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铁和铁的化合物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过渡元素。
2.铁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和原子结构(周期及族序数、原子序数等)。铁
有变价。
3.铁的物理性质(色态、密度、熔沸点、抗蚀性、导电及导热性、延展性、磁性
等)。
4.铁的化学性质(与O2、S、C12等非金属、与水、与非氧化性酸、与金属盐、
钝化等)。
5.铁的氧化物及其物理、化学性质特点(FeO、Fe2O3、Fe3O4)。
6.铁的氢氧化物的制备、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7.Fe2+和 Fe3+的相互转化。Fe3+的检验方法。
8.络离子与络合物。
9.与 Fe及其化合物有关的计算。
(二)能力训练点
1.观察实验现象的能力
对教材上的演示实验及补充实验的现象的有效观察,是帮助学生掌握好有
关知识点的重要途径。引导观察时要注意几点:①操作要领(如仪器组装,药品
加法,条件控制,产品的收集、净化、精制,尾气处理等);②实验现象的渐变
性和准确描述;③观察的全面性及对个别细节的重点观察;④观察过程中思维
的敏捷性、严密性、整体性的训练;⑤实验程序与实验现象的内在联系;⑥实验
现象的准确记录与精确分析等。要引导比较和对有关已做类似实验的横向联想。
2.归纳思想能力
Fe能与 Cl2、O2、S、P、C、Si、H2O、HCl、FeCl3、Cu2+等物质反应,说明 Fe是一
种较活泼的金属单质;Na、Mg、Al、Fe都能与水在一定条件下反应放H2,也说明
Fe是一种较活泼的金属;Na2O、MgO、CuO、CaO、FeO、Fe2O3都属于碱性氧化物;
NaOH、Mg(OH)2、Ca(OH)2、Ba(OH)2、Cu(OH)2、Fe(OH)2、Fe(OH
)3都属于碱性氢氧化物……。铁是中学阶段金属知识的终结,对有关金属方方
面面的知识及规律的及时归纳总结,是促进能力转化和技能形成的重要手段,
教师要协助学生完成这一转化。画表归纳可使零散的有关知识归纳于方寸表格中
便于比较、分析、检索及规律的提炼总结,要让学生逐步掌握制表的步骤、技巧和
表格的设计等。
此外,还可引导学生分别对铁化合物和亚铁化合物的性质特点等进行归纳。
如 FeCl3溶液分别与下列物质反应的现象及离子方程式是什么?①KSCN溶液
②NaOH溶液③H2S(气)④少量Na2S溶液⑤过量Na2S溶液⑥过量 Fe粉⑦过
量 Cu粉⑧KI/淀粉⑨AgNO3溶液⑩NaHCO3溶液
Fe、Fe2+、Fe3+之间存在着相互转化的诸多规律——“铁三角”,可引导学
生进行自我归纳,并分别举例写出转化的有关化学方程式。如
3.分析思维能力
要充分利用教材设置的有关知识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
①亚铁离子有还原性,配制和保存 FeCl2及 FeSO4的溶液时应采取什么措施?
② Fe能被氧化成 Fe2+或 Fe3+,今用 Fe与稀HNO3反应,如何操作及控制药
品用量方能使产物的主要存在形式为 Fe(NO3)2、Fe(NO3)3?
+2 +3 +8/3
③ Fe分别与 S、Cl2、O2反应生成 FeS、FeCl3、Fe3O4,则 S、Cl2、O2的氧化性顺
序怎样?
④试分析 FeCl2与碱溶液反应时,为什么很难观察到白色的 Fe(OH)2沉
淀?(可从溶液中溶有氧气、有由 Fe2+氧化成的少量 Fe3+、Fe(OH)2不稳定等
方面分析),若要制得白色的 Fe(OH)2沉淀,应考虑创设哪些条件?
⑤工业上常用 FeCl3(30%)溶液腐蚀印刷线路板(Cu质),是利用了什
么原理?
⑥ FeCl3及 Fe2(SO4)3等的水溶液都呈棕黄色,试分析这与什么离子有关?
⑦如何鉴定某无色溶液是KSCN溶液?
⑧ FeSO4水溶液易被空气中的O2氧化,试分析其可能产物有哪些?写出有
关化学反应方程式。FeSO4固体在干燥的空气中被氧化的产物与上述反应产物相
同吗?
⑨已知还原性 Fe2+>Br-,试分析 Cl2逐渐逼入 FeBr2溶液中的过程发生哪些
化学反应(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⑩Na与 FeCl3水溶液作用有何现象?发生哪些反应?
