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新源共享
单      位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上传时间 : 2017-04-27 12:02:41
[原创]《一个人的遭遇》教学实录 高一.doc(51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0 0 类别 : 教案
让我们敲响和平的钟 ——《一个人的遭遇》教学实录 苏教版语文课本必修二第二主题单元“和平的祈祷”第一模块“遭遇战争”中,收录 了前苏联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肖洛霍夫的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节选)。在这部 以描绘战争给普通人带来的灾难为主题的作品中,肖洛霍夫借助于一个老兵对战争的回忆 讲述了战争给普通人的心灵和生活带来的巨大创伤。 教学这篇课文,我不想依照小说的要素来对文章进行条分缕析,而是希望通过文本的 研读,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战争和战争文学,培养起学生关爱生命、珍惜和平的情感。所以, 我主要是抓住文章中的“我”的情感变化来做组织教学,并在教学中适时穿插学生记忆中 积累的关于战争文学的思考,让学生通过对比,理解战争文学的本质。 本课授课,共用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师:提到战争,每一个人的大脑中呈现出来的,可能是各不相同的图象。有的人想到的 是血肉横飞,哀鸿遍野;有的人想到的是驰骋疆场,杀敌立功。作为一个生活在和平年代里 的学生,战争对于我们来说,似乎是个遥远的过去。对于战争,我们还知道多少?提到战争, 我们会想到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调动自己的知识储蓄,看看你的记忆中,保存着什么样的 战争画面?然后再想一想,这些画面,为什么会保存在你的大脑中呢? 生:我看过《南京大屠杀》,留在记忆中的,是无数的尸体,还有遍地的鲜血。对于战争, 我痛恨。 师:这部片子,我也看过,确实是惨绝人寰。我们应该牢记这份灾难。 生:我看过《黑太阳》,记忆中最深刻的,是日本人用中国人做活人实验,特别残忍。当 时,我就希望手中能有枝枪,把这些日本鬼子全部打死。 师:我也看过,和你一样的心情。日本的 731部队,在中国大地上确实犯下了滔天罪行。 生:我没看过什么小说,电影好象也只看过《地道战》。在这部电影中,我感受最深的是 中国人的智慧。我们的人民,运用他们的智慧,消灭了日本侵略者,保卫了家乡。 师:《地道战》是一部经典电影啦。我小时侯看过无数遍。每次看到民兵们在地道中用长 矛戳死日本鬼子,就感到特别痛快。 生:我看过《拯救大兵瑞恩》。这部电影写了美国军人如何拯救一个叫瑞恩的被俘士兵的 故事。因为瑞恩的其他兄弟都在战争中死去了,美国人要为这个家庭保留下一个孩子,就组 织了一支小分队带敌人后方去把他救了出来。 师:哦,这是一部很有名的美国大片,可惜我没有看过。你认为这部美国影片,它想表 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主题呢? 生:善良吧…… 师:善良? 