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新源共享
单      位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上传时间 : 2017-04-27 12:49:56
反证法教案 高二.doc(52.5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第 3 页
第 4 页
第 5 页
第 6 页
第 7 页
第 8 页
第 9 页
0 0 类别 : 教案
直线方程   教学目标 1.理解直线斜率的概念,掌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熟练掌握直线方 程的点斜式、掌握直线方程的斜截式、两点式、截距式以及直线方程的一般形式, 能够根据条件求出直线的方程. 2.掌握两直线平行与垂直的条件,能够根据直线的方程判定两条直线的位 置关系,会求两条直线的夹角和交点,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3.突出方程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渗透转化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 4.掌握待定系数法,熟练运用于求直线方程之过程. 5.进一步体会解析几何学科的特点. 重点难点 重点之一是研究直线方程的五种形式及相关公式,直线方程的五种形式中 除一般形式外,均有需要注意的问题,如:使用截距式要注意是否截距存在且 不等于零,否则可能丢解. 重点之二是数形结合的思想,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层面去认识题目.如:已 知直线l1平行l2,这是从图形的位置关系来描述.换一个角度,从数量关系角 度来认识,当斜率存在时,它们的斜率k1=k2. 难点在于转化思想的培养.如何将各种条件转化为有用、可用的信息,将解 题思路纳入熟悉的轨道,是数学各章节都面临的课题,希望通过本节课在这方 面也有积极的努力. 教学过程 平面解析几何重点研究五种曲线:直线、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直线是 其中最简单的一种. 研究的内容主要是直线的方程、点与直线的位置、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 尽管直线的问题相对简单,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复习直线的有关问题,进一步体 会解析几何是如何运用代数方法来研究几何图形性质的. 各种曲线研究的基础是确定曲线的方程.确定方程的实质是确定方程中未 知的系数.根据题目的条件,列出满足条件的等式(即方程),通过解方程,确 定出方程中的系数.这个过程中体现的就是方程的思想,具体的操作中使用的 是待定系数法. 一、基础知识应用 例 1  求满足下列条件的直线方程: (1)经过点P(2,-1)且与直线2x+3y+12=0平行; (2)经过点Q(-1,3)巨与直线x+2y-1=0垂直; (3)经过点R(-2,3)且在两坐标轴上截距相等; (4)经过点S(1,2)且与圆x2+y2=1相切的直线方程. 分析  各小题有共同特点,所求直线都经过一个已知的定点,求直线方 程的实质就是求直线的斜率. 解  (1)设所求直线方程为l:y+1=k(x-2). (2)设所求直线方程为l:y-3=k(x+1). l:y-3=2(x+1).即2x-y+5=0. (3)设所求直线方程为l:y-3=k(x+2).令x=0,y=2k+3;令y=0, (4)设所求直线方程为l:y-2=k(x-1),即kx-y+2-k=0. 当斜率不存在时,直线x=1也符合题意. 所以l:3x-4y+5=0或 x=1. 评述  上述各解法均采用点斜式方程,因为已知条件中所求直线都经过 已知点.但是由于直线方程有五种形式,是否选择点斜式是最简单的解法呢? (1)、(2)两个小题可以选择一般式, 如(1)设 2x+3y+c=0为所求直线,将P(2,-1)代入方程求出 c=-1,所以 2x+3y-1=0为所求. (3)可以选择截距式. 当截距等于0时,3x+2y=0也符合题意. 第一象限. 求:k的取值范围. 分析  两直线的交点坐标即为两个方程组的解所确定. 据题意:x>0,y>0. 例 3  已知直线l1:(a+2)x+(1-a)y-3=0与直线l2:(a- 1)x+(2a+3)y+2=0互相垂直.求:a的值. 错解  直线l1,l2的斜率k1,k2分别为: 因为l1⊥l2,所以k1·k2=-1.解出 a=-1. 评述  上述解法的错误原因在于没有考虑直线斜率不存在的情况, 不垂直.例3的正确答案应该是:a=-1或 a=1. 