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新源共享
单      位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上传时间 : 2017-04-27 12:46:26
物质的量的教案示例 高一.doc(178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第 3 页
第 4 页
0 0 类别 : 教案
物质的量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初步理解摩尔的变化,了解引入摩尔这一单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 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2.准确掌握物质的量、摩尔以及摩尔质量等概念。了解摩尔质量与式量的联 系与区别。 3.了解物质的量与物质的微粒数、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之间的关系。 4.初步学会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对知识的抽象概括能力。 2.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3.培养学生用对比的方法去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通过指导学生准确、深入、全面地理解本节涉及的新概念,培养学生严谨 认真的学习态度以及良好的思维方式。 2.通过设问、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优秀品质。 3.通过对“物质的量”、“摩尔”等概念的引入、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尊 重科学、热爱科学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1)物质的量及摩尔的概念。 (2)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 2.难点 物质的量及摩尔的概念。 3.疑点 (1)摩尔这个物质的量的单位,是表示物质的数量单位,还是物质的质量 单位呢? (2)为什么把 12g12C所含的碳原子数即阿伏加德罗常数作为物质的量的 基准? 4.解决办法 (1)重点和难点的解决办法 物质的量及摩尔的概念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本节的难点,在教学中可从以 下几方面进行突破: ①在教学中采用对比的方法,将“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同已学过的 物质量及单位进行对照,使学生真正理解这两个名词的含义。 1971年第 14次国际计量大会规定了七个基本物理量及其单位和符号: 从上表可看出: a:物质的量与长度、质量、时间等一样是一个基本物理量的名称。 b:摩尔如同米、千克、秒一样是物理量的单位。 c:物质的量四个字如同电流强度、发光强度、热力学温度等名称一样是一个 固定词组,由固定的字数组成,一个不能多,一个不能少,否则就是错误的。 通过以上对照和分析,学生对物质的量及摩尔这两个既抽象又比较别扭的 概念就不再难以理解了。 ②要让学生准确掌握物质的量、摩尔的定义,深入理解这两个概念的内涵与 外延,帮助学生过好概念关。 a:明确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是以微观粒子为计量对象。 b:搞清微粒的含义 微粒是指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这一基本单位可以是分子、原子、离子、质子 中子等单一微粒,也可以是这些微粒的特定组合。 c:要弄清物质的量的基准 每个物理量都有各自的基准,科学上把 12g12C所含的原子数定为 1mol作 为物质的量的基准。这 12g12C所含的原子数又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约为 6.02×1023。因此,6.02×1023只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近似值,在叙述和定义时要 用“阿伏加德罗常数”,在计算时取数值“6.02×1023”。 d:掌握物质的量(n)、微粒数目(N)、阿伏加德罗常数(NA)三者之间 的关系: 因此通过物质所含的微粒数目,可以求出该物质的物质的量是多少摩尔, 反之,也可根据物质的量,求出该物质所含的微粒数目。 e:比较“物质的质与摩尔”、物质的量与阿伏加德罗常数”、“阿伏加德罗 常数与摩尔”、“阿伏加德罗常数与 6.02×1023”等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从而 使学生加深对物质的量、摩尔等概念的理解。 f:全面认识化学方程式中的“系数”,从而揭示物质的量及摩尔的重要意 义和应用。 