生:还有机智。在这个片子中,美国人表现的非常勇敢机智,也非常善良。 师:好,刚才几位同学,从他们观赏过的战争主题的影视作品出发,带领着我们回忆 了发生在中国和外国的几次不同的战争。对于战争,我们有了个初步的印象。然而,我们的 印象毕竟是肤浅的。因为我们仅仅是个看客。战争,对战争最有发言权的,还是那些亲身经 历过战争的人。尤其是那些在战争中身历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惨剧的人。下面,我们就打开 课本,共同学习前苏联伟大作家肖洛霍夫的经典作品《一个人的遭遇》。 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依照故事情节的发展,整理出“我”所遭遇的主要事件。 最好是用曲线图的形式,标注出“我”的人生起伏。另外,对文章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地 方,做好标记,写好自己的批注。阅读中遇到疑问,可以交流讨论 学生阅读,少量同学在交流。此处用去 15分钟。 师:谁来说说“我”都经历了哪些事件?从“我”出发上前线开始说起,你说。 生:“我”上前线,和妻子分离,“我”用力推开妻子。然后我到战场,做运输兵。后 来被德国人抓住了,受尽折磨。后来找到机会,俘虏了一个德国少校回到了自己的队伍。然 后是接受治疗,然后写信回家。从邻居来信中,知道妻子和女儿都被炸弹炸死了。再后来过 了几个月,我又惊喜地知道了儿子还活着,并且做了军官,正在前线和德国人作战。然后, 有一天,儿子部队的人来通知我,说儿子牺牲了。后来战争结束,我到一个战友那去开车。 偶尔的机会,捡到一个孤儿。我收养了这个孤儿,和他相依为命。再后来,我开车撞死了一 头牛,驾驶证被没收了,我带了孩子到别的地方去流浪。 师:复述的很完整了。有没有什么可以补充的?你有吗? 生:主要的就是这些。另外,课文中还有少量的细节,比如“我”回家乡探视时的悲伤; 比如“我”找到儿子时的梦想等等。我觉得这些细节对表现这个人物特别重要,比故事梗概 更重要。 师:哦,还有很多细节。细节比梗概更重要。这样,咱们先把细节放一放,继续研究梗 概,一会研究细节时,你再继续发言,好吗? 生点头,坐下。 师:主要故事梗概整理出来了。我们在一起归纳一下,看看在这个梗概中,我的情感是 怎么样变化的呢? 生:作者的情感是个波浪线。从课文节选这个部分看,是从“喜”入手的,回归部队, 特别高兴。后来得知亲人被炸死,是“悲”。再后来,得知儿子还活着,并且还做了军官, 又是“喜”,课文中说是“喜气洋洋”。但是,战争的最后一天,儿子却牺牲了,这又回到 了“悲”。这种“悲”持续了很长时间,一直到认了一个孤儿做儿子,又回到了“喜”。后 面的日子就很平常了。 师:噢,悲喜人生。故事是在悲与喜的交织中进行的。再思考一下。这里的“悲”与 “喜”,如果我们用个坐标轴来标注一下的话,“悲”应该在第几象限,“喜”在第几象 限? 生:“悲”是副值,在第四象限;“喜”是正值 ,应该在第二象限 师:为什么“喜”不是在第一象限? 生:这个“喜”并不是真正的大喜,“喜”中含有很多“悲”的成分的。 师:噢,“喜”中含有着很多“悲”的成分。所以,不能在最快乐的第一象限。有不同 意见吗? 生:我不同意这样的划分。我觉得,无论是“悲”,还是“喜”,它们都应该在第四象 限中。因为这里的“喜”,看起来是高兴的开心的事,实际上,它还是一种悲。而且,这里 的“喜”的事情,连普通人的普通生活都比不上。