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望江南》
《武陵春》
《渔家
傲》《江城子》
《破阵子》
1、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
写作背景理解这五首词的内容;
2、感悟作品内涵,把握作者感情
;
3、朗读与背诵。
学习目
标
婉约派:
我国古代词人,大致可分为“婉约词
派”“豪放词派”两大派。因明人张延有
“少游多婉约,子瞻多豪放”之说而得名。
婉约派以秦观、李清照为代表,继承南唐词
的风韵,发扬柳永词铺叙、描写的特色,又
吸取东坡词个性鲜明的长处。融为一体,形
成“词人之词”之正宗。在内容上坚持“诗
庄词媚”的主张,多以艳情为题材;在形式
上则以蕴藉雅正见长,严守音律,讲究含蓄
,语言精丽而清新,情思曲折而真切。风格
委婉、绮丽。此派对词坛影响很大,在词的
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温庭筠 (约 812~
866) 本名歧,字飞卿。唐诗人
,词人,太原人。诗与李商隐齐
名,时称“温李”。词风艳丽华
美,有《花间集》。
作者简介
他精通音乐,文思敏捷,
传说他作诗,八叉手而成八韵,故有
“温八叉”之称。他年轻时行无检束
,生活放荡,长期出入歌楼妓馆,不
为统治者所喜。他屡试不第,却常替
人代作文。温庭筠是唐代诗人中第一
个大量写词的人。他以自己的创作实
践奠定了词这种文学样式在文坛上的
地位。他的词“多写闺情”,较少政
治内容,极尽“艳丽”之能事,花间
词派尊他为“花间鼻祖”。
花间词派:
五代西蜀的一个词派。以后蜀赵
承祚所编《花间集》而得名。词在晚唐。
受社会风气的感染,渐渐背离了题材广泛
、风格多样的特色,走上了剪翠裁红、调
脂弄粉的歧途,专在女人的容貌、服饰和
姿态上下功夫。晚唐词人温庭筠的作品代
表着这种创作倾向。在温庭筠死后半个世
纪,五代西蜀的赵承祚收集温庭筠、皇甫
松、韦庄、薛昭蕴等十八家词五百首,编
成《花间》。此派尊温庭筠为鼻祖,以韦
庄成就最高,写闺情,写离别相思,风格
绮丽,在当时颇有影响。
望江南 温庭筠
梳洗罢,
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
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蘋洲。
词作描写了一位因心上
人远行而独处深闺的女子的生活状
况和内心感情。在清晨梳洗完毕后
,她在楼上凭栏眺望,看到许许多
多帆船从楼前驶过,但却没有自己
要等的那只船。夕阳西下,爱人没
有回来,只空见江水东流,思念让
她肝肠寸断。
理解大意
这是一首闺怨词,以淡
笔写出思妇不见归舟的惆怅之情
,寥寥二十七个字,却写得情韵
兼胜,音律和谐,形象鲜明生动
,因而传诵人口,历久不衰。
欣赏品析
开头写思妇早起刚刚梳洗
完毕,就独自一人倚在望江楼上眺望
江面,等待着远方的亲人归来。一个
“独”字点出思妇的形单影只,
“倚”字写出思妇久久等待的神态。
“过尽千帆皆不是”表明思妇虽然望
穿秋水,但始终没有盼到良人归来。
“过尽千帆”可见等待时间之长,
“皆不是”强调过往船只虽多,但无
一人是良人归来的情景。
后两句是写景,通过景物描
写进一步渲染思妇的离愁。“斜晖脉
脉水悠悠”一句,通过写斜阳的含情
脉脉,水流的悠悠不断,来刻划思妇
绵绵不断的离愁别恨。“斜晖”与
“梳洗罢”呼应,点出思妇从清晨起
床就倚楼等待,一直等到太阳偏西了
仍不见良人归舟。“肠断白蘋洲”,
“白蘋洲”在古诗词中常用来代指分
手的地方。这位思妇本已一再失望,
偏又看见当初与他分手的地方,这就
使她更加柔肠寸断,悲伤至极!