⑩ FeCl3溶液中逐滴加Na2S溶液至过量,反应过程中现象为什么有变化?
4.表达能力。
有关操作、反应现象、物质的颜色等的准确描述,有关解释的正确表述等,
都力求言简意赅、逻辑严密、语言到位、切中题意。教师要借助提问、作业等手段,
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激发求知欲
铁是使用最广泛的金属,生活用品、生产机械、交通工具等无处不有铁的踪
迹。教师可通过介绍有关知识和实例,广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从考古资料看,中国最早的人工炼铁是在春秋战国之交出现的;西汉时期,
中国已发现铁能从含铜化合物的溶液中置换出铜……。教师可通过介绍中国祖先
认识、使用、冶炼铁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科学意识的培养
铁陨石中含有铁单质;人体中含 3~4g铁元素,且有 3/4的铁存在于血红蛋
白中,煤气中毒是因为血红蛋白中的铁原子核心被 CO分子紧紧包围着,丧失
了吸收氧分子能力所致;红砖中铁元素的存在形式为 Fe2O3,青铁中铁元素的存
在形式为 FeO及 Fe3O4;蓝黑墨水中含亚铁盐;铁是“现代化”建设的骨骼…
…通过以上内容的穿插介绍,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
本节中涉及铁的化合物较多,铁又是中学阶段学习的最后一种金属元素,
要教会学生多归纳类比(列表归纳),多总结有关规律,使知识升华为能力,
在训练中提高学生的化学素质。
5.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渗透
铁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有关化学变化中的颜色变化,亚铁与高铁化合
物生成条件的差异等,都包含着“矛盾的对立统一”、“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外
因与内因的辩证关系”等丰富的哲学观点,教师要不失时机而又巧妙地利用课堂
教学,对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唯物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1)铁及其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2)Fe2+和 Fe3+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变以及 Fe3+的检验。
2.难点
铁有可变化合价。
3.疑点
(1)为什么常温下,浓H2SO4、HNO3可使铁钝化。
(2)铁在什么条件下反应生成+2价化合物,在什么条件下反应生成+3价
化合物。
(3)Fe3O4中铁的化合价问题。
4.解决办法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初中化学知识、元素周期律、金属的物理性质、金
属活动性顺序,以及源于生活中的一些知识进行教学,并结合钠、镁、铝的有关
物理特性,与铁单质(晶体)作全面对比,分析出铁的金属通性和特性,使学
生进一步巩固有关纵横类比归纳的科学学习方法。
(2)联系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如展示铁块、铁片、铁丝、
铁粉等实物,引导联想生产生活中见到的钢铁制品,做磁铁吸引铁钉的实验等,
以加强教学的直观性,使学生在可望、可及的过程中思考,强化对铁的物理性质
的认识。
(3)通过实验说明铁的化学性质。如可让五位同学分别演示①铁丝在O2中
燃烧;② Fe粉与 S粉的化合;③铁丝在 Cl2中燃烧;④铁片与稀盐酸的反应;
⑤铁片与 CuSO4溶液的反应。通过引导观察实验现象,师生共同归纳出铁的有
关化学性质。同时要结合铁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的位置及原子结构特点,分析推
断其化学性质的活泼性。
铁与O2的反应须在灼烧条件下发生,而铁在干燥的空气里不易与O2反应,
对此教学时宜予以适当拓展,强调铁“在潮湿”的空气里能与O2等反应,为以
后学习钢铁的吸氧腐蚀作好铺垫。
(4)设计表格,对 Fe的主要氧化物作全面比较,使学生在对比中掌握有关知
识规律。同时可借助对有关样品的观察加强直观性教学。
对于 Fe3O4的组成,强调可看成是 Fe2O3+FeO,有时写作 FeO·Fe2O3或
Fe(FeO2)2——盐的形成。在配平氧化还原方程式时,可将 Fe3O4中 Fe的化合
价处理作+8/3。钝化过程中形成的 Fe3O4膜很稳定,一般不与酸、碱、O2等物质反
应。
5.关于 Fe(OH)2和 Fe(OH)3可通过如下表格进行归纳
Fe(OH)2的制备可作如下改进:向盛 3mLFeSO4溶液的试管中加约 1mL
苯(分层),然后逐滴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在苯层下的 FeSO4溶液中即可生成
白色絮状的 Fe(OH)2沉淀(可保持较长时间),振荡后白色沉淀即逐渐变灰
绿再变红褐。这样改进后操作规范(滴管端不必插入液面下),现象明显,便于
观察 Fe(OH)2的白状[上层的苯可有效地防止空气中的O2氧化 Fe(OH)2;
配制有关溶液所用的蒸馏水应事先煮沸去氧]。
6.铁化合物和亚铁化合物的转化,可通过实验教学予以直观化:① FeSO4
溶液加饱和氯水;② FeCl3(用盐酸酸化)溶液加细铁丝团。在演示的同时要引
