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
A.课时安排:2001年 10月 10日共 1课时。No.38
B.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古代歌行体欣赏;2.思想教育目标:浪漫主
义激情。3.能力培养目标:掌握诗歌欣赏的基本方法;具备相关的能力。
C.教学重点:李白瑰丽的想象。
D.教学难点:诗人独特的表达。
E.教学方法:欣赏课。
F.教具使用:相关课件。
教学内容:
一、介绍白居易和《琵琶行》(中华文明之光)
1.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今属山西)
人,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
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
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在
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其诗语言通俗,相传老妪也能听懂。与元稹常唱和,世称“元白”。有《白氏长庆
集》。
2.关于新乐府运动。“新乐府”是相对乐府古题诗而言,是一种用自命新
题写时事的乐府诗。首创者是杜甫,继承了古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但又不受古题
束缚。用乐府写时事并自创新题,后一批诗人争相效法。由于社会改革的需要,
新乐府可以用来宣传政治改革的主张,于是以批判现实为宗旨的新乐府运动逐
渐兴起。稍后元稹、白居易在理论上和创作上大力进行倡导,从内容和形式两方
面对诗歌开展一场改革运动,发扬了杜甫的现实主义精神,使唐诗创作出现了
新的高潮。这就是新乐府运动,其倡导者是白居易,其成就最突出者也当属白居
易。
《琵琶行》
(一)写作背景: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跟拥兵割剧的藩镇吴元济有勾结的朝中重臣
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白居易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是个
陪侍太子的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书请求缉捕凶
手,终以越职善事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五年后,宪宗去世,穆宗即位,才被
调回长安。
(二)诵读提示:
1. 从全诗的内容来看,诵读时,全诗的基调是凄凉、压抑。
2. 音乐描写部分:“大弦”以下四句要急读,有轻快情调,“间关”
两句速度放慢,语调要流畅,“冰泉”以下四句要低而缓,“银瓶”以下四句
是高潮和终止,要紧张、热烈。
3. 琵琶女自叙身世部分按不同时期调整语调和速度。
4. 诗人倾诉内心部分,以叹惋为主,低缓恳切、表达诗人的感情。
作业:依据诵读提示,朗读全诗。
琵琶行
A.课时安排:2001年 10月 15日共 2课时。No.40&41
B.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古代歌行体欣赏;2.思想教育目标:现实主
义真情。3.能力培养目标:掌握诗歌欣赏的基本方法;具备相关的能力。
C.教学重点:白居易的同情。
D.教学难点:诗人独特的表达。
E.教学方法:鉴赏课。
F.教具使用:相关课件。
教学内容:
(一)诵读全诗。
(二)整体思路(因诗句好懂,不必串讲)。
这首诗记叙诗人谪居江州时,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一事。塑造了琵
琶女和诗人的形象,抒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受。
诗的开篇写秋夜浔阳江头送客,用“枫叶获花秋瑟瑟”烘托环境,渲染秋夜
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
第二部分写琵琶女的出场,描述琵琶女高超精妙的弹奏,以音乐揭示她的
内心世界。
第三部分是琵琶女自叙身世。
第四部分是诗人自叙自己的遭遇,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
识“的感情。
最后以“江州司马青衫湿“结束全诗,既是对琵琶女沦落的同情,也是对
自己遭贬的伤感。
(三)鉴赏点:
1. 对音乐的精彩描写。
音乐属于声音世界,音节形象是难以刻划的。但是白居易却轻而易举地把音
节形象生动地用语言文字表现出来,他写得灵活、自如、美妙,使读者有亲临其
境之感。在对音乐的精彩描写中,作者运用了以下手法:
a .比喻,用一连串比喻反复形容。“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
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些诗句用生活中具体的声音作比喻,形象
地描绘了各种不同的音乐节奏和旋律。“大珠小珠落玉盘”一句,用珠玉相击的
声音摹拟琵琶这种弹拨乐器的音响效果,给人以圆润之感,使人想到乐曲的和
谐,表现了急切而愉悦的情调。紧接着在第二乐段诗人用“间关莺语花底滑,幽
咽泉流冰下难。”的声音比喻,使读者体会到由轻快愉悦的“滑”,转变到缓慢
而接近休止的“难”,使人期待着变化的到来,第三乐段用“银瓶乍破水浆
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的比喻句表现紧张而热烈的场面。
b.侧面烘托表现音乐的妙绝。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
白。“以无声衬托有声,用乐曲休止时的余韵来强调乐曲的效果,这种虚中有实
的表现手法正是中国古代艺术的传统特点。
c.写演奏者的态度、动作来表现音乐。用“转轴拨弦”,写弹奏前试弦调音
的准备动作,用“低眉信手续续弹”写弹奏时的情态,用“拢”、“捻”、
“抹”、“挑”和“收拨”、“画”写弹奏中和将结束时的指法。细腻地描写这些
动作和态度,既表现了歌女技艺的高强,也表现了作者高度的音乐修养。
2. 诗的结构艺术。诗人以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作为贯穿全诗的主线,围
绕着它,诗人将情、景、事高度融合在一起,绘制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
第一次(暗写):诗人送客闻琴
“醉不成欢惨将别”(暗示沦落)
“主人忘归客不发”(侧面烘托琵琶女的技艺)
第二次(明写):彼此相见,琵琶女奏《霓裳》《六幺》(详写)
琵琶女自叙身世“同是天涯沦落人”
诗人述“迁谪意”(点明主旨)
第三次(明写):“感我此言”“却坐促弦”(略写)(照
“江州司马青衫湿”(侧面烘托)应)
作业:完成相关练习。
[课后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