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新源共享
单      位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上传时间 : 2017-04-27 12:48:08
[原创]一道立体几何的思考? .ppt(5.05M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第 3 页
0 0 类别 : 课件
1 北大附中深圳南山分 校 选自 2006 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一) 概 念 清 , 路 子 正 方 法 优 , 运 算 准 拒绝勤奋创新的人, 永远不能体会成功的 快乐! 酸涩的人,永远不能体味甜美的甘醇 ! 成功 = 艰苦的劳动 + 正确的方法 + 少谈 空话 励 志、勤 学、善 思 、笃 行! 用微笑面对高考 , 用知识酿造未来 ! 2017年4月27日 2北大附中深圳南山分 校 奋 斗 拼 博 3北大附中深圳南山分 校 [ 广州一模 ] 17.( 本小题满分 14 分) 如图 , 边长为 2 的线段 AB 夹在直二面角 α-l- β 的两个半平面内, A∈α , B∈β, 且 AB 与 平面 α 、 β 所成的角都是 30 0 ,AC⊥l 垂足为 C , BD⊥l ,垂足为 D. (Ⅰ) 直线 AB 与 CD 所成的角; (Ⅱ ) 求二面角 C-AB-D 所成平面角的余弦值 . l β α D C B A 如何合理的选择正确的 方法解“立几”题? 通过解题的过程您将有 会什么样的收获与启发 ?本节课将为你诠释其中奥 秘 . 4北大附中深圳南山分 校 一、异面直线所成的 角 根据异面直线所成角的定义,求异面直线所成角 , 就是要将其变换成相交直线所成有角 . ( 2) 平移法:即根据定义,以“运动”的观点,用 “平移转化”的方法,使之成为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 具体地讲是选择“特殊点”作异面直线的平行线,构 作含异面直线所成 ( 或其补角 ) 的角的三角形,再求 之 .( 3)补形法:把空间图形补成熟悉的或完整的几何体 ,如正方体、平行六面体等,其目的在于易于发现两 条异面直线的关系 . ( 1) 向量法:线线角可转化为两直线的方向向量所成 的角 . | |cos | | | | AB CD AB CD   uuur uuur uuur uuur 异面直线所成角的范围是 :(0 , 900 ] 注:当余弦值为负值时其对应角为钝角, 这不符合定义,故其补角为所求的角 . 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常用的方法有: 5北大附中深圳南山分 校 二、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 直线与平面平行或在平面内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的是 0º ; 斜线和平面所成的角是:斜线及斜线 在平面上的射影所成的角 . 关键是找 准斜线段在平面内的射影; 直线与平面垂直,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是 90º ; 通常是从斜线上找特殊点,作平面的垂线段,构作 含所求线面角的三角形求之 . 求斜线与平面所成的角,还可以利用三面角的余弦公 式 n A B 线面角等于直线的方向向量与 平面的法向量所成角的余角 . 线面角或等于直线的方向向量与 平面的法向量所成角的补角的余 角 . | |sin | | | | AB n AB n   uuur r uuur r 向量法 6北大附中深圳南山分 校 二面角: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 平面所组成 的图形叫做二面角 . ( 1 )定义法: 根据定义作出二面角的平 面角 .   A B求二面角常用方法有: ( 2 )垂线法:用三垂线定理或其逆定理作出二 面角的平面角 . 如图,由三垂线定理 ( 或逆定 理 ), 过二面角 -l- 的一个面上 一点 P 向另一个面作垂线 PA , 再由垂足 A( 或点 P) 向棱作垂线 AB( 或 PB) ,连 PB ( 或 AB) ,则 PBA 就是二面角 -l- 的平面角 . P B   l ( 3 )垂面法: 作二面角棱的垂面,则垂面和二面 角的两个面的交线所成的角即是该二面角的平面角 . A 三、二面角 二面角的大小用它的平面角来度量 . BO A α β 7北大附中深圳南山分 校 O 用这个关系式求可 锐二面角的平面角 .ABC DBC S S  cos A D C B H ( 4 )射影法:如图所示, AO 平面 ,设  AHO=  是二面角 A-BC-D 的平面角,由 cos  = 可得, ABC 与它在过其底边 BC 的平面上的射影  OBC 以及两者所成的 二面角之间的关系: OH AH 求空间各角的大小,通常是转化为平面角来计算 ;其格式为:应先定其位,后算其值,其特点:“夹 议夹叙” . 