如果我们把普通人的正常生活看成 Y轴, 那么,这里的“喜”肯定是副值。 师:哦?为什么说这个“喜”连普通人的生活都比不上? 生:这个人所感到欣喜的事情,一个是找到了儿子,一个是认了个儿子。这两件事,和 和平年代中的亲人生活在一起相比,显然是可悲的事情。离散后找到了,虽然是值得高兴的。 但这个高兴,肯定比不上生活在一起没有分离这个底线的。至于认了个儿子,更谈不上有太 多的喜了。 师: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你是说,这里的“喜”,仅仅是一种悲到极点后的一点点好转, 它实际上还是悲。是吗? 生:是的。 师:还有同学有不同意见吗?大家比较认同哪种划分? 生齐答:后面的。 师:好,这个问题看来形成共识了。下面,我们一起回到刚才放下来的那个话题上,研 讨一下课文中的几处细节。先请刚才那位同学继续发言,说说你在这个小说中,最喜欢的细 节是什么? 生:不是喜欢,是感动。最感动我的细节是文中的“我”到儿子的部队去看牺牲了的儿 子。 师:这个细节有什么地方打动了你?给大家读出来,好吗?然后你再说说你的理解。 生朗诵课文:“我走到棺材旁边。我的儿子躺在里面,可他已经不是我的啦。我的儿子 是个肩膀狭窄、脖子细长、喉结很尖的男孩子,总是笑嘻嘻的;但现在躺着的,却是一个年 轻漂亮、肩膀宽阔的男人,眼睛半开半闭,仿佛不在看我,而望着我所不知道的很远的地方。 只有嘴唇角上仍旧保存着的一丝笑意,让我认出他就是我的儿子小多里……我吻了吻他, 走到一旁。中校讲话了。我的阿拿多里的同志们,朋友们,擦着眼泪,但是我没有哭,我的 眼泪在心里干枯了。也许正因为如此,所以我的心才痛得那么厉害吧。 我在远离故乡的德国土地上,埋葬了自己最后的欢乐和希望。儿子的炮兵连鸣着礼炮, 给自己的指挥员送丧。我的心里仿佛有样东西断裂了……” 这一处的朗读,学生读出了情感,声音哽咽,显得很激动。其他同学受她的感染,也沉 浸在默默中。我也一时无话可说。 大约停顿了有半分钟,这个同学开始发表她的见解。生:对不起,刚才默读这段时,我 就很感动。现在一朗读,情绪就有些控制不住了。我觉得这个段落中描绘的那种父亲的悲哀, 是一种所有希望都彻底破灭后的真正哀伤。不是有句话叫做“哀莫大于心死”吗,这里,作 为父亲的我,就是“心”死了。“我”因为心死了,所以也麻木了,没有眼泪了。 师:这一段文字确实打动人心,一个父亲,在战争结束的那天,却要去面对儿子的战 死,这份老来失去唯一亲人的悲哀,真的让人难以承受。我刚才留意了一下,我们很多同学 的眼中,都泛出了泪花了。谢谢你的朗读和观点,请坐。 师:还有哪些细节也能让我们如此感动呢?哪位同学再说一说? 生:除了刚才这个段落外,“我”回到家乡,在原来是家的那个大炸弹坑前的那两句 话,也很感人。 师:请你给大家朗读一下吧。 生读课文:“我走到我们一家住过的那地方。一个很深的弹坑,灌满了黄浊的水,周围 的野草长得齐腰高……一片荒凉,像坟地一样寂静。嗳,老兄,我实在难受极了!站了一会 儿,感到穿心的悲痛,又走回火车站。在那边我连一个小时也呆不下去,当天就回到了师 里。” 师:你感觉这处细节,有什么地方特别打动了你呢? 生:我想,这个人站在这个深深的炸弹坑前时,他的内心的情感一定是无法压抑的。我 能体会到他所说的那种“穿心”的悲痛。我觉得他一定是想发泄,想嚎啕大哭的,可是他又 没有眼泪。 师:哦,他为什么会没有眼泪呢? 生:他经历过太多的悲伤,生活让他没有眼泪了。 师:生活?什么样的生活? 生:战争,战争让他没有眼泪的? 师:战争怎么就让他没有了眼泪了呢? 