导观察现象,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运用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分析 Fe2+和 Fe3+
相互转变的内因和外因,最后得出下列关系式:
并指出能使 Fe2+→Fe3+转化的氧化剂有:Cl2、Br2、O2、HNO3、KMnO4等,能
使 Fe3+→Fe2+转化的还原剂指:Fe、Cu、S2-H2S、I-等。可引导书写有关氧化还原方
程式。
7.亚铁化合物主要有 FeO、Fe(OH)2、FeCl2、FeSO4、FeS、FeI2等,铁化合
物主要有 Fe2O3、Fe(OH)3、FeCl3、Fe2(SO4)3、[Fe(SCN)]2+等,要在教学中
引导比较总结有关知识点,找出它们的相互转化关系,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
8.Fe2+、Fe3+的检验。从外观上看相应溶液分别为浅绿色和棕黄色(或黄
色);遇KSCN溶液只有 Fe3+变红色;加NaOH溶液时,生成白色沉淀→灰绿
色→红褐色的为 Fe2+,产生红褐色沉淀的为 Fe3+。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具准备
第一课时:元素周期表,刚断开的生铁块,磁铁,小刀等。
第二课时:试管 4支,胶头滴管 3个,铁屑,稀盐酸新制的 FeSO4溶液,
氢氧化钠,FeCl3溶液,KSCN溶液。
五、学生活动设计
第一课时
1.根据自学提纲,阅读课本 41~44页第 1行,自学提出问题。
2.联系工农业生产和生活实际,结合有关实验了解铁的用途,进而掌握铁
的物理性质。
3.回顾铁在氧气、氯气中燃烧实验现象,铁与硫、酸、Cu2SO4溶液等反应实
验现象,总结归纳铁的化学性质。
4.讨论铁在 Fe3O4中的化合价问题。
第二课时
1.学生动手做好 4个实验,认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归纳
Fe(OH)2、Fe(OH)3制备方法和性质;Fe3+检验方法。
2.总结归纳 Fe2+和 Fe3+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3.课堂巩固练习。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知识目标
(1)过渡元素。
(2)铁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和原子结构,铁有变价。
(3)铁的物理性质(气态、密度、溶沸点、抗蚀性、导电及导热性、延展性、磁
铁等)。
(4)铁的化学性质。
2.能力目标
(1)实验能力。
(2)归纳思维能力。
(3)分析思维能力。
(4)表达能力。
3.德育目标
(1)联系铁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求知欲。
(2)通过介绍我国最早的人工炼铁、铁器的使用对人类社会的推动作用,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通过介绍人体因缺铁带来的危害,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
(4)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二)整体感知
本节教材包括铁和铁的一些重要化合物的性质,Fe2+和 Fe3+间的相互转变
以及 Fe3+的检验等内容。第 1课时开始可让学生带着下列问题阅读课本 41~44
页第 1行,进行自学讨论。
(1)过渡元素包括哪些元素?
(2)铁在周期表中哪个周期、哪一族?
(3)铁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实际中有哪些应用?
(4)铁有哪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然后教师可向学生介绍有关铁的早期发现、冶炼、使用,以及铁器大量使用
对社会发展的推动等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学生回顾已做过的实验
现象,归纳总结铁的化学性质.第 2课时,教师要设计出表格,组织学生对铁
的各种氧化物,氢氧化物进行比较分析形成知识;组织学生做好有关实验,观
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Fe2+与 Fe3+的相互转变以及
Fe3+的检验方法。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学生阅读教材自学讨论后,教师组织学生解决以下问题:①找一个学生
到讲台上指着元素周期表说明哪些元素是过渡元素,过渡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
置,铁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教师讲铁的原子结构,指出铁元素常见的化合价有+2
价和+3价。②提问 2~3名学生,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讲铁的应用,教师穿插介绍
我国早期铁的发现,人工炼铁、铁器应用对社会生产力的推动作用。
2.讲铁的物理性质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解决下列问题:(1)根据金属的
不同分类方法,铁应属于哪类金属(重金属、黑色金属、常见金属)?(2)纯铁
的熔点高还是含杂质的铁的熔点高?抗蚀能力纯铁强还是含杂质的铁强?(3)
铁为什么能导电导热?(4)铁的本来面貌什么颜色?