用间接法求空间角,在答题时一定要规范解题过程 . 小结:正确掌握空间各种 角的定义及取值范围: ( 1)异面直线所成角的 范围: 0º90 ( 2)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 的范围: 0º90 ( 3)二面角的平面角的 范围通常认为:0º180 8北大附中深圳南山分 校 O 面面角等于两平面的法向量所成的 角或等于两平面的法向量所成角的 补角 .技巧:先由直觉判断二面角为锐角 还是为钝角然后取等角或补角与之 相等 . mur nr 5. 向量法 : cos | | | | n m n m   r ur r ur借用公式 2 2 2 2 2 cosEF d m n mn     用此公式就可以求出二面角的平面角; 这实为异面直线上两点的距离公式,但 这里不局限于 (0º,90º], 6. 公式法:如图,CBF=  为二面角的平面角  , 在 CBF 中,由余弦定理可求得, 2 2 2 cosCF m n mn    再由 RtECF 可 得 (0º,180º)   E F m n d B C l m d 9北大附中深圳南山分 校 [广州一模 ] 17.( 本小题满分 14 分) 如图 , 边长为 2 的线段 AB 夹在直二面角 α-l-β 的两个半平面内 ,A α, ∈ B β∈ ,且 AB 与平面 α 、 β 所成的角都是 300 , AC l⊥ 垂足为 C, BD l⊥ ,垂足为 D. ( ) Ⅰ 直线 AB 与 CD 所 成的角; (Ⅱ ) 求二面角 C-AB-D 所成平面角的余弦值.( )Ⅰ 由于 α ⊥ β ,且 AC l⊥ , 则 AC ⊥ β ,建立如图所示 空间直角坐标系 . 故直线 AB 与 CD 所成的角 为 450 (1, 2,0), (0, 2,0)AB CD   uuur uuur l β α B A D C x y z 2 AC l⊥ 于 C , BD l⊥ 于 D , 则 AC=1, BD=1, AD= , CD= 3 所以 A ( 0, 0, 1 ) , B(1,- , 0) C(0,0,0), D(0, - , 0) 2 2 2 2cos , .2| || | 2 2 AB CDAB CD AB CD     uuur uuuruuur uuur uuur uuur 解法一:向量法 10北大附中深圳南山分 校 l β α D C EB A ( )Ⅰ 在平面 β 内过点 B 作 BE DC∥ 且 BE=DC ,连结 CE , EA , BC , AD ,则四边 形 BECD 是矩形,所以 ∠ ABE 就是直线 AB 与 CD 所成的角 .∵AB=2 , α⊥β , AC l⊥ , AC α ,∴ AC ⊥ β. ∵CE BE, AE BE⊥ ∴ ⊥ ∴ ∠ABC=300 ,∴AC=1, 同理 BD=1, CE=1, AE=∴ 2 ∴ ∠ABE=450, 故直线 AB 与 CD 所成的角为 450. 在 Rt AEB△ 中, sin ABE=∠ 22 AE AB  解法二:平移法 解法三:补形法 把空间图形补成熟悉的或完整的几 何体,其目的在于易于发现两条异面直线的关系 . [广州一模 ] 17.( 本小题满分 14 分) 如图 , 边长为 2 的线段 AB 夹在直二面角 α-l-β 的两个半平面内 ,A α, ∈ B β∈ ,且 AB 与平面 α 、 β 所成的角都是 300 , AC l⊥ 垂足为 C, BD l⊥ ,垂足为 D. ( ) Ⅰ 直线 AB 与 CD 所 成的角; 11北大附中深圳南山分 校 B 例 1、长方体 ABCD-A1B1C1D1 , AB12 cm, AD1cm,求异面直线 A1C1 与 BD1 所成 的角 . 解法一(平移法):如图,连 B1D1 与 A1C1 交于 O1 ,取 BB1 的中点M,连 O1M,则 O1MD1B, O1 M 于是A1O1M就是异面直线 A1C1 与BD1 所成的角(或其补角),连A1M,在 A1O1M中 D B1A1 D1 C1 A C 2 2 1 2 1 5,AM    2 2 21 11 1 32 1 2 ,2 2 2M BD     2 2 1 1 1 52 1 ,2 2AO    由余弦定理得 1 1 5cos ,5AOM   ∴A1C1 与 BD1 所成的角 为 5arccos .5解法二(补形法):如图,补一个与原长方体全等 的并与原长方体有公共面 BC1 的方体 B1F ,连结 A1E , C1E ,则A1C1E 为 A1C1 与 BD1 所成的角 ( 或 补角 ) , 12北大附中深圳南山分 校 1 1 1 15, 2 5, 3AC AE C E   在 A1C1E 中, 由余弦定理得 1 1 5cos 5AC E   A1C1 与 BD1 所成的角为 5arccos .5 F1 E F E1 B D B1A1 D1 C1 A C 解法三(向量法) : A1 D1 C1 B1 A B CD x y z 1 1 1(1,0,2) (0,2,2), (0,0,2), 1 2 0A C D B,(,,) 1 1 1 1 1 1 1 1 1 5 5| | | | AC D BAC D B AC D B   uuuur uuuuruuuur uuuur uuuur uuuur所以cos< >= = , 1()建立如图空间直角坐标系. 