例如化学反应:Fe+S FeS,从微观分析,1个铁原子和 1个硫原子反 应生成 1个硫化亚铁分子,如果将各种微粒同时扩大阿伏加德罗常数倍则有如 下关系: Fe+     S        △FeS 微粒个数比:1∶        1∶          1 微粒集团比:NA∶   NA∶           NA 物质的量比:1mol∶  1mol∶          1mol 物质质量比:56g∶   32g∶           88g 由此可看出两点:第一,通过物质的量把难称量的微观粒子和可称量的宏 观物质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所以我们说物质的量是架起微观和宏观的一座桥梁。 第二,化学方程式中,各种物质的系数比等于各物质的微粒个数比,等于各物 质的物质的量之比。利用这一规律,可使某些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大大简化。 ③在教学中,可为学生多设置一些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推理, 并引导学生由浅入深不断探索,获取成果,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让学 生充分体会成功的喜悦。 ④加强课堂练习,及时纠正出现的错误,以达到对所学知识的落实与巩固。 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是本节的另一个重点,为让学生过好计算关,应把握 住以下几点: ①要有清晰准确的概念 ②掌握一套换算关系 物质质量——m 物质的量——n 摩尔质量——M 微粒数——N 阿伏加德罗常数——NA ③通过教师示范,学生上台板演,严格掌握计算格式和各个量的单位。 ④注意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切勿让学生单纯地背公式、 套公式。 (2)疑点的解决办法 ①每摩尔物质都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微粒,并且 1摩尔物质的质量在数 值上等于物质的式量,因此物质的量既表示物质微粒的数量又间接地表示物质 的质量。 ②由于相对原子质量是以 12C原子质量的 1/12作为标准,把 12克 12C所 含的碳原子数即阿伏加德罗常数作为物质的量的基准,就能够把摩尔质量与元 素的相对原子质量联系起来。如一个氧原子质量是一个碳原子质量的 16/12倍, 又 1摩尔任何原子具有相同的原子个数,所以 1摩尔 恰好等于氧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给物质的量的计算带来了方便。   三、课时安排   3课时。   四、教具准备  投影仪、教鞭  五、学生活动设计  1.引导学生回忆所学过的物理量及单位,然后推广到国际单位制中规定 的所有物理量及单位,并通过将物质的量及单位——摩尔同已知的物理量及单 位进行对照,使学生深入理解物质的量及摩尔的含义。 2.通过让学生进行一定数量的练习,逐步理解、掌握并熟练运用有关物质 的量、摩尔等概念。 3.将知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设计成不同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分 析探索。 4.通过让学生计算 12g12C所含的原子数等方法,增强学生对物质的量基 准的认识。 5.关于物质的计算,可在教师示范之后,一部分学生上台板演,另一部分 学生自行练习,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格式,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 的能力。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知识目标 (1)初步理解物质的量及单位——摩尔的含义,了解引入物质的量及摩尔 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2)准确掌握物质的量及摩尔的概念。 (3)掌握物质的量、微粒数、阿伏加德罗常数三者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用对比的方法去分析事物、认识事物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演绎推理、归纳推理能力。 (3)训练学生运用物质的量概念进行化学计算的技能。 3.德育目标 (1)通过对概念的透彻理解,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掌 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2)通过设问、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不断进取、勇于探索的优秀品质。 (3)通过对物质的量、摩尔等概念的引入、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相信科学 依靠科学的思想。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提问]“Fe+S FeS”这一化学方程式表示什么含义? [回答]表示 1个硫原子和 1个铁原子在加热条件下化合生成 1个硫化亚铁分 子。还可表示 56份质量的铁与 32份质量硫在加热条件下化合生成 88份质量的 硫化亚铁。 [提问]在实验室里能否取出 1个铁原子和 1个硫原子让它们化合成 1个硫化 亚铁分子? [回答]不能。因为化学里研究的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粒子是我们肉眼看不 见、摸不着的,而且它们的质量都非常小,无法称量的。 [追问]怎样做才能让这反应发生呢? [回答]按照化学方程式中铁和硫的质量比(56∶36),去称量它们的质量 可让反应发生。因为铁和硫是可以看见、可以称量的宏观物质。 [引言]物质之间的反应,既是按照一定个数,肉眼看不见的原子、分子或离 子来进行,而实际上又是以可称量的物质进行反应。如何把难见、难称量的微观 粒子和可见、可称量的宏观物质联系起来呢?需要搭起一座桥梁,而这座桥梁就 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个新的物理量——物质的量。 [提问]你们学过哪些物理量?能否说出它们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 [回答]质量的基本单位是千克,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时间的基本单位是 秒。电流强度的基本单位是安培。 [评价]回答的很好。下面我们一同来看看 1971年第 14次国际计量大会上通 过的有关国际单位制(SI)的七个基本物理量,如下表所示: [投影] [讲述]热力学温度和发光强度以后在物理课中会学到的,今天我们的任务 是研究“物质的量”。物质的量广泛地应用于科学研究、工农业生产等方面,特 别是在中学化学里,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处于化学计算的核心地位,所以我们 学习物质的量是非常必要的。 [提问]通过观察和分析上表所列的各项内容,你对物质的量和摩尔有哪些 认识? [回答]物质的量如同长度、质量、时间一样是一个物理量的名称;摩尔如同 米、千克、秒一样是一个物理量的基本单位。 摩尔  反应热 摩 尔 一、物质的量和摩尔 1.物质的量 [设问]物质的量是表示什么意义的物理量呢? [启发]引入物质的量是为了将可称量的物质与难以称量的微观粒子联系起 来,因此物质的量一定是与物质所含微粒多少有关的一个物理量。 [提问]哪位同学能给物质的量下一个定义呢? [回答]物质的量是用来表示微观粒子多少的物理量。 [板书]物质的量是表示物质所含微粒多少的物理量。 [说明]①物质的量如同时间、质量、电流强度等一样,是一个专有名词,由 固定字数组成,不可分割,不能增减。 ②物质的量是以微观粒子为计量的对象,而这里的“微粒”是指构成物质的 “基本单元”,这个基本单元可以是分子、原子、离子、中子、质量等单一微粒,也 可以是这些微粒的特定组合。 ③物质的量用符号“n”表示。 [设问]摩尔表示什么意义? [回答]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 [板书]2.摩尔: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简称摩,符号mol [说明]不能用“摩尔数’代替“物质的量”,正如不能用米数代替长度一 样 [设问]每个物理量都有各自有的基准,那么物质的量的基准是怎样定义的 呢? [讲述]科学上把 12g12C(原子核里含有 6个质子和 6个中子的碳原子)所 含的碳原子数定为 1摩尔作为物质的量的基准。这 12g12C所含的原子数可不像 小米粒、大米粒那样能数得出来,它是通过科学实验测得的,是一个很大很大的 数字。因为这一数字是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伏加德罗测定出来的,人们为了纪念他 就把 12g12C所含的原子数又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 [提问]已知一个碳原子质量为 1.993×10-23g,求算阿伏加德罗常数是多少? [回答]大约是 6.02×1023个碳原子。 [追问]为什么说是大约呢? [回答]12g被 1.993×10-23克除时,有余数舍掉了,所以大约是 6.02×1023 个,而不能说成绝对是 6.02×1023个。 [板书]将 12g12C所含的原子数定义为 1摩尔。1摩尔物质含有阿伏加德罗常 数个微粒,近似为 6.02×1023。 [投影]课堂练习 1.判断下列说明是否正确? (1)每摩尔物质含有 6.02×1023个微粒 (2)摩尔是七个物理量之一 (3)摩尔是物质的质量单位 (4)摩尔是物质的数量单位 (5)1摩尔小麦约含 6.02×1023个麦粒 [回答](1)错误。每摩尔物质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微粒,近似值为 6.02×1023,但不能认为 6.02×1023就是阿伏加德罗常数。 (2)错误。“物质的量”是七个物理量之一,“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 不可将这两个概念混为一谈。 (3)和(4)错误。摩尔既不是物质的质量单位,也不是物质的数量单位, 它是物质的量的单位。 (5)错误。物质的量只适用于微观粒子,不能用来说明宏观物质。 [投影]课堂练习 2.填写下列空白 (l)1mol碳原子含有______碳原子 (2)3mol硫酸分子含有______个硫酸分子 (3)4mol氧气分子含有______个氧气分子 (4)10mol钠离子含有______个钠离子 (5)28mol电子含有______个电子 (6)0.5mol中子含有______个中子 (7)1.204×1024个水分子,其物质的量为______摩。 [回答](1)6.02×1023;(2)3×6.02×1023;(3)4×6.02×1023; (4)10×6.02×1023;(5)28×6.02×1023;(6)0.5×6.02×1023;(7)2mol [讨论]原子、分子、离子等微观粒子能用小数或分数表示吗?物质的量能用 小数或分数表示吗? [回答]原子、分子、离子等微观粒子不能用小数或分数表示,因为原子再分 就不是原子了,分子再分也就不是分子了。而物质的量是微粒的集体,所以可用 分数或小数表示如 0.1mol铜原子含有 6.02×1022个铜原子。 [讨论]通过上述练习能否总结出物质的量(n)、微粒数目(N)、阿伏加德 罗常数(NA)三者之间的关系? [回答]物质的量等于物质所含微粒数目除以阿伏加德罗常数。 [板书]3.物质的量与微粒数之间的换算 [讲述]当知道一种物质所含的微粒数目时,可以求出该物质的物质的量是 多少,反之,也可根据物质的量,求出该物质含有的微粒数目。 [提问]1摩尔氧中含有多少个微粒? [回答]含 6.02×1023个微粒。 [追问]有不同意见吗? [回答]我认为刚才那位同学回答的不妥,因为不知道老师说的是 1摩尔氧原 子,还是氧分子? [评价]这位同学问得好。如果不说清楚微粒是分子、原子,还是离子,是没 有办法回答的。因此在使用物质的量时必须指明微观粒子的名称或化学式。通常 将微粒的名称或符号写在摩名称或符号的后面。如 1摩氧分子即 1molO2。 [讨论]1摩尔水中含有多少摩氢原子,多少摩尔氧原子? [分析]1个水分子中有 2个氢原子和 1个氧原子,当同时扩大阿伏加德罗常 数倍之后,有以下关系: H2O──2H──O 1         2      1 NA        2NA    NA 1mol      2mol    1mol 可以看出微粒之间的个数之比也就是物质的量之比。所以 1摩水中含有 2摩 氢原子和 1摩氧原子。解此类型题时关键在于找出所给微粒与待求微粒之间的关 系。 [投影]课堂练习 氧原子。 [投影]课堂练习 (9)0.1molNH4+中含有____个氮原子,____个氢原子,____个质子,___ _个电子。 [分析]1molNH4+中含有 1mol氮原子,4mol氢原子,所以 0.1molNH4+中含 有 0.1mol氮原子,0.4mol氢原子即含有 0.1×6.02×1023个氮原子, 0.4×6.02×1023个氢原子。 1个NH4+离子中含有 11个质子,10个电子,因此 1molNH4+中含有 11mol 质子,10mol电子,0.1molNH4+则含有 0.1×11×6.02×1023个质子, 0.1×10×6.02×1023个电子。 [小结]本节课学习了物质的量和摩尔的概念,应重点掌握①物质的量是表 示物质所含微粒多少的物理量,摩尔是它的单位,每摩尔物质含有阿伏加德罗 常数个微粒;②物质的量和摩尔只适用于微观粒子,切勿乱用;③以阿伏加德 罗常数为桥梁进行物质的量和微粒数之间的换算。 (三)总结与扩展 1.物质的量与摩尔的区别和联系 2.阿伏加德罗常数与 6.02×1023的区别和联系 3.物质的量与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区别和联系 4.物质的量与摩尔数的区别和联系 (四)板书设计 摩尔  反应热 第一节  摩尔 一、物质的量和摩尔 1.物质的量:是表示物质所含微粒多少的物理量。 2.摩尔:物质的量的单位。 摩尔简称摩,符号mol。 将 12g12C含的原子数定义为 1mol,1mol物质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微粒, 近似为 6.02×1023。 3.物质的量与微粒数之间的换算 小结:①     ②     ③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知识目标 (1)进一步加深理解巩固物质的量和摩尔的概念。 (2)掌握摩尔质量的概念,了解摩尔质量与式量的区别和联系。 (3)能熟练地运用摩尔质量的概念进行化学计算。 (4)掌握物质的量、物质的微粒数、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对知识的抽象概括能力。 (2)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和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3)培养学生用对比的方法去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 3.