3.铁的化学性质
(1)提问:铁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的位置,据此推测,铁的化学性质如何?
(2)引导学生回顾铁丝在氧气里燃烧;铁丝在氯气里燃烧;铁粉与硫粉混
合加热的实验现象并写出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然后进行小结:铁是较活泼的金
属,一定条件下能跟O2、Cl2、C、Si、P、S等非金属发生反应。
(3)回顾铁与稀硫酸、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现象,写出有关反应方程式。
小结:铁是较活泼的金属,能置换出稀酸里的氢,Cu2SO4中的铜。
(5)问题讨论:什么条件下铁反应后生成+2价化合物,什么条件下铁反
应生成+3价化合物?根据 Fe与 S、Cl2、O2反应的产物,比较 S、Cl2、O2氧化性由
强到弱的顺序。
小结:铁与强氧化剂反应生成+3价化合物,铁与弱氧化剂反应生成+2价化
合物。
(四)总结、扩展、答疑
铁是过渡元素里常见的具有广泛用途的金属。它有可变化合价+2价、+3价。
当它遇到强氧化剂(如 Cl2、Br2、足量稀硝酸等)时,生成 Fe3+;遇较弱氧化剂
(S、I2、Cu2+、H+等)时,生成 Fe2+。过量 Fe与氧气反应生成 FeO。过量铁与稀硝
酸反应生成 Fe2+,(3Fe+8H++2NO3=3Fe2++2NO↑+4H2O)。铁的+3价化合物较
+2价化合物稳定。常温下,浓硝酸、浓硫酸可使铁钝化,是因为生成了一层致密
的 Fe3O4氧化膜,保护内部铁不能继续发生反应。
(五)布置作业
口答:1.课本 47页第 1题的(1)、(2)。
2.书面作业:48页第 3题。
3.思考题:Fe与稀硝酸反应,怎样控制药品用量,使产物为
Fe(NO3)2、Fe(NO3)3?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知识目标
(1)铁的氧化物及其物理、化学性质特点。
(2)铁的氢氧化物的制备、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3)Fe2+和 Fe3+的相互转化,Fe3+的检验方法。Fe2+和 Fe3+的相互转化 Fe3+
的检验方法。
(4)络离子与络合物。
(5)与 Fe及其化合物有关的计算。
2.能力目标
(1)观察实验现象的能力
(2)归纳思维能力。
(3)分析思维能力。
(4)表达能力。
3.德育目标
(1)通过学生的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通过列表,类比归纳,总结知识规律,使学生知识升华为能力,在训
练中提高学生的化学素质,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3)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学生阅读教材 44页——铁的氧化物。
2.教师设计下表,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3.学生动手做实验 3-1,并描述实验现象,师生共同总结分析,写出有关
反应方程式。
问题讨论:(1)为什么要将胶头滴管尖端插入试管里液面以下滴入氢氧化
钠溶液?
(2)此实验为什么要用新制的 FeSO4溶液?
4.学生动手做实验 3-2,并汇报实验现象。
教师讲述:此实验可用于 Fe3+的检验。
指导学生完成下表:
Fe(OH)2、Fe(OH)3都是不溶性碱,都可溶于酸生成相应的盐(板书方
程式)
5.Fe2+与 Fe3+相互转变
问题讨论:①完成上述转化,常选用的氧化剂有哪些?
(Cl2、Br2、KMnO4、K2Cr2O7等)还原剂有哪些?
(H2S、Fe、Cu、I-等)写出有关反应方程式
②工业上用 FeCl3溶液蚀印刷线路板(Cu质)是利用什么原理?
③配制保存 FeCl2、FeSO4溶液时应采取什么措施?
6.学生动手做实验 3-3,3-4,并汇报有关实验现象,师生共同总结 Fe3+的
检验方法。
板书:Fe3++SCN-=[Fe(SCN)]2+
教师简述铬离子、铬合物概念。
讨论:若向某溶液中滴入 FeCl3溶液后,溶液变为红色,是否可证明该无
色溶液中含有 CSN-离子?
(三)总结、扩展、答疑
1.FeO、Fe2O3、Fe3O4是三种常见的铁的氧化物,Fe3O4中铁的化合物可视
为+8/3价。Fe(OH)2不稳定,在空气中易被O2氧化为 Fe(OH)3。
2.Fe、Fe2+、Fe3+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Fe2+、Fe3+之间的相互转化
关系如下图所示。
3.FeCl3溶液中逐滴加入Na2S溶液至过量,可观察到哪些实验现象?写出
有关方程式。
(四)布置作业
1.口答题:课本 48页 4、5题
2.书面作业:48页第 6题
3.思考题:试分析 FeCl2与碱溶液反应时,为什么很难看到白色沉淀?若
要制得白色的 Fe(OH)2沉淀,应考虑创设哪些条件?
