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柱的体积教案一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运用公式计算圆柱
的体积。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
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体积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计算。
教学关键:运用直观演示和学生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
过程。
教具准备:圆柱演示教具10个。微机、投影仪、投影片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一个长方体的底面积是60平方厘米,高是1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一个正方体的底面积是16平方分米,棱长是4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学生解答后,引导小结并出示统一公式:
长方体(或正方体)体积=底面积×高
引新:
由上可见,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可以用“底面积乘以高”来计算,那么,
圆柱的体积也可以用“底面积乘以高”来计算吗?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和
研究的内容。
出示课题:圆柱的体积。
二、实验操作,推导公式。
1.启发学生的平面空间思维。
提问:我们学习计算圆的面积时,是怎样把圆变成已学的图形再计算面积
的?
学生回答后,微机再现演示:怎样由圆变成长方形推导圆面积公式的过程。
因为 长方形面积 = 长 × 宽
所以 圆 的 面积 = πr× r
= πr2
2.启发学生的立体空间思维。
(1)提问:能不能把圆柱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它的体积?
(能)把圆柱变成什么立体图形?(长方体)你是怎样想到的?(由圆柱底面
积可以变成长方形,从而想到圆柱体可以变成长方体。)
(2)验证:学生实验操作。
①.分: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例如分成16个)。
②.切:沿底面直径把圆柱切开,分成大小相等的两块,然后把小扇形均
切开。
③.拼:把切开的两部分拉直,然后一一交叉对应拼接成一个近似的长方
体。
微机同时再现演示把圆柱变成长方体的过程。
3.启发学生的逻辑思维,推导公式。
(1)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讨论下列问题:
①拼成的长方体的体积与原来圆柱体的体积有什么关系?(相等关系)
②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就是原来圆柱体的哪个部分?(底面积)长方体
的高是原来圆柱体的哪个部分?(高)
③圆柱的体积可以用“底面积乘以高”来计算吗?(可以)你是怎样推导
出来的?
(我们通过切、分、拼,可以把一个圆柱体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而这个
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高就
是圆柱的高。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所以圆柱体的体积也等于底
面积乘以高。)
(2)板书:
因为 长方体的体积 = 底面积 × 高
所以 圆柱的 体积 = 底面积 × 高
用字母表示是: V = s h
三、运用公式,灵活解题。
1.教学例1。一个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50平方厘米,高是2.1米,它的
体积是多少?
(1) 引导思考下列问题:
①例1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怎样求出圆柱形钢材的体积?
③在计算过程中应注意什么?
(2) 学生讨论后试做例1。教师讲评时强调两点:
① 求圆柱的体积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即已知底面积和高。
②如题中已知的不是同单位的量时,要化成同单位的量,再进行计算。
2.引导思考:
如果题中不是直接已知底面积和高,而是已知底面半径r和高h,又怎样
求圆柱的体积?(先求底面积,再求体积。)
引导学生揭示出如下公式:
V =πr 2 h
3.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它与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
法一样,都是用“底面积乘以高”来计算。如果题中底面积没有直接给出,必须
先求底面积,再求体积,则按V=πr 2 h进行计算。计算时,要注意必须用
同单位的量进行计算。
4.质疑(略)
四.及时巩固,形成技能。
1.完成第 37页做一做第 1题和第 38页第 1题(填表)。
2.填空。
计算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体积的统一公式是(V=s h)。长方体的底
面积用(s=ab)计算;正方体的底面积用(s=a2)计算;圆柱的底面积用
(s=πr 2)计算。
3.判断。对的打“√”,错的打“×”(并说明错在哪里)
(1)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 12平方米,高是10分米,它的体积是 120立方
米。( )
(错因:计算时没有化成同单位的量)
(2)一个圆柱的底面半径是 2分米,高是 10分米,它的体积是125.6立
方分米。( )
(3)一个圆柱的底面直径是 6厘米,高是 2厘米,它的体积是226.08立
方厘米。 ( )
(错因:把底面直径当作半径计算。)
4.求下面各圆柱的体积。
(1)底面半径是3厘米,高是0.7分米。
(2)底面直径是 8分米,高是6分米。
5.作业:第 38页第 2题。
板书设计:
圆柱的体积
一、公式的推导: 二、公式的运用。
体积、底面积、高均相等
因为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所以 圆柱的体积 = 底面积×高
用字母表示是:V= S h
=πr2h
例 1 (内容)
解答过程
练习 1 练习 4 练习 5
解答过程