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新源共享
单      位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上传时间 : 2017-04-27 12:03:53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说课稿 高一.ppt(145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第 3 页
第 4 页
第 5 页
第 6 页
第 7 页
第 8 页
第 9 页
第 10 页
0 0 类别 : 课件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 宇宙环境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㈡ 一、教材分析: 地位和作用: 本课时的内容——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 化是地球运动的结果,又是四季和五带形成的原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 学生今后学好地理的基础。它既是高中地理的重点和难点,也是考点所在。  教学目标: ⑴ 认识目标:使学生掌握二分二至日全球各纬度昼夜长 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基本情况。 ⑵ 能力目标:使学生学会绘制、分析基本的地理图型, 提高地理空间思维、想象能力。 ⑶ 德育目标:帮助学生树立崇尚科学的观念,形成正确 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难点: 四季、五带的划分,在天文学上分 别体现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和纬度变化,因而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 化可视为本节的重点;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 需要复杂抽象的图文转化,因而它又是难点。 二、学生情况分析:  知识基础:学生在小学、初中学习了一些地理知识,但水平参差不齐,对于地球的知识,感性和理性的 认识很少,因而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接受都不很容易。  学习能力:教材语言具有专业性的特点,内容抽象难于理解,学生很多地方不易读懂;另外,图型分析 涉及立体几何知识,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强,对教材上的专业性图不易看懂。  学习动力:本节知识在生活、生产上具有现实意义,学生对本节知识具有新鲜感,求知欲强,好奇心大 ,积极性高。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 探究教学法:创设联想,提出探索问题→ 用教学媒体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推理→师生共同 归纳总结探索结果。  多媒体与手写板书、徒手绘图相结合 四、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地图,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 思维能力 理清地理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是促进地理思 维的关键 加强对比分析,发展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启发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五、教学过程: 1、利用媒体,复习导入 2、创设情景,提出探究问题 3、分组讨论,回答问题 4、课堂练习,巩固知识 5、导入下一个探究问题 6、运用媒体,引导释疑 7、板图分析,拓展知识 8、小结新课,再设疑问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黄赤交角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回归运动 正午太阳高度 昼夜长短 季节变化 纬度变化 ? ? 板 书 设 计 几何法求正午太阳高度 求 :12月 22日 ,北纬 30°正 午太阳高度角。 解 :太阳光线平行 ∠1=∠2 ∠1=30°+23°26′ H=90°-∠2 H=36°34′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新源共享 2017-04-27 12:44:42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