德育目标 (1)通过设疑、激疑、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勇于探索的优秀品 质。 (2)通过对概念的透彻理解,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掌 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3)通过启发式教学,建立生动的学习氛围,从而激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 兴趣和情感。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复习提问]什么是物质的量?什么是摩尔?你是怎样理解这两个概念的? [回答]物质的量是表示物质所含微粒多少的物理量,像长度、质量、电流强 度等一样,它是一个专有名词,由固定字数组成的一个整体,不可分割。摩尔是 物质的量的单位,如同长度的单位用米,质量的单位用千克一样。每摩尔物质都 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微粒,阿伏加德罗常数是一个很大很大的数字,近似为 6.02×1023。物质的量和摩尔都只适用于微观粒子,不能用于宏观物体。在使用物 质的量时还应特别注意要指明微观粒子的名称或化学式。 [引言]1摩尔任何物质都约含有 6.02×1023个微粒,那么这 1mol物质的质量 到底有多大呢?怎样求算 1摩尔物质的质量呢?请同学们填写下列表格: [提问]请一位同学汇报一下答案。 [回答]C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12,1mol碳原子含有 6.02×1023个碳原子, 1mol碳原子的质量为 6.02×1023个×1.993g/个=12g。同理 Fe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56,1mol铁原子含 6.02×1023个铁原子,是 56g。H2SO4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98,1mol硫酸含 6.02×1023个硫酸分子,是 98g。H2O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18,1mol水含 6.02×1023个水分子,质量是 18g。电子质量过于微小,因此失去 或得到电子的质量可忽略不计,所以Na+的式量是 23,1mol钠离子含有 6.02×1023个钠离子,是 23g。OH-的式量为 17, 1mol氢氧根离子含 6.02×1023 个氢氧根离子,是 17g。 [思考]由以上计算结果可得出什么规律? [回答]①1mol任何原子的质量在数值上等于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② 1mol任何分子的质量在数值上等于这种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 ③ 1mol任何离子的质量在数值上等于这种离子的式量。 [评价]回答的很好,总结的十分全面,由此可得出 1摩尔物质质量的求算方 法。 [板书]二、摩尔质量 1.1摩尔物质质量 1摩尔任何物质的质量,以克为单位,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式量。 [讨论]为什么 1mol任何物质质量在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式量? [分析]相对原子质量是以 12C质量的 1/12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相 比较所得的比值。如氧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16。一个碳原子的质量跟一个氧原子的 质量之比是 12∶16,因 1mol碳原子与 1mol氧原子含有的原子数相等,都约为 6.02×1023,所以 1摩尔碳原子质量跟 1mol氧原子质量之比也应该是 12∶16。1mol碳原子质量是 12g,那么 1mol氧原子的质量就是 16g,同理 1mol 任何原子的质量就是以克为单位,数值上等于该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对于由 分子构成的物质,由于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相对分子质量是各种元素的相对 原子质量之和,因此 1mol任何分子的质,就是以克为单位,数值上等于该分子 的相对分子质量。离子是通过原子失去或得到电子形成的,电子质量微小,可忽 略不计,所以 1mol任何离子的质量在数值上等于该离子的式量。据以上分析得 出 1mol任何物质的质量,以克为单位,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式量。 [投影]课堂练习 1.填写下列空白 (1)1mol Cu原子质量是____克 (2)1mol O2分子质量是____克 (3)1mol CO2分子质量是____克 (4)1mol Cl-离子质量是____克 (5)1mol Na+离子质量是____克 (6)1mol NaCl质量是____克 [回答]1mol Cu原子是 64g;1mol O2分子是 32g;1mol CO2分子是 44g; 1mol Cl-离子为 35.5g;1mol Na+离子是 23g;1molNaCl质量为 58.5g。 [设问]能否说一说什么是摩尔质量?它的单位是什么?数值怎样确定? [回答]摩尔质量是 1mol物质具有的质量,单位是 g/mol,数值上等于该物 质的式量。 [板书]2.摩尔质量 (l)定义:1摩尔物质具有的质量。用M表示。 (2)单位:克/摩符号: g/mol或 g·mol-1。 (3)数值:等于物质的式量。 [投影]课堂练习 2.回答下列问题 (1)O2的摩尔质量是多少? (2)Cl2的摩尔质量是多少? (3)NaOH的摩尔质量是多少? (4)H2SO4的摩尔质量是多少? [回答]O2的摩尔质量是 32g/mol;Cl2的摩尔质量是 71g/mol;NaOH的摩尔 质量是 40g/mol;H2SO4的摩尔质量是 98g/mol。 [投影]课堂练习 3.下列物质各是多少克?含有多少个微粒? (1)100摩水 (2)0.5摩硫 (3)1摩氢气 (4)3摩铁 (5)2mol铝离子 (6)0.1氢氧根离子 [回答](1)100mol水是 1800g,含 6.02×1025个水分子。(2)0.5mol硫酸 是 49g,含 3.01×1023个硫酸分子。(3)1mol氢气是 2g,含 6.02×1023个氢气分 子。(4)3mol铁是 168g,含 1.81×1024个铁原子。(5)2mol铝离子是 54g,含 1.204×1024个铝离子。(6)0.1mol氢氧根离子是 1.7g,含 6.02×1022个氢氧根 离子。 [评价]答案全都正确,接着我们做下一题。 [投影]课堂练习 4.下列物质各是多少摩?含有多少个微粒? (1)90克水 (2)440g二氧化碳 (3)71g氯离子 (4)56g氮气 (5)130g锌 (6)17g氨气 [提问]请一位同学汇报答案。 [回答](1)90g水是 5mol,含 5×6.02×1023个水分子。(2)440g二氧化碳 是 10mol,含 10×6.02×1023个二氧化碳分子。(3)71g氯离子是 2mol,含 2×6.02×1023个氯离子。(4)56g氮气是 2mol,含 2×6.02×1023个氮分子。 (5)130g锌是 2mol,含 2×6.02×1023个锌原子。(6)17g氨气是 1mol,含 6.02×1023个氨气分子。 [设问]通过以上练习,能不能总结出物质质量、物质的量、摩尔质量三者之 间的关系? [回答]物质的量等于物质的质量除以摩尔质量。 [板书] [讲述]根据物质的质量和摩尔质量可求出物质的量,反之根据物质的量和 摩尔质量也可求出物质的质量。 [设问]为什么要学习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有哪些应用呢? [板书]三、物质的量的应用 [提问]以 Fe+S FeS反应为例,说明各物质的系数表示什么意义? [回答]方程式中的系数比可看成是微粒个数比。所以上述反应可表示 1个铁 原子和 1个硫原子化合生成 1个硫化亚铁分子。 [设问]化学方程式中的系数还有没有其它意义呢? [讲述]如果将反应中的各种微粒同时扩大阿伏加德罗常数倍则有如下关系: [板书] Fe+      S      FeS 微粒个数比:1∶        1∶       1 微粒集团比:NA∶      NA∶     NA 物质的量比:1mol∶     1mol∶    1mol 质量比:     56g∶   32g∶      88g [讲述]由以上推导可知,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系数比等于物质的微粒 个数比,还等于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 [展示]1mol铁、1mol硫、1mol水 [提问]它们各是多少克?各含多少个微粒? [回答] 1mol铁是 56g,含 6.02×1023个铁原子; 1mol硫是 32g,含 6.02×1023个硫原子; 1mol水是 32g,含 6.02×1023个水分子。 [讲述]好。看到试剂瓶里装的 1摩尔物质就知道它的质量和所含的微粒数, 可见通过物质的量把可称量的宏观物质与难以称量的微观粒子有机地联系在一 起,所以物质的量是架起微观和宏观的一痤桥梁。 (三)总结与扩展 1.搞清下列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 (1)物质的质量与摩尔质量 (2)摩尔质量与物质的式量 2.掌握物质的量、物质的微粒数、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之间的关系m—— 物质质量 n——物质的量 M——摩尔质量 N——微粒数 NA——阿伏加德罗常数 物质的量处于整套关系的核心地位,是架起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之间的一 座桥梁,从而使可称量的宏观物质与难以称量的微观粒子有机地联系在了一起。 (四)板书设计 二、摩尔质量 1.1摩尔物质的质量 1摩尔任何物质质量,以克为单位,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式量。 2.摩尔质量 (1)定义:1摩尔物质具有的质量。 用M表示 (2)单位:克/摩 符号:g/mol或 g·mol-1 (3)数值:等于物质的式量 三、物质的量的应用 Fe+            S     FeS 微粒个数比:1∶              1∶      1 微粒集团比:NA∶  NA∶     NA 物质的量比:1mol∶ 1mol∶    1mol 质量比:    56g∶          32g∶    88g 1.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系数比=各物质的微粒个数比=各物质的物质的 量之比。 2.通过物质的量把可称量的宏观物质与难以称量的微观粒子有机地联系在 一起。   第三课时   (一)明确目标 1.知识目标 (1)进一步加深理解巩固物质的量、摩尔、摩尔质量等概念。 (2)初步学会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3.德育目标 通过对解题格式的规范要求,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掌握 科学的学习方法。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引入]通过物质的量把可以看见、可以称量的宏观物质与难以看见、难以称 量的微观粒子有机地联系在了一起,因此物质的量广泛地应用于科学研究。工农 业生产等方面,特别是在中学化学里,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处于化学计算的核 心地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物质的量计算的几种基本类型。 [板书]四、关于物质的量的计算 (一)依据 [板书]1.准确掌握物质的量、摩尔、摩尔质量等概念。 [提问]什么是物质的量?什么是摩尔?什么是摩尔质量?如何理解以上概 念? [回答]物质的量是表示物质所含微粒多少的物理量。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 每摩尔物质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微粒,近似值为 6.02×1023。摩尔质量是每摩 尔物质具有的质量,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式量,单位是 g/mol。 [提问]物质的量与物质质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回答]物质的量乘以摩尔质量等于物质质量,反过来,物质质量除以摩尔 质量等于物质的量。 [追问]物质的量与微粒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回答]物质的量乘以阿伏加德罗常数等于物质所含微粒数,反过来,物质 所含微粒数除以阿伏加德罗常数等于物质的量。 [板书]2.掌握好有关物质质量(m)、物质的量(n)和微粒数(N)之间 的关系。 (二)类型 1.物质质量、物质的量和微粒数之间的相互换算。 [投影]例 1  90g水相当于多少摩水分子? 解:H2O的分子量为 18,H2O的摩尔质量是 18g/mol。 答:90克水相当于 5mol水。 例 2  1.5mol NaOH质量为多少克? 解:NaOH的式量为 40,NaOH的摩尔质量是 40g/mol m(NaOH)=1.5mol×40g/mol =60g 答:1.5molNaOH的质量是 60g。 例 3  9.8g硫酸里含有多少个硫酸分子? 分析:已知物质质量求物质所含微粒个数,应首先求出物质的量,再根据 阿伏加德罗常数即可求出微粒数。 =6.02×1022个 答:98g硫酸里含有 6.02×1022个硫酸分子。 [讲述]通过以上例题,明确了解这类型题的步骤和方法。下面做几道练习题。 [投影]课堂练习 1.19.6g硫酸中,氧元素的质量是多少克? [讨论]氧元素含义是什么?怎样求得氧元素质量? [回答]氧元素是所有氧原子的总称。由已知条件可先求出H2SO4的物质的量, 再根据如下关系:H2SO4──4O求出氧原子的物质的量,进而求出氧元素的质 量。 n(O)=0.2mol×4=0.8mol m(O)=0.8mol×16g/mol =12.8g 答:19.6g硫酸中,氧元素的质量是 12.8g。 [投影]课堂练习 2.含有 1.5×1022个分子的物质,其质量为 0.7g,求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 量。 [讨论]怎样求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回答]根据所给微粒数和阿伏加德罗常数,首先求出物质的量,再根据已 有的质量和物质的量求出摩尔质量,因为物质的摩尔质量在数值上等于该物质 的相对分子质量,所以通过求算出摩尔质量即可知道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追问]摩尔质量与相对分子质量有区别吗? [回答]有。