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新源共享
单      位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上传时间 : 2017-04-27 12:46:53
[原创]我的母亲反思 语文 .doc(25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0 0 类别 : 其他
《我的母亲》教学反思 李艳玲 三月份学校开展了“同乐擂台课堂赛”活动,在我校掀起了一阵阵热潮。我 执教的胡适《我的母亲》教罢后颇多感受。在课堂上我展示了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新 的教学理念。在这段时间里我冷静的梳理了自己的一些思想碎片,将整个教学流 程重新加以分析反思。让自己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更清醒地走好每一步。 《我的母亲》是一篇传统的阅读讲读课文。编者择选此文,有其深远的用意。这 篇现代散文不仅彰显了文本性,更主要的凸显了人文性。文中胡适的母亲不仅对 胡适的人生道路有广袤的影响,学生学罢此文同样地受到很大的感染。 我教此文时,考虑到胡适写此文时40岁,是一位中年人对自己童年,青少 年时代人生历程的一段回顾。而学生学这篇作品正是少年时,他(她)们对自己 母亲的很多行为都不愉理解。而作品中展现了一位母亲如何相扶教子,言传身教 的优秀品质。作为一名成功的作家来说,更多的是表露了“我”对母亲的是一种 感激,怀念,敬爱的情感。而今,作为90后的独生子女来说,要他(她)真正 地去体会30年代人的这种思想和情感,的确有些困难。如果还是以传统的教学 模式教学,只是传授给学生知识,或者说搞花架子。将课文讲清楚或明白算是一 堂优质课,我不以为然。当然这也只是一家之言。下面是我在讲授此文时自己对 教学的一些浅薄的设想及反思。 设想: 1.新课标回归课本,展望现实。 2.淡化课内浅层性阅读教学。 3.重点落实在文本教育和人文性。 4.展示课堂上的综合性教学。 流程: 片断一:口语交际设计。 在平时的课文导入时,往往总是教师一言堂,这是一篇以“母爱”为题材, 教子成功的作品,我结合当前社会现实,90后未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 (她)们的模仿性,叛逆性强及不懂感恩,追求享受等特点。在上课前设计了与母 爱相关的口语交际。这种讲法很受学生的喜爱,欢迎。它极富挑战性,课堂上学 生表现十分积极。设计的题目如下: 1.举两至三例与母爱相关的俗语,谚语。 2.谈古时与母爱相关的传说。(短语) 3.体现母爱相关的古诗。 4.说说自己母亲为我们做了哪些事情。(简洁) 反思:在这个环节里,学生掌握了考点信息。只是知识点容量过大,占据了 些许时间,导入的时间似乎长了些。但是与课文学习又紧密相关。 片断二:赏析课文,分析母亲性格设计。 因为这是二年级下学期的一篇现代课文,字词句,修辞上基本没有任何障碍。 在学生熟读全文后,我直接分析课文围绕母亲记叙了哪几件事情,分别又体现 了母亲的怎样的性格特点。在这个环节上学生表现由为突出,整个课堂气氛活跃 母亲的性格特点都是由学生完成,我在其旁点拨。讲至此,文本性已突显。为了 彰显人文性,我将新的教学理念融入在这个片断里讲析。其实一位真正懂得教育 的人都知道,传授学生知识固然重要,但作为语文教师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也同 样的重要。这篇习作,前面我已说明是一篇成功教子的范文,而今的母亲也随着 经济条件的好转,自己都不懂得感恩,何以教子?学生学完后(现在的学生都 很有自己的个性),在内心深处多多少少有了一定的触动,无形之中有了一把 尺子。浅意识里已经将自己的母亲(或父亲)与胡适的母亲作比较,只是这一点 不细心的教师是不易发现的。甚至有的学生还信誓旦旦下定决心要仿效胡适的母 亲。结合诸多因素,在分析完作者对母亲的情感后,自然过渡到片断三。 反思:这个环节的讲析,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花的时间不是很长。课下调查 时,发现学生掌握层次不一。这一点是课堂上辅导的疏忽。日后有待注意。 片断三:课文拓展延伸设计。 这个环节拓展设计了三个题目:1.请你就母亲的为人,教子方式谈谈自己 的理解与看法。2.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学习本文后的收获,说说哪些 方面受到母亲的影响?3.常听大家的母亲反映,孩子上网成为时尚,可不让上 吧,又与自己对着干。针对这一现象,作为母亲应如何劝说?作为孩子又应如何 做?学生任选其一相互讨论后作答。课堂上让我感到意外的是大家对第三个问题 十分的感兴趣,都愿回答第三个问题。整节课到了该结束的时候,学生都不愿下 课。都争着要说出自己的真实的想法。这是以前的公开课没有的现象。这也是我在 教学设想中个人的一点新的教学理念,回归课本的同时,别忘了现实。 反思:这种做法,看似跑题万里。但结合历年来的试题来看,它却更好的反 映重实践,轻理论的做法。学生不仅学了知识,也掌握了考题,同时也有了辩别 是非的能力,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此外,在教学设计上我安排了两位主持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紧张,很多 地方师生之间出现不合拍的现象。虽然从效果上来看是失败的,但是我认为在失 败的反面是学生得到了锻炼,个人认为只要多加强训练,完全可以做到更多的 把课堂还给学生这个设想。 以上的设想,片断,反思,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语文教学本身 是一个摸索阶段,写此文一方面是展示个人整个教学流程中的新的理念。另一方 面是希望和同行们一起探讨时下“新课标语文”到底如何教好呢?同时也期望更 多的网友参与提出宝贵的建议。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新源共享 2017-04-27 12:47:11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