作者在这首词中塑造了一
位思妇的形象,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心理描写细致入微,景物描写渗
透着情感,情景交融,起了烘托人
物,深化主题的作用。词句语言清
新含蓄,耐人寻味。文笔洗练,无
雕琢之痕。
本首诗短短 27个字却容纳
了很多内容:时间,从早晨到黄昏;
景物,从楼头、千帆写到斜晖、江水
,又写到白蘋洲;就情感而言,从希
望到失望以至最后的“肠断”,显示
了它高度概括、凝练的特点。另外,
还多用白描、直叙的手法却又含蓄、
细腻。
梳理总
结
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 (qióng) 音不响 , 三月的春帷不
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1954 年
错 误比较赏析
比较《望江南》与《错误》 :
第一节写过客匆匆,像莲花一样纯洁柔
美的江南女子等待着爱人归来;第二节连
用寂寞的小城、向晚的青石街道和小小的
紧掩的窗扉三个比喻,细致地表现思妇盼
“望 归人的孤寂心境;第三节点明涛题,
“ ”达达的马蹄声 点燃了思妇重逢的希望,
“ ”因而 美丽 ,但这马蹲声仅仅是从前面路
“过,不为她的期盼而停驻,因此是个 错
”误 。
两首诗都写了思妇之苦,愁思之浓。
《望江南》正面直写,《错误》借我的诚
挚表白写思妇的相思之痛。
武陵春
李清照
李清照
( 1 0 8 4 - 约
1 1 5 1 ) ,号易安居
士。济南 ( 今属山东 )
人,宋代著名女词人。
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家。
她出生在一个文学气氛
浓厚的家庭里,从小便
有诗名,后嫁给赵明诚
,夫妇共同校勘古书,
唱和诗词,生活优裕和
谐。靖康之难起,她和
丈夫避兵江南,赵明诚
中途病死,她流落在杭
州、越州、金华一带,
境遇孤苦,卒年不详。
作者简介
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建炎三年
( 1129)丈夫赵明诚病故之后,金人挥兵南
侵,李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各处流亡。绍兴
五年( 1135)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
《武陵春》词。这时她已经 53岁了,经历了
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
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这
首词中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的生活片断和思
想情感。
背景简介 北宋败亡后,李清
照于建炎元年( 1127)来
到南方,故乡青州陷入金人
之手,她
风住尘香花已
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
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
武陵春 李清照
恼人的风雨停歇了,枝头的花朵
落尽了,只有沾花的尘土犹自散发着微
微的香气,──春色终于了结了 !词人
面对花尽春去之景,心灰意懒,所以虽
然日上三竿,仍无心梳洗打扮。景物依
旧,人事俱非,欲说无语,泪在语先。
听人说双溪春色还不错,也打算去那里
泛舟 ,怕的是双溪上那蚱蜢般的小船载
不动自己内心沉重的哀愁。
理解大意
上片首句“风住尘香花已尽”,交代
的是季节特征,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已经零落
殆尽,只有土地上还残留些花的芬芳,说明这
时已到了暮春时节。“日晚倦梳头”是通过日
色已晚而作者仍无心梳洗打扮来表达内心的哀
伤。下面叙述哀伤的原因和哀伤的程度:“物
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在春天里花开
花落年年如此,并没有新的变化,而人却与以
前大不一样了,国破、家亡、夫死,她对一切
都丧失了兴趣。即使有心诉说自己的遭遇和心
情,也是言未出而泪先流,这比“声泪俱下”
的描写更深入了一层。
欣赏品析
下片一转,另辟蹊径,写道:“闻说双
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听人说双溪春色还不
错,诗人也曾产生了去那里泛舟的念头。她想去
双溪泛舟并不是贪恋美景、游赏心切,而是要寻
求一个消除愁苦的去处。不过,转而却又否定了
自己的计划。“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
愁”,怕的是双溪上那蚱蜢般的小船载不动自己
内心沉重的哀愁。人们总是把愁怨比做连绵不断
的流水,比做斩尽还生的野草,而李清照却另寻
了一个新思路,说:自己的愁重得连船都承载不
动。她又用“也拟”“只恐”等虚字把自己的思
想活动层次清楚地表露了出来,写出了作者试图
排遣愁绪的做法以及内心的沉重、无奈。艺术构
思和表现手法实在很新鲜、奇特,所以被词论家
称赞为“创意出奇”,“往往出人意表”。
结句化虚为实,语意新奇,是描摹愁思
的绝妙好辞。“愁”与“恨”之类,原是一种
抽象的情意,看不见,摸不着,为增其可感性
,词人通常采取夸张性的比喻 ,使其物质化。