生:我认为……我觉得战争让他先是经受了夫妻的分离,又经历了被俘,最后又经历 了死亡。这几年时间,他经历了太多,特别是知道妻子和女儿死亡后的这个阶段,他的眼泪 都流干了。所以,现在他真的在原来的家前时,反而没有眼泪了。 师:我明白了,你是说,战争给了他太多的磨难,让他的眼泪在回乡之前早已流完了。 是吧。 生:是这个意思。战争毁灭了他的家,让他经受了太多的悲伤。 师:很好,在这个细节中,你读出来了一种深层次的东西:战争的罪恶。战争,让原来 很幸福的家庭,变成了废墟,让亲人阴阳分隔,永不能相见。现在,我们换一个角度来思考, 如果你就是文章中的“我”,面对着这个亲人死亡的大炸弹坑,你会想到些什么呢? 生:我会回忆过去我和她们在一起时的生活。 生:我会诅咒战争。 师:哦?诅咒战争?你会不会想到再上战场,去为亲人报仇雪恨? 生:我想我会的。 师:可是战争结束了啊?再说,你也不知道是谁发射过来的炸弹把自己的亲人炸死了, 怎么去复仇呢? 生:虽然我不知道具体的人是谁,但我知道是德国法西斯。找他们复仇就可以了。 师:战争结束了啊,怎么找法西斯复仇呢?难道潜入德国,去暗杀?暗杀也要有目标 啊 生:…… 师:看来,这是一个值得大家思考的问题。这样,咱们把这个问题暂时放一放,明天再 来探讨。下面,我们做一个练习,请大家做一回电影导演,把文中的“我”在弹坑前的画面, 用电影手法表现一下,怎么样? 生:夕阳落山时节,风很大,主人公蹲在土坑边,用双手抱住自己的头,手还用力地 拉扯自己的头发。坑里的一片枯叶被风刮起来了,飘到他的手上,然后又飘到荒草中。他蹲 了很长时间,然后慢慢站起来。一个特写镜头,他的脸上写满了痛苦,神情很呆滞。一滴眼 泪慢慢从眼眶中溢出,滑过脸颊。他用手背抹一下泪水,转身走了,越走越远。远处,夕阳 如血一样。这个人最后走进夕阳中。 师:残阳如血,很好的,用夕阳来做背景。特写镜头运用也很到位。其他同学怎么设计 的?你说。 生:天上飘着小雨,很冷。主人公没有穿雨衣,也没有打伞,只是静静地站在齐腰的杂 草间,默默地凝视着这个大坑。这时,用黑白片插入以前一家人在一起欢乐的场面。把主人 公呆立的形象作为背景。然后,用一滴雨水来模糊这个回忆的镜头,让她们慢慢消逝。然后, 主人公如梦初醒式的长叹一声,转身走去。只有两只沉重的脚,踏着泥泞在机械地挪动,鞋 子上还沾着落叶。 师:同样很好,用了电影中虚实相间的手法。还有吗? 生:废墟的不远处是街道,人来人往的,很热闹。旁边还有不少人家在盖房子。只有主 人公家的地基这儿,是一个深深的大坑,而且长满了杂草。主人公站在杂草从中,静默了一 会,然后,他开始拔草,越拔越快,拔了一片之后,他开始扒露出来的瓦砾。似乎是想从废 墟中找到什么东西。后来,他什么也没有找到,又呆呆地望着大坑。眼前出现幻觉,好像听 见了孩子嬉闹的声音。他张开双臂,想要去拥抱孩子,却一个踉跄,险些跌倒。 师:你为什么要设计这个拔草扒瓦砾的动作呢? 生:我想,他内心肯定是波澜起伏的,但这个没有办法表现出来,就用他的动作来表 现他内心的震荡。 师:很好。这个安排也很能表现出主人公内心的悲痛。 师:刚才几位同学,从他们各自的理解出发,为我们演绎了这个悲惨的细节。我想,我 们是否还可以换个角度,考虑一下,能否用些喜庆的美好的东西做反衬,来衬托出主人公 的悲呢。比如,用弹坑里盛开着鲜艳的花?这个问题,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继续构思, 只要能把这里的悲哀渲染到极致状态,就是好的设计。下课。 第二课时 师:上一节课,我们探究了小说的情节,研读了小说中的两处细节。