例 4  已知直线l的倾角为135°,它被直线l1:y=2x和 x轴截得的线段 长为5. 求:直线l的方程. 分析  由已知直线倾角为135°,可设其方程为y=-x+m,只有一个待定 的字母系数 m.设法利用已知条件求出 m的值即可. 解  设l:y=x·tan135°+m,即y=-x+m. 例 5  如图1,直线l1,l2,l3的斜率分别是k1,k2,k3,则有   [    ] A.k1<k2<k3             B.k3<k1<k2 C.k3<k2<k1             D.k1<k3<k2 分析  题目考查观察图形的能力.根据图形的位置关系判定斜率之间的 关系.只要正确认识斜率即为倾角的正切,就能迅速作出判断.选 D. 例 6  已知直线l通过点 A(-2,2),且与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为 1.求:直线l的方程. 分析  从已知直线通过点 A,可以考虑设l的方程为点斜式,待定系数是 斜率k;如果从另一个角度考虑,所求直线与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为1, 可以设所求方程为截距式. 解法一  设y-2=k(x+2),令x=0, 所以2(k+1)2=k①或2(k+1)2=-k②. x+2y-2=0或 2x+y+2=0. (以下略) 评述  教师可引导学生寻找解题思路,并对不同思路比较其优缺点. 二、对称及有关问题 1.点关于直线的对称点 例 7  点 A(4,0)关于直线5x+4y+21=0的对称点是          [    ] A.(-6,8)                B.(-8,-6) C.(6,8)                D.(-6,-8) 分析  点 A与点 A′关于直线l对称,那么AA′⊥l且 AA′的中点应该在 直线上. 解  得 x0=-6,y0=-8.所以选 D. 评述  由于题目是以选择题形式呈现,可将各选择支逐一代入题目验证, 由于 A,B,C所给点分别与 A点连线的中点都不在5x+4y+21=0上,均予以排除, 故选 D. 2.直线关于直线对称 例 8  如果直线l与直线x+y-1=0关于y轴对称,那么直线l的方程是__ ____. 解  以(-x,y)代原方程中的(x,y),得到所求直线方程为-x+y-1=0,即 x-y+1=0. 评述  应该熟悉已知直线关于x轴、y轴、y=x、y=x对称的直线方程的求法. 例 9求直线y+7y-6=0关于直线x+y-2=0对称的直线方程. 分析  以任意一条直线l为对称轴,求直线l1关于l对称的直线l2方程 可以借助于求轨迹的方法.具体操作程序是:在l2上任取一点P(x1,y1)求点 P关于l的对称点Q.(用x1、y1表示),利用点Q在直线l1上,将点Q坐标代入 l1的方程,即得出直线l2的方程. 解  在所求直线上任取一点P(x1,y1),设点P关于x+y-2=0的对称点 Q(x0,y0).则 即 7x+y-10=0为所求直线的方程. 评述  此法适用面广,例如求曲线:y2=4(x-2)关于直线x+y-2=0对称的 曲线,按上述方法轻而易举获解. 三、数学思想培养 例 10  已知:点 A(1,5),B(5,3),C(6,6),直线l经过点 C,且与 A,B两点的距离相等.求直线l的方程. 解  (1)当 A,B两点位于直线l的同侧时,由于点 A,点 B到l距离相等, 所以l∥AB,即kAB=kl. (2)当 A,B两点位于直线l的两侧时,由于点 A,点 B到l距离相等. 所以l经过线段AB的中点 D(3,4). 由两点式得直线l的方程为 整理得 2x-3y+6=0. 综上所述,所求直线l的方程为 x+2y-18=0或 2x-3y+6=0. 评述  分类讨论的思想.在几何中往往是依据图形的不同位置展开,此 例中是按照点 A,B与l的不同位置关系进行讨论. 例 11  已知直线l经过点P(2,3),且和两条平行直线:3x+4y+8=0 分析  所求直线l经过点P(2,3),要想使问题解决,或求出它的斜率, 或者再找到一个位于直线l上的点,此题难点是如何将条件|AB|=3, 设直线l的斜率为k.则有 7x+y-17=0或 x-7y+19=0. 评述  转化的思想内涵十分丰富,本例中使用转化思想主要体现在 四、综合题评析 例 12  已知△ABC的两个顶点 A(-10,2),B(6,4),垂心是 H(5,2), 求顶点 C的坐标. 解  据题意作图,如图2. 点 C应是过点 B与 AH垂直的直线和过 A与 BH垂直的直线的交点. 因为 A(-10,2),H(5,2),所以 BC所在直线方程为 x=6.                           ① 由①、②解出点 C(6,-6). 例 13  直线l过点P(0,1)与两直线l1:x-3y+10=0,l2:2x+y-8=0分 别交于 A,B两点.若线段AB恰被点P平分.求直线l的方程. 解  设 A(x1,y1),B(x2,y2).据题意有 经过P(0,1),B(4,0)的直线方程为x+4y-4=0. 