1 1 1 1 1 1 1, 2 | | 5,| AC D B AC D B    uuuur uuuur uuuur uuuur因为(,0),= (1,2,-2), |=3 5 .51 1 1故异面直线A C、D B所成的角为arccos 13北大附中深圳南山分 校 l β α D CG F B A (Ⅱ)∵ AC⊥β, AC 平面 ABC, ∴ 平面 BAC⊥平面 BDC, 且交线是 BC.  过 D 点作 DF ⊥ BC ,垂足 为 F ,则 DF ⊥平面 BAC. 2 2 3Rt BDC BC AB BD  V在中,, 过 F 点作 FG A⊥ B ,垂足 为 G, 连结 DG,则 DG ⊥AB.所以∠ DFG 二面角 C-AB-D 的平面角. 21 2 6 1 3 .3 33 3 BD DC BDDF BFBC BC       , 2 2 2Rt ACB DC BC BD  V在中,, 0 3sin 30 .6Rt BGF FG BF  V在中, 2 2 2 26 3 3( ) ( ) .3 6 2Rt DFG DG DF FG    V在中, 1cos .3 FGDGF DG    故二面角 C-AB-D 所 成平面角的余弦值为 1 .3 解法一:垂线法 [广州一模 ] 17.( 本小题满分 14 分) 如图 , 边长为 2 的线段 AB 夹在直二面角 α-l-β 的两个半平面内 ,A α, ∈ B β∈ 且 AB 与平面 α 、 β 所成的角都是 300 , AC l⊥ 垂足为 C , BD l⊥ ,垂足为 D. (Ⅱ ) 求二面角 C- AB-D 所成平面角的余弦值. 14北大附中深圳南山分 校 由于 D 在平面 ABC 内的射影 F 在 BC 边上, ABF 为 ABD 在平面 ABC 上的射影,设所求的二面角为 , 解法二:射影法 l β α D C FB A cos .ABFABD S S  V V 则有 3 3 .2ABDS V V又Rt ABD 中,AB=2,BD=1, AD= , 3V又Rt ABD 中,AB=2,BD=1,AD= , 1 3 .2 2ABDS AD BD  V 6 2 32 3 .3 3V又Rt BDC中,BD=1,DC= ,BC= ,DE= ,CE=1 1 2 6( ) ( 3 ) .2 2 3 3 6ABF ABC ACFS S S AC BC AC CF        V V V1cos .3 故 故二面角 C-AB-D 所成平面角的余弦值为 1 .3 [广州一模 ] 17.( 本小题满分 14 分) 如图 , 边长为 2 的线段 AB 夹在直二面角 α-l-β 的两个半平面内 ,A α, ∈ B β∈ ,且 AB 与平面 α 、 β 所成的角都是 300 , AC l⊥ 垂足为 C , BD l⊥ ,垂足为 D. (Ⅱ ) 求二面角 C- AB-D 所成平面角的余弦值. 15北大附中深圳南山分 校 l β α B A D C x y z 1 1 0 0 CA n Cb n      uuur ur uur ur由得 0 01 0 0 21 0 2            1 1 1 1 1 1 1 1 1 (,,)(x ,y ,z)z (1,,)(x ,y ,z)x y( 2,1,01, ). r11取 ny则 2 2 2 0 0 21 0 2 0 0 0 0 00 DA n z DB n                     uuur uur uuur uur 2 2 2 2 2 2 2 2 (,,)(x ,y ,z)y由 (1,,)(x ,y ,z)x 2n (0,1, 21, ). r2取y则 1 21 2 1 2 1 1cos , .3| || | 3 3 n nn n n n     ur uurur uur ur uur 故二面角 C-AB-D 所成平面角的余弦值为1 .3 解法三:向量法 设平面 ABD 的一个法向量为 n2=(x2,y2,z2) , ( )Ⅱ 设平面 ABC 的一个法向量 为 n1=(x1,y1,z1) , [广州一模 ] 17.( 本小题满分 14 分) 如图 , 边长为 2 的线段 AB 夹在直二面角 α-l-β 的两个半平面内 ,A α, ∈ B β,∈ 且 AB 与平面 α 、 β 所成的角都是 300 , AC l⊥ 垂 足为 C , BD l⊥ ,垂足为 D. (Ⅱ ) 求二面角 C-AB-D 所成平面角的余弦值. 