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新源共享
单      位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上传时间 : 2017-04-27 12:49:56
含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一节的教案设计示例 高二.doc(78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第 3 页
0 0 类别 : 教案
直线方程的一般形式教案 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一般式的发现过程,并掌握直线方程的一般形式, 以及点斜式、斜截式、两点式、截距式和一般式的联系与转化.    2.向学生渗透用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猜想等合情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寻求直线方程的一般形式是重点,分类讨论是难点.   教学过程   师:我们已研究过直线方程的4种形式,请叙述这4种直线方程, 并各举一例,而且请指明它们的条件及应用范围.    (学生回答,教师打出投影片.见表一)   师:在平面内任意给定一条直线一定可以用以上4种形式之一来表 示吗?    (提出问题,再次突出4种直线方程的不足.)   生:不一定.    (引起学生的反思:研究了4种直线方程但并不能表示平面内任一 条直线,是不是….从而呼唤有一种直线方程能表示平面内的任一条直 线.)   师:是否有另一种直线方程能表示平面内任何一条直线?如果这样 的直线方程存在,我们可以把它叫做…….    (由学生取名,引出课题:直线方程的一般形式(?)板书课题.课 题后画个问号表明:它是否存在还需等待探求的结果来最后验证.)   师:根据我们已学过的直线方程的有关知识,结合所举的例子,请 同学们通过观察、分析、猜测直线方程的一般形式.    (若学生基础较差,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所举各例中都含有几个未 知数,各是几次?学生容易发现含两个未知数,均是一次.因此直线方 程是含两个未知数的一次方程,即二元一次方程.同时可以让学生对几 种特殊形式化简整理成一边等于零的方程形式.)   最后学生可以猜测出是一个二元一次方程.数学形式可以表示成 Ax+By+C=0,其中A、B、C是常数.    (马上提出一个问题,Ax+By+C=0总表示直线吗?引导学生对字母 A、B、C去讨论,从而也明确A、B的限定条件.)   师:Ax+By+C=0总表示直线吗?若是,它又表示怎样的直线,我们 该怎么去研究?   生:根据A、B、C不同的取值来讨论.   师:分类讨论都要有个分类的标准,此处以什么为标准来分类好呢?    (学生讨论鉴别,最后总结.)   生:根据直线斜率存在不存在两种情况来看,可以以B等不等于零 来分类.   师:好.请你做一做.       2)当 B=0时,方程Ax+By+C=0变为Ax+C=0.      ②若A=0,而此时就得看C了.    i)若 C≠0,方程即为0·x+0·y+C=0,矛盾方程,没有图象.    ii)若 C=0,方程即为0·x+0·y+0=0,…….   师(追问):此时Ax+By+C=0它表示什么图形?    (升华,把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调动起来,并且使学生对问题的把握 不停留在表面,而是让学生积极挖掘一个看似简单知识的深刻内涵.)   生1:……没想好.   生2:0·x+0·y+0=0,对任意的x、y∈R都是成立的,因此它可表 示平面内的任一点,也就是说这个方程此时可表示整个坐标平面.   师:解释得非常好.    (以上的讨论过程可视学生的情况具体操作.)   师:从上面的讨论过程看,Ax+By+C=0到底何时表示直线呢?    (观察,总结.)    1)B≠0,A≠0,2)B≠0,A=0,3)A≠0,B=0这 3种情形下都表示 直线.   即A或 B≠0,即A、B中至少一个不为零.   结论:当A、B不全为零时,Ax+By+C=0表示直线.并且它可以表示 平面内的任一条直线.   师:是否可以说直线方程的一般形式是Ax+By+C=0,其中A、B不全 为零.它可以表示平面内的任一条直线?   生:还需证明.   师生共同分析要证哪些方面:    (1)平面直角坐标系内,任何直线的方程都可表示成 Ax+By+C=0(A、B不全为零)的形式.    (2)方程Ax+By+C=0(A、B不全为零)可表示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的任 意一条直线.    (证明过程可视学生的具体情况而适当给予分析引导,或可让学生 课下自行证明.)   生:证明:1)平面内的所有直线都可分为两类:①倾斜角 α≠90°,直线的斜率 k存在,故直线可表示为y=kx+b,即 kx-y+b=0 的形式,②倾斜角α=90°,直线的斜率 k不存在,直线可表示为 x=a,即x-a=0.   