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线和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教案 1
教学目的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直线和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及其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教师简述上两节课内容(即直线和平面的位置关系,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后
提出问题 1.
问题 1 (1)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的意义是什么?
(2)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是怎样的?
(问题 1用来检查学生是否能正确叙述学过的知识,能否区分定义与判定定理.)
二、引出命题
(教师对问题 1的回答讲评以后指出.)
师:我们知道,平面α外的直线 a和平面α内的直线 b平行,那么直线 a∥平面
α.
问题 2 (1)当直线 a∥平面α时,平面α内和直线 a平行的直线只有一条 b呢?还
是不止一条?有多少条?
(2)“直线 a∥平面α,那么平面α内所有直线和直线 a都平行”.对吗?最后
的“平行”两字应改成什么词,命题才正确?
(3)直线 a∥平面α,那么平面α内的直线和直线 a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有几种
情况?
[问题 2要求学生能全面考虑在增加条件直线 a∥平面α的情况下两直线的位置关
系,能正确判定命题的真伪,并会修正命题、理解平行概念与矛盾概念的关系(平行或
异面等价于不相交),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
师:今天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在直线 a∥平面α时,平面α上哪些直线和直线 a平
行?
(2)当直线 a∥平面α时,平面α内是否一定有直线和直线 a平行?
(3)已知直线 a∥平面α,如何找出在平面α内和直线 a平行的一条直线?
(问题 3使学生思维集中到平行直线方面来,并在探索过程中把平行直线从所有直
线中分离筛选出来,直接引导到性质定理上来,关键在于直线 b∥直线 a,则 a、b两直
线共面,把这个面加入到已知条件中,便得出性质定理.)
三、证明命题
师:探索得出的正确结论是直线和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请同学们分析和表达这
个定理.
问题 4 (1)用命题形式叙述所得的结论(即直线 a∥平面α时,平面α上怎样的直
线和直线 a平行).
(3)说出这个命题的“已知”、“求证”.
(要求学生先口述,再板书,为下一步论证作准备,教师指出:我们探索得出了一
个新命题,但这个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还必须给出证明.
教师提出要求,学生判断命题的真伪并给出论证.)
问题 5 (1)这个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2)用什么方法能证明这个命题?
(3)能不能用其他方法,比如说用反证法来证明它.
(要求学生口述,另一学生板书,并不只仿照课本进行证明,而要求学生再用另一
种方法证明.)
四、应用
(教师复述性质定理,并指出应用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问题 6 (1)课本的例 2(有一块木料如图,已知棱BC平行于面A'C'.要经过木料表
面A'B'C'D'内的一点 P和棱BC将木料锯开,应怎样画线?所画的线和面 AC有什么
关系?)应怎样画线?
(2)根据上图,
(a)所画线 EF与面AC有什么关系?
如果AD∥BC,BC∥面A'C',那么
(b)AD与面BC'位置关系怎样?
(c)AD与面BF位置关系怎样?
(d)AD与面A'C'位置关系怎样?
[问题 6应先抄画在小黑板上,先让学生思考,允许相互讨论?要求学生说出画线
方法步骤及理由,再帮助学生总结出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的方法.对(2)可先把
学生分成四组,每组准备回答一个题,并允许该组学生补充.]
问题 7 (1)直线和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是怎样的?
(2)分析这个定理的题设与结论.
(3)在什么情况下,考虑应用这个定理?
(问题 7旨在检查教学效果,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表达能力.)
问题 8 选择题:
(1)直线 a∥平面α,平面α内有 n条互相平行的直线,那么这 n条直线和直线 a
[ ]
A.平行;
B.全异面;
C.全平行或全异面;
D.不全平行也不全异面.
(2)直线 a∥平面α,平面α内有 n条直线交于一点,那么这 n条直线中与直线 a
平行的
[ ]
A.至少有一条;
B.至多有一条;
C.有且只有一条;
D.不可能有.
(问题 8在于考查学生的判断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
五、布置作业
复习课本内容:略.
课本习题:略.
思考题:(供学有余力的同学选作.)
1.直线 a∥平面α,在平面α内任取两点 P、Q,当 PQ与 a的位置关系怎样时,
直线 a及 P确定的平面与平面α的交线和过直线 a及Q的平面与平面α的交线互相
平行?当 PQ与直线 a的位置关系怎样时,应改变上述结论?如何改变?
2.直线 a=平面α∩平面β,直线 b∥平面α,直线 b∥平面β,求证:直线
b∥直线 a.
教案说明
1.教学形式
本节课采用“问题序列”的教学形式.
通过问题序列的设计、应用,以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和证明这个定理,并能自己归
纳、比较、表达及应用.
通过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与空间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与
表达能力.
通过知识的巩固,有计划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包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和问题
的分析与探究能力).
本节课问题序列设计的想法如下:
从复习旧课出发,使学生重温直线和平面平行的意义与判定定理.同时发挥学生
空间想象能力,考察当直线和平面平行时,这条直线与平面上的直线的位置关系,然
后再把平面上和已知直线平行的直线从平面上所有直线中筛选出来.在考虑筛选的条
件中,自然地进入新课.在导出新课内容后,进一步要求学生分析、归纳、表达、论证,
在学生初步掌握新知识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比较、应用,使新知识进一步得到巩固,
最后总结、巩固、布置作业,适当加深难度,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几点说明
(1)由于定理结论是由学生通过讨论、探索得出,因此对所学知识倍感亲切,记得
特别牢固.在问题中提出一些简单的逻辑知识问题(如定义与判定定理的区别,判定定
理与性质定理的关系、用法,定理的组成等),在于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定理、应用定理.
详细反复研讨平面α上的直线与直线 a的位置关系,意在提高学生空间想象能力,以
及在探索问题过程中,能作比较全面的考虑.对于自学能力的培养,因为是初始阶段,
所以是从理解与阅读做起,保证学生在课内的阅读时间,并进行效果检查.
(2)如何进行问题序列的设计呢?由于交谈讨论需在自然和谐的气氛中进行,且尽
量避免断裂感,故问题序列应一气呵成.每个问题的提出必须紧接联系上一个问题的
结论,尽可能做到每个问题恰好是学生正想提出来解决的问题.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
性思维,使学生对问题了解得更全面深刻,问题的提出不是单一直线地前进,应当留
一些困难的问题.探索问题也应该是多方位的,既考虑平行,也考虑异面.这样设计,
既符合思维的实际,也适应应用的需要.
(3)在教学过程中,应考虑到学生回答问题不一定顺利,有的会发生困难,有时回
答不完整或发生错误,这就需要事先估计,准备一些阶梯性问题来启发帮助学生解答,
设法让学生自己补充或纠正错误.如问题 2(2).学生如作了肯定回答,可以再提问
“平面上两条相交直线能不能和直线 a都平行?”或画出一个表示反倒的图形(如下图),
让学生自己考虑.又如问题 4(1),学生发生困难时,可以从问题 2(3)、问题 3(3)出发,
把 a、b确定的平面引进到已知条件中去,分析这个平面与其他已知条件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