这节课,我们接着 上个课时的内容,继续研究作品中的细节。首先请大家再次阅读课文,在文章中圈画出表示 “我”的情感的词。 学生速读课文,边阅读边圈画,同时在书边上做批注。 师:一起探究一下。课文中出现的第一个词汇是—— 生齐答:激动。 师:激动?谁激动?为什么激动? 生:“我”激动。“我”因为两年来没有受到过人的待遇,今天在自己的队伍中受到了, 所以激动。 师:两年没有受到过人的待遇?什么样的待遇是“人的待遇”? 生:拥有人的尊严,能依照自己的希望做事情。 生:能在自己想做什么的时候就做什么,比如想玩的时候玩,想做事的时候做事。 生:能不挨打,被别人尊重。就是人的待遇。 师:拥有尊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就是人的待遇,这还好理解。不挨打怎么也是人的待 遇?这是什么意思? 生:“我”在德国人的集中营中,没有尊严,时常挨打,遭受的是非人待遇。不挨打, 被尊重自然就是人的待遇。 师:明白你的意思了。你是说文章中的“我”把不挨打就看成了人的待遇,是不是这个 意思?那么,如果我们换一个环境,现实生活中的你,会不会把不挨打看成是人的待遇? 生:我肯定不会。 师:为什么? 生:因为我原来就没有挨过打,我的父母从来不打我。 师:你的父母从来不打你,你就不把不挨打看成是“人的待遇”了。那么,眼下的你, 把什么样的东西,看成是你希望获得的“人的待遇”呢? 生:说真话? 师:当然说真话。 生:学校把我们当做人来看,而不是当作考试机器来看。让我们有正常的双休,有活动 课,能依照自己的喜欢读些课外书,偶尔上上网等等,就是我们学生的“人的待遇”。 这个学生的发言,引起了一阵掌声。 师:好,痛快陈辞!你觉得老师会不会欣赏你的这种“人的待遇”的追求呢? 生:你吗,差不多会。别的老师不一定。学校是肯定不会的啦。 师:为什么学校肯定不会? 生:学校要的是名声,是升学率,才不会管我们想什么啦。 师:噢,学校要的是名声,是升学率,所以就没有让学生享受“人的待遇”了。这个 问题涉及到整个社会大环境,咱们今天暂不去探讨。回到小说中来,作品中的“我”在德国 集中营里都遭受了哪些非人的待遇?回到部队后,又享受了哪些“人的待遇”? 生:在德国人那里,时常挨打;回到部队,大家都对我很亲切很关怀。 师:作品中写到德国人打“我”了吗? 生:没有正面描写,但侧面写了。小说中有一句“当我跟首长谈话的时候,我的头好 一阵习惯成自然地缩在肩膀里,仿佛怕挨打一样”。 师:小说只说是“仿佛怕挨打”啊,并没有真的挨打。 生:“仿佛怕挨打”是说现在在首长面前。根据这个句子,可以想象“我”以前在德 国集中营里时,每次接触德国兵,都可能挨打。因为总是挨打,所以才有了习惯成自然。 师:哦,怕挨打,习惯成自然地将头缩到肩膀里。什么样是习惯成自然? 生:口头禅。 师:口头禅是习惯成自然的表现,还有呢? 一个学生插嘴:陈清迟到是习惯成自然。 师:陈清迟到也是习惯成自然?陈清,是这么回事吗? 陈清尴尬地笑:…… 师:给大家读一个小故事,这个故事也是发生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奥地利,有一 个叫做 B博士的人,原来是个律师。二战爆发后,被关进了一家旅馆的空房子里,接触不 到任何人。后来,一次提审的机会,他偷了一本棋谱回来。每天研究这本棋谱来打发时间。二 战结束后,一个偶尔的机会,在一艘船上,B博士遇见了当时的世界冠军。在别人和冠军下 棋时,他过去看棋,将一盘必输的棋指点成了和局。于是冠军发出挑战,要和 B博士决一 胜负。