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新源共享
单      位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上传时间 : 2017-04-27 12:59:00
[原创]湖心亭看雪 语文 八年级.ppt(42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第 3 页
第 4 页
第 5 页
第 6 页
第 7 页
第 8 页
第 9 页
0 0 类别 : 课件
湖心亭看雪 张岱 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 概括本文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学习文中写景叙事的 技巧 2、理解作者的情怀。  检查预习 完成自主的练习  答案  同桌互批 自学指导(一)  1.同桌互相通读课文  2.分组读课文  3.全班齐读课文 根据提示背诵课文 你考我答重点实词 你考我答重点句段  1 张岱笔下的西湖是什么样子的呢?  2“西湖夜雪图”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  3课文中哪个词形象的概括出张岱的形 象? •自学指导(二) 独立思考 4如此安静的环境,后文突然又写喝酒聊天什么的,是不是意境全破坏了? 5作者怪吗? 白描手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 法,是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 彩,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 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 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 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 的描写方法。简练朴素,不加渲 染) 文中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特征来写, “一白”、“ 一痕”、“ 一点” 、“ 一芥”、“ 两三粒”高度抽 象概括,长与短、 点与线、 多与 少、 动与静简洁概括,表现出空寂 、悠远、脱俗的意味。 饮酒:衬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 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深夜 赏雪,收获颇大,印象极深  “痴”字写出了张岱的形象 作者的情怀:我无力改变天下就在 山水中度过余生,字里行间透露出 作者深沉的故国之思,孤高自赏的 情怀。  满纸荒唐言,  一把心酸泪。  都言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  ————曹雪芹《红楼梦》 3. 当堂训练(独立完成) 1.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 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 用明朝 的年号,你能 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 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 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 上有何作用?  3.“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 有什么表达作用?  4.“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 字写出了什么景象?  .“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 “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 ?  8.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  9.“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 出作者什么心情?  10.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 什么特点?  6.选择补出下列语句的省略成分。客余于客  ( )到亭上 ( )大喜曰 ( )是金陵人 ( )此  ( )拉余同饮  7.“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 “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  8.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  9.“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 作者什么心情?  10.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 么特点?  请以“学了本文之后,我学习到了一种写 作方法,比如。。。。,同时我理解了作 者。。。”的句式写学习收获。  1。明思宗 朱由检 怀念故国的深情  2.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作用: 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 3.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 响),为下文作伏笔。  4.显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混濛一片,举目皆白的景象。  5.连用三个“一”字,与“上下一白”相呼应。写法上,作者 未站在一个固定点上,而是不断变换角度写景写人。  6.余 客 客 于 客  7.“强”表现作者的喜悦和豪爽心情;“拉”表现客人的喜悦 心情。  8.衬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深 夜赏雪,收获颇大,印象极深。  9.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 性格。  10.以记叙开头,以议论结尾,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静中有 动,寂中有声。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
  • 教育技术与创新部
    新源共享 2017-04-27 14:33:30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