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建议
本文的写作特点简析
在写作特点上最为突出的就是作者占有丰富翔实的例证,论证“木叶”的艺术特征,
从浩如烟海的古代诗歌创作中,作者似乎是随心所欲,信手拈来,所举之例无一不精当而
有分量,在阐述论证的过程中,作者有条不紊的层层推进,如抽丝剥蚕一般,显示出极强
的逻辑性。
本文的整体感知
这篇课文,作者选取了我国古代诗歌中谈“树叶”时的一点细微变化,从中开掘出深
刻的文学形象和思想内涵。作者阅读之细致入微,对所谓小问题存疑不舍务必求实的研究精
神,对知识的熟练运用和广泛使用,研究问题的独到切入点和深刻分析能力,是值得我们
深深赞叹并引以为榜样的。
本文选自《唐诗综论》一书。作者林庚,既是一位诗人,又是一位学者。他从中国古代传
统诗歌中,发现了诗人极少用“树叶”一词而大多用“木叶”一词。从这一很容易被人们忽
略的细微用语中的差别入手,作者展开了深入的分析研究。为我们找开了一扇艺术欣赏的大
门,会我们惊奇的发现,在貌似平常的简单用语中的后面,是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是诗
人的感情,是诗人精心遣词用语的良苦用心。本文作者在“木叶”上所下的功夫,对我们体
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颇有启发。它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谈怎样欣赏古诗词,推而广之,
启发我们去思考该怎样欣赏文学作品。古典诗词中,类似“木叶”这样意象的事物不在少数,
通过本文作者的分析,促使我们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本文的思路分析
文章以浪漫主义创作流派开山之祖屈原的诗句开关,引出“木叶”一词,而此一词影
响了历代的诗人,从此许多广为传诵的诗作中,“木叶”一词频频出现。作者举了一个又一
个例子,令人信服地说明——“木叶”已成为诗人笔下所钟爱的形象了。
按常理推测,人们自然产生疑问,广受诗人钟爱的“木叶”是什么呢?作者仿佛熟知人们
的心理,在接下来的段落里解答了这个问题。紧接着新的问题产生,为何“树叶”可简称、
洗炼为“叶”而“木叶”古代诗人却一字不省呢?非但不省“木叶”之“木”,反而又
“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由“木叶”一词发展到“落木”一词。作
者寻幽探秘,把问题的关键定位于“木”字。在上述大量引述,铺垫的基础上,作者于第4
自然段才开始解答为何用“木”的问题,由此作者在一系列的举例分析之后,得出了
“木”字具有的两个艺术特征。其一,“木”比“树”更显单纯,它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
因素;其二,“木”是干枯的黄色,是触觉上的干燥之感,它必定是瑟瑟秋风中的产物,
透过它,“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
文章最后一段,作者的结论是,如果从概念上看,“木”,“树”相差无多,但这个字一
旦离开了自然属性而进入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原本相差不了
多少的词,在艺术领域中却有天差地别,这一结论能给予读者的震撼可知。虽然文章写完了,
但留给读者的“余震”却不断,每一位读者都会掩卷深思;自己在今后阅读诗歌时,阅读
文学作品时,该怎样字斟句酌地看待每一处细微的差别呢?这表面细小的差别之后,有着
多少霄壤之分,有着多少感情的波澜?能引起我们这一番思考,本文的成功之处就十分明
确了。
这篇课文共7自然段,第1自然段,引屈原《九歌》中吟泳木叶的名和后代诗人受其鲜
明形象影响的跟进之作,由此切入话题——木叶。第2——3自然段,层层推进,由“木”
的解释,分析,得出“木叶”已非自然概念而成为文艺形象的结论,为进一步论证“木
叶”之妙做好了准备。4——5自然段和第6自然段,以平行的结论阐述了“木”的两个艺
术特征。第7自然段收尾,再一次强调了概念相近而艺术形象大不同的作者观点,这一水到
渠成的结论,令读者欣然接受。
综上所述,全文可分为五部分,即第1自然段,第2——3自然段,第4——5自然段,第6
自然段,第7自然段。
本文的教法建议
本文虽是专业的学术推论文章,但由于作者深入浅出的分析再佐以形象生动的大量诗
句为例证,学生对本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当无大碍,关键是要学生从本文中学到阅读文学作
品中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要学会深究,要体会文学表面后边深层次的艺术形象和思想内容
的方法,因此,对本课教学,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首先,针对本文言语不深但意思颇不浅,阅读起来无大碍,真正明白要颇费一番周折的特
点,建议此文教学采用课前充分预习,课上充分讨论,重点练习巩固应用的教学方法。具体
做法可提出苦干预习题目,这种题目分为两类,一类关于文章结构层次的,一类关于文章
思想内容的,以第二类题目为主。
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上课就展开讨论,就预习时能留题目探讨答案,在探讨中加深认识
和理解。
在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由同学尝试着自己去分析一下中国古代诗歌中的艺术
形象。
在课时安排上以两课时为宜。
预习题的设置:
A.将本文大声朗读一遍,尤其是文中举的诗歌例句,更要大声诵读,体会感情。
B.将本文默读,牢记前人“不动笔墨不读书”的经验之谈,把文中阐述的内容做些标
记,加以体味。
C.古人诗中首次用“木叶”一词的是谁?在他之后又有哪些写“木叶”的诗句的?
D.古代诗歌中为什么多用“树”,“叶”,而少见用“树叶”一词呢?
E.古代诗人在学习中创造,他们学习了什么?创造了什么?
F.诗歌中的语言可以单凭语言解释吗?
G.“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是什么,它为什么会有此特征?
H.“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是什么,它为什么会有此特征?
J.郑板桥有一句诗,叫做“删繁就简三秋( ),领异标新二月花。”在( )处应填
“树”不是“木”好,为什么?
上述预习题在学生充分准备的基础在上课时讨论。
第二节课则要求实践——分析诗中相同或相近的概念所表示的不同艺术形象。
A.课堂完成练习题二
B.“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和“天秋无片云,地静无纤尘,”同样写秋,它们的
艺术形象相同吗?谈谈你的见解。
C.白居易有诗写到柳絮:“柳老春深日又斜,任他飞向别人家。谁更学孩童戏,寻逐
春风捉柳花。”薛涛也有诗写到柳絮:“二月杨花轻复微,春风摇荡惹人衣。他家本是无情
物,一任南飞又北飞。”两诗中柳絮的形象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