两个人对阵时,冠军每步棋都有意识地走得非常慢。B博士在忍受了这样的漫长的等 待之后,“突然猛地一下子站起身来,开始在吸烟室里踱来踱去。他起先走得很慢,后来渐 渐快起来,越走越快。但他的步子尽管很急,可总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来回;就仿佛他在这个 空荡荡的房间里每次都碰到一堵看不见的栏杆,迫使他转身往回走。他在走来走去中不知不 觉地划出了他从前囚室的大小:在他囚禁的那几个月里,他一定恰好也是这样两只手一个 劲地抽筋,缩着肩膀,像个关在笼子里的动物似的,奔过去奔过来;他在那儿一定是这样 上千次地跑来跑去,在他那僵直而又发烧的眼光里闪烁着疯狂的红色的火焰……” 师:请大家思考一下,这个故事中的 B博士,是否也有一种习惯成了自然?他这个习 惯是怎么形成的,和课文中的“我”的习惯是否相同? 生:我觉得 B博士的这个踱来踱去中,体现的就是一种习惯成自然。尽管眼前没有任 何障碍,但囚室已经扎根在他的心中。所以,他只依照囚室的大小来散步。这个细节很生动, 它写出了法西斯对人的精神的扭曲和摧残。 生:这个细节和课文中的细节有一点差别。“我”的习惯性的缩头,是长期挨打的结 果,是法西斯的暴力训练出来的。B博士心中的囚室,是他自己在困境中养成的。 师:你的意思是说 B博士是一种自身行为,和别人没有关系? 生:不是。 师:那你想表达的意思是…… 生:我想说的是,我们这篇课文中的“我”,是在长期的肉体折磨下形成的这种习惯 性动作。而 B博士,则是在长期的精神折磨下由于精神受到伤害而自己养成的这种习惯性 动作。 师:明白了,你说这二者的区别,一个是肉体折磨的原因,一个是精神折磨的原因, 对吗? 生:是。 师:好,请坐。从刚才的两个细节中,我们了解到了法西斯对人的精神和肉体的摧残。 下面,我们继续回到课文中。看下一个表示情感的词汇。这个词是—— 生:发愁。 师:“我”为什么发愁呢? 生:因为没有收到回信,各种古里古怪的念头都在大脑中转。 师:你觉得“我”都会想些什么样的古怪念头呢? 生:我想,一定是担心家人的安慰。一方面会担心他们遭到伤害,一方面又不愿意往 这方面去想。可能越不往着上去想,又想得越多。 师:为什么要担心家人受到伤害?家人也没有上战场啊,毕竟还在国内。 生:战争年代是没有后方的。不上战场,也有危险。我想,作者一定是看到听到了太多 的亲人亡故的消息。他这么长时间没有收到回信,不能不往坏处去想。 师:作者看到听到? 生:哦,是作品中的人物。 师:对了,注意小说都是虚构的。好,“我”在发愁,为了家人的安危。那么,当我终 于等来了邻居的信,知晓了日夜牵挂的亲人已经死亡的消息后,我就怎么样了? 生:“我”的眼前一片黑,心缩成一团,怎么也松不开来。 师:心缩成一团,松不开了。用我们的话说就是—— 生:揪心。 师:心真得缩成了一团吗?是写实还是写虚? 生:写虚。一种很形象的写法。 师:这样写有什么好呢? 生:我觉得是把抽象的悲伤写得形象化具体化了。 师:那么,作者这里介绍“我”的悲伤时,是采用的什么样的表达方式? 生:描写。 师:描写?描写应该写出“怎么样”才行啊。 生:那是记叙。 师:是记叙,概括叙述。没有多少感情色彩的概括叙述。下面请大家做一件事,把这里 的概括叙述改写成细节描写。思考一下,当护士把信交到主人公的手上时,只见他—— 生:只见他急不可耐地展开信纸,把头紧贴到信纸上去读信。突然,他像被子弹击中 似的猛一震,信从他的手上无声地滑落到地下,他整个人一下子呆了。 师:哦,他像被子弹击中了似的,很形象。