由①②可知,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任一直线的方程都可表示成 Ax+By+C=0(A、B不全为零)的形式.故(1)得证.    (2)已知方程Ax+By+C=0(A、B不全为零),由以上的分析讨论可知:      角坐标系内斜率存在的任意直线.    2)当 B=0时,由于A、B不同时为零,所以A≠0.此时Ax+By+C=0 可化为      由1)、2)可知,方程Ax+By+C=0(A、B不全为零)可表示平面直角坐标 系内的任意一条直线.   师:经过同学们的共同探索,我们得到结论:直线方程的一般形式 存在(去掉前面画的问号),且是Ax+By+C=0(A、B不全为零)这样的二元 一次方程.   师:从上面的讨论、证明过程我们可以看到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斜截 式、两点式、截距式与直线方程的一般式是相互联系的.直线方程的各种 特殊形式都可化为一般式,而直线方程的一般式也可以化为某种特殊形 式.         化成一般式,得 3x-4y-12=0,       例 2 把直线 l的方程x-2y+6=0化成斜截式,求出直线 l的斜率 和在x轴与y轴上的截距,并画图.      在y轴上的截距 b=3,在x轴上的截距 a=-6.如图 1-23.    (以上两个例题可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打出投影片,并提醒学生 注意.)    (1)要求直线的斜率和纵截距,应化成斜截式;要求直线的横截距 和纵截距,应化成截距式或用分别令 x=0和 y=0的方法来求.    (2)在画一条直线时,通常是用直线与两个坐标轴的交点,这样较 为方便.    例 3 直线方程Ax+By+C=0的系数A、B、C满足什么关系时,这条直 线:(1)与坐标轴都相交;(2)只与x轴相交;(3)是 x轴;(4)是一、三 象限角平分线.    (此例目的是加强学生对字母系数的各种可能情形的认识及培养学 生数形结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 (1)A≠0,B≠0时,与坐标轴都相交(画草图).    (2)B=0,A≠0时,只与x轴相交(画草图).    (3)当 B≠0,A=C=0时,是x轴.    (4)当 A=-B,C=0时,是一、三象限角分线.    例 4 把直线 l的方程 mx+2y-4=0化成点斜式,求出直线 l的斜率, 并指出对任意 m值,直线 l的共同特征.    分析 把 mx+2y-4=0化成点斜式可以有很多种形式,但要指出 l 的特征,无论 m取何值,l都有不受影响的特点,因此可以想到把 mx移 到等式的右边得       解 原方程 mx+2y-4=0,   移项得 2y-4=-mx,         师:以后如何处理直线系过定点的问题,请同学们回去思考.   小结(师生共同谈收获)    (1)探求了直线方程的一般形式Ax+By+C=0(A、B不全为零).    (2)更熟悉了分类讨论思想.    (3)(生)教会我看问题更深入,更全面,平凡中孕育着神奇.如 Ax+By+C=0讨论到 0·x+0·y+0=0时,可表示整个坐标平面.   作业:    1.直线方程Ax+By+C=0的系数A、B、C满足什么关系时,这条直线 (1)只与y轴相交;(2)是 y轴;(3)是二、四象限的角平分线;(4)过一、 三、四象限.    2.求下列直线的斜率和在y轴上的截距,并画出图形.          3.求下列直线的横、纵截距,并画出图形.          4.将直线方程 mx-y+3m+2=0化成点斜式,求该直线的斜率;并 指出直线对任意 m值,都经过哪个定点?    [点斜式y-2=m(x+3),k=m,定点(-3,2)]   设计说明   这个教案实际可分为以下几大块:    (1)提出问题,激发疑问,呼唤直线方程一般形式的出现.    (2)猜测一般式的结构.    (3)讨论、完善.    (4)证明.    (5)应用.   为什么这么设计呢?是基于:    (1)直线方程的一般式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斜截式、 两点式、截距式后的第5种形式.前 4种形式都有其各自的优点,那么 为什么还要学习一般式呢?实际上直线方程的一般式有其他 4种形式无 法实现的一个优点,它能表示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针对这个特点就 想到先让学生寻找 4种形式的不完备之处,那就是它们都有一定的应用 范围,进而提出问题:平面内任意给定一条直线一定可以用以上4种形 式之一来表示吗?再一次突出了4种直线方程的不完备之处,从而引起 学生的疑惑与反思.由此引起学生的联想:是否有另一种直线方程能够 表示平面内的任何一条直线?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研究的兴趣.