摩尔质量有单位,相对分子质量无单位。 ∴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28 答: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28。 [板书]2.不同物质中,某微粒数相当的计算 [投影]例 4  多少克硫酸所含的分子数与 3.6g10%盐酸所含的分子数相等。 分析:要满足二者分子数相等,要满足二者的物质的量相等。 解:设质量为 x的硫酸所含分子数与 3.6g10%盐酸所含分子数相等。 硫酸                 盐酸 x=0.98g 答:0.98g硫酸所含的分子数与 3.65g10%盐酸所含分子数相等。 [讲述]解此类型题的思路是:找准不同物质间的物质的量关系,然后列方 程求解。 [投影]课堂练习 3.0.2mol KClO3中所含的 Cl原子数与多少克 CaCl2中所含的 Cl-离子个数 相等? [板演] 解:设 CaCl2的质量为 x KClO3         CaCl2 x=11.1g 答:0.2mol KClO3所含 Cl原子数与 11.1g CaCl2所含 Cl-离子数相等 [板书]3.有关混合物的计算 [投影]例 5  204g由等物质的量的 CO、CO2、N2、H2组成的混合气中,CO 的质量是多少克? 分析:因为 CO、CO2、N2、H2的式量分别为 28、44、28、2,所以它们的摩尔 质量分别为 28g/mol、44g/mol、28g/mol、2g/mol。由上述已知条件和题意。通过列出 一元一次方程求解。 解:设四种气体的物质的量分别为 x x·28g/mol+x·44g/mol+x·28g/mol+x·2g/mol=204g x=2mol m(CO)=2mol×28g/mol=56g 答:CO的质量为 56g。 [讲述]解此类型题时应抓住质量、物质的量、摩尔质量间的相互换算,明确 混合气质量应是各组分气体质量之和。 [投影]课堂练习 4.等物质的量的 CH4、H2S、HCl组成的混合气,求该混合气中 CH4的质量 分数。 解:设 CH4、H2S、HCl的物质的量为 Cmol m(混)=Cmol×16g/mol+Cmol×34g/mol+Cmol×36.5g/mol =86.5Cg =18.5% 答:CH4的质量分数为 18.5%。 [板书]4.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投影]例 6  5摩尔硫酸和锌粒完全反应,能生成多少克氢气? 分析:依据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系数比等于它们的物质的量之比进行求 解。 解:设能生成氢气的物质的量为 x Zn+H2SO4=ZnSO4+H2↑ 1mol             1mol 5mol             x x=5mol m(H2)=5mol×2g/mol=10g 答:能生成 10g氢气。 [讲述]由上题看出使用物质的量和摩尔质量进行计算是非常方便的。下面做 一道练习题。 [投影]课堂练习 5.4克氢氧化钠与盐酸完全反应,需多少摩的HCl? 解:设需HCl的物质的量为 x HaOH+HCl=NaCl+H2O 40g    1mol 4g     x 答:需 0.1mol的HCl。 [讲述]用物质的量进行化学方程式计算时,在“单位”的使用上要注意: ①上、下单位要一致,左右单位需对应。②因为摩尔质量单位是 g/mol,所以质量 只能以克为单位。 (三)总结与扩展 本课时重点学习了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为顺利过好计算关,应注意以下 几点: ①紧抓概念。做到深入透彻理解概念的内容和外延。 ②抓住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 ③掌握规范的解题步骤和解题格式。 ④注意审题,对具体的问题要具体分析,切不可生搬硬套。 ⑤关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要注意上、下单位要一致,左右单位需对应。如 题中所给物质是不纯量,则必须换算成纯量之后,才能带入方程式进行计算。 (四)板书设计 四、关于物质的量计算 (一)依据 1.准确掌握物质的量、摩尔、摩尔质量等概念。 2.掌握好有关物质质量(m)、物质的量(n)和微粒数(N)之间的关系。 (二)类型 1.物质质量、物质的量和微粒数之间的相互换算。 2.不同物质中,某微粒数相当的计算。 3.有关混合物的计算。 4.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七、布置作业   课本第 40~42页,第 1~7题。   八、参考资料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新源共享 2017-04-27 12:55:25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