“愁”与“恨”,通过视觉艺术形象,化为可
感的实体。 以春水喻之,如李煜之“问君能有几多
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
以春草喻之,如李煜之“离恨恰似春草,更行
更远还生”(《清平乐》);此皆状其迢迢不
断,绵绵无绝。言其深广者,如秦观之“飞红
万点愁如海”(《千秋岁》)。更有甚者,如
贺铸之“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
絮,梅子黄时雨”(《青玉案》),连用三喻
,使“愁”有弥天盖地之势。苏轼已有“只载
一船离恨向西州”(《虞美人》) ,张元干
《谒金门》中也说:“艇子相呼相语,载取暮
愁归去。”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仙吕 ·点
绛唇缠令 ·尾〕云:“休问离愁轻重,向个
马儿上驼也驼不动。”则把愁从船上卸下,
驼在马背上。王实甫《西厢记》杂剧〔正
宫 ·端正好 ·收尾〕云:“遍人间烦恼填胸
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又把愁
从马背上卸下,装在车子上。
写“愁”的诗句 :
“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复愁。”
“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 少年不识愁滋味。”
“丁香空结雨中愁!”
还有戴望舒的“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
娘。”
《武陵春》是李清照南渡
以后的词作,真实反映丁她凄惨的
生活处境和忧愁悲痛的思想情感。
词人通过描摹外部动作和神态,通
过新奇的比喻、新颖的构思生动地
再现了她内心的浓重哀愁。
梳理总
结
风格婉约;
写法借景抒情或直接抒情;
感情离愁别叙,凄惨心境。
《望江南》与《武陵春》这
两首有什么相同之处?
两首词都写闺情,都写女子对丈夫的思
念。《武陵春》除此之外,还包括家国之恨、故
国之思,情感较为深广。
两首词都细腻生动地再现了女主人公的
内心情感,宛转起伏,富于变化。《望江南》反
映了思妇喜悦、急切、兴奋、失望、伤心、哀怨
的心理变化。《武陵春》从愁思满怀写起,经历
片刻的轻松,终于忧愁难遣。
两首词情景交融,有独特的意境美。夕
阳有情。流水有意,是心灵的抚慰;风停花谢尘
留香,是伤春,更是伤己。人景情水乳交融。
两首词都属于婉约词。《望江南》清新
明快.《武陵春》直率凄婉。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课外欣赏
丑奴儿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
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
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想一想还有哪些写
愁的诗歌,请找出来背
一背 , 并说明其特点。
作业:
豪放派
宋词风格流派之一。豪放
作为文学风格,见于司空图《二十四
诗品》,杨廷芝解释豪放为“豪迈放
纵”, “豪则我有可盖乎世,放则
物无可羁乎我”(《诗品浅解》)。
可见豪放的作品当气度超拔,不受羁
束。北宋诗文革新派作家如欧阳修、
王安石、苏轼、苏辙都曾用 “豪
放”一词衡文评诗。第一个用“豪
放”评词的是苏轼(《答陈季常
书》),他还开始写作打破传统词风
的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颇引人注意。
据南宋俞文豹《吹剑续录》
载:“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
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
:‘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孩儿
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 ,执铁板 ,唱大
江东去。’公为之绝倒。”这则故
事,表明两种不同词风的对比,隐
然把苏词看成可与柳词相抗衡的另
一流派。
豪放派的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
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
句法和字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
拘守音律,然而有时失于粗疏平直,甚或涉
于狂怪叫嚣。北宋黄庭坚、晁补之、贺铸等
人都有这类风格的作品。南渡以后,由于时
代巨变,悲壮慷慨的高亢之调,应运发展,
陈与义、叶梦得、朱敦儒、张孝祥、陈亮、
刘过等人承流接响,蔚然成风,辛弃疾更成
为创作豪放词的一代巨擘和领袖。豪放词派
不但“屹然别立一宗”(《四库全书总
目》),震烁宋代词坛,而且广泛地沾溉词
林后学 ,从宋、金直到清代 ,历来都有标举
豪放旗帜,大力学习苏、辛的词人。
前面我们所学的表现范
仲淹政治理想的散文《岳阳楼
记》 ,写于他被贬谪的 1046年
,而就在他被贬谪的前 4年
( 1040年),还在塞外征战。
作为有政治抱负的范
仲淹,面对荒凉和艰苦,是一种
怎样的感情呢?