七、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铁和铁的化合物
一、铁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二、铁的性质
1.铁的物理性质
2.铁的化学性质
氧化性:Cl2>O2>S
Fe+2H+=Fe2++H2
Fe+Cu2+=Fe2++Cu
[第二课时]
三、铁的化合物
1.铁的氧化物
2.铁的氢氧化物
3.Fe2+与 Fe3+间的相互转化
2Fe3++Fe=3Fe2+
2Fe2++Cl2=2Fe3++2Cl-
2Fe3++Cu=2Fe2++2Cu2+(制印刷线路)
Fe3++3OH =Fe(OH)3(红色沉淀)
4.Fe3+的检验
Fe3++SCN =[Fe(SCN)]2+(红色溶液)
八、参考资料
1.Fe2+与 Fe3+的相互转化
Fe2+有还原性,高锰酸钾、重铬酸钾、过氧化氢等氧化剂能把它氧化成 Fe3+
H2O2+Fe2++2H+=2Fe3++2H2O
在酸性溶液中,空气中的氧也能把 Fe2+氧化:
4Fe2++O2+4H+=4Fe3++2H2O
在碱性溶液中,Fe2+的还原性更强,它能把NO3-和NO2-还原成NH3,能把
Cu2+还原成金属铜。
Fe3+具有氧化性,它能把 I-氧化成 I2:
2Fe3++2I+=2Fe2++I2
在无线电工业上,常利用 FeCl3溶液来刻蚀铜,制造印刷线路,它们反应
的化学方程式是:
2Fe3++Cu=2Fe2++Cu2+
因此,铜在氧化铁溶液中能作还原剂,而 FeCl3是氧化剂。
Fe3+在酸性溶液中容易被H2S、SnCl2等还原成 Fe2+:
2Fe3++H2S=2Fe2++S↑+2H+
2Fe3++Sn2+=2Fe2++Sn4+
Fe3+还能被金属铁还原:
2Fe3++Fe=3Fe3+
在亚铁盐溶液中加入铁钉可防止 Fe2+被氧化为 Fe3+。
2.铁的氧化物的生成条件:
紧密块状的铁在 150℃跟干燥空气中的氧不起反应,如灼烧至 500℃就形成
Fe3O4;温度再高,可形成 Fe2O3;在更高的温度下加热 Fe2O3(约在 1400℃以
上)时,可失去氧,又得到 Fe3O4。
铁跟纯净的氧气反应,也不能得到纯净的氧化亚铁,这是因为氧化亚铁只
有在高温时才稳定,当温度逐渐降低时,它便逐渐转变为四氧化三铁。
纯净的氧化亚铁可用草酸亚铁在隔绝空气的情况下加热制得:
加热煅烧硫酸亚铁、硫酸铁、草酸铁,得到的都是氧化铁(Fe2O3)。
[阅读思考]
3.蓝黑墨水的变色原理
当久用蘸有蓝黑墨水的钢笔写字时,刚写的字,呈蓝色字迹,但随后字迹
就逐渐变成了黑色,这是为什么?
原来蓝黑墨水是一种混合物,其中的蓝色,是一种可容性的蓝色染料,日
久易褪色;它的另一主要成分鞣酸与硫酸亚铁反应生成的浅绿色鞣酸亚铁,颜
色不很明显。用它写在纸上,是蓝色字迹,随后蓝黑墨水中的鞣酸亚铁就与空气
中的氧气起反应生成鞣酸铁,鞣酸铁是一种不溶于水的黑色沉淀,因此用蓝黑
墨水写的字会由蓝色逐渐变为黑色。
4.砖的颜色为何有青有红
同学们大都见过红砖与青砖,你们是否知道它是由同种砖坯烧制而成的?
将用粘土制成的砖坯置于窑内,先用大火将砖坯从外到里烧透,然后停下,
使砖和窑体慢慢冷下来。在这个过程中,空气非常充足,砖坯中的铁元素被氧化
成
Fe2O3,它是红色的,砖里有了它就显出红色,这样就得到红砖。
如果在砖坯被烧透之后,不让它自然冷却,而从窑顶不断向下淋水使砖冷
却,结果红砖就变成了青砖。
-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