下一位。 生:只见他十分紧张地把信攥在手上,不敢打开。犹豫了很久,才慢慢地从信封中抽 出信来。刚看两行,他就呆住了。坐在床上一动不动。泪水从他紧闭的双眼中涌出,无声地越 过脸颊,落到被子上。 师:无声的流泪,也很形象的。再下一位。 生:只见他哆哆嗦嗦地展开书信,快步走到窗子边,把信举过头顶,迎着窗口射进来 的阳光读信。刚读几行,他的手就无力地垂了下来,人像风中的落叶,摇晃着滑向了地面… … 师:这个走到窗子边读信的细节很生活化,谢谢,请坐。 师:这又是一处震撼人心的细节。我们继续,看第三处。第三处的词汇是—— 生:喜气洋洋。 师:哦,喜气洋洋。这个细节我们昨天分析过了。跳过去,再下一处是—— 生:我的眼泪在心里干枯了。我的心痛得那么厉害。 师:你觉得这个细节,和知道妻子女儿死亡消息时的细节相比,有什么样的差别? 生:我感觉这个细节体现的悲,是一种心死的悲。泪流干了,心也死了。因为唯一的希 望失去了。 师:心死?文章不是说“我的心痛得那么厉害”吗? 生:我的意思是说,主人公的悲伤已经到达极点,万念俱焚了。他除了悲伤,再没有 任何的快乐和希望。 师:哦,战争又一次夺走了他唯一的亲人,使他曾做过的梦都落空了。对了,一起探 讨一下这个父亲的梦。当他知道儿子活着并且是个军官时,他做的梦能反映什么样的思想? 生:他梦想着战争结束后,给儿子娶个媳妇,然后自己和他们生活在一起,干干木匠 活,抱抱孙子。这说明他对生活的要求并不高。 师:是的,这种要求太普通了。但这样的要求也没有办法实现。想想,如果我们把这父 亲的梦想扩大点,让他去梦想奢华的生活,那会如何? 生:那样就削弱了作品的力量了。因为这样的普通生活都是一种梦想,可见战争多么 不人道。 师:好!这就是作家的高明之处了。让平常生活成为一种梦想,用这个来揭示战争的 罪恶。这样的手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再看下一处。 生:这处的词汇是轻松与光明。“我”决定认这个孤儿为儿子,于是“我的心立刻变 得轻松和光明些了”。 师:“我的心立刻变得轻松和光明些了”这个句子中,包含有几层意思? 生:两层吧。一是我原来的心是不轻松和黑暗的;一是现在心情好了很多。 师:还有没有第三层第四层意思?其他同学都思考思考。 生:我觉得,“轻松和光明些了”与“轻松和光明”是不一样的。这里,我仅仅是比 原来的苦闷压抑黑暗稍微好了些,轻松也仅仅是相对的,光明更只是一线的光明,不是照 亮整个心房的光明。 师:好,你解释得很详细。你从什么地方感觉出他仅仅是微弱的改变呢? 生:文章结尾处其实写得很清楚的。 师:结尾处怎么说? 生:“这颗悲愁的心不让我在一个地方长呆下去。”还有,“我的心震荡得厉害。” “它收缩和绞痛得那么厉害”“差不多天天夜里梦见死去的亲人。”“白天总是表现得很坚 强,从来不叹一口气,不叫一声‘喔唷’,可是夜里醒来,整个枕头总是给泪水浸透了… …” 师:你觉得这里的关于心的疼痛的交代,是写实,还是写虚? 生:这里应该是写实,是真的心绞痛。 师:前面都是写虚,这里写实好不好呢? 生:我觉得应该写实,当然写虚也可以,不过写实好象更好些。 师:更好些?为什么更好些? 生:感觉。 师:感觉不一定靠得住哦。同座位帮忙,你说。 生:我觉得这里的好处是写出了战争带来的伤害,不但是精神上的,还影响到了身体 上。 师:好,你这个证据还是很充分的。伤害不但是精神,还由精神的长期苦痛,而导致 了肉体的病变。可见战争是多么的不人道,是吧。 师:我们一起探讨了课文中围绕着“我”的情感起伏的相关细节,通过这些细节,认 识了战争对一个普通人生活造成的巨大创伤。