评述  上面的解法引入四个量:x1,x2,y1,y2,似乎比较繁,不如直 接设斜截式简捷.但此法充分运用了曲线与方程这一概念、对于处理圆锥曲线等 问题仍有积极的作用. 能力训练 1.若点 A(3,3),B(2,4),C(a,10),三点在一条直线上,则 a的值为  [    ] A.-4                   B.-3 C.-2                   D.4 2.已知点 A(2,-3),B(-3,-2),直线l过点P(1,1)且与线段AB相交, 那么 l的斜率k的取值范围是                      [    ] 3.若直线(3-m)x+(2m-1)y+7=0与直线(1-2m)x+(m+5)y-6=0互相垂直,则 m 的值为   [    ] 4.两条直线l1:x+l=0,l2:x+2y-3=0,则l1与 l2的夹角为     [    ] 5.直线l通过直线 7x+5y=24和直线x-y=0的交点,并且点 A(5,1) [ ] A.3x+4y+10=0            B.3x-y+4=0 C.3x-y-4=0             D.x-3y+4=0 6.已知直线y=kx+k-2与直线x+y=5相交,且交点在第一象限,那么 k的 取值范围是______. 7.直线l与直线l1:3x-4y-7=0及直线l2:12x-5y+6=0的夹角相等,则 直线l的斜率为______. 8.经过点 A(-2,-1)及直线 7x-y+3=0与直线3x+5y-4=0的交点的直线方程 是______. 9.已知三角形两个顶点 A(-10,2)、B(6,4)及重心G(5,2),那么第三个 顶点 C的坐标为______. 10.菱形 ABCD,B(3,5),C(7,3),A,D分别在直线y=1、y=-1上.满足 上述条件的菱形有______个. 11.已知方程x2+(k-1)y2-3ky+2k=0表示两条相交直线.求k的值. 12.已知点 A(2,3),B(4,1),直线l:x+2y-2=0.在直线l上求一点P, 使点P分别满足下列条件 (1)|PA|+|PB|最小;  (2)||PA|-|PB||最大. 13.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腰所在的直线方程l1:x-2y-2=0,底边所在直线的 方程l2:x+y-1=0,点P(-2,0)在另一腰上.求另一腰所在直线的方程. 14.已知 A(1,2),B(3,1),C(2,3)三点,若它们到直线l:y=kx的距离 的平方和最小,求这个最小值及k的值. 15.经过点 M(2,1)作直线l分别交x轴正半轴、y轴正半轴于 A,B两点, 求分别满足下列条件的直线方程. (1)使△AOB的面积S最小;  (2)使|MA|·|MB|最小. 答案提示 1.A                  2.A 3.B                  4.B 9.(19,0)               10.2 若上述方程表示两条直线,则k2+8k=0,且k-1≤0,解出k=0或-8,均合 题意 12.(1)由于 A,B两点在直线l同侧.作点 A关于l的对称点 A′, (2)AB所在直线与l的交点P(14,-9)即为所求.以上作法的理论依据均可 由平面几何证出 13.根据平面几何知: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推出l2到 l1的角等于l3 到 l2的角.依据到角公式可求出l3的斜率k=2,所求直线方程为:2x-y+4=0 a2-2aS+4S=0,由△≥0解出S≤0或 S≥4.所以△AOB面积的最小值为4.所求 直线l的方程为x+2y-4=0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研究最简单的曲线——直线.一方面教师要强调基础知识.另一 方面教师应利用知识本身不难这一特点,突出解析几何学科的特点,使学生认 清如何运用代数的方法研究几何图形的性质.教学过程第一部分例题就是按照 上述想法配备的. 让学生从题海中跳出来,就要帮助他们认识各类问题的共性与特性,抓住 共性深入研究直至这类问题研究透彻为止.第二部分例题针对对称问题展开研 究,不满足于关于某些特殊直线的对称,当关于任意直线对称的问题都能圆满 解决方才罢休. 第三部分题目是渗透数学思想方法.限于篇幅,没有展开.目前中学数学 教学中要求四种数学思想让学生掌握.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函数方程、转化的思 想.教师要有一种意识,结合每一章的教学内容,适时、适量地渗透数学思想. 日积月累,方能见成效.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新源共享 2017-04-27 12:54:26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