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线的方程的两点式和截距式教案 2
教学目标
(1)在学习直线点斜式方程的基础上,推导直线的两点式,要使学
生真正掌握推导的思路.由于两点式的形式比较复杂,要带动学生掌握
记忆的规律,以便于应用.在两点式一般情况外,还应使学生了解某些
特殊情况下的两点式方程.做为特例,推出直线的截距式方程.
(2)要引导学生灵活深刻地掌握知识,带动学生对已学习过的直线
的四种形式的方程,进行相互的转化,使学生再一次领悟到事物间的内
在联系,把知识进一步深化提高.
(3)指导学生能根据不同的条件选择不同形式的直线方程,真正掌
握直线方程的特征.培养学生针对不同质的矛盾,采取不同的办法去解
决矛盾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两点式方程的推导、记忆、初步应用.截距式方程的推导、应
用.
难点:两点式方程的记忆,直线方程几种形式之间的相互沟通和
转化.根据所给条件,采用最恰当的直线方程.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提问,学生思考练习
(1)导出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斜截式方程,并说明其中各个字母所
表示的对象.
(2)已知两点A(3,2),B(-1,3),求过A,B两点的直线的方程.
(三)导入新课(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及练习进行小结)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斜截式方程.它们都是由
两个条件确定的,点斜式由一个已知点和直线的斜率确定,斜截式由直
线的斜率及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确定.同学们都会想到,过两点可确定
一条直线;那么过两个已知点的直线方程是什么样子呢?下面我们来研
究.
已知两点A(3,2),B(-1,3),求经过A、B两点的直线的方程.
A、B两点已知,则AB直线的斜率可求出
从A、B两点中任选出一点,由点斜式即可得到过A、B两点直线的方
程.
一般来讲,已知直线l经过P1(x1,y1),P2(x2,y2)两点,求直线l
的方程.
这里需要注意斜率k的分母中,要求x1≠x2.
当y1≠y2时,我们把方程看为
这个方程是由直线上两点确定的,所以叫做直线的两点线.
(1)方程中的x,y代表直线l上动点的坐标,x1,y1,x2,y2代表
两个已知点的坐标.
(2)直线的两点式中,要求x1≠x2,y1≠y2.
即这个方程不能表示平行于y轴,平行于x轴的直线.
当x1=x2时,直线平行于y轴,直线的方程为x=x1=x2,
当y1=y2时,直线平行于x轴,直线的方程为y=y1=y2.
(3)直线的两点式方程比较复杂,不好记忆,同学们要注意它的特
征,做好记忆.
例 1 已知直线l与x轴的交点为(a,0),与y轴的交点为
(0,b),其中a≠0,b≠0,求直线l的方程.
(学习练习,教师小结)
整理得:
同学们不难发现,a是直线l在x轴上的截距,b是直线l在y轴上
的截距.
由于这个方程是由直线在x轴、y轴上的截距确定的,所以叫做直线
方程的截距式.
这里,方程中的x,y表示直线l上的动点的坐标,常数a、b分别表
示直线l在x轴、y轴上的截距,两个分式中间是用加号连接的.
世间万物是相互联系的,我们已经学习了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斜截
式、两点式、截距式应当把它们勾通起来,相互进行转换.
例 2 已经直线l过A(1,-3)B(2,1)两点,求直线l的的两点式
方程,并把它转化为直线的斜截式、截距式和点斜式.(学生练习,教师
小结).
解 l过 A(1,-3).B(2,1)两点,由两点式
由4x-y-7=0化为y=4x-7.即直线的斜截式.
由4x-y-7=0中,x=0 y=-7,即b=-7.
由这条直线的斜截式可知直线l的斜率为4,需要在直线l上再找
一点.同学们在练习中找了不同的点,因之直线的点斜式的方程,求出
不同的好多种,同学们想一想,这一现象正常吗?
同学们发现,直线l上有无数个点,随便给一个x的值,即可求出
一个对应的数值,即给出一个点的横坐标,就可求出这个点的纵坐标.
因之,直线l的点斜式的方程不是唯一的.
如令 x=1,由4x-y-7=0得 y=-11.
直线l过(-1,-11)点,l的点斜式为y+11=4(x+1).
这就求出一个点斜式方程.
例 3 三角形的顶点是A(-5,0)、B(3,-3).C(0,2),求这个三
角形三条边所在直线的方程.
分析 给出三个顶点,用两点式即可求出三条边所在直线的方程.
这一想法虽然无可非议,但缺乏深入的思考.我们应当根据这些点的特
征,选择最恰当的方程形式.
AC边已知两个截距,可用截距式;
BC边已知y轴上的截距,可用斜截式;
AB边没什么特点,只好用两点式.
(三)课堂练习
2.课本练习2
(1)3x+2y-6=0, (2)6x-5y+30=0.
(四)小结.
(1)让学生求出直线的点斜式,斜截式,两点式,截距式,并说出
其中各个字母的含义.当直线平行于x轴,或直线平行于y轴时,如何
求出直线的方程.
(2)直线方程的各种形式间是相互联系的,应能相互转化.
(3)要注意根据给出条件的特征,选用不同形式的直线方程.
(五)作业.习题 7.2
(4),(5),5,6,7,8,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