那么,这样的伤害,是仅仅一个人的吗?作品 是如何升华这个主题的? 生:我觉得作品的巧妙在于安排了一个孤儿。这个孤儿显然和我一样,也是一个战争 的受害者。他的出现,实际上就升华了主题。 师:那你觉得作者为什么要用那么多的笔墨写这个孩子呢? 生:我认为这里写了这么详细的细节,实际上还是为了从侧面表现孩子的战争遭遇。 这样就将一个人的战争遭遇扩大到了两个人。概括性就强了很多。 师:最后探讨一个问题:读了这篇小说,你希望不希望发生战争?再想想我们以前看 过的国内的战争小说战争电影,那时你的观后感是什么样的? 生:学完了这篇小说,我对战争更痛恨了。以前看国产战争电影时,我也恨战争,恨 侵略者。 师:打断一下,你以前看过些什么电影电视,让你产生这样的仇恨呢? 生:不少部,有《小兵张嘎》《紫日》《血战台儿庄》什么的。特别是《血战台儿庄》,看到 那么多的中国军人牺牲了,我真希望自己能在战场上,用最先进的武器,把日本人都消灭 光。 师:噢,看《血战台儿庄》让你产生了对日本人的深仇大恨。那么,你读这篇《一个人的 遭遇》有没有产生这样的情感? 生:没有。我只感觉不应该发生战争。 师:很好,不应该发生战争。最后琢磨一个问题:我小时侯经常看战争影片,《上甘 岭》《奇袭》《地道战》《地雷战》《红灯记》等等,大概有几百部。看得多了,我们晚间的娱乐, 就是把伙伴分成两个阵营,一边是鬼子,一边是中国。基本上每天晚上都进行这样的游戏。 那时,很多人的最大心愿就是长大了当兵,保家卫国杀强盗。大家看一看,是我小时候看的 这些电影中的宣传教育形式好呢,还是《一个人的遭遇》这样的表现战争题材的作品好?小 组讨论一下。 学生们立刻讨论起来,教师在走道上巡视。两分钟后,讨论结束。 师:请各讨论小组推荐一个中心发言人。 生:我们觉得各有千秋。只是反映战争的角度不同。 生:我们觉得课文比较好。因为读了课文,我们滋生出的是反战心理,而老师看的那 些电影,激发出的是想要当兵杀敌,也就是渴望参加战争。 生:我们也觉得课文比较好。既然战争给人们带来的都是灾难,那自然还是应该避免 战争,反对战争。 生:我们的观点是要看战争的性质。对于反抗侵略的正义战争,应该动员全民参战。对 于其他性质的战争,就应该反对和制止。 生:我们的观点是觉得课文比较好。和平是每个人都希望的,无论是什么样的理由, 我们的文学都不应该宣扬好战心理。因为那样,就是将一颗战争的种子种到了人的心里,一 旦时机成熟,它就会发芽。可能开始是为了正义为了人民,但发展下去,如果控制不住的话, 也可能就成为了人类的灾难。 师:这个问题很值得我们思考。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并不和平,每天枪炮声不断。在这 样的时代,我们每一个渴望过上正常人的生活的人,都在心灵深处祈祷着和平。所以,如果 用我今天的观点来评价的话,我更喜欢肖洛霍夫式的战争小说,因为从他的作品中,我们 读出的是和平的期盼,而不是战争的狂热。当然,大家可以拥有自己的理解。我相信,随着 生活阅历的加深,对这个问题,每个人的看法也许会不断修正的。 最后,一起听一首老歌——《祈祷》,让我们在这祈祷和平的歌声中结束我们的学习。 江苏省仪征中学(211900)刘祥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新源共享 2017-04-27 12:55:54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