这就是 通过引导学生发现现有知识的不完备,使学生产生不完备的地方能否给 予改进、提高的想法,从而使学生发现探求新知识的必要.这样新知识 的出现就不是老师“塞”给学生的,“今天我们学习……”.而是知识 研究的必然.它的出现就像清泉般慢慢地却极自然地流进学生的心田.    (2)知识出现的台阶已铺垫好了,“唱戏”的主角应该还是学生. 根据学生已学知识,引导学生去观察、归纳,让他们猜想直线方程一般 式的结构.为什么不是老师抛给学生呢?首先数学学习本质上就是一种 思维活动.如果所学知识是在老师今天抛,明天塞的,必将使学生的思 维产生一种惰性,不利于学生思维素质的提高.其次现在倡导创新能力, 要创新首先应是思维上的创新、发现.这种创新能力在学生的学习过程 中就应致力于培养.据报道,在中国孩子放学回家后,家长常问:今天 学了什么知识.而在美国,家长常问:今天你在学校问了些什么问题. 从这里就反映出中、美两国家庭教育的侧重点不一样.中国的家长观念 陈旧,关心的只是老师讲的孩子是否都学会了;而美国的家长更侧重于 孩子的思维创造、发现能力.由此看来,要想促进家庭教育观念的转变, 首先我们教师自身就先要转变.我们平时的教学过程、教学设计就应为 学生营造积极思维活动空间,创设有利于学生思维去创造、发现的问题 情境,以此来逐步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能力.    (3)在学生猜想得出直线方程的一般式是Ax+By+C=0(A、B、C是常 数)后,这个由特殊推导到一般的结论是否有一定的合理性?这个方程 是否一定表示直线?这些可以引导学生去验证.通过对字母A、B、C的各 种可能情形的讨论,不仅由一般再返回到特殊,巩固了旧知识,而且也 更深层次地认识到 Ax+By+C=0和直线的对应关系.如讨论到 A=B= O,C≠0时,方程Ax+By+C=0不成立,显然不能表示任何图形,这使学 生初步认识到 A、B不能同时为零.讨论再往前进一步:当A=B=C=0时, 追问学生方程Ax+By+C=0表示什么?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x、y取任意 实数,方程0·x+0·y+0=0总成立,因此它表示整个平面.讨论到此就 使学生对Ax+By+C=0的各种情形有了一个全面、深刻地认识,并且再次 发现A、B不能同时为零.讨论完毕,学生也得到了直线方程一般式 Ax+By+C= 0应附加的条件:A、B不同时为零.这不也是学生自己发现的 吗?    (4)数学是一门实验性的归纳科学,同时它也是一门系统的演绎科 学.因此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既教猜想又教证明,这样才能培养学生既有 发现、创新能力,又有检验、辨别能力.在学生猜想、验证了直线方程的 一般形式是Ax+By+C=0(A、B不全为零)后,还要学生给出严格的证明. 如果学生程度比较好可以让他们自己分析;如果学生程度较差可以在教 师的引导下分析要证明什么,怎么去证.实际上学生总结出的结论就对 应着两个方面.其一:直线方程的一般形式是Ax+By+C=0(A、B不全为 零)就对应要证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任一直线的方程都可表示成 Ax+By+C=0(A、B不全为零)的形式.其二:Ax+By+C=0(A、B不全为零)可 表示平面内的任何一条直线,就对应要证二元一次方程Ax+By+C=0(A、B 不全为零)的图象是一条直线.证明过程中再次用到分类讨论思想.不 仅再次强调了出现斜率就应讨论存在、不存在两种情形,同时也反映了 数学证明的严谨,来不得半点纰漏.这样也加深了学生对分类讨论的数 学思想的认识.    (5)应用这一部分主要是想培养学生对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斜截式、 两点式、截距式和一般式的联系与转化的认识.明确怎么转化,往哪儿 转化.并使学生明确,虽然 Ax+By+C=0中有A、B、C3个字母,但并不是 需要3个条件才能确定这条直线,      总之,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刻苦钻研教材,分析学生的认识结构, 寻找教材知识与学生认知的最佳结合途径.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思维活 动的问题情境.教学设计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去设计.一切活动应围绕有 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而进行.提倡学生大胆创新、发现,首先我们教师 在教学设计和教学中就应大胆创新、发现,不要沉囿于传统的教材体系、 教育模式.只有大胆创新才能推陈出新;才能真正做到教材为我所用, 为我所写;才能有利于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新源共享 2017-04-27 12:54:26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