范仲淹
范仲淹
( 989 - 1052 ) ,字希
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
吴县(今属江苏)人,少年
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
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
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
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宋
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
于副宰相。元昊反,以龙图
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
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
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
小范老子。
作者简介
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
当时的朝政的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
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
,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徭役。宋仁宗
采纳他的建议,继续推行,史称“庆历新
政”。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
现,因而被贬至陕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
颍州途中病死,卒谥文正。他一生为官清廉
,关心民生疾苦。范仲淹喜好弹琴,然平日
只弹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范严霜。他工
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内容,文辞
秀美,气度豁达。他的《岳阳楼记》一文中
的“先天下人之忧而忧,后天下人之乐而
乐”两句,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爱国的
写照。
这首词是作者在西北
边塞军中所作。词中表现了
他决心守边御敌的英雄气概
,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及战
士们的思乡忧国之情。
写作背景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
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
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范仲淹
浊酒一杯家
万里,燕然未勒归
无计,羌管悠悠霜
满地。人不寐,将
军白发征夫泪。
理解词意
塞外的秋天一到,风景就与中原大
不一样了。大雁南归,对边塞地区没有一点
留恋之情,军中号角一吹,四面悲凉的边塞
声随之而起。群山连绵,层峦叠嶂,炊烟袅
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于长烟之上,落日
余晖之中,城门紧闭。
边关与家乡相距遥远,思乡之情如何
来解?只好借酒消愁了。还没有立下战功,
如何回家啊。月光皎洁,满地如霜,远处不
时传来悠扬的羌笛之声,使戍边战士思念故
乡,无法入睡,面对浊酒一杯,映着将军花
白的头发和士兵的眼泪。
“ 塞下秋来风景异”总写西北边
塞地区到了秋天,风景与中原大不相同。
下边各句分叙这个“异”字。一写大雁南
飞,二写边声四起,三写千嶂孤城,长烟
落日。 “衡阳雁去无留意”,既渲染了
西北边地的荒漠,表现了塞下风景之
“异”,也暗示了将士思乡之情。 “四
面边声连角起”,这一句既渲染了边地时
刻防备敌人的气氛,更将边地风景之
“异”具体化了。 “千嶂里,长烟落日
孤城闭。”表现了边塞的悲凉。
欣赏品析
上片通过景物描写,写出边
地的荒漠、凄凉和边塞将土时刻御
敌之情。
“ 雁去”、“边声”、“长
烟”、“落日”、“孤城”组成了
一幅“塞外关山图”,渲染出西北
边地的荒漠,也暗示出边关将土们
的思乡之情,同时还写出了他们时
刻备战以防不测(立志报国)的特
点。
“ 浊酒一杯家万里”,极写边关与
家乡相距遥远,思乡之情如何来解?只好
借酒消愁了。“浊酒”可见生活的艰苦。
“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是引用典故来抒
发报国之志,写出了作者为国立功的远大
抱负,同时也是对戍边将土的激励鼓舞。
“羌管悠悠霜满地”是写实。月光皎洁,
满地如霜,远处不时传来悠扬的羌笛之声
,使戍边战士思念故乡,无法入睡。将士
们本来是想像东汉大将窦宪那样报国逐敌
,立功而返的,可是宋朝对外却忍辱求和
,抗敌战争常常失利,不断地割地赔款。
下片主要写边防将士戍
守生活的艰苦与思乡、报国之
情。
因此,范仲淹虽戍守边疆多年,
威名远扬,却不能实现报国壮志,壮志
难酬,这怎能不令他感慨万分? “人
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结句以生
动形象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感
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词的上片以白描手法
勾勒出一幅塞外边关图,这幅
图雄浑沉郁,恰到好处的表现
了主题。 下片采用直抒胸臆和
借景抒情相结合的手法,使
得作者的思乡报国之情交织
互现,苍凉悲壮,慷慨生哀
。
梳理总结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苏轼( 1037-1101 ),北
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眉州 眉山
(今四川眉山市)人。嘉佑
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
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
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
、徐州、湖州。后以作 诗
“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
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
州、颖州等, 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
后第二年病死常州 。南宋时
追谥文忠。与父苏洵、弟苏
辙共享文名,合称“三苏”。
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
改革弊政的要求。
作者简介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
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
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
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一派,