16北大附中深圳南山分 校 如图,作 CE 、 DF 都垂直 于所求二面角的棱 AB , E 、 F 是垂足,设所 求二面角 C-AB-D 的平面角 大小为,易求 3 , 1, 2.2CE DF EF CD    解法四:公式法 l β α D C F B A E 2 2 2 2 1 .3cos 2 CE DF EF CD CE DF      [广州一模 ] 17.( 本小题满分 14 分) 如图 , 边长为 2 的线段 AB 夹在直二面角 α-l-β 的两个半平面 内, A α∈ , B β,∈ 且 AB 与平面 α 、 β 所成的角都是 300 , AC l⊥ 垂足为 C , BD l⊥ ,垂足为 D. ( ) Ⅰ 直线 AB 与 CD 所成的角; (Ⅱ ) 求二面角 C-AB-D 所成平面角的余弦值. 带着微笑,带着自信走进考场 ! 18北大附中深圳南山分 校 例 3 、如图,斜三棱柱 ABC—A1B1C1 的底面为一等腰 直角三角形,直角边 AB=AC=2cm ,侧棱与底面成 60º 角, BC1AC , BC1= cm, 求 BC1 与底面所成的角 . 2 6 分析:欲求 BC1与底面 ABC所成的角 ,关键在于准确地找到 BC1在底面上 的射影 . A1 B1 C1 B A C O x 3 x 解:  ACAB, ACBC1, ∴AC 平面 ABC1,于是平面 ABC1 平面 ABC,作 C1O 平面 ABC ,则点 O在平面 ABC1和平面 ABC的交线 BA上, 在 OBC1中 BC1= (已 知) 2 6 2 2 2 1 x xC 0=x, CO= ,Rt AOC A0 CO AC 433    V令则中 在 RtBOC中,  2 22 2(2 4) 2 6 , x 15 x 2 26( .3x x     解得或舍) 1 1 1 10sin ,4 OCC BO BC    BC1与底面所成的角是 .4 10arcsin 注意到 ACAB和 ACBC1,即 AC 平面 ABC1,所以,平面 ABC1 平面 ABC,故点 C1在底面 上的射影 O在平面 ABC1和平面 ABC的交线 BA上, C1BO为所 求的角 . 19北大附中深圳南山分 校   A C B D H F 解法一 ( 垂线法 ): 如图 , 由已知可 得平面 ABC 平面 , 作 DHBC 于 H ,则 DH 平面 ABC ,作 DFAB 于 F ,连 HF ,则据三垂线 定理的逆定理知 DFH 为所求二面 角的平面角 . 于是在 DFH 中,由余弦定理, 得 3cos 3DFH  即面 ABD 与面 ABC 所成的二面角为 3arccos 3 3 6, , ,3 3DF a HF a DH a  又知 BAD=45º, ABC=30 º , 得 【回顾】已知直二面角  l ,A ,B , 线段 AB=2a , AB 与成 45º 的角,与成 30º 角,过 A 、 B 两点分别作棱 l 的垂线 AC 、 BD ,求面 ABD 与面 ABC 所成角的大小 . 20北大附中深圳南山分 校 A C B D H 由于 D 在平面 ABC 内的射影 H 在 BC 边上  ABH 为 ABD 在平面 ABC 上的射影设所求的二面角为 , 则有 cos = S ABH /S ABD , 代入上式,得 3cos 3  22 3 ,3ABHS a  21 2ABDS a  由解法一,易求得 已知直二面角  l ,A ,B , 线段 AB=2a , AB 与成 45º 的角,与成 30º 角,过 A 、 B 两点分别作棱 l 的垂线 AC 、 BD ,求面 ABD 与面 ABC 所成角的大小 . (为什 么?) 解法二(射影法):   l 3arccos 3 故 数学使人美丽! 21北大附中深圳南山分 校     2 2 2 2 2 22 23 2 2 3 2 cos 2 3 32 a CE DF EF CD CE DF a a a a a           3arccos 3 故   A C B DE F 如图,作 CE 、 DF 都垂直于所求二面角的棱 AB , E 、 F 是垂足,设所求二面角 C-AB-D 的平面角 大小为,易求 应用公式可得: 3 , ,2 2 aCE a DF a EF   解法三(公式法): 已知直二面角  l ,A ,B , 线段 AB=2a , AB 与成 45º 的角,与成 30º 角,过 A 、 B 两点分别作棱 l 的垂线 AC 、 BD ,求面 ABD 与面 ABC 所成角的大小 . 胜利属于自强不息的人! 22北大附中深圳南山分 校 同 学 们 再 见 ! 刻 苦 勤 奋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新源共享 2017-04-27 12:48:15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