 2分:意思对即可) 15、红叶的形象是:灿烂的、美丽的、可爱的;积极的、张扬的;纯朴而不虚伪。(6分,3个方 面,每答对一方面中的一点即给 2分。) 16、因为城市里缺乏没有污染没有浮躁没有物欲的纯净的环境。(4分) 17、 A D 18、⑴一个人的思想、感觉、想象 ⑵众多人的思想、感觉、想象 19.⑴喜爱读书 ⑵寻求个人思想的扩展(意思对即可) 20. C E 21、古籍 修复 人才 不足 22、要插秧了,它就被翻到泥土下化成肥料,滋养着庄稼。 23、①有时只是微微一个点头。 ②微微一个点头,那是用良心写成的堂堂契约。(①②呼应、意思对即可) 24、作文 附加题答案 ①喜庆虽有大小不同,表示不忘的用意是一样的。 ②这年春天,在岐山的南边从空中落下麦子,占卜后显示是丰年之兆。(有年:丰年。) ③那么我和你们,即使想在这座亭中游乐,怎么可能呢? - 11 -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新源共享 2017-04-27 12:56:11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