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 赤壁怀古》《水调
歌头 丙辰中秋》传诵甚广。 擅长行书、楷书
,取法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能自创
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蔡襄
、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能画竹,学
文同,也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认
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高度评价“诗
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诗文有《东坡
七集》等。存世书迹有《答谢民师论文帖》《
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等。
画迹有《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等。
苏轼在熙宁
四年 (1071)因对
王安石变法持不
同政见而自请外
任。朝廷派他去
当杭州通判,三
年任满转任密州
太守。这首词是
熙宁七年 (1074)
冬与同僚出城打
猎时所作。
写作背景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
黄 ,右擎苍 ,锦帽貂裘 ,千骑卷
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 ,亲射虎
,看孙郎。
苏轼
酒酣胸胆
尚开张。鬓微霜 ,又
何妨 !持节云中 ,何
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
/如满月 ,西北望 ,
射天狼。
我虽年老却兴起少年打猎的热狂,
左手牵着黄犬,右手举起苍鹰。戴上锦蒙
帽穿好貂皮裘,率领随从千骑席卷平展的
山冈。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
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郎
。
理解词意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
守,亲射虎,看孙郎。
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
鬓边白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何妨!什
么时候派遣人拿着符节去边地云中,
像汉文帝派遣冯唐。我将使尽力气拉
满雕弓,朝着西北瞄望,奋勇射杀敌
人天狼。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
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
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在这首词中,上阕写出猎,下阕写请战,场面热烈,情豪志壮,大
有“横槊赋诗”的气概,把词中历来香艳软媚的儿女情,换成了报国立叻
、刚强壮武的英雄气了。
上阕:“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好一幅威武的群雄出猎图,勾画出
一个狂飚式的人物形象:太守出猎而“报”知人民跟随去看,其狂一也;
出看而须“倾城”,其狂二也;猎必射虎,其狂三也;自比孙郎,其狂四
也。
欣赏品
析
欣赏品析
• 下阕:“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
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
月,西北望,射天狼。”好一个豪放不羁
的个性,好一腔豪情洋溢的壮志:鬓微霜
,又何妨,此豪一也;持节云中,此豪二
也;会挽雕弓;此豪三也;西北望,射天
狼,此豪四也。
梳理总结
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
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作者
杀敌为国的雄心壮志,表达了为
国效命的坚定决心和爱国思想,
并委婉的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
用的愿望。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
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
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
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
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
梦
苏轼
破
阵
子
辛弃疾
辛弃疾( 1140- 1207)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
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
人。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
久即归南宋。他力主抗金,
屡受打击,隐居上饶带湘凡
达 20年。曾短期被起用,但
不受重视,抱很而终。其词
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
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
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
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
以豪放为主,与苏城并称为
“苏辛”。有《稼轩长短
句》。
作者简介
淳熙八年 (1181),辛弃疾在两浙
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任上,被人弹劾罢
官。他不得已而在上饶带湖赋闲家居。
陈同甫,名亮,也是主张北伐的爱国
志士,与辛弃疾是志同道合的朋友,
二人经常有书信往来,诗词唱和。这
首词就是寄给陈亮的。
“ 壮词”,即内容、情感、形象
、语言等方面都豪放、壮美的作品。
写作背景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
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
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
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
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在醉酒之中,我挑
亮油灯,端详宝剑,梦
醒时,扎在一起连接的
军营都吹响了号角。在
军营里,分赏给部下大
块烤熟的牛肉,各种乐
器演奏着边塞雄壮的军
歌。秋高气爽,战场上
正在检阅军队。
理解大意 战马像的卢一样飞
快的奔驰,利箭射出
,弓弦像震雷一样惊
响。本想完成君王恢
复中原的统一大业,
赢得生前死后的美名
声。可惜现在满头白
发已经丛生!
