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新源共享
单      位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上传时间 : 2017-04-27 12:46:22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一课的教案设计示例 高二.doc(82.5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0 0 类别 : 教案
直线的方程单元练习课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对本单元典型问题的练习和教师的讲评,帮 助学生进一步掌握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及直线方程的五种形式.对这 些基础知识进行深化和提高.同时通过练习拓宽学生的思路,评论学生 的解题技能,使他们逐步熟悉解析几何中研究问题的思维模式.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直线方程五种形式的正确理解和灵活 应用.对已学过的数学相关知识间的联系和勾通.数形结合思维方法的 培养.    难点 直线方程有关形式间的有机联系,解析几何中基本公式的 灵活应用,数形结合研究问题的竞识和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是一节练习提高课,通过学生的思考、练习、相互间的启发研 究,对本单元的基础知识进行复习巩固和深化.全节课应以学生活动为 主,教师则针对学生完成的情况,进行分析,引导,讲评,总结,把培 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做为教学的主 线.   练习题1:关于直线的斜率,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斜率是正数时,直线必过一,三象限;   B.直线的倾斜角越大,斜率就越大;   C.直线的位置是由斜率确定的;       [讲评] 我们对每个选项进行分析:   A.通过作单图,我们看到,当斜率是正数,即倾斜角为锐角时, 直线总过一,三象限.   B.倾斜角越大,斜率就越大,这句话有毛病.当倾斜角为钝角时, 斜率为负值,当倾斜角为锐角时,斜率为正值,钝角大于锐角,而负值 小于正值.   C.直线在直角坐标平面上的位置与直线的斜率有关,但并非唯一 的因素.      练习题2:设直线l在x轴,y轴上的截距分别是a、b,与x轴、y轴 的交点分别为A、B,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①a=|OA|,b=|OB|;   ②A点的坐标是(a,0),B点的坐标是(0,b).          A.①与②; B.②与③    C.③与④ D.②与④    [讲评] ①直线在x轴、y轴上的截距,有正负之分,不是绝对值, 即不是线段的长度.   ②直线与x轴交于A点,即y=0时 x的值,即x轴上的截距a,A点 坐标为(a,0),同理B点坐标为(0,b).            练习题3:求下列直线l的方程.       [讲评] 要求直线l的方程,已知直线l过定点A,我们的任务是 求出直线l的斜率.已经告知了一些有关倾斜角的条件.因之从倾斜角 λ方法求斜率.                     由点斜式,l的方程为:y-1=3(x-2),即3x-y-5=0.   练习题4:设△ABC的顶点A(1,3),边AB、AC上的中线所在直线的 方程分别为x-2y+1=0,y=1,求△ABC中 AB、AC各边所在直线的方程.    [讲评] 为了搞清△ABC中各有关元素的位置状况,我们首先根据 已知条件,画出单图,帮助思考问题.   设AC的中点为 F,AC边上的中线BF:y=1.    AB边的中点为 E,AB边上中线    CE:x-2y+1=0.   设C点坐标为(m,n).   在A、C、F三点中,A点已知,C点未知,F虽为未知但其在中线BF 上,满足 y=1这一条件.      又 C点在中线CE上,应当满足 CE的方程,则 m-2n+1=0.   ∴m=-3. ∴C点为(-3,-1).   用同样的思路去求B点.设B点为(a,b),显然 b=1.   又 B点、A点、E点中,E为中点,C点为(a,1)       ∴B点为(5,1).   下面由两点式,就很容易的得到AB,AC所在直线的方程.AC:x- y+2=0.AB:x+2y-7=0.   小结:这题思路较为复杂,同学们作完后应当从中领悟到两点: (1)中点分式要灵活应用;(2)如果一个点在直线上,则这点的坐标满足 这条直线的方程,这一观念必须牢牢地树立起来.   练习题5.已知直线y=kx+k+2与以A(0,-3)、B(3,0)为端点的 线段相交,求实数 k的取值范围.    [讲评] 这题要首先画出图形,帮助我们找寻思路,仔细研究直 线y=kx+k+2,我们发现它可以变为y-2=k(x+1),这就可以看出, 这是过(-1,2)点的一组直线.设这个定点为 P(-1,2).    [解法一] 过 P点的直线有无数条,现在研究过 P点与AB相交在 A,B两点间的直线.      两点间的一直线,要研究它们的斜率,我们先考查它们的倾斜角之 间的关系,容易看出,PB的倾斜角最大,PC的倾斜角次之,PA的倾斜 角最小.这点可用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去帮助理解.   我们设 PA的倾斜角为α1,PC的倾斜角为α,PB的倾斜角为 α2.α1<α<α2.          [解法二] 有些同学在一开始解题时,未发现 y=kx+k+2.可变 为y-2=k(x+1)从而明确直线过(-1,2)点.我们可以实实在在地去求 解,再来判断k的取值范围.            求①与②的交集.   有的同学提出,为什么只考虑 0≤x≤3,是否还应当去考虑- 3≤y≤0,呢?这个问题留给同学们去讨论.   同学们可以把y解出来,再用和上面类似的方法去求.我可以告诉 大家结果是一致的.为什么是这样呢?同学们自己去找答案吧!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新源共享 2017-04-27 12:55:31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