“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
营”。渲染了浓厚的战斗气氛,表达了词
人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八百里分麾
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从军中用餐、演奏军乐、检阅军队三个方
面具体描写了军营生活。表现了词人豪迈
的情怀和乐观的精神,既展示出一幅壮阔
的画面,又渲染了悲壮的气氛,同时表露
出作者壮心不已和杀敌报国的昂扬斗志。
欣赏品
析
小结:
上阕着重描绘了幻想
中的军营生活,表达了作者杀
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 马做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描写了想象中的战斗场面,前句写骑马驰骋
,后句写弯弓射箭,从形象(视觉)和声音
(听觉)两个方面,抓住特点,极其概括而
生动地写出战斗的激烈紧张,表达了自己能
够驰骋沙场而冲锋陷阵的强烈愿望和战斗激
情。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
名”。写了自己凯旋而归,了却心愿的快感
,表达自己恢复中原的壮志,使词的感情上
升到了最高点。 “可怜白发生”。诗人从
想象的幻境回到眼前的现实,从激昂豪壮跌
落到深沉痛苦。这既是对岁月易逝、壮志难
酬的悲叹,也是对统治者重用奸佞,排斥、
打击主战派的愤慨,表达了对朝廷屈膝投降
、苟且偷安的强烈不满。
下阕
是描写想象中的
战斗场面,表现
作者壮志未酬的
极大悲愤。
小结:
辛弃疾在小序中标明是“壮”词,实
际上是以“壮”写“悲”,“壮”是怎样表
现的?“悲”是怎样表现的?全词抒发了怎
样的思想感情? 作品从开头到“赢得生前身后名”
,基调是豪壮的,但最后的“可怜白发
生”,陡然由壮写悲。其次,此词的核心
句是“可怜白发生”,无论前面“醉里挑
灯看剑”的豪迈举动,还是军营的雄壮声
势,杀敌报国的宏大理想,都是在衬托
“可怜白发生”的严酷现实,在说明理想
和现实的巨大反差。因此表面看来,作者
心雄志壮,豪情依旧,其实,字里行间,
无不透露着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沉痛和
悲愤。
小重山 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
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
外月朦胧。
白首为功名。旧时松竹老,阻归
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
谁听。
内容
课题
写景叙事 抒情 总体
渔家傲
秋思
塞下秋景
:寒冷荒
凉
戒备森严
思乡,爱
国,渴望
建功立业
相同 :
感情,都
与爱国紧
密联系;
风格,开
阔、雄壮
。
不同:感
情的侧重
点略不同
江城子
密州出猎
打猎:
雄壮开阔
渴望被重
用,为国
效力,爱
国。
破阵子
为陈同甫
赋壮词以
寄之
回忆军旅生活
:豪放激
烈具有英
雄气概
渴望建功
立业,壮
志未酬的
抑郁愤慨
爱国是一种高尚
的情感,古人还有很多人书
写自己爱国的激情,请举出
几个